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蘭:被強勢英格蘭統治,如何保存和發揚自己獨特的文化?

2020-11-29 讀懂本星球

當我們縱觀人類文明的發展史,會發現在歷史的遷徙、移民、兼併、殖民等過程中,有許多文化發生了改變,也有許多文化逐漸消融了,尤其是一些相對弱勢的文化,總是很容易被更為強勢和完善的文化所同化。

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有個地方似乎是例外。

自1707年與英格蘭合併以後,蘇格蘭就由一個獨立的國家變成了聯合王國的一部分。然而,儘管已經做了三百多年的英國人,但就文化而言,蘇格蘭從來都不是英格蘭的附庸,這一點是哪怕早已經獨立出去的愛爾蘭都做不到的。

▲蘇格蘭地理位置圖(整個綠色區域為英國本土,其中深綠色區域為蘇格蘭)

舉個簡單的例子。

如果有這樣一道選擇題:你認為最能夠代表愛爾蘭的元素是什麼?

A.音樂;B.賽馬;C.酒吧;D.踢踏舞

可能會有許多人懷疑這是一道送命題,三短一長選一長。

▲愛爾蘭著名的踢踏舞表演《凱爾特傳說》

但如果有另外一道選擇題:你認為最能夠代表蘇格蘭的元素是什麼?

A.格子裙;B.威士忌;C.羊毛品;D.蘇格蘭風笛

相信很多人就會認為這是一道送分題,ABCD都選上。

▲展示各項蘇格蘭元素的旅遊宣傳圖,包括哈吉斯、蘇格蘭裙、風笛、古堡、威士忌等

由此可見,蘇格蘭民族依然保持著一些鮮明的文化元素,這些元素能夠很好地將蘇格蘭與其他的文明區別開來,並成為蘇格蘭文化的重要象徵。

只是,早就已經喪失了獨立國家地位的蘇格蘭,究竟是如何在其他文化,尤其是英格蘭文化的強勢圍攻下,做到這一點的呢?

1.宣傳和發揚蘇格蘭獨特文化品牌形象

其實相較於文化的創造者,蘇格蘭更像是文化的宣傳者和發揚者,當其他國家還在漫長的歲月中漸漸累積、沉澱文化內涵時,蘇格蘭就已經開始利用類似現代營銷的手段來人為強化自己的文化身份。

不得不說,蘇格蘭在這一點上真的非常成功。

比如最具有代表性的方格裙,人們只要一談起它,就會想起蘇格蘭,畢竟穿著各色花式的格子呢裙的男人們早已成為蘇格蘭的一種標誌,是蘇格蘭非常鮮明的民族與文化特徵。

▲穿著格子呢裙的蘇格蘭男孩

但最初的時候,這條裙子也不過只是用於保暖、蔽體的一件普通衣物。

蘇格蘭方格呢短裙(kilt),一般人們認為它大約誕生於14-16世紀,當時被稱為feileadhmor(古代高地裙),後來又被稱為greatkilt(大方格呢裙)。

最早開始穿著這種呢裙的是蘇格蘭的高地人,他們出於實用主義的考慮選擇了這種簡單的褶皺服裝:沒有縫隙又不需要複雜製作的呢裙能夠很好地匹配高地人在山上的生活習慣以及缺失的裁剪技術。

▲古代高地裙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時期的蘇格蘭呢裙,其實是沒有格子花紋的,而且與蘇格蘭的宗族和文化也並沒有什麼直接的聯繫。

一直到大約17世紀,一些當地的製造商和織工們才開始使用不同的格子圖案來區分不同社會地位的人,使格子呢(tartan)慢慢具有了除「混搭時尚」以外的區分氏族和群體認同的作用。

▲蘇格蘭的格子圖案有非常多種。在以前,蘇格蘭格子註冊協會會記錄幾百種不同的格子圖案,每種格子圖案都代表著一個家族或者是一位皇室成員。而在現代社會,一些企業、團體甚至國家都可以選擇定製獨屬的格子圖案。

後來,越來越多的蘇格蘭人意識到了格子裙的潛在價值,他們希望利用一種民族標誌來促進統一和團結,並推動他們的民族文化進一步發展和擴散,於是蘇格蘭人開始將方格呢裙「特徵化、合併和轉變為一個群體」,並確認方格呢裙為蘇格蘭文化的標誌和民族血統的象徵。

