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在垓下被5人分屍,他們的結局如何?

2021-01-13 昭烈名臣

《史記》是中古歷史上一本非常偉大的歷史著作,被人稱作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很多人都只是覺的這是誇《史記》的一句話,但細品這裡面還有不一樣的味道。

你說是絕唱,這個怎麼理解都行,司馬遷很牛寫作水平高,此後的24史都是國家編修的,只有這一部是私人著作。

這些特質都可以說成是絕唱,但是無韻之離騷這事兒可就有點不太正常了,《離騷》可是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以天馬行空的各種想像和誇張的文字,你一本歷史書,說你像離騷,這是不是有點不太靠譜的感覺呢。

因為司馬遷的文筆實在是太好了,有些篇章實在是太精彩,之前上學的時候,還有些入選過語文課本,那完全就是當做優秀的散文來學習的。

文學跟史學的本質是不一樣的,史學力求真實,文學講的是各種修辭和手法,那麼有些篇章如此精彩的《史記》他在真的是歷史事實嗎。

很多人都學過《鴻門宴》這一篇,那文章寫得細緻到,如同司馬遷親臨一般,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個念頭,處處有伏筆,時時有懸念,這個還真的會讓人產生真實性的懷疑。

但事實上司馬遷已經在能夠觸及到「真」的層次上做了最大限度地實現,因為他採訪過「當事人」,當然不可能是本人,而且當時在場的樊噲的孫子。

而且當時鴻門宴上很多人後代都在漢朝做了官,司馬遷寫這段歷史的時候,是進行了多方採訪和對比的,所以鴻門宴的精彩關於基本事實肯定是真的。

但至於你說,有沒有把每一個細節都復原到位,那肯定是不可能的,包括哪怕是任何一種歷史記錄,你第二天採訪樊噲,採訪張良,甚至是採訪項羽項莊範增,你得到的敘述可能都不是很一樣,但起碼基本的事實還是非常清楚的。

在這一點上,因為司馬遷的時代離漢初並不算太遙遠,很多描寫楚漢爭霸的精彩文章,可信度還是比較高的,尤其是在項羽本紀裡寫的項羽的最後時刻,可以說同樣精彩無比,跟鴻門宴不相上下。

甚至因為是這個結局更具有悲劇色彩,細節同樣豐富,比鴻門宴還要讓人印象深刻,那麼如此細節的描寫,究竟司馬遷是如何得知的呢?

這裡面就說說到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絕對是書裡書外都是歷史,寫歷史的人同時也被歷史所記錄,這就是司馬遷的女婿。

(01)五人分屍

看古代片,我能經常會聽到五馬分屍這樣的話,而且前段時間熱播的《大秦賦》裡面,趙姬的男寵嫪毐結局就是被五馬分屍。

這應該屬於古代刑罰裡面僅次於凌遲的一種嚴酷懲罰,但凌遲的技術手段比較高,傳聞比較多,如果考慮到實際數量,那五馬分屍應該是古代比較常見的殘忍刑罰。

但牛人的作用,往往就是用來打破所謂的一般情況的,比如說項羽,作為秦末最牛的反秦勢力,項羽的一生可以說足夠輝煌,最後自刎烏江,也可以說是足夠悲壯。

但這種悲壯是遠距離看的悲壯,如果你拉近了看,這種自刎的悲壯就變成了被分屍的殘忍,別人死的慘都是五馬分屍,而項羽呢,他死的慘卻是被五人分屍。

劉邦通常被認為是反覆無常的人,對待功臣的態度也很差,但在殺死項羽這件事兒上,劉邦確實做到了信守承諾。

當初垓下之圍,劉邦就說了,誰能殺死項羽,我就封你做侯,這種站前的動員非常具有激勵色彩,尤其是像這種許諾封侯的大願,很多都會打折扣,清朝的曾國藩就是個朝廷說話不算數的例子。

而且這件事還很不好辦,項羽是自殺的,屍體經過爭搶,被五人分得,這個時候,你就能看出來為什麼劉邦能得天下了。

儘管沒想到是這樣的情況,既然是5人各得項羽的一部分,那就5個人全部都封侯,劉邦信守承諾,五人全部封侯,而且全部都記錄在案,有據可查,這個也為我們後來更深入的了解楚漢爭霸的歷史,有了其他路徑。

