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陸軍目光短淺 40年前曾斷言輕型坦克多餘 現在唯有羨慕15式的份

2021-01-09 冪談天下

印陸軍目光短淺 40年前曾斷言輕型坦克多餘 現在唯有羨慕15式的份

印度軍隊最近宣布緊急採購可以空運的輕型坦克,以增強在拉達克等喜馬拉雅地區的火力。這一計劃在1999年首次提出。

當時印度陸軍發布了一項諮詢書(RFI),要求200輛輪式和100輛履帶式輕型坦克,每輛重22噸,毫無疑問為了加快這一長期提議的收購進程,這些資金將被重新利用。

然而印度裝甲部隊高級官員告訴The Wire,坦克數量預計會有所不同。1999年輕型坦克RFI要求平臺具有監視和通信能力的「高度機動性」,為坦克多用途作戰提供靈活性。

根據當時陸軍機械化部隊指揮部制定的初步質量要求, 8×8輪式和履帶式輕型坦克高2.8米,長7.8米,需要擁有低輪廓和兩棲能力。

根據質量要求,他們被要求配備一門105毫米或120毫米炮,能夠發射各種炮彈。高地隙底盤、防禦套件提供對雷射、熱和雷達制飛彈藥的保護和核生化防護。

1999年這些輕型坦克被設想配屬給兩個山地師,並已開始在東北和拉達克實控線(LAC)沿線部署,實控線長達3488公裡。它們還旨在為擬議中的第17山地打擊軍提供火力,但由於長期財政資源緊張而被擱置。

一部分輕型坦克也被當作印度對巴基斯坦的「冷啟動」原則的力量乘數,即在核保護傘下在有限的戰爭情況下發動攻勢,以實現「可討價還價」的軍事收穫。此外,這些平臺還可以部署在城市和半城市環境,以及沿印度東部邊界的河流地帶和沼澤地帶。

RFI收到了答覆,但此後沒有正式的投標,整個方案和其他許多方案一樣被擱置,原因是陸軍對此的漠不關心,以及對項目本土化的爭議。

例如,在1980年代中期,國防研究和發展組織(DRDO)用一門105毫米炮取代了蘇聯設計的BMP步兵戰鬥車輛(ICV)的炮塔,但是由於陸軍的漠不關心,該項目最終在1994年終止。後者宣稱輕型坦克是多餘的,這一評估將在幾十年後的2020年給它帶來困擾。

後來DRDO設計了另一種輕型坦克,基於同樣的許可證製造的ICV底盤,通過安裝法國GIAT TS-90炮塔和105毫米炮。進行了射擊和穩定性試驗,但由於陸軍的漠不關心,該項目再次被擱置。

中國的15型輕型坦克,也被稱為ZTQ-15,可以被中國運-20軍用運輸機空運甚至空降,這在很大程度上證明了印度軍方的評估存在缺陷。

中國北方工業總公司(NORINCO)在2016年珠海航展上公布了這款30-33噸的高度靈活型15坦克,配備有一門105毫米膛線炮,帶熱套管和排煙器,最大射程3000米。

該坦克能夠一次性搭載38發105毫米炮彈,主要有穩定尾翼脫殼穿甲彈、高爆反坦克/多用途破甲彈、高爆殺傷榴彈,以及炮射反坦克飛彈,炮射飛彈最大射程為5000米能夠穿透印度陸軍T-72M1和T-90的爆炸反應裝甲。由一臺1,000馬力的電控柴油發動機提供動力,安裝在坦克後部,並與液壓-機械全自動變速器耦合。

與此同時,印度陸軍的130-150輛主戰坦克大多是升級後的蘇聯時代的T-72M1和T-90主戰坦克,更適合在拉賈斯坦邦沙漠地區和旁遮普平原作戰。雖然他們的125毫米炮具有強大的火力,可以發射多種彈藥,但兩種主戰坦克都不具備發射炮射飛彈的能力。

