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只要到了吃飯的時候,孩子的事兒就特別多,不是不想吃,就是吃飯慢、愛走神。為了讓孩子乖乖吃飯,家長們絞盡腦汁、軟硬兼施。怎奈何,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父母的一切努力都被這個孫猴子一一化解。
研究發現,6歲之前的孩子大多數都有「吃飯難」的問題,且教養的難度又相當高。當恐嚇和哄騙都不奏效時,追餵就成了父母唯一的選擇。
我認為吃飯是個生理性問題,不想吃就代表不餓,父母沒必要強迫孩子。
父母要想讓孩子吃飯,一定要記住1不7要的教養原則
01一不要
2歲到6歲的孩子都有「吃飯難」的問題,父母一定不要強迫孩子吃飯,更不要追著喂。
無論多大的孩子,都是知道饑飽的。當孩子不想吃飯的時候,說明他不餓,父母一定不要強迫。少吃一頓,不會有什麼大問題,反而可以給消化系統一個休息的機會。
老人們常說:「養孩子,就要三分飢七分寒,這樣的孩子才健康。」在吃飯這件事上,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意願,「吃不吃」和「吃多少」讓孩子自己決定。父母擔心孩子營養不良,就強迫孩子吃飯,不但會引起消化不良,還會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
02讓孩子乖乖吃飯,父母一定要做到「七個要」
1、要讓孩子參與
父母不妨讓孩子參與到食物的製作過程,這樣不但會增加孩子對各種食物的認知,還可以提升孩子對食物的接納度。
2、要給孩子自由
當孩子到了三四歲的時候,父母可以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嘗試自助餐的進餐方式。想吃什麼、吃多少由孩子自己決定,前提是不能剩飯。
3、要控制時間
6歲前的寶寶,吃飯時間控制在半小時到40分鐘之間。不要為了讓孩子吃完,就不斷地延長吃飯時間。
如果是孩子自己盛的飯,我們可以要求孩子吃完,這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如果是父母盛的飯,時間到了,孩子還沒有吃完,父母可以徵求孩子的意見,一定不要強迫和恐嚇。否則,孩子即使答應繼續吃,其實是在耗時間,只會讓家長更生氣。
4、用建議替代命令
吃飯時,如果孩子吃得很少,父母可以建議孩子多吃點,或者吃點別的菜,但不能強迫孩子。
有些家長常常用「吃不完就不準離開」、「不吃飯,就不能玩玩具」的話來要挾孩子,這種做法只會引起孩子消極抵抗,養成含飯的壞習慣。
5、要養成自己進餐的習慣
孩子從小就要養成自己吃飯的好習慣,父母不要擔心孩子弄髒衣物,就剝奪孩子自己進餐的機會,這不利於孩子獨立意識的養成。
6、要用正向的語言引導
當你發現孩子吃得少,吃得慢時,父母使用正向的語言引導孩子非常重要。
正向的語言:寶寶,今天吃了這麼多啊,真棒!
寶寶今天要努力吃飯,加油哦!
負面語言
每次吃飯都這樣,慢吞吞的。
吃了這麼久,才吃這麼點兒
不吃飯,就別想吃零食。
吃飯是一種生理需求,讓孩子吃飯其實很簡單。孩子想吃就吃,不想吃就是不餓。孩子之所以會有那麼多問題,都是父母強迫的結果。
7、吃飯氣氛要輕鬆
讓孩子乖乖吃飯,就餐環境非常重要。一個輕鬆、愉悅的就餐環境,孩子不僅吃得好,消化吸收也會更好。
父母強迫孩子必須吃,一定要吃完的行為,只會讓就餐變得更不愉快,讓親子之間產生更多的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