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蘭的歷史傳統與文學想像

2020-11-29 騰訊網

[摘要]經過戰爭的洗禮,蘇格蘭和英格蘭兩個近鄰註定要走向聯合。

英國面積只有24萬平方公裡,人口只有6000多萬,然而它對人類文明的貢獻卻很大。想想人類歷史上的思想家、文學家、科學家、發明家、航海家、軍事家等等,可能英國的人均數量在世界上都是名列前茅的。不過蘇格蘭人會不會同意,因為這裡邊有許多都不是英格蘭人,而是蘇格蘭人。蘇格蘭對大英帝國的貢獻可以從下列事實中得到證實: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發明了蒸汽機;亞歷山大·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發明了電話;約翰·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發明了電視;亞歷山大·弗萊明(Sir Alexander Fleming)發現青黴素;詹姆斯·辛普森(Sir James Young Simpson) 發現了氯仿麻醉劑;約翰·保羅·瓊斯(John Paul Jones)創立了美國海軍;威廉·帕特森(William Paterson)創立了英格蘭銀行等等。甚至近年出現的克隆羊技術也是在愛丁堡大學被發現的。

短文《誰能跟我們相比?》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普通英格蘭人在他叫做城堡的家裡,穿上了他們的國服—雨衣,但這是蘇格蘭人發明的,他就是來自拉斯哥的化學家查爾斯·麥金託什(Charles MacIntosh)。在出門去上班的路上,這位英格蘭人穿過了一條名叫英國小徑的巷子,但路面也是蘇格蘭人鋪成的,他就是來自艾爾的約翰·麥克亞當(John MacAdam)。他開著車上路,但車上安裝的輪胎也是蘇格蘭人發明的,他就是來自德勒格霍恩的約翰·博伊德·鄧洛普(John Boyd Dunlop)……」蘇格蘭人無處不在,這使他快要發瘋,他拿起《聖經》尋求安慰,但《聖經》也是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欽定的。他拿起步槍自殺,但這支後膛裝填的步槍也是蘇格蘭人派屈克·弗格森(Patrick Ferguson)發明的。因此,短文總結到,「英格蘭人無法擺脫蘇格蘭人的智慧」,英國蘭人的最後希望就是「輸入蘇格蘭的血液,然後有資格說"誰能跟我們相比"。

這是一張賀卡上印製的詼諧短文,它給人的啟示有兩點:第一,它表達了蘇格蘭人的自豪感;第二,它反映了蘇格蘭和英格蘭之間的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特殊關係。英國著名詩人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1805年到訪蘇格蘭,在蘇格蘭高地寫下了著名的詩篇《孤獨的割麥者》。他在詩中描寫了他所碰到的這位蘇格蘭高地姑娘;注意到她在使用蓋爾語唱歌;暗示她所唱的是遙遠的歷史和古老的戰爭。對於華茲華斯時代的英國人來說,蘇格蘭是偏遠落後的地區,但同時也是未經開發的原生態地區。英格蘭文化人,包括詹森博士、華茲華斯、濟慈等,都到過蘇格蘭遊歷,或者到那裡休養生息、恢復健康。對他們來說,蘇格蘭充滿了異國情調,不但山川更加壯麗粗獷,而且人們的生活和風俗也有所不同:他們說著一種不同的語言,有著不同的歷史和文化傳統。

如果我們翻開歷史,我們會發現蘇格蘭與英格蘭是不同民族:蘇格蘭是凱爾特人的後裔,英格蘭人是盎格魯-薩克森人的後裔。凱爾特人是最早在英國定居的民族,相當於英國的土著。公元450年左右,羅馬帝國崩潰,羅馬人撤離英國後,盎格魯-薩克森人才從歐洲大陸來到英國,把凱爾特人趕到了不列顛島的北部和西部,電影《亞瑟王》(2004)反映的就是這一段歷史。英格蘭和蘇格蘭在歷史上經常發生戰爭和流血衝突。我國讀者熟悉的蘇格蘭民族詩人羅伯特·彭斯(Robert Burns)曾經撰寫《蘇格蘭人》一詩,歌頌十四世紀蘇格蘭民族英雄威廉·華萊士(William Wallace)。在1297年的史特靈橋之戰(The Battle of Sterling Bridge),華萊士大敗英國軍隊,動搖了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在蘇格蘭的統治。

