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縱觀人類文明的發展史,會發現在歷史的遷徙、移民、兼併、殖民等過程中,有許多文化發生了改變,也有許多文化逐漸消融了,尤其是一些相對弱勢的文化,總是很容易被更為強勢和完善的文化所同化。
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有個地方似乎是例外。
自1707年與英格蘭合併以後,蘇格蘭就由一個獨立的國家變成了聯合王國的一部分。然而,儘管已經做了三百多年的英國人,但就文化而言,蘇格蘭從來都不是英格蘭的附庸,這一點是哪怕早已經獨立出去的愛爾蘭都做不到的。
▲蘇格蘭地理位置圖(整個綠色區域為英國本土,其中深綠色區域為蘇格蘭)
舉個簡單的例子。
如果有這樣一道選擇題:你認為最能夠代表愛爾蘭的元素是什麼?
A.音樂;B.賽馬;C.酒吧;D.踢踏舞
可能會有許多人懷疑這是一道送命題,三短一長選一長。
▲愛爾蘭著名的踢踏舞表演《凱爾特傳說》
但如果有另外一道選擇題:你認為最能夠代表蘇格蘭的元素是什麼?
A.格子裙;B.威士忌;C.羊毛品;D.蘇格蘭風笛
相信很多人就會認為這是一道送分題,ABCD都選上。
▲展示各項蘇格蘭元素的旅遊宣傳圖,包括哈吉斯、蘇格蘭裙、風笛、古堡、威士忌等
由此可見,蘇格蘭民族依然保持著一些鮮明的文化元素,這些元素能夠很好地將蘇格蘭與其他的文明區別開來,並成為蘇格蘭文化的重要象徵。
只是,早就已經喪失了獨立國家地位的蘇格蘭,究竟是如何在其他文化,尤其是英格蘭文化的強勢圍攻下,做到這一點的呢?
1.宣傳和發揚蘇格蘭獨特文化品牌形象
其實相較於文化的創造者,蘇格蘭更像是文化的宣傳者和發揚者,當其他國家還在漫長的歲月中漸漸累積、沉澱文化內涵時,蘇格蘭就已經開始利用類似現代營銷的手段來人為強化自己的文化身份。
不得不說,蘇格蘭在這一點上真的非常成功。
比如最具有代表性的方格裙,人們只要一談起它,就會想起蘇格蘭,畢竟穿著各色花式的格子呢裙的男人們早已成為蘇格蘭的一種標誌,是蘇格蘭非常鮮明的民族與文化特徵。
但最初的時候,這條裙子也不過只是用於保暖、蔽體的一件普通衣物。
蘇格蘭方格呢短裙(kilt),一般人們認為它大約誕生於14-16世紀,當時被稱為feileadhmor(古代高地裙),後來又被稱為greatkilt(大方格呢裙)。
最早開始穿著這種呢裙的是蘇格蘭的高地人,他們出於實用主義的考慮選擇了這種簡單的褶皺服裝:沒有縫隙又不需要複雜製作的呢裙能夠很好地匹配高地人在山上的生活習慣以及缺失的裁剪技術。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時期的蘇格蘭呢裙,其實是沒有格子花紋的,而且與蘇格蘭的宗族和文化也並沒有什麼直接的聯繫。
一直到大約17世紀,一些當地的製造商和織工們才開始使用不同的格子圖案來區分不同社會地位的人,使格子呢(tartan)慢慢具有了除「混搭時尚」以外的區分氏族和群體認同的作用。
▲蘇格蘭的格子圖案有非常多種。在以前,蘇格蘭格子註冊協會會記錄幾百種不同的格子圖案,每種格子圖案都代表著一個家族或者是一位皇室成員。而在現代社會,一些企業、團體甚至國家都可以選擇定製獨屬的格子圖案。
後來,越來越多的蘇格蘭人意識到了格子裙的潛在價值,他們希望利用一種民族標誌來促進統一和團結,並推動他們的民族文化進一步發展和擴散,於是蘇格蘭人開始將方格呢裙「特徵化、合併和轉變為一個群體」,並確認方格呢裙為蘇格蘭文化的標誌和民族血統的象徵。
就這樣,在民間和官方的共同推動下,蘇格蘭方格呢裙逐漸成為了蘇格蘭民族赤膽豪情的代表,具有著非常重要的象徵意義。
而除了格子呢裙,蘇格蘭還有一個非常典型的「成功營銷案例」,那就是風笛。
說起風笛,人們同樣會想起蘇格蘭,畢竟穿著格子呢裙的蘇格蘭男人們,手裡也總是會拿著這個古老的氣鳴樂器。
▲在蘇格蘭的城市街頭或者著名景點,經常能看到有風笛表演
但其實蘇格蘭並不是風笛的發源地,有人認為它起源於古羅馬,也有人認為它起源於兩河流域,但不管怎麼爭論,反正不會是蘇格蘭。
蘇格蘭也不是風笛的唯一使用者,有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曾吹奏風笛,包括在蘇格蘭的鄰居英格蘭和愛爾蘭,風笛也一度非常流行和普及。
