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物種數量達4588種 其中珍稀瀕危物種165種

2020-12-03 中國新聞網

江蘇物種數量達4588種 其中珍稀瀕危物種165種

2020-05-19 21:14:36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劉歡 責任編輯:劉歡

  中新網南京5月19日電 (徐珊珊)江蘇省生態環境廳19日消息,根據2017-2019年江蘇省開展的39個試點縣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結果,共記錄省內物種數4588種,其中珍稀瀕危物種165種。

  調查結果顯示,江蘇省內物種數4588種,物種種類構成較為複雜,其中陸生維管束植物共計1425種,陸生脊椎動物共計382種,陸生昆蟲共1401種,淡水水生生物共計1380種。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自然生態保護處處長朱德明表示,在此次調查中,有不少珍稀瀕危物種在江蘇的種群數量、分布區域,都有了可喜的變化。

  例如,與2000-2010年歷史調查對比,國家一級保護物種丹頂鶴和東方白鸛,國家二級保護物種中華虎鳳蝶與IUCN極危物種勺嘴鷸在江蘇的分布區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大,麋鹿、河麂的種群數量也在逐漸增加。多地記錄到了金雕、蒼鷹、豹貓等頂級掠食者,珍稀瀕危物種保護成效顯著。

  2019年,江蘇出臺了《江蘇省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將中華鱘、長江鱘、長江江豚為代表的珍稀瀕危物種的拯救工作擺上了重要位置,加大了長江水生生物重要棲息地保護力度和關鍵生境保護修復工程。

  多年來,江蘇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已建立包括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內的各級自然保護區31個,佔江蘇面積的5.5%,全省自然溼地保護率高達46.2%,各級自然保護區庇護省內近六成物種。

  目前,江蘇在全省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試點工作,組織了省內外科研院所、高校等共31個團隊的240餘名調查人員,共完成854條樣線、701個樣點、1828個樣方的調查採樣工作,累計投入3400餘萬元,完成了39個試點區域的調查,至2019年底基本完成了《江蘇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的近期目標。

  「我們後續工作將重點圍繞江蘇特色的生態系統如長江幹流流域、太湖流域、洪澤湖流域、濱海溼地、宜溧寧鎮山區等開展物種補充調查,並開展物種資料庫建設,逐步形成完整的江蘇『家底』。」朱德明說。(完)