就這樣,在民間和官方的共同推動下,蘇格蘭方格呢裙逐漸成為了蘇格蘭民族赤膽豪情的代表,具有著非常重要的象徵意義。

而除了格子呢裙,蘇格蘭還有一個非常典型的「成功營銷案例」,那就是風笛。

說起風笛,人們同樣會想起蘇格蘭,畢竟穿著格子呢裙的蘇格蘭男人們,手裡也總是會拿著這個古老的氣鳴樂器。

▲在蘇格蘭的城市街頭或者著名景點,經常能看到有風笛表演

但其實蘇格蘭並不是風笛的發源地,有人認為它起源於古羅馬,也有人認為它起源於兩河流域,但不管怎麼爭論,反正不會是蘇格蘭。

蘇格蘭也不是風笛的唯一使用者,有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曾吹奏風笛,包括在蘇格蘭的鄰居英格蘭和愛爾蘭,風笛也一度非常流行和普及。

要真說起來,許多歐洲國家都比蘇格蘭更有優勢和條件去將風笛發揚光大,只可惜最終沒能敵過蘇格蘭一系列眼花繚亂的操作。

當風笛傳入蘇格蘭以後,蘇格蘭人很快喜歡上了這種嘹亮又優美的音樂。他們開始積極主動地舉辦和參加各式各樣的風笛競賽,這不僅培養出了許多著名的風笛手,也促進了風笛在蘇格蘭民間社會的廣泛流傳。

同時,古代的蘇格蘭人還發現了風笛的另一種妙用,他們將風笛應用到戰場上,用響亮的音色配合鼓聲來提高士氣、震懾敵人。雖然後來這種用法被廢棄了,但風笛作為蘇格蘭特殊武器的威名早已在各國之間流傳開來。

▲蘇格蘭人在戰爭中使用風笛來鼓舞自己、震懾敵人

於是在潛移默化下,由於使用頻繁和傳播甚廣,風笛漸漸帶上了蘇格蘭的文化內涵,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將風笛與蘇格蘭民族聯繫到一起。

到了今天,風笛已成為蘇格蘭最重要的文化特徵之一,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了蘇格蘭的民族音樂。

如果你在開篇關於蘇格蘭的選擇題中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格子裙和蘇格蘭風笛,那麼恭喜你,你可能就是蘇格蘭「文化品牌營銷戰略」的一位重要見證者和體驗者。

2.應對英格蘭文化的同化與侵蝕

當然,不可避免的,蘇格蘭的一些重要文化和傳統也曾遭遇過許多嚴峻的挑戰,特別是來自英格蘭文化的同化與侵蝕。

蘇格蘭原本有兩種特有的語言:蓋爾語(ScottishGaelic),及其蘇格蘭語(Scotslanguage),但是1707年蘇格蘭與英格蘭合併為聯合王國、英語成為唯一的官方語言以後,這兩種語言就被迫淪為了次等語言

▲蓋爾語的字母表

一方面,英語的地位在不斷提升,不僅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英語來進行交流,而且一些作家和學者也開始以英語作為學術語言來撰寫著作。

另一方面,蓋爾語和蘇格蘭語一度被逼入了滅亡的邊緣,蓋爾語曾被禁止在學校教授,而蘇格蘭語更是被汙名化為「俚語」甚至「不入流的鄉下方言」。

這就造成了蓋爾語與蘇格蘭語的使用頻率和範圍大大減少,兩種語言就此式微。

而同樣也是在蘇格蘭與英格蘭合併之後,為了人為消除文化身份,減少起義和衝突,英國政府曾在1746年頒布服裝法案,禁止蘇格蘭人穿著蘇格蘭短裙和格子呢,險些使蘇格蘭人好不容易打造起來的「蘇格蘭格子品牌」毀於一旦。

但顯然蘇格蘭人並不會坐以待斃,儘管語言和文化的同化可能是國家文明進步的必要代價,但沒有一個民族會願意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歷史和傳統消失、湮滅。

蘇格蘭人首先開始拯救已經快成為一種陌生語言的蓋爾語。許多蘇格蘭的學校恢復了蓋爾語的課程,並一直將教學延續到了今天,這使更多的年輕人能夠有機會了解和接觸這種古老的語言。