要真說起來,許多歐洲國家都比蘇格蘭更有優勢和條件去將風笛發揚光大,只可惜最終沒能敵過蘇格蘭一系列眼花繚亂的操作。
當風笛傳入蘇格蘭以後,蘇格蘭人很快喜歡上了這種嘹亮又優美的音樂。他們開始積極主動地舉辦和參加各式各樣的風笛競賽,這不僅培養出了許多著名的風笛手,也促進了風笛在蘇格蘭民間社會的廣泛流傳。
同時,古代的蘇格蘭人還發現了風笛的另一種妙用,他們將風笛應用到戰場上,用響亮的音色配合鼓聲來提高士氣、震懾敵人。雖然後來這種用法被廢棄了,但風笛作為蘇格蘭特殊武器的威名早已在各國之間流傳開來。
▲蘇格蘭人在戰爭中使用風笛來鼓舞自己、震懾敵人
於是在潛移默化下,由於使用頻繁和傳播甚廣,風笛漸漸帶上了蘇格蘭的文化內涵,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將風笛與蘇格蘭民族聯繫到一起。
到了今天,風笛已成為蘇格蘭最重要的文化特徵之一,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了蘇格蘭的民族音樂。
如果你在開篇關於蘇格蘭的選擇題中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格子裙和蘇格蘭風笛,那麼恭喜你,你可能就是蘇格蘭「文化品牌營銷戰略」的一位重要見證者和體驗者。
2.應對英格蘭文化的同化與侵蝕
當然,不可避免的,蘇格蘭的一些重要文化和傳統也曾遭遇過許多嚴峻的挑戰,特別是來自英格蘭文化的同化與侵蝕。
蘇格蘭原本有兩種特有的語言:蓋爾語(ScottishGaelic),及其蘇格蘭語(Scotslanguage),但是在1707年蘇格蘭與英格蘭合併為聯合王國、英語成為唯一的官方語言以後,這兩種語言就被迫淪為了次等語言。
一方面,英語的地位在不斷提升,不僅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英語來進行交流,而且一些作家和學者也開始以英語作為學術語言來撰寫著作。
另一方面,蓋爾語和蘇格蘭語一度被逼入了滅亡的邊緣,蓋爾語曾被禁止在學校教授,而蘇格蘭語更是被汙名化為「俚語」甚至「不入流的鄉下方言」。
這就造成了蓋爾語與蘇格蘭語的使用頻率和範圍大大減少,兩種語言就此式微。
而同樣也是在蘇格蘭與英格蘭合併之後,為了人為消除文化身份,減少起義和衝突,英國政府曾在1746年頒布服裝法案,禁止蘇格蘭人穿著蘇格蘭短裙和格子呢,險些使蘇格蘭人好不容易打造起來的「蘇格蘭格子品牌」毀於一旦。
但顯然蘇格蘭人並不會坐以待斃,儘管語言和文化的同化可能是國家文明進步的必要代價,但沒有一個民族會願意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歷史和傳統消失、湮滅。
蘇格蘭人首先開始拯救已經快成為一種陌生語言的蓋爾語。許多蘇格蘭的學校恢復了蓋爾語的課程,並一直將教學延續到了今天,這使更多的年輕人能夠有機會了解和接觸這種古老的語言。
同時,許多民間的活動和慶典也開始為蓋爾語的復興添磚加瓦,比如鼓勵蓋爾語交流和專門招募會說蓋爾語的志願者等。
而蘇格蘭語的「平反」則要遲一些。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蘇格蘭語都被認為是一種粗俗和鄙陋的語言,甚至到了2010年,蘇格蘭當地還有約64%的成年人認為蘇格蘭語不是獨立語言,而只是一種口音特別的方言。
不過近年來,蘇格蘭政府已經越來越認識到蘇格蘭語的重要性,並開始出資支援和挽救這種本土語言。
▲蘇格蘭國家圖書館和星期日郵報合作開展的拯救蘇格蘭語的項目,將以漫畫的形式提供蘇格蘭語教學的各類資源
至於「禁裙令」,它比起消除隔閡更像是一種不合時宜的分裂和敵意,被許多蘇格蘭人從頭到尾的無視,在禁裙令頒布後,他們依然冒著坐牢的風險繼續穿著蘇格蘭短裙和格子呢。
在蘇格蘭人的奮起反抗下,英國政府不得不於1782年取消了這個禁令。
儘管時間漫長、過程艱難,但總體來說,蘇格蘭人還是在這場與英格蘭文化同化的戰役中守住了自己的尊嚴——儘管他們依然說著很多英格蘭人根本聽不懂的英語,但至少,人們能夠依靠威士忌、蘇格蘭裙、羊毛製品和風笛來準確區分蘇格蘭與英格蘭。