相關焦點

  • 江蘇生物物種達4588種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李潤文)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當天上午,南京老山國家森林公園展出了豐富多樣的生物物種,這是江蘇省生態環境廳舉辦的主題宣傳活動之一,引導社會公眾積極參與,推動全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 江蘇動植物「摸底調查」記錄物種4588種
    在2017-2019年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啟動的縣域生物多樣性摸家底、促保護、定目標行動中,江蘇在省內39個試點區域共調查記錄到物種4588種,物種種類構成較為複雜,其中,珍稀瀕危物種165種。根據這個數據,可以預測出江蘇的實際生物物種數至少在5500種,甚至可能達到6500種以上,生物多樣性得到了極大豐富。
  • 江蘇生物物種「家底」終於摸清了 至少5500種可能在6500種以上
    中國江蘇網訊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19日,省生態環境廳召開全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現狀及成效新聞發布會,「目前,我省已建立包括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內的各級自然保護區31個,佔全省面積的5.5%,全省自然溼地保護率高達46.2%,各級自然保護區庇護省內近六成物種。」
  • 108種魚類瀕危物種再現,長江江蘇段魚類生存大起底
    記者從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了解到,從2001年起,專家們就開始和環保部門進行長江江蘇段魚類物種課題的調查,經過5年的「收集」,長江江蘇段漁業資源現狀終於被摸清。  現狀篇:漁汛已經無法形成  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彭剛向記者介紹,總結長江江蘇段魚類的現狀就是:近年來,長江江蘇段魚類種類減少,規格下降,低齡魚增多,資源衰退嚴重。
  • 【關注】「十三五」珍稀瀕危物種恢復性增長
    (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十三五」珍稀瀕危物種恢復性增長為30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建立了人工繁育種群「十三五」期間,我國通過系統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建立了佔國土面積18%的各類自然保護地,有效保護了90%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系統、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大熊貓
  • 浙江12種重點珍稀瀕危野生動物 你見過幾種?
    10月4日還是世界動物日,小布在這裡與大家分享浙江的重點珍稀瀕危動物,咱也漲漲見識()浙江有29個重點珍稀瀕危物種(類),其中植物17種(類)、動物12種(類),自《浙江省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保護工程行動方案(2017—2020年)》實施以來,種群數量得到擴大,物種瀕危程度得到有效緩解,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拯救保護取得突破性進展。
  • 國家Ⅱ級珍稀瀕危物種|我國西南地區特有種——滇桐和桂滇桐
    國家Ⅱ級珍稀瀕危物種|我國西南地區特有種——滇桐和桂滇桐作者:花木君我國西南地區地形複雜,氣候特殊,資源豐富,雨水充沛,森林茂密,野生動植物數量居全國之冠。據統計,西南地區受保護的野生脊椎動物物種總數為2426種,為中國野生脊椎動物物種總數的38.12%;西南地區受保護的野生高等植物物種總數為2萬餘種,是中國野生高等植物物種總數34000餘種的三分之二。其中尤其是雲南省,是中國物種最豐富的省份,素以「動植物王國」著稱。
  • 「十三五」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
    記者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十三五」期間,我國通過系統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建立了佔國土面積18%的各類自然保護地,有效保護了90%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系統、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大熊貓、朱䴉
  • 如何妥善保護國家珍稀瀕危動植物物種?
    如何妥善保護國家珍稀瀕危動植物物種?花木君中國是世界動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我們國家地域遼闊,動植物資源豐富,迄今為止,目前發現的植物(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32000種,動物(獸、鳥、爬行類和兩棲類)2100種,各佔世界總數10%。
  • 雲南高黎貢山珍稀瀕危物種怒江金絲猴的種群數量首次摸清
    雲南高黎貢山珍稀瀕危物種怒江金絲猴的種群數量首次摸清 來源:新華網時間:2020-12-04 08:07:25 近日,雲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瀘水管護分局聯合相關科研機構,首次摸清了高黎貢山西坡片馬轄區的珍稀瀕危物種怒江金絲猴的種群數量,調查顯示該猴群擁有至少149隻個體,數量較之前的粗略調查有明顯增加。
  • 我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5日訊 (記者 黃俊毅)記者從國家林草局獲悉,「十三五」我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5年來,我國通過系統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建立了佔國土面積18%的各類自然保護地,有效保護了90%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系統、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大熊貓、朱䴉、亞洲象、藏羚羊、蘇鐵、西藏巨柏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 瀕危物種相關保護工作將全面落實,揚子鱷等物種種群數量逐年增長
    5年來,長江物種資源保護相關制度不斷健全、力度不斷加大,一些珍稀物種種群數量下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制訂保護方案,留住「江豚的微笑」;開展野外放歸,保護揚子鱷……當前,沿江省份加大力度保護珍稀物種,接下來,多地多部門還將按照《長江保護法》有關規定,全面落實瀕危物種相關保護工作。
  • 中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
    我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本報北京1月5日電 (記者寇江澤)記者近日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十三五」期間,我國加強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和拯救繁育,採取就地保護、遷地保護等措施,持續開展珍稀瀕危野生植物保護,大熊貓、朱䴉、亞洲象、藏羚羊、蘇鐵、西藏巨柏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 「十三五」我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
    光明日報北京1月4日電(記者李慧)國家林業和草原局4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十三五」我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五年來,我國通過系統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建立了佔國土面積18%的各類自然保護地,有效保護了90%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系統、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大熊貓、朱䴉、亞洲象、藏羚羊、蘇鐵、西藏巨柏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大熊貓野生種群增至1864隻,朱䴉野外種群和人工繁育種群總數超過4000隻,亞洲象野外種群增至300頭,藏羚羊野外種群恢復到30萬隻以上。
  • 珍稀瀕危物種海南坡鹿在廣州成功繁育
    珍稀瀕危物種海南坡鹿在廣州成功繁育(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央廣網廣州11月28日消息(記者郭翔宇 通訊員鄧泳怡)記者從海南坡鹿屬哺乳綱,偶蹄目,鹿亞科,鹿屬,是我國海南島特有物種,也是中國17種鹿類動物中最珍貴的一種,被譽為「稀世之珍」,它們與大熊貓、金絲猴、華南虎同被納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名錄。
  •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我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我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 2021-01-06 12: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
    本報北京1月5日電(記者寇江澤)記者近日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十三五」期間,我國加強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和拯救繁育,採取就地保護、遷地保護等措施,持續開展珍稀瀕危野生植物保護,大熊貓、朱䴉、亞洲象、藏羚羊、蘇鐵、西藏巨柏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 江蘇已發現226種外來入侵物種,植物「侵略」嚴重
    江蘇省環科院專家介紹,根據2017-2019年的最新調查結果,江蘇已發現外來入侵物種226種,包括喜旱蓮子草、加拿大一枝黃花、巴西龜、牛蛙、克氏原螯蝦等,其中植物佔據大多數。但是這些物種的引進,如果控制不好,可能形成災難。 6月2日,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215種已入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 建立佔國土面積18%的各類自然保護地——中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
    原標題:建立佔國土面積18%的各類自然保護地——中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記者寇江澤)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近日宣布,「十三五」期間,中國加強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和拯救繁育,採取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回歸自然等措施持續開展珍稀瀕危野生植物保護,大熊貓、朱䴉、亞洲象、藏羚羊、蘇鐵、西藏巨柏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 國家林草局:「十三五」我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
    人民網北京1月4日電 (丁亦鑫)記者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五年來,我國通過系統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建立了佔國土面積18%的各類自然保護地,有效保護了90%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系統、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大熊貓、朱䴉、亞洲象、藏羚羊、蘇鐵、西藏巨柏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