喜馬拉雅地區行駛也會帶來問題,而它們的引擎需要每4小時啟動10-20分鐘,以24小時為一個周期,以確保在運行需要時可用。在冬季溫度降到- 35℃時,它的頻率還會增加。

前少將A.P.辛格說:「沿著拉達克實控線服役的輕型坦克將為軍隊在複雜地形上提供更大的靈活性。」一位退休的裝甲部隊指揮官承認,收購這些平臺還需要一段時間,在那之前,我們別無選擇,只能使用拉達克的裝甲部隊。根據印媒報導印軍在拉達克地區部署有30輛T-72坦克,6輛T-90坦克。

印度軍隊也曾擁有輕型坦克,主要是法國AMX13輕型坦克以及它的繼任者蘇聯時代的兩棲坦克PT-76,直到20世紀70年代,這些坦克被有效地部署在對付東巴基斯坦和後來的孟加拉國。在1962年戰爭中AMX -13被安-32運輸機空運到高原,但於事無補。具有諷刺意味的是,40多年後輕型坦克正準備捲土重來。

這兩種輕型坦克都在1971年的東、西部作戰中部署,表現還算不錯,但很快就被淘汰,讓位給重型平臺。印度陸軍的一念之差,讓印度在輕型坦克方面落後了至少三十年。(冪談天下/張冪)