另一場讓蘇格蘭人銘記的戰爭是班諾克班戰役(The Battle of Bannockburn),1314年蘇格蘭民族英雄羅伯特·布魯斯(Robert the Bruce)在此戰役中擊敗英王愛德華二世的軍隊。經過長期不懈的鬥爭,布魯斯終於在1328年迫使英王愛德華三世籤署「愛丁堡-北安普頓條約」,承認蘇格蘭獨立。布魯斯因此被擁戴為蘇格蘭國王,成為羅伯特一世,這在史上被稱為「第一次蘇格蘭獨立戰爭」。在史詩《布魯斯》中,作者約翰·巴伯(John Barbour)將布魯斯塑造為不屈不撓的將士,同時也展現了他人格中溫柔和善良的一面:他命令他的部隊停止前進,以讓一位臨產的洗衣女工順利生下她的孩子。當代英國詩人羅伯特·克洛福德(Robert Crawford)在《班諾克班》一書中,將班諾克班戰役提升到一個從未有過的高度,認為它是關於蘇格蘭民族獨立的文學想像的核心。他在書中回顧了700年來蘇格蘭小說、詩歌、戲劇、電影如何看待蘇格蘭獨立,勾勒出蘇格蘭民族主義的思想淵源。

然而,經過諸多戰爭的洗禮,蘇格蘭和英格蘭兩個近鄰民族註定要走向聯合。1603年伊莉莎白女王一世去世,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繼承王位,成為英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史稱「王位的聯合」。1707年,英格蘭和蘇格蘭籤署「聯合條約」,合併兩國的國會,史稱「國會的聯合」,兩地正式成為一個國家。蘇格蘭的X字旗(即聖安德烈十字旗)與英格蘭的十字旗合併起來,變成了不列顛聯合王國的米字旗。著名現代派詩人、諾貝爾獎獲得者艾略特(T.S.Eliot)曾經撰文《蘇格蘭文學存在嗎?》(1918)進行質疑。他把蘇格蘭文學的發展歷史分為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英國文學有幾個方言,蘇格蘭文學是英國文學的一部分;第二個時期,英國文學有兩個方言,蘇格蘭文學仍是英國文學的一部分;第三個時期,蘇格蘭文學成為一個省份的文學;第四個時期,「兩地文學沒有任何區別可言」。文學的狀況反映了政治的狀況,從十七世紀初到二十世紀初,兩地的政治實現了完全的融合。作為聯合王國的組成部分,英格蘭和蘇格蘭共同締造了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帝國,所謂的「日不落帝國」。著名的歌曲《統治,不列顛》就出自一位十八世紀蘇格蘭詩人之手,即詹姆斯·湯姆森(James Thomson)。

然而,隨著大英帝國衰落,隨著殖民地紛紛獨立,蘇格蘭內部重新燃起了民族獨立的意識。二十世紀30年代,蘇格蘭詩人休·麥克德米德(Hugh MacDiarmid)撰寫了《醉漢看薊》一詩,透視了現代蘇格蘭的文化和歷史問題。薊是蘇格蘭的國花,麥克德米德佯裝大醉,以嬉笑怒罵的方式針砭當代蘇格蘭的時弊。他主張蘇格蘭自強,不依附於英格蘭,在文化上站立起來。他匯聚蘇格蘭方言的優勢,創造了「合成」蘇格蘭語,使之成為細膩、靈活的文學語言,以區別於官方英語,從而在語言上建立蘇格蘭的民族特性。麥克德米德的號召得到了一大批蘇格蘭文化人的響應,形成了所謂的「蘇格蘭文藝復興」。從那時開始,蘇格蘭的民族獨立的呼聲就一直存在,並且逐漸從文化領域延續到了政治領域。1934年蘇格蘭民族黨(Scottish National Party)成立,開始在政治上領導蘇格蘭的獨立運動。1999年蘇格蘭議會成立,正式開始了蘇格蘭自治;2011年蘇格蘭民族黨以巨大優勢贏得了蘇格蘭地方政府的大選,在政府層面發出了獨立的聲音。在強大的獨立呼聲的驅使下,倫敦的英國政府不得不同意蘇格蘭在2014年9月18日舉行獨立公投。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文學在當代蘇格蘭民族主義運動中起到了巨大作用。根據《衛報》評論員柯林·希德(Colin Cidd)的統計,從1930年以來,有一系列蘇格蘭民族黨的議員候選人都是作家。蘇格蘭的文學想像也主要集中於蘇格蘭抗擊英格蘭侵略的戰爭,如班諾克班和史特靈橋戰役,而似乎對1707年英蘇合併這樣的重大歷史事件毫無興趣。現任蘇格蘭民族黨主席、首任蘇格蘭首相亞歷克斯·薩蒙德(Alex Salmond)在演講和政治辯論中常常引用彭斯的詩歌。蘇格蘭桂冠詩人埃德溫·摩根(Edwin Morgan)在2010年去世前曾立下遺囑,捐贈一百萬英鎊支持「獨立」公投。然而在天平的另一方,小說家C·J·桑瑟姆(Sansom)和歷史學家加文·鮑德(Gavin Bowd)揭秘二戰時期蘇格蘭民族主義者道格拉斯·楊拒絕參加反法西斯戰爭,以及其中可疑的同情法西斯的傾向。小說家詹姆斯·羅伯特森(James Robertson)和伊恩·蘭金(Ian Rankin)描寫了蘇格蘭民族主義運動激進分子威利·麥克雷的離奇死亡,以及英國情報機關的涉嫌謀殺。與摩根抗衡,著名作家、《哈裡·波特》的作者J.K.羅琳(J.K.Rowling)也捐贈一百萬英鎊,支持「聯合」公投。雙方的博弈可謂異常激烈。