這種勝利固然有許多因素在作用,比如蘇格蘭和英格蘭作為兩個原本獨立的國家,它們的文化有各自的發展軌跡,並沒有絕對的「中心和邊緣」、「主流和分支」的區別,因此英格蘭文化很難去同化和徵服同樣具有自尊和驕傲的蘇格蘭文化。
但更重要的是,蘇格蘭人始終非常清醒地認識到文化對於一個民族的意義與作用,他們一直在努力強調與英格蘭的差異和區別,並小心翼翼地守護著曾經獨立的蘇格蘭,以免它從世界的記憶中消失。
▲蘇格蘭文學的三位偉人:伯恩斯,斯科特和史蒂文森的半身像。
3.樹立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2018年前後,蘇格蘭政府開始致力於制定一份野心勃勃的文化戰略草案。這份草案的目的十分明確,就是要了解蘇格蘭民眾對於文化的要求與期望,並通過跨文化、社區以及政策發展的合作來促進蘇格蘭文化的繁榮發展。
這已經不是蘇格蘭第一次提出要復興和振興蘇格蘭文化。早在18世紀,蘇格蘭的學者們就在夜以繼日地恢復蘇格蘭的文學歷史,他們挖掘蓋爾語的古老詩歌,收集蘇格蘭的民間音樂,整理零散瑣碎的文本片段,希望以此來重建蘇格蘭民族的文化過去。
支持這場復興運動的內在動力是一種「文化即資本」的思想:儘管英格蘭在大部分依靠財富、權力或者時尚優雅的事物上總是勝過蘇格蘭,但蘇格蘭仍然具有無與倫比的風光和美景,以及蓬勃發展的科學和藝術,這足以讓它在無視規模的情況下實現與英格蘭的平等。
▲蘇格蘭首府愛丁堡,蘇格蘭人希望將它打造為「北方雅典」,讓藝術和科學蓬勃發展
而在所有的文化復興中,範圍較廣、影響甚大的是奧西恩詩的復原。奧西恩是一位英勇的蓋爾語文化的吟遊詩人,大約生活在公元三世紀。蘇格蘭人認為他所創作的奧西恩詩是不列顛群島已知的最早的詩歌,並堅信他的成就能夠與古希臘的偉大詩人荷馬相媲美。
然而遺憾的是,蘇格蘭人始終沒有找到真正的「1800年前天才寫的蘇格蘭詩集」。儘管在18世紀,一位叫詹姆斯·麥克弗森的蘇格蘭詩人曾公開發表過據說是奧西恩詩的古詩片段,但始終沒有證據證明他真的找到了奧西恩的手稿。
▲ 詹姆斯·麥克弗森所公開發表的奧西恩詩
不過蘇格蘭人對此並不是非常在意,比起了解和鑑賞詩歌的內容,他們更需要的只是利用「與古希臘的史詩一樣重要的蘇格蘭詩歌」這個響亮的名頭來宣傳蘇格蘭文化、激勵下一代甚至下幾代蘇格蘭作家和學者。
比如休·布萊爾,一位詹姆斯的奧西恩詩的熱心推動者,就是在完全不了解文本內容和質量的情況下(因為他根本看不懂蓋爾語),完成了十數場激情澎湃的演講。
▲休·布萊爾,蘇格蘭牧師和大學教授,以他一生中廣受歡迎的布道以及關於修辭和美術的演講而聞名
果然蘇格蘭人深諳營銷宣傳之道。
這種營銷宣傳(復興運動)的效果顯而易見:且先不論影響世界文明進程之類的重大作用,至少對於蘇格蘭自己人來說,這是一顆強力定心丸。
其實蘇格蘭人在歷史上也曾一度陷入自卑,特別是蘇格蘭和英格蘭合併以後,許多蘇格蘭人在眼高於頂的英格蘭人的嘲諷下都以自己的「鄉下口音」為恥,認為使用蘇格蘭方言是一種抬不起頭的蠢事。
但這種自卑並不會持續很久,因為語言本來就沒有貴賤之分,所有的方言都可以是民族的驕傲,也可以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更何況還有許多蘇格蘭同胞穿著蘇格蘭方格子呢裙在一邊搖旗吶喊:清醒點!我們有最偉大的詩人!我們有最傑出的詩歌!優秀的蘇格蘭民族絕不認輸!
蘇格蘭人便虎軀一震:對啊,英格蘭算個毛線,他們的毛線有我們的好嗎?他們比我們穿裙子更好看嗎?他們比我們能喝酒嗎?
那必然是不能的。
於是蘇格蘭人又開起了派對,他們穿著蘇格蘭格子裙,說著不甚流利的蓋爾語,在用風笛演奏的蘇格蘭民間音樂的伴奏下,恣意慶祝著自己的節日。
▲到了今天,蘇格蘭人依然願意在一些重要場合穿著自己的民族服飾
蘇格蘭的文化復興,並不是出於分裂和獨立的目的,也不僅僅是為了讓現代的感情逃避回過去,它更多的,是讓有選擇的傳統進入到現代的蘇格蘭中,以證實這個古老民族曾經存在以及繼續存在的合理性。
就地位而言,蘇格蘭早已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但就文化的維繫和發展而言,蘇格蘭對於過去經歷的回憶已然成為了最近民族假設理論的典範,將為許多掙扎在消亡邊緣的文化帶去無盡的力量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