得到項羽屍身的其中一個人叫楊喜,封了侯,從此也算是揚名立萬在大漢朝有了立足根基了,到了他曾孫這一代,名叫楊敞,宣帝即位月餘,封安平侯。

可見楊喜當年的這個舉動,給楊家子孫帶來了多大的好處,這個楊喜的身份很特殊,他是司馬遷的女婿,而楊喜起家最輝煌的時刻就是包圍項羽,而其做種裂土封侯,想必這件事一定是在他們家子孫中反覆被提起的。

司馬遷作為史官,如此重要的史料,他肯定是要記錄在案的,於是項羽本紀裡才有了如此精彩的項羽最後的片段。

作為專業的史官,司馬遷對史料的甄別肯定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也不可能說一字不差地跟楊敞說的一樣,而且當時的5個人,都是因為這件事封了侯,後世家族只要是健在的,對祖先的這段事跡,肯定是代代相傳。

打了司馬遷的時候,其實也沒有過去多少年,只要多問幾個人,關於項羽最後的時刻,事實基本上是可以確定的。

五人分屍這件事,可不僅僅是印證記錄真實性這麼簡單,歷史的完整很多都要從這篇文字的記錄之外去尋找,正是有了這五人分屍封侯的記錄,讓我們對楚漢爭霸有了一種全新的認識。

(02)漢軍中的秦軍

楚漢爭霸最終劉邦贏了,這個大家都知道,但劉邦軍隊的基礎很多人都說是從他沛縣帶出來那幾千人,後來漢初的許多高級官員,都是出自沛縣這個系統。

這一點當然沒錯,但劉邦能夠打敗項羽,除了這些頂級的將領和謀臣之外,中層將領和士兵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如果士兵素質不行,或者中層指揮官不行,你的軍隊很難形成戰鬥力。

項羽的軍隊很明顯,完全指望項羽一個人,部隊的核心也就是自己帶出來的江東子弟,這樣的基礎結構註定了項羽的部隊經不起失敗的打擊。

反觀劉邦的軍隊,兵源充足,各種將領層次也很分明,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軍事集團,這個集團的最上層,肯定是沛縣來的那些人。

但是整個軍工集團的中下層,卻是另外一種勢力,那就是原來的秦軍,可以說是原來秦軍的隊伍最終打敗了項羽,這一點從最後圍攻項羽的五人就能看出來。

這五個人分別是王翳、楊武、呂勝、呂馬童、楊喜,因為封侯了,所以有對他們都有歷史記載,通過這些記載你會驚訝地發現,他們五個人全部來自秦國的內史地區,這個名詞比較生僻,換一種說法就是他們都來自秦國的首都的核心區域。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他們全都是當年秦國的衛戍部隊,保衛首都鹹陽的安全,這種現象肯定不是巧合,如果有一個也就全算,包圍項羽的全部都是當年秦國的衛戍部隊,這裡面的問題可就很明顯了。

秦末末年,秦軍有四大主力,南方軍,北方軍,中部部隊和衛戍部隊,南方軍直接因為楚地叛亂,趙佗直接自立了,沒有參加秦末戰爭。

北方部隊由王離率領,在巨鹿之戰被項羽徹底打敗殲滅,中部部隊就是章邯臨時湊齊的這一支部隊,最終全部被項羽坑殺,這也是項羽最終無法在關中地區立足的根本原因。

剩下的唯一有實力的一支部隊,是守衛鹹陽的衛戍部隊,最早的時候,農民起義軍將領周文,曾打到過鹹陽附近,就是被衛戍部隊給擋住了,後來就是章邯出場了。

這支部隊,後來子嬰投降之後,就投降了劉邦,成了劉邦的部隊,鴻門宴上項羽迫使劉邦退出關中地區,這支部隊也交了出來。

但隨後劉邦再次回到關中,衛戍部隊主體再次歸附劉邦,因為他們不可能跟著項羽,前面二十萬冤魂日夜哀嚎,對我們來說只是個數字,對他們來說,可能就是哥哥弟弟,叔叔伯伯,都是親人,這種仇恨是很難化解的。

(03)劉邦的根基

大量的秦軍補充進來,組成了一隻戰鬥力非常強的軍隊,這倒是其次,更重要的是,劉邦繼承了秦朝的軍隊體制,這才是劉邦能夠打贏項羽的根本。

秦國體制大方向沒問題,尤其是軍隊方面,只不過是操之過急才引起封秦朝速亡,劉邦最早起兵,用的還是楚國那一套,後來得了韓信大將,改革兵制,再後來到了關中地區。

老秦人的精銳衛戍部隊,加上原本熟悉的軍隊體制,劉邦的部隊可以說是如虎添翼,其中組建騎兵就是很重要的一環,這是克制項羽的重要手段,因為項羽的騎兵實在是太厲害了。

當初劉邦也想成立騎兵,史書上說:

皆推故秦騎士重泉人李必、駱甲習騎兵,今為校尉,可為騎將

大家都推舉原來的秦兵將領 李必、駱甲可以組建騎兵建制,他們現在在劉邦軍中是校尉,官職不大,但這個時候推他們出來,說明能組建騎兵的也就只有原來的秦兵,二是這兩個人的確是很厲害,屬於佼佼者。

但降兵降將在任何時候身份都是很敏感的, 這兩個人就是不幹,讓劉邦選一個自己信得過的,他們願意輔助,就這樣當年沛縣賣布條的灌嬰機會來了,新組建的騎兵讓他領頭,老秦兵輔助,這說白了就是這支騎兵基本上都是原來的秦軍,除了領頭的是劉邦的親信。

但時代變了,秦是回不起,但大家都對項羽的仇恨卻不會熄滅,因此,漢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是秦軍,而且從最後包圍項羽這件事來看,秦軍是絕對的主力。

戰前劉邦就說過,誰殺了項羽,就可以封侯,你但凡有機會,那還不爭先恐後呀,但最後五人分屍全部都是秦軍,這就很能說明問題了。

項羽失掉了民心,老秦軍鐵了心跟項羽有仇,打仗出力殺項羽更是殺到眼紅甚至是有點恐怖的地步,項羽說天要亡自己,並非是自己水平的問題。

但天下大勢,豈是只憑個人神勇能決定的,太多的因素,都註定了項羽要敗,單是這劉邦繼承了秦軍的精銳衛戍部隊,就讓勝利的天平,朝著劉邦傾斜了許多,最後一錘定音,殺死項羽的果然還是秦軍(項羽被圍,自殺是體面而已,說他被秦軍殺死也並無不當) 。