相關焦點

  • 劉略昌:紐西蘭毛利文學 從口頭傳統到英語文學
    毛利人和毛利文學是殖民化的產物毛利文學先後經歷了從部落口頭傳統到毛利語書面寫作再到毛利英語文學的演進,文學樣式、存在形態、內涵意蘊、主題聚焦等隨著殖民進程和歷史發展不斷得到豐富。如同玻里尼西亞人的其他分支一樣,毛利人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分屬於各個部落和亞部落,他們沒有文字,卻有著源遠流長的部落口頭傳統。
  • 蘇格蘭男人的短裙,歷史上還是很有殺傷力的
    蘇格蘭與英格蘭的歷史,恩怨情仇糾纏不清,估計還有得折騰。咱們這篇文章,聊聊蘇格蘭男人的小短裙吧。這可能是一種保守的說法,因為我們簡單了解一下蘇格蘭的歷史,就會知道這小裙子的原型應該出現的更早一些。蘇格蘭位於不列顛群島的北部,寒冷多雨,而且早期被茂密的森林所覆蓋,和英格蘭相比顯然不太適合居住。公元前1000年左右,蘇格蘭成了凱爾特人的地盤。
  • 蘇格蘭必打卡的景點:愛丁堡城堡,彰顯著蘇格蘭民族的歷史
    蘇格蘭必打卡的景點,是愛丁堡的象徵,彰顯著蘇格蘭民族的歷史。 ·愛丁堡城堡在6世紀時成為皇室堡壘,城堡既是王宮,也是重要的軍事要塞,它在蘇格·蘇格蘭必打卡的景點,是愛丁堡的象徵,彰顯著蘇格蘭民族的歷史。
  • 蘇格蘭高地民間服飾、格子呢短裙和蘇格蘭男人穿的裙子
    蘇格蘭最具特色的民間服飾——蘇格蘭格紋短裙是一種世界聞名的服裝,它是專為蘇格蘭男性設計的。在蘇格蘭,男人穿裙子已經有400年的歷史了。如果說盔甲的圍裙算裙子的話,那麼蘇格蘭服飾的歷史可以追溯到9世紀和13世紀,當時蘇格蘭的勇士們穿著皮甲,裡面往往有一條皮圍裙,這當然不是蘇格蘭短裙的真正起源。蘇格蘭短裙起源於16世紀,當時蘇格蘭高地的男孩們開始流行穿一件大格子長袍,長袍摺疊後用皮帶或繩子繫緊,看起來很時髦。
  • 在愛丁堡的秘密美食之旅中開始您的蘇格蘭之旅
    蘇格蘭美食是我最喜歡的美食之一,當我在愛丁堡找到秘密美食之旅時,我感到非常激動,如果您計劃訪問蘇格蘭首府,我將不得不建議您參加此次旅行,作為您的首批活動之一。為什麼你應該考慮美食之旅我於2016年7月參加了我在瑞典的第一次美食之旅,在此之前,我在我訪問的大多數城市都經歷過徒步旅行,如今,您可以參加跑步之旅,自行車之旅,文學之旅,歷史之旅,以及幾乎所有可以想像的旅遊類型,經歷了幾次我自己,我得出結論,美食之旅是我最喜歡的,更不用說最有價值了,您不僅可以嘗試當地美食,還可以了解在城市逗留期間享用美食的好地方
  • 世界歷史:蘇格蘭國王詹姆斯
    蘇格蘭國王詹姆斯是蘇格蘭女王瑪麗的獨子。他從少年時代就接受著嚴格的加爾文派教育,可是他本人對該教並沒有過多好感。他在經濟上不算寬裕,加之老師嚴格的管束,因而長期覬覦英格蘭的王位。在他取得英格蘭王位之前,這頂皇冠的歸屬一直懸而未決。
  • 蘇格蘭派對—聖安德魯日
    蘇格蘭在歷史上曾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即使在與英格蘭合併之後,也保留著自己獨特的民族傳統。蘇格蘭全年節日活動不斷,不論是從歌曲、舞蹈還是其他形式的活動中,都能讓人感受到蘇格蘭文化的無窮韻味。每年的11月30日是聖安德魯日,是蘇格蘭和世界各地的一個重要宗教節日,也是蘇格蘭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