同時,許多民間的活動和慶典也開始為蓋爾語的復興添磚加瓦,比如鼓勵蓋爾語交流和專門招募會說蓋爾語的志願者等。

▲蘇格蘭某大學開設蓋爾語課程的宣傳

而蘇格蘭語的「平反」則要遲一些。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蘇格蘭語都被認為是一種粗俗和鄙陋的語言,甚至到了2010年,蘇格蘭當地還有約64%的成年人認為蘇格蘭語不是獨立語言,而只是一種口音特別的方言。

▲蘇格蘭語與英語對照的小插畫

不過近年來,蘇格蘭政府已經越來越認識到蘇格蘭語的重要性,並開始出資支援和挽救這種本土語言。

▲蘇格蘭國家圖書館和星期日郵報合作開展的拯救蘇格蘭語的項目,將以漫畫的形式提供蘇格蘭語教學的各類資源

至於「禁裙令」,它比起消除隔閡更像是一種不合時宜的分裂和敵意,被許多蘇格蘭人從頭到尾的無視,在禁裙令頒布後,他們依然冒著坐牢的風險繼續穿著蘇格蘭短裙和格子呢。

在蘇格蘭人的奮起反抗下,英國政府不得不於1782年取消了這個禁令。

▲反對1746年服裝法案的蘇格蘭團體

儘管時間漫長、過程艱難,但總體來說,蘇格蘭人還是在這場與英格蘭文化同化的戰役中守住了自己的尊嚴——儘管他們依然說著很多英格蘭人根本聽不懂的英語,但至少,人們能夠依靠威士忌、蘇格蘭裙、羊毛製品和風笛來準確區分蘇格蘭與英格蘭。

這種勝利固然有許多因素在作用,比如蘇格蘭和英格蘭作為兩個原本獨立的國家,它們的文化有各自的發展軌跡,並沒有絕對的「中心和邊緣」、「主流和分支」的區別,因此英格蘭文化很難去同化和徵服同樣具有自尊和驕傲的蘇格蘭文化。

但更重要的是,蘇格蘭人始終非常清醒地認識到文化對於一個民族的意義與作用,他們一直在努力強調與英格蘭的差異和區別,並小心翼翼地守護著曾經獨立的蘇格蘭,以免它從世界的記憶中消失。

▲蘇格蘭文學的三位偉人:伯恩斯,斯科特和史蒂文森的半身像。

3.樹立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2018年前後,蘇格蘭政府開始致力於制定一份野心勃勃的文化戰略草案。這份草案的目的十分明確,就是要了解蘇格蘭民眾對於文化的要求與期望,並通過跨文化、社區以及政策發展的合作來促進蘇格蘭文化的繁榮發展。

這已經不是蘇格蘭第一次提出要復興和振興蘇格蘭文化。早在18世紀,蘇格蘭的學者們就在夜以繼日地恢復蘇格蘭的文學歷史,他們挖掘蓋爾語的古老詩歌,收集蘇格蘭的民間音樂,整理零散瑣碎的文本片段,希望以此來重建蘇格蘭民族的文化過去。

支持這場復興運動的內在動力是一種「文化即資本」的思想:儘管英格蘭在大部分依靠財富、權力或者時尚優雅的事物上總是勝過蘇格蘭,但蘇格蘭仍然具有無與倫比的風光和美景,以及蓬勃發展的科學和藝術,這足以讓它在無視規模的情況下實現與英格蘭的平等。

▲蘇格蘭首府愛丁堡,蘇格蘭人希望將它打造為「北方雅典」,讓藝術和科學蓬勃發展

而在所有的文化復興中,範圍較廣、影響甚大的是奧西恩詩的復原。奧西恩是一位英勇的蓋爾語文化的吟遊詩人,大約生活在公元三世紀。蘇格蘭人認為他所創作的奧西恩詩是不列顛群島已知的最早的詩歌,並堅信他的成就能夠與古希臘的偉大詩人荷馬相媲美。

