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產南亞的生薑(學名:Zingiber officinale)、薑黃(學名:Curcuma longa)傳入中國後,命運也有差別,姜最終大行其道,至今還是主流調味品,而薑黃似乎只在西北地區流行。
薑黃又稱黃姜,為姜科薑黃屬植物,南亞和東南亞都有野生品種分布。印度人最終人工種植,後傳入東南亞、西亞、東亞。早在4000多年前印度人就用根莖所磨成的深黃色粉末「薑黃」作為香料、染料和草藥,古印度典籍《阿育吠陀》(Ayurveda) 中提到薑黃可以用來滋補胃和淨化血液,以及治療各種皮膚疾病和癒合傷口。許多宗教儀式中使用薑黃香料,修道士會用薑黃在身體上圖繪宗教符號,至今還能在許多地方的婚禮上看到新娘、賓客身上用薑黃等香料繪製各種吉祥的圖形符號,這常常要花費新娘一兩天的時間請專業的繪圖師傅繪製。
最早提到薑黃的中國醫藥學著作是唐代編撰的《唐本草》,當時人們把它當作類似鬱金(番紅花)一樣的香料和藥材,可能也是從印度經過吐蕃、西域傳入的,但是使用的地域主要是印度、中東靠近西北、西南地區。今天大量使用薑黃作為調料、顏料的主要是南亞、東南亞和中東,比如伊朗人著名的燉菜裡最常用的調料就是薑黃和大蒜,泰國南部使用新鮮的薑黃根烹飪黃咖喱、薑黃湯等。在中世紀的歐洲,薑黃曾是比較常見的調料,被稱為「印度番紅花」,被當作昂貴的番紅花的替代品,但是近代以後歐洲人不再使用薑黃作為調味品。
生薑傳入中國更早,應是戰國之前就從印度引種到四川,因為四川和印度在古代有漫長的交流歷史,張騫出使西域的時候在大夏(今阿富汗)看到有人使用蜀地出產的邛竹杖,當地人說是從身毒(印度)買來的,可見印度和蜀地早就有交通路線。
生薑所含的芳香、辛辣物質溶入菜餚中,可除羶去腥,增鮮溢美,在古代,乾薑是重要的調味料,也許還是祭祀用品。比如《禮記·檀弓》把姜和肉當作主要調味品,名氣最大的孔子在《論語》中也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不撤姜食」,就是吃正餐的話有姜才成,否則寧肯餓肚子。可見生薑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為貴族普遍食用,後世中國人對生薑的使用頗為繁瑣,按照產地、做法、成熟度的不同,又有姜芽、仔姜、生薑、老薑、泡姜、南姜、沙姜的區別。
秦漢時候四川出產的姜最出名,《呂氏春秋》裡說的「和之美者,楊樸之姜,招搖之桂」,楊樸是四川的一個地方,而招搖是華南的地名,《後漢書》裡還提到曹操曾經派左慈去搜集松江鱸魚、蜀中生薑之類的奇珍異物。南北朝時候江南江浙也開始產姜,北魏《齊民要術》說這是南方特產,黃河流域「土不宜姜,僅可存活,勢不滋息。種者,聊擬藥物小小耳。」 直到唐代李商隱還盛讚四川的姜,留下「越桂留烹張翰鱠,蜀姜供煮陸機蓴」的詩句。
大概生薑也是從四川沿著長江流入湖北、湖南、江浙的,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的陪葬物就有花椒、佩蘭、茅香、辛夷、杜衡、藁本、高良姜、姜等香料出土,恐怕這不僅是懷念它的調味作用,還有宗教祭祀、香身防腐的巫術效應。高良姜和生薑一樣是姜科植物,算遠親,因始載於《名醫別錄》而得名,出產地是高涼郡 (今廣東省湛江、茂名一帶) 故名高涼姜,後因諧音而訛稱為高良姜。
也許是因為生薑的辛辣味道可以讓人感到燥熱,古人以為吃它可以抵抗溼寒,所以東漢許慎《說文》解釋姜為「御溼之菜也」,這和中醫中用姜入藥治療溼氣淤滯是同樣的思考模式。馬王堆出土的漢代醫書也提到姜,不過入藥的話後來的醫生喜歡比菜姜味道辛辣的一些品種,以前四川、浙江就以出產藥用乾薑著稱。
漢代的神仙方士說姜具有「通神明」的神奇功能,和椒一樣是半神話的香料。這在四川確實有傳統,幾十年前四川一些走山路的人口裡一定要含著一片生薑,用以驅邪。最有名的四川人蘇軾愛吃薑,寫過「後春蓴茁滑如酥,先社姜芽肥勝肉」之類的詩,還呼應秦漢的傳說,在《東坡雜記》中還記述杭州錢塘淨慈寺80多歲的老和尚目光炯炯、顏似童子,「自言服生薑40年,故不老。雲姜能健脾溫腎,活血益氣」。「薑還是老的辣」,看來姜可以讓人養老了。明代人寫的《水滸傳》王婆家賣加姜煮出來的茶,這是解酒的,這和後來英國人發明的薑汁茶有一點像,他們是在泡茶的時候放上一段鮮姜、糖,燜上十多分鐘就好。
至於現在有人老把「生薑」和姜子牙的「姜」姓聯繫起來,以為兩者有什麼關係,甚至說生薑和姜姓一樣是從陝西、甘肅一帶發源,就有點不靠譜了,因為生薑的姜只是簡化字寫作「姜」,和表示姓氏的「姜」沒關係。生薑的姜很可能是春秋戰國時候的人借用表示田地疆界的「畺」音譯其梵文名字srngam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