  • 世界歷史:​巴爾扎克的哲學世界觀,文學折衷主義者
    1819年從法學院畢業後他選擇了毫無生活保障的文學道路。1829年完成的長篇歷史小說《舒昂黨人》是他第一部以「巴爾扎克」署名的作品。次年他進入創作高潮,接連發表了篇幅不等的小說數十部。及至133年《歐也妮·葛朗臺》問世,他已是名滿全國、享譽歐洲的大作家了。他的創作生涯可分三階段。
  • 走進愛丁堡,探訪美麗的蘇格蘭,唯美的蘇格蘭風情
    蘇格蘭氣候屬溫帶海洋型,空氣溼潤,夏季不熱,冬季風大而且偏冷;推薦春夏季去。愛丁堡,是蘇格蘭的首府,也是蘇格蘭的經濟文化中心。這座城市不大,但是風景優美,也稱北方雅典。也是這樣風景如畫的地方,才能夠誕生了哈利波特這樣優秀的文學作品。今天我們帶大家走進這座古老神秘的蘇格蘭古城,探訪它的歷史與文化。皇家一英裡。愛丁堡市內化為兩個片區,分別是新城和老城。
  • 蘇格蘭的瑪蒂爾達
    蘇格蘭的瑪蒂爾達是蘇格蘭的公主,後來通過與亨利一世結婚成為英格蘭女王。她是一位受人歡迎的女王,主持著一個受過良好教育和虔誠的朝廷,她甚至有時代替丈夫充當攝政王。馬蒂爾達是蘇格蘭國王馬爾科姆三世和他的第二任妻子,英國公主瑪格麗特後來被封為蘇格蘭聖瑪格麗特的大女兒。
  • 動真格的——蘇格蘭格子
    蘇格蘭格子,英文稱tartan,被認為是當代最具傳承意義的遺產之一。許多年來,前往蘇格蘭的人們早已注意到其居民服飾上的格子花圖案。歷史記錄稱它為「斑駁」,「鑲嵌」和「有色」,但也許最好的描述來自蘇格蘭自己的蓋爾語breacan,意思是方格,這種描述恰當地定義了格子花呢。
  • 蘇格蘭水草豐美,丘陵起伏,不僅是高爾的發源地,還有歷史的滄桑
    蘇格蘭水草豐美,丘陵起伏,不僅是高爾的發源地,還有歷史的滄桑愛丁堡,「斜坡上的城堡」之意,城市亦因此而得名。它是英國北部經濟、文化的中心。整個城市以王子大街分為南北兩區,南為老城,北是新區。王子大街商業繁榮,車水馬龍。人們衣著入時,但走在街頭,你很少會看到穿呢裙的男士。
  • 蘇格蘭又要獨立了?
    新冠疫情爆發後,面對英國中央政府「全民免疫」的不負責任做法,有著抗爭歷史傳統的蘇格蘭更是掀起了一股「脫英」的狂潮。 據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報導,近期的民意調查顯示,有54%的蘇格蘭民眾表示支持脫離英國。
  • 蘇格蘭是如何成為英國的一部分的
    英格蘭王國國旗蘇格蘭王國國旗那就來細說下蘇格蘭是怎麼併入到英國的吧。這個過程主要經歷英國的3個歷史時期。1,都鐸王朝時期首先就是大名鼎鼎的都鐸王朝了。整個都鐸王朝時期,英格蘭還並未和蘇格蘭結成一體,但該王朝的歷史對於之後蘇格蘭合併入英國起到了鋪墊的作用。該時期,英格蘭和蘇格蘭之間互有敵意,卻又保持微妙關係。英格蘭的都鐸王朝那會兒,當時統治蘇格蘭的是斯圖亞特王朝。英格蘭都鐸王朝的第一任君主是亨利七世,他就把自己女兒嫁給了斯圖亞特王朝的詹姆士四世。
  • 歷史:林利斯哥宮,是16世紀蘇格蘭君主的主要住所之一!