然而遺憾的是,蘇格蘭人始終沒有找到真正的「1800年前天才寫的蘇格蘭詩集」。儘管在18世紀,一位叫詹姆斯·麥克弗森的蘇格蘭詩人曾公開發表過據說是奧西恩詩的古詩片段,但始終沒有證據證明他真的找到了奧西恩的手稿。

▲ 詹姆斯·麥克弗森所公開發表的奧西恩詩

不過蘇格蘭人對此並不是非常在意,比起了解和鑑賞詩歌的內容,他們更需要的只是利用「與古希臘的史詩一樣重要的蘇格蘭詩歌」這個響亮的名頭來宣傳蘇格蘭文化、激勵下一代甚至下幾代蘇格蘭作家和學者。

比如休·布萊爾,一位詹姆斯的奧西恩詩的熱心推動者,就是在完全不了解文本內容和質量的情況下(因為他根本看不懂蓋爾語),完成了十數場激情澎湃的演講。

▲休·布萊爾,蘇格蘭牧師和大學教授,以他一生中廣受歡迎的布道以及關於修辭和美術的演講而聞名

果然蘇格蘭人深諳營銷宣傳之道。

這種營銷宣傳(復興運動)的效果顯而易見:且先不論影響世界文明進程之類的重大作用,至少對於蘇格蘭自己人來說,這是一顆強力定心丸。

其實蘇格蘭人在歷史上也曾一度陷入自卑,特別是蘇格蘭和英格蘭合併以後,許多蘇格蘭人在眼高於頂的英格蘭人的嘲諷下都以自己的「鄉下口音」為恥,認為使用蘇格蘭方言是一種抬不起頭的蠢事。

▲教學如何聽懂蘇格蘭俚語的漫畫

但這種自卑並不會持續很久,因為語言本來就沒有貴賤之分,所有的方言都可以是民族的驕傲,也可以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更何況還有許多蘇格蘭同胞穿著蘇格蘭方格子呢裙在一邊搖旗吶喊:清醒點!我們有最偉大的詩人!我們有最傑出的詩歌!優秀的蘇格蘭民族絕不認輸!

蘇格蘭人便虎軀一震:對啊,英格蘭算個毛線,他們的毛線有我們的好嗎?他們比我們穿裙子更好看嗎?他們比我們能喝酒嗎?

那必然是不能的。

於是蘇格蘭人又開起了派對,他們穿著蘇格蘭格子裙,說著不甚流利的蓋爾語,在用風笛演奏的蘇格蘭民間音樂的伴奏下,恣意慶祝著自己的節日。

▲到了今天,蘇格蘭人依然願意在一些重要場合穿著自己的民族服飾

蘇格蘭的文化復興,並不是出於分裂和獨立的目的,也不僅僅是為了讓現代的感情逃避回過去,它更多的,是讓有選擇的傳統進入到現代的蘇格蘭中,以證實這個古老民族曾經存在以及繼續存在的合理性。

就地位而言,蘇格蘭早已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但就文化的維繫和發展而言,蘇格蘭對於過去經歷的回憶已然成為了最近民族假設理論的典範,將為許多掙扎在消亡邊緣的文化帶去無盡的力量與希望。

