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少年志·線下活動體驗非遺項目金陵剪紙
金陵剪紙又叫刻紙,窗花或剪畫,是一種鏤空藝術,是中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1月7日,少年志·線下活動走進玄武區非遺傳播實踐基地,跟隨剪紙傳承人學習剪紙文化,並親手剪出「福」字,體驗一把剪紙的空靈魅力。
玄武區非遺傳播實踐基地理事長,南京明城文創品牌創始人陳玉為同學們介紹了剪紙的歷史和文化。「民間剪紙之所以能夠得以長久廣泛地流傳,主要原因是其具有納福迎祥的表現功能。古時候,苦於自然災害的侵襲,人們祈求豐衣足食、人丁興旺、健康長壽、萬事如意,他們把這種對美滿幸福生活的渴求,借託剪紙傳達出來。民間剪紙《鹿鶴同春》是民間傳統的主題紋樣。鹿鶴同春是春天和生命的象徵,民間鹿與祿同音,鶴又被視為長壽的大鳥,因此,鹿與鶴在一起又有福祿長壽之意。」
現場,南京明城文創的老師給每一位小朋友都發了剪刀和紅紙,並示範了用「摺疊剪紙法」剪了一個「福」,孩子們全神貫注地跟著老師一起疊一起剪,唯恐漏了一句,或者下錯了剪刀。當孩子們一步一步完成,最後打開紅紙時,一個鏤空的充滿喜慶的「福」出現在眼前,孩子們臉上寫滿了驚喜。
「孩子們,你還記得剛才剪了多少刀嗎?」結束之後,老師的問題讓很多同學一臉蒙。小小的一個「福」,看似簡單,其實剪了有四十幾刀。老師示範了兩遍之後,讓孩子自己剪,多加練習。
「感覺蠻好玩的,不太難,很有樂趣和成就感。」南京市蘇傑小學的葛承休說,第三遍自己剪的時候,還真有點想不起來,於是他找來前面的「福」努力回憶。「剪紙要特別細心,一不小心就會剪錯,多加練習才能剪得好。」
「這樣的活動非常好,不僅讓孩子學習了傳統文化,同時也豐富了孩子們的業餘生活,鍛鍊了他的動手能力。」葛承休的爸爸說。
「熟能生巧,第二遍我做得越來越好了。」南京市芳草園小學陳薪宇告訴記者,她特別喜歡做手工,之前還參加過揚子晚報的衍紙體驗活動,感覺非常好。
記者了解到,當天陳薪宇的雙胞胎弟弟陳佑宇、陳佐宇也來到現場。兩個弟弟目前剛上一年級,學習剪紙也非常認真,還表示回家要繼續練習
(文章來源:揚子晚報)
(責任編輯:DF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