相關焦點

  • 楚霸王項羽死後被這5個人分屍,結局最終如何?
    宋代詩人李清照「寫過這樣一首詩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是一個忠肝義膽的豪傑,他叱吒風雲的偉業,所向披靡的戰績,曾幾何時,舉世共仰,千秋景慕。但成王敗寇,項羽生前多麼的風光,死後卻讓人唏噓不已。
  • 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垓下戰敗烏江自刎,為何仍被人敬佩?
    說到西楚霸王項羽,這一生的故事非常多,他活得轟轟烈烈十分灑脫。他的一生雖然短暫,但人們對於他的評價卻有著較大的爭議。有些人認為項羽沒有大智慧,只有一身蠻力,還是一個殘暴的君主。可是有些人認為項羽性格直爽,是個爽朗重情的人。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所以對於項羽的理解也有所不同。
  • 假如韓信與項羽各領兵十萬,結局會怎麼樣?項羽必敗無疑
    有些人總是抱怨項羽的委屈。項羽在巨鹿與彭城之戰中創造了奇蹟,在垓下之戰中被韓信擊敗,韓信是一種群毆戰術。有人總以為項羽的正面進攻能打敗韓信。這些人忽略了項羽在垓下戰役中的兵力遠高於巨鹿、彭城戰役中的兵力。
  • 項羽自刎後,為何被亂刃分屍?劉邦的一道命令,令漢軍發瘋
    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該下,在突出衝圍後遭到漢軍追殺,最後逃到烏江岸邊,橫劍自刎。項羽的一生堪稱傳奇,死得也是轟轟烈烈,然而漢軍將士卻沒被項羽感動,他們在項羽死後,如同發瘋了一遍,居然一擁而上,將項羽亂刃分屍!漢軍將士到底為什麼這麼殘忍呢?這件事說起來還得怪劉邦!
  • 垓下之戰,戰神韓信率軍大破西楚霸王項羽,霸王別姬,烏江自刎
    就這樣,劉邦以加封土地為報酬,終於搬動了韓、彭二人,使他們盡數揮軍南下,同時命令劉賈率軍聯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軍共同發動對項羽的最後合圍。垓下之戰隨之開始。 戰爭過程 漢軍攻楚 公元前202年(高祖五年)十月下旬,灌嬰引兵進佔彭城,同時攻下楚地許多地區。
  • 垓下之戰:韓信指揮三十萬合圍項羽,兵仙和霸王的巔峰對決
    垓下之戰是楚漢最後一戰,韓信統率三十萬聯軍圍剿項羽,兵仙和霸王展開了一場巔峰對決。但是史書對此戰的記載不多,所以很多問題都不明朗,比如說:為什麼霸王會突然衰弱?彭城之戰是以劉邦失敗而告終的,為什麼反過來被圍攻的是項羽?為什麼韓信能擊敗項羽?接下來讓我們深剖這段歷史,看看項羽為什麼會輸。
  • 項羽英雄一生,死後卻遭五人分屍,分屍五人的結局怎樣?
    然而項羽畢竟是項羽,他在得知彭城陷落以後,就馬上率領楚軍精兵反擊劉邦。項羽僅憑麾下幾萬楚軍,就將劉邦麾下的幾十萬漢軍打得潰敗。實力大損的劉邦,只能無奈的向韓信許下重利。 在劉邦和韓信的兩面夾擊之下,項羽最終獨木難支,在垓下被漢軍合圍,並自刎於烏江邊,一代英雄就此落幕。
  • 項羽屍首被五人瓜分後結局如何,三人被除爵,一人後代君臨天下
    項羽臨死前喊出的那首詩,也成為了千古絕唱,正所謂: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而當時劉邦為了戰勝項羽,不惜下了一個殘忍的命令:誰能砍下項羽的腦袋,就能賞千金,封萬戶侯。如此重賞之下,大家都拼死向前,項羽的頭顱也成了漢軍眼中的「香餑餑」,大家都紛紛爭奪項羽的屍首。
  • 世人知道劉邦懸賞將項羽分屍,卻不知道為侮辱他還幹了這件事
    十月,劉邦揮軍東出,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今陝西寶雞市東) ,名為義帝發喪,派人聯絡諸侯,公開聲討項羽,拉開了楚漢戰爭的序幕。 兩軍戰於固陵(今淮陽西北),項羽小勝。劉邦以封賞籠絡韓信、彭越、黥布等,垓下一戰重創楚軍,逼項羽自刎於烏江 (今安徽和縣境) ,終於結束了為期四年的楚漢戰爭。
  • 項羽,一條逆流而上的魚,可惜被時代的洪流無情吞沒!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蠻荒之地,四面楚歌,項羽面對美人名駒唱出如此悽涼的《垓下歌》。劉邦百萬大軍正將項羽軍隊困於垓下,兵力虛弱,糧草將盡。此刻的項羽對未來局勢有了清晰的預感,僅此而已,沒有思考過導致結局的深層原因。不可否認,項羽是蓋世英雄,「羽之神勇,千古無二」。驚天動地的巨鹿之戰中,他是榮耀無比的主角,膽敢果斷,驍勇善戰,一人足矣扭轉形勢不利的局面。
  • 大王意氣盡:項羽烏江悲壯自刎背後究竟是英雄末路還是咎由自取?