相關焦點

  • 英國統治蘇格蘭,都已長達三百多年了,為何還無法同化蘇格蘭
    可以看出,雖然兩個國家在一個島上,但兩國無論是種族還是文化上,都有很大區別。蘇格蘭以凱爾特人為主,使用蘇格蘭語言,信奉天主教;而英格蘭的主體則是日耳曼人,使用日耳曼英語。從13世紀開始,兩個王國之間就戰爭不斷。英格蘭一直想吞併蘇格蘭,但在當地強烈的民族對抗下,始終沒能如願。
  • 由英格蘭、威爾斯、蘇格蘭等地組成的英國是一個統一的主權國家嗎
    羅馬人用三年時間徵服了不列顛島中部和南部地區(也就是今天的英格蘭和威爾斯),而在不列顛島北部今天蘇格蘭人的祖先頑強地抵抗了羅馬的入侵並維持了自己的獨立地位,羅馬不得不在不列顛修築了哈德良長城以抵禦北方凱爾特人對不列顛中部和南部地區的侵襲。此後以哈德良長城為界形成了不列顛島的南北兩種不同文明。同樣沒被羅馬人統治過的愛爾蘭也較多保留了凱爾特人的原生文化。
  • 戰爭、合併、獨立:《BBC蘇格蘭史》道盡蘇格蘭與英格蘭恩怨情仇
    問得我一臉懵,他得意地告訴我,叫「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我才知道英國的全稱,知道大不列顛包含了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斯;到了大學以後,閱讀的廣度增加之後,知道了蘇格蘭的歷史,知道了蘇格蘭與英格蘭之間的恩怨情仇,知道了蘇格蘭為什麼這麼痴迷於公投脫離大英國協;工作以後,觀看了《勇敢的心》,感受到一個蘇格蘭人對自由的嚮往,
  • 蘇格蘭為什麼會被英格蘭徵服?
    即使是羅馬帝國武功最盛的安敦尼王朝,也無法全面徵服蘇格蘭人,被迫在今天蘇格蘭與英格蘭的邊界設立了哈德良長城,用以防備蘇格蘭蠻族對不列顛內地的侵擾。這種形勢也一直延續到了中世紀,在英國的諾曼王朝建立之後(11世紀),北方的蘇格蘭人王朝同樣保持著與南方英格蘭的對峙局面。
  • 班諾克本戰役:蘇格蘭硬漢對英格蘭腐男的勝利
    這場戰役也是蘇格蘭贏得獨立戰爭的標誌,更象徵著獨特的中世紀蘇格蘭軍事體系的建立完善。就在這時,愛德華一世和他的英格蘭軍隊越過了傳統的邊境線。由於歷史上的蘇格蘭南部低地地區,長期屬於撒克遜七國時代的英格蘭。所以長腿有充分的信心去「收復」失地,並藉機將整個不列顛都置於自己的絕對權威之下。現在是蘇格蘭內部禍起蕭牆,給了他最好的幹涉機會。起初,他試圖在蘇格蘭扶持一位傀儡,建立間接統治。
  • 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併丨互利原則給現代世界解決衝突有怎樣的啟示?
    1603年伊莉莎白一世去世,英格蘭指認蘇格蘭國王詹姆士一世為英格蘭國王,兩國實現了王位聯合,解決了英格蘭王位繼承和蘇格蘭問題。雖然王位聯合兩國仍然是互相獨立國家,但聯合逐漸變的一切利益以英格蘭優先,英格蘭實際控制了蘇格蘭的內政和外交。
  • 英國為何始終無法同化蘇格蘭
    如果說英格蘭在統治蘇格蘭300多年後依然無法同化蘇格蘭,那麼實際上雙方在主觀上就並不存在彼此同化這種意識。英格蘭和蘇格蘭儘管都位於不列顛島,但各自擁有不同的歷史發展軌跡:大約從公元前500年開始凱爾特人從歐洲大陸進入不列顛島,他們逐漸分布到整個島嶼上,今天的英格蘭和蘇格蘭在當時都由凱爾特人統治。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迪烏斯率四萬大軍入侵不列顛。
  • 蘇格蘭是如何成為英國的一部分的
    整個都鐸王朝時期,英格蘭還並未和蘇格蘭結成一體,但該王朝的歷史對於之後蘇格蘭合併入英國起到了鋪墊的作用。該時期,英格蘭和蘇格蘭之間互有敵意,卻又保持微妙關係。英格蘭的都鐸王朝那會兒,當時統治蘇格蘭的是斯圖亞特王朝。英格蘭都鐸王朝的第一任君主是亨利七世,他就把自己女兒嫁給了斯圖亞特王朝的詹姆士四世。
  • 蘇格蘭文化:為人類思想提供超額貢獻