相關焦點

  • 印媒稱中國15式輕坦令全世界羨慕,話沒錯配圖用錯,著實尷尬!
    據悉,印度媒體《歐亞時報》在日前的一則報導中對中國15式輕型坦克讚賞有加,稱該坦克在高原地區表現優秀且擁有相較於常規主戰坦克的優勢,甚至成為了「全世界羨慕的對象」。然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觀察者網的軍事記者發現,該篇報導所選用的配圖卻並非15式輕型坦克,而是我國的ZTZ-88A主戰坦克。
  • 印軍官曬中印邊境坦克對峙照,照片背後能看出啥
    照片中很明顯,中方的十多輛裝甲車形成了數量上的優勢,大概率能推測出解放軍出動的是15式輕型坦克。惡劣環境下,更能體現坦克裝甲的威力。15式輕坦在高原地區的綜合作戰能力堪比重型主戰坦克,非常適合快速穿插作戰,令敵人防不勝防。簡單來說就是:打得過15式輕坦的,機動性比不上;機動性比15式輕坦好的,打不過它。在面對印方T-72、T-90主戰坦克時,15式輕坦可輕鬆壓制對手。
  • 印軍坦克陷入泥沼無法動彈,俄:這仗別打了
    印度現在部署的士兵是平時的數倍,每日光運送物資就需要數百噸。印度方面只有兩條公路可以通往對峙地區,而在路上的平均周轉時間約為10天。    而且據一段視頻顯示,近日對峙地區下了第一場雪,印度T72型坦克忙著適應雪後的山區簡易道路。然而據知情人士透露,大批T72陷入淤泥當中無法無法動彈。現在印軍在山區已經部署了大約150輛T72和T90型坦克。
  • 英國毒蠍:神秘的FV101輕型坦克,引領步戰車風潮
    21世紀的今天,輕型坦克已經成為各國競相研發的對象,但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卻並非如此。當時冷戰雙方都在投入力量研發重型坦克,也因此暴露出來一些問題。 當時,裝甲車主要用來運輸步兵,很少頂上前線,傳統的步坦協同戰術機動性受限,所以在坦克和步兵之間,需要一種可以相互銜接的武器。
  • 脫胎於88毫米高炮的88毫米反坦克炮,德國陸軍又一著名反坦克利器
    的確,現在很多人一提到德軍的88炮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不是它的防空能力而是它的反坦克能力,在早期各國坦克都不是很厚的情況下88炮的確是可以「反一切」,但是這麼好用的東西卻不是陸軍,所有88毫米高射炮都是隸屬於德國空軍的,難道這麼好用的東西陸軍不想要嗎?
  • 主戰坦克、超級火炮成歐美新寵,被誰刺激的
    比如,今年裝備高原部隊的 15式輕型坦克多次公開訓練演習視頻。而美國陸軍機動防護火力項目也取得了新進展,參與競標的通用動力地面系統公司和BAE系統公司分別完成了各自的新一代輕型坦克樣車。前者在「埃阿斯」履帶式底盤上採用了大量M1A2C主戰坦克的技術,配備1門120毫米滑膛炮,車組成員4人;後者基於M8裝甲炮系統設計,採用1門配備自動裝彈機的105毫米線膛炮,車組成員為3人。
  • 我國15式輕坦應如何對付印度坦克?靠這三樣「法寶」
    早前,我國軍事媒體首次對外展示了15式輕型坦克,對印度坦克產生了極大的威脅。面對15式輕型主戰坦克,印度的T-90S能否有一戰之力呢?接下來我們從三個方面分析一下這兩款坦克。15式坦克是我國設計的一款專門為高原山地作戰環境而準備的輕量化的主戰坦克,搭載了一款體小、量輕、功率強勁的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最大功率可達到1000馬力,單位功重比超過了28馬力/噸,超越了99A坦克。
  • M41D輕型坦克運抵金門爆安全隱憂?
    臺陸軍金防部烈嶼守備大隊去年10月發生M41A3輕型坦克(臺灣作譯「戰車」)不慎翻覆事故,造成1死1傷,陸軍當時允諾,檢討提前調整烈嶼戰車部署,而M41D坦克近日運抵小金門烈嶼,卻被媒體報導有安全疑慮;臺「陸軍司令部」昨晚表示,報導內容與事實不符,M41D坦克換裝是考量「外島地區」實際需求,在完成全車檢修及嚴格測試合格後撥交,且煞車系統並無安全疑慮
  • 美國最後的輕型坦克M551,改進問題過後其實很強,曾參與海灣戰爭
    早在二戰時期,美國就開始強化輕型坦克的火力打擊能力,最優秀的M24裝上了75毫米炮,勉強可以和中型坦克交戰,隨後出現的M41「華克猛犬」採用更長倍徑的坦克炮,雖然威力提升,但已經不足以和50年代出現的中型坦克抗衡,繼T92輕型坦克夭折後,美國開始研製集高科技於一身的M551謝裡登輕型坦克。
  • 滿足當代陸軍發展需要 英國「蠍」奔跑在17國家
