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陸軍目光短淺 40年前曾斷言輕型坦克多餘 現在唯有羨慕15式的份
印度軍隊最近宣布緊急採購可以空運的輕型坦克,以增強在拉達克等喜馬拉雅地區的火力。這一計劃在1999年首次提出。
當時印度陸軍發布了一項諮詢書(RFI),要求200輛輪式和100輛履帶式輕型坦克,每輛重22噸,毫無疑問為了加快這一長期提議的收購進程,這些資金將被重新利用。
然而印度裝甲部隊高級官員告訴The Wire,坦克數量預計會有所不同。1999年輕型坦克RFI要求平臺具有監視和通信能力的「高度機動性」,為坦克多用途作戰提供靈活性。
根據當時陸軍機械化部隊指揮部制定的初步質量要求, 8×8輪式和履帶式輕型坦克高2.8米,長7.8米,需要擁有低輪廓和兩棲能力。
根據質量要求,他們被要求配備一門105毫米或120毫米炮,能夠發射各種炮彈。高地隙底盤、防禦套件提供對雷射、熱和雷達制飛彈藥的保護和核生化防護。
1999年這些輕型坦克被設想配屬給兩個山地師,並已開始在東北和拉達克實控線(LAC)沿線部署,實控線長達3488公裡。它們還旨在為擬議中的第17山地打擊軍提供火力,但由於長期財政資源緊張而被擱置。
一部分輕型坦克也被當作印度對巴基斯坦的「冷啟動」原則的力量乘數,即在核保護傘下在有限的戰爭情況下發動攻勢,以實現「可討價還價」的軍事收穫。此外,這些平臺還可以部署在城市和半城市環境,以及沿印度東部邊界的河流地帶和沼澤地帶。
RFI收到了答覆,但此後沒有正式的投標,整個方案和其他許多方案一樣被擱置,原因是陸軍對此的漠不關心,以及對項目本土化的爭議。
例如,在1980年代中期,國防研究和發展組織(DRDO)用一門105毫米炮取代了蘇聯設計的BMP步兵戰鬥車輛(ICV)的炮塔,但是由於陸軍的漠不關心,該項目最終在1994年終止。後者宣稱輕型坦克是多餘的,這一評估將在幾十年後的2020年給它帶來困擾。
後來DRDO設計了另一種輕型坦克,基於同樣的許可證製造的ICV底盤,通過安裝法國GIAT TS-90炮塔和105毫米炮。進行了射擊和穩定性試驗,但由於陸軍的漠不關心,該項目再次被擱置。
中國的15型輕型坦克,也被稱為ZTQ-15,可以被中國運-20軍用運輸機空運甚至空降,這在很大程度上證明了印度軍方的評估存在缺陷。
中國北方工業總公司(NORINCO)在2016年珠海航展上公布了這款30-33噸的高度靈活型15坦克,配備有一門105毫米膛線炮,帶熱套管和排煙器,最大射程3000米。
該坦克能夠一次性搭載38發105毫米炮彈,主要有穩定尾翼脫殼穿甲彈、高爆反坦克/多用途破甲彈、高爆殺傷榴彈,以及炮射反坦克飛彈,炮射飛彈最大射程為5000米能夠穿透印度陸軍T-72M1和T-90的爆炸反應裝甲。由一臺1,000馬力的電控柴油發動機提供動力,安裝在坦克後部,並與液壓-機械全自動變速器耦合。
與此同時,印度陸軍的130-150輛主戰坦克大多是升級後的蘇聯時代的T-72M1和T-90主戰坦克,更適合在拉賈斯坦邦沙漠地區和旁遮普平原作戰。雖然他們的125毫米炮具有強大的火力,可以發射多種彈藥,但兩種主戰坦克都不具備發射炮射飛彈的能力。
喜馬拉雅地區行駛也會帶來問題,而它們的引擎需要每4小時啟動10-20分鐘,以24小時為一個周期,以確保在運行需要時可用。在冬季溫度降到- 35℃時,它的頻率還會增加。
前少將A.P.辛格說:「沿著拉達克實控線服役的輕型坦克將為軍隊在複雜地形上提供更大的靈活性。」一位退休的裝甲部隊指揮官承認,收購這些平臺還需要一段時間,在那之前,我們別無選擇,只能使用拉達克的裝甲部隊。根據印媒報導印軍在拉達克地區部署有30輛T-72坦克,6輛T-90坦克。
印度軍隊也曾擁有輕型坦克,主要是法國AMX13輕型坦克以及它的繼任者蘇聯時代的兩棲坦克PT-76,直到20世紀70年代,這些坦克被有效地部署在對付東巴基斯坦和後來的孟加拉國。在1962年戰爭中AMX -13被安-32運輸機空運到高原,但於事無補。具有諷刺意味的是,40多年後輕型坦克正準備捲土重來。
這兩種輕型坦克都在1971年的東、西部作戰中部署,表現還算不錯,但很快就被淘汰,讓位給重型平臺。印度陸軍的一念之差,讓印度在輕型坦克方面落後了至少三十年。(冪談天下/張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