    [摘要]新教改革之前乏善可陳的蘇格蘭文化,如何在新教改革之後欣欣向榮?亞當·斯密和大衛·休謨等偉大的思想家根植於怎樣的文化母體?青年學者劉仲敬撰文,對蘇格蘭文化作整體性描述。亞當·斯密和大衛·休謨等偉大的思想家根植於怎樣的文化母體?對中國讀者而言,文明古國的概念根深蒂固,對蘇格蘭文化則不免陌生。本報特邀青年學者劉仲敬撰文,對蘇格蘭文化作出了整體性的描述。不難看出,蘇格蘭文化與英格蘭文化融合之後,明顯產生了1加1大於2的效果。
  • 再次獨自踏上英倫的土地,與英格蘭相愛相殺的蘇格蘭
    行程很簡單,就是蘇格蘭高地加首府愛丁堡,高地是報了當地旅遊團,愛丁堡是自己隨便逛逛。風格依然延續了倫敦行時的隨性和無計劃,其實就是懶得準備。在路上。從倫敦搭乘大巴去愛丁堡。路途遙遠,耗費整天時間。今年冬天英國飽受寒流困擾,暴風雪天氣持續很久,能夠順利從英格蘭出發,我已經足夠幸運。
  • 蘇格蘭的歷史傳統與文學想像
    英格蘭文化人,包括詹森博士、華茲華斯、濟慈等,都到過蘇格蘭遊歷,或者到那裡休養生息、恢復健康。對他們來說,蘇格蘭充滿了異國情調,不但山川更加壯麗粗獷,而且人們的生活和風俗也有所不同:他們說著一種不同的語言,有著不同的歷史和文化傳統。如果我們翻開歷史,我們會發現蘇格蘭與英格蘭是不同民族:蘇格蘭是凱爾特人的後裔,英格蘭人是盎格魯-薩克森人的後裔。
  • 蘇格蘭為啥總是鬧獨立?
    他在位期間不列顛尼亞省修築的哈德良長城,成為了英格蘭和蘇格蘭兩地的地理分割線,也成為了《權遊》中長城的靈感來源。 英格蘭原先七國領袖阿爾弗雷德的後裔,被威廉一世擊敗後逃到了蘇格蘭,並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了馬爾康姆。威廉一世就以此為由,發兵並擊敗蘇格蘭,馬爾康姆投降臣服(但依然是個獨立國家)。 從此蘇格蘭在英格蘭面前矮半截。
  • 走進蘇格蘭高地:看看尼斯湖水怪、愛丁堡城堡和華萊士紀念碑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英國著名的旅遊勝地,蘇格蘭高地。蘇格蘭高地位於蘇格蘭的西北部,有著冰川時代留下的地貌,崎嶇的山巒,精緻的湖泊以及巨石覆蓋的原野。接下來我就從尼斯湖水怪、愛丁堡城堡和華萊士紀念碑三個方面,帶你走進一個既有著文化底蘊,又充滿著神秘色彩的蘇格蘭高地。
  • 相比於北愛爾蘭和蘇格蘭,威爾斯為啥不鬧獨立?
    英國的全稱叫「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是由英格蘭、蘇格蘭、北愛爾蘭、威爾斯四個政治實體聯合組成的,其中英格蘭是英國的主體,蘇格蘭的面積和影響力排第二,威爾斯和北愛爾蘭則面積最小,影響力也較小。
  • [實錄]熱身賽-英格蘭3-2蘇格蘭 小老虎黑貝進球
    [ 0:1 上半場 24分51秒]  蘇格蘭禁區裡防守很好,英格蘭找不到任何機會,魯尼回來拿球,和傑拉德配合,蘇格蘭多人包夾,球被斷了 [ 0:1 上半場 25分58秒]  維爾貝克帶球突破,傑拉德、威爾謝爾配合,給沃爾科特,再給沃克,沃克越位了 [ 0:1 上半場 27分13秒]  英格蘭進攻缺少威脅,缺少送關鍵一傳,缺少一錘定音的人物,中場拼搶,斯諾德格拉斯被侵犯
  • 北愛爾蘭、蘇格蘭都想獨立出去,為什麼威爾斯卻沒有這種訴求
    不過,相對於蘇格蘭和北愛爾蘭,早在500年前,被欽定為英格蘭王儲直屬領地的威爾斯,卻老實得像個乖孩子一樣,一直緊跟英格蘭,從未有獨立訴求,這是為什麼呢? 公元1066年,諾曼第公爵威廉一世統一英格蘭,威爾斯各諸侯自知不敵,紛紛歸降依附於英格蘭治下。 直到公元1400年9月16日,波厄斯親王歐文·格蘭道爾自封親王,帶領威爾人反抗英國人的統治,意圖脫離英格蘭國王的統治,實現民族獨立。但經過12年遊擊戰,他被英格蘭軍隊徹底擊潰。
  • 為什麼蘇格蘭和威爾斯可以名正言