    歷史:林利斯哥宮,是16世紀蘇格蘭君主的主要住所之一!林利斯哥宮遺址位於蘇格蘭西洛錫安的林利斯戈鎮,距離愛丁堡以西15英裡。這座宮殿是15世紀和16世紀蘇格蘭君主的主要住所之一。儘管蘇格蘭的君主在1603年離開英格蘭後仍然保留著這座宮殿,但這座宮殿很少被使用並於1746年被燒毀。
  • 羅念生譯古希臘文學:東與西的美麗想像
    提到希臘古老厚重的文明,我們不難想像希臘神話、《荷馬史詩》和古希臘戲劇;而說起古希臘文學的中譯,我們首先想到的是羅念生。他一生從事外國文學的研究和翻譯工作,是我國外國文學界的拓荒者之一,為我國翻譯和研究古希臘文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國內和國際上享有很高聲譽。
  • 文學的想像與矛盾:拉伯雷《巨人傳》
    《巨人傳》中文譯本,成鈺亭譯談到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法國作家拉伯雷(Francois Rabelais,1495年—1553年)的《巨人傳》自然是繞不開的。此書分為五部分。《巨人傳》插圖此書既然是寫並不存在的巨人和荒誕的故事,當然也就需要豐富的想像,其中頗多有趣之處,如龐大固埃在海上聽到解凍後的聲音(第四部第五十五章),錢鍾書在《談藝錄》中引述並和李賀的詩句比較。
  • 受凱爾特文明影響的蘇格蘭
    其實凱爾特人在歐冠的歷史上也曾輝煌過,1967年這支被稱為「裡斯本雄獅」的凱爾特人隊奪得歐洲冠軍杯,也是歐洲足壇最早完成「四冠王」偉業的傳奇球隊。凱爾特人的確為上古歐洲一個由共同語言和文化傳統凝合起來的鬆散族群,應屬古代型的民族集團。這種族群顯然不完全等同於現代民族,現代民族是在古代民族集團經過長期的演化,不斷分解、融會、重組的基礎上形成的。當今歐洲自然已不存在一個完整的凱爾特單一民族,有的只是作為古凱爾特人遺裔的、依然操印歐語系凱爾特語族諸種方言的若干個新型民族,在這層意義上可以說,凱爾特人在當今則僅意味著一個語言集團。
  • 蘇格蘭:被強勢英格蘭統治,如何保存和發揚自己獨特的文化?
    當我們縱觀人類文明的發展史,會發現在歷史的遷徙、移民、兼併、殖民等過程中,有許多文化發生了改變,也有許多文化逐漸消融了,尤其是一些相對弱勢的文化,總是很容易被更為強勢和完善的文化所同化。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有個地方似乎是例外。
  • 旅行:尼斯湖和愛丁堡的蘇格蘭高地遊,蘇格蘭最著名的湖泊
    尼斯湖和愛丁堡的蘇格蘭高地一日遊在愛丁堡這個12小時的蘇格蘭高地一日遊中驚嘆於寧靜的尼斯湖。離開蘇格蘭繁忙的首都,帶著導遊深入高地。從愛丁堡出發的12小時尼斯湖和蘇格蘭高地一日遊 您可以在導遊的帶領下深入蘇格蘭高地 您可以參觀Kilmahog,Rannoch Moor和宏偉的Glen Coe 享受尼斯湖和奧古斯都堡的自由時間,讓您悠閒地探索 探索維多利亞時代的皮特洛赫裡鎮 旅遊包括從愛丁堡往返旅行阿尼克城堡和愛丁堡的蘇格蘭邊境一日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