    諸侯會盟出現了不守約定的情況,戰爭該如何繼續呢?劉邦在這個問題上詢問了張良。張良的回答一針見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如果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利益,誰又會來為劉邦賣命呢?如果項羽立刻被劉邦打敗,而韓信和彭越卻不能獲得自己應該獲得的地盤,那他們還會來幫助劉邦打仗嗎?但是劉邦如果許諾戰勝之後可以和他們共治天下,他們自然就會來幫助劉邦打敗項羽。
  • 五年楚漢爭霸,兵仙韓信與霸王項羽只交手過一戰,誰更厲害?
    而且項羽這個人很講義氣,雖然在戰亂紛爭年代太義氣不一定是件好事,但是卻贏得了一眾死心塌地追隨他的江東軍人。什麼樣的戰爭最能讓人敬佩呢?那必須是以少勝多,而項羽一生都在打一些一少勝多的戰爭了。在反秦大戰之時,項羽帶領的5萬楚軍就硬剛章邯的40萬秦軍。最後項羽決定破釜沉舟,不留後路。帶著楚軍殺得九進九出,可以說是一戰成名,西楚霸王名震天下。
  • 項羽為何不肯過江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還是愛人已死心如死灰
    在義軍起義之前,他們有個約定,就是哪一方面先進入關中,既可以稱王,因為劉邦是先入關中,所以打算在關中稱王,項羽這時急了,因為自己的隊伍強大,功夫不凡,拒絕劉邦封王,雙方爭執引發了歷史上著名的楚漢爭霸的戰爭。
  • 虞姬和項羽誰是西楚霸王 自刎於烏江
    虞姬和項羽誰是西楚霸王 自刎於烏江時間:2020-05-06 14:25   來源:分享吧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虞姬和項羽誰是西楚霸王 自刎於烏江 虞姬和項羽誰是西楚霸王?相信很多小夥伴對此都有疑問吧,下面分享吧小編為大家一解疑惑,選對答案的話就可以領取180g小雞飼料了!
  • 西楚霸王破釜沉舟,所向披靡,四面楚歌,項羽製造了多少成語?
    楚漢之爭的最後決勝時刻,項羽率楚兵退到了垓下(一說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一說是安徽省蚌埠市固鎮)。兩兵對陣之時,劉邦把軍隊的指揮權交給大將軍韓信,韓信精心挑選出了十個人,包括樊噲、英布、彭越、周勃、曹參、灌嬰等勇將,把自己率領的主力中路大軍分成十隊,由這十人分別率領,以十面埋伏布陣,層層相圍,層層接應。韓信還安排劉邦和周勃兩路大軍拱衛在中軍旁邊。
  • 分屍項羽的五位侯爺,下場及子孫後代發展如何,竟有一脈做了皇帝
    「項羽自刎之後,眾人被項羽自刎的場面驚的大腦一片空白,回過神後,眾人像瘋狗一樣蜂蛹而上哄搶項羽屍首,用來向劉邦邀功,這期間眾多漢軍為搶項羽屍首自相殘殺,最終屍體被分為五份。」其中郎中騎(騎兵侍衛官)王翳砍下了項羽的人頭,被封為杜衍侯,食邑1700戶;騎都尉楊喜砍掉項羽的左腿,被封為赤泉侯,食邑1900戶;郎中騎楊武得到了項羽的右腿,被封為吳防侯,食邑700戶;郎中呂勝砍下了項羽的左臂,被封為涅陽侯。(食邑不詳);郎中騎呂馬童只搶到了項羽一些零碎骨肉,被封為中水侯。(食邑不詳)。五人的下場及後代子孫:1、公元前182年王翳去世,諡號「莊」。
  • 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曾舉700多斤的鼎,放到現在究竟有多重?
    但是像他們那種家族也不可能讓他什麼也不學,所以後來家裡的長輩又讓他學習劍法,對此項羽不僅沒有不高興,反而還十分的興奮。身體強壯,力量強大從此之後,項羽就開始跟著家裡的長輩一起練習武功、劍法。在這過程當中,項羽從來沒有偷過懶,所以他的身體就越來越強壯,力氣也越來越大。
  • 虞姬到底如何死的,宋朝一奇書記載的內容,推翻了「自刎說」
    公元前202年,項羽被圍於垓下,四面楚歌,軍心渙散,敗局已定,項羽突圍之前,虞姬自刎,讓項羽輕裝上陣,這就是流傳甚廣的「霸王別姬」,故事的悲壯悽惻和虞姬的美豔剛烈,打動著一代又一代人。但宋朝一本奇書記載的內容,卻推翻了「虞姬自刎之說」,給霸王別姬的美好故事蒙上了一層陰影。
  • 能夠召喚士兵的守護靈,項羽能召喚10萬,項羽在他面前只是小弟
    鎮魂街裡面的守護靈種類很多,守護靈分為人武靈、獸武靈、魔武靈、仙武靈和神武靈,其中以人武靈偏多,神武靈最少卻是最強的。守護靈的層次和能力就好比金字塔一般,站在最高處的往往都是最強者,也是數量最少的一層。人武靈在金字塔最底層,數量最多,但能力是最弱的。但人武靈的也並非全部都弱,有的人武靈擁有神武靈一樣的能力,項羽就是其中一個。
  • 被所有人罵是無賴、痞子,流氓,卻如何成就千古一帝!
    這時,沛縣令也想響應起義,蕭何和曹參當時為沛縣吏,他們勸縣令將本縣流亡在外的人召集回來,一來可以增加力量,二來也可以杜絕後患。百姓對平時就不太體恤他們的縣令很不滿,殺了縣令後開城門迎進劉邦,蕭何、曹參都是文吏,擔心身家性命,深恐舉事不成,被秦朝誅滅九族,就竭力推舉劉邦。大家推舉他為沛公,領導大家起事。劉邦便順從民意,設祭壇,立赤旗,自稱赤帝子,很快義軍擴充到三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