    英國阿爾維斯公司的腰包最近猛鼓,這是由於訂購該公司研製的「蠍」式裝甲偵察車的訂單紛紛到來。「蠍」一時成了英國媒體的亮點。  「蠍」出世已經30多年了。1972年,「蠍」式裝甲偵察車開始裝備英國陸軍。它屬於履帶式裝甲戰車。專家們把它列入輕型坦克系列。它出世後沒有遭遇冷落。它以小巧、火力強、防護尚可、變型車多和售價易於接受而受到多國歡迎。
  • M22「蟬」式坦克的誕生之路,美國空降坦克的研發史
    他設計的機載坦克自始至終都沒有被軍方所接納,但是後來其他國家設計的機載坦克都延續了克裡斯蒂最初的設計理念;「帶翼坦克」的設計方式被拋棄,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可以裝載在轟炸機或者運輸機內部的輕型坦克,當然今天的主題M22「蟬」式空降坦克就是美國機載坦克的最終原型之一。
  • 裝備大量戰車,7萬陸軍3853輛裝甲車
    陸軍有6個參謀部,分別為人力資源管理(G1)、情報(G2)、作戰(G3)、後勤(G4)、規劃(G5)、訓練(G6),還有一個國民服役部負責處理徵兵工作,每個部門各有一個上校軍銜助理參謀長管轄。各兵種,包括突擊隊、衛隊、坦克部隊、炮兵部隊、步兵、工兵、通訊兵,分別設司令部,由兵種長負責支援陸軍司令。
  • 又一批三代猛士開上高原,不過普通裝甲車,為何令印陸軍十分羨慕
    但印度有它自己的難言之隱,因為印度陸軍長期缺少高機動裝甲車輛。印度陸軍坦克數量龐大,步戰車數量少,輪式裝甲車基本沒有。印度陸軍只在後勤部隊中裝備有國產的1噸和3噸卡車,這些輕型卡車同時充當著運兵的任務。但由於基本沒有防禦能力,這些卡車被士兵們稱之為活動的棺材。長期以來,印度陸軍需要更新的裝備太多,高機動車輛的優先度被排在了很後的位置。
  • 法國實施「蠍子」計劃 欲打造21世紀高技術陸軍
    在這一方面,巴黎寄希望於代號為「蠍子」的新的陸軍綜合換裝計劃。該計劃總預算高達100億歐元,與各公司籤定第一批武器裝備供應合同的時間不晚於2009年初。通過為法國陸軍裝備先進的C4I系統,射擊和飛彈武器、坦克和火炮、無人機及地面機器人綜合系統,改進現役武器裝備,法國陸軍部隊的作戰潛力到2025年前將得到根本性的提高。
  • 中印邊境傳來新消息:印度軍官發坦克對峙現場圖片,中方佔優勢
    環球網1月12日報導,一名叫雅什·摩爾的印度陸軍退役軍官9日在推特上貼出了據稱是中印邊境西段,楚舒勒地區中印軍隊對峙的一張照片。印軍在對峙現場有3輛T-72M1型坦克和2輛BMP-2步戰車,而我軍則有十多輛坦克和步戰車,對印軍構成絕對優勢。
  • 中國版斯崔克旅,攻防兼備日行千裡,初探陸軍中型合成旅
    在我國13個集團軍下轄的共計78個合成旅裡(沒計算隸屬於西藏軍區的3個合成旅),中型合成旅數量高達26個,是整個陸軍合成化部隊的中堅力量。採用96A同級別的帶自動跟蹤功能的上反穩像式火控系統,具備動對動射擊的能力。 拋開防禦性能不談,11式105毫米輪式突擊車的火力和機動性和低配版15式輕型坦克相當。在高原地帶,可以有效抗衡印度裝備的T72M1主戰坦克。此外,還可以攜帶最新的橫向效應彈,強化了對鋼筋混凝土工事的毀傷能力。
  • 中國陸軍合成營初見雛形,戰鬥力相當於一個旅,美國26年前就組建
    近日,中國《解放軍報》頭版上刊登了一篇題為《合成營成為陸軍機動作戰基本單元》。顧名思義,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研練,目前合成部隊已經成為中國陸軍的主要作戰力量,而輕型、重型、山地、兩棲、空突等多類新型合成營模塊化也已完全嵌入陸軍的作戰體系。
  • 為什麼抗戰時日軍作戰很少出動坦克?這個原因誰都沒想到!
    盧溝橋事變以後,日軍的坦克營以及獨立編制的裝甲車連先後被送往了中國戰場。當時因為中國幾乎就沒有什麼坦克,日本原本看上去矮小的輕型戰車不但成為了戰場上的攻城利器,還擔當起了戰場聯絡、偵察以及對步兵進行支援的作用。
  • 加媒關注中國陸軍建更多合成營:模塊化編制 提升戰力
    參考消息網9月25日報導 加媒稱,2014年以來,中國陸軍在「師改旅」的改革過程中,建設了更多的合成營。仔細分析這些合成營的構成,有利於判斷中國陸軍改革的主要方向。據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月刊10月號(提前出版)報導,目前已經亮相的合成營包括:摩託化合成營、輕型機械化合成營、少量的重型裝甲合成營等等。這些合成營與過去的步兵營的編制有何區別?簡單地說:中式合成營的基本創建構想是在借鑑美軍基礎上形成的,因此這並未有本質性區別。首先是多功能化、廢除過去單一的步兵營編制,此外還相當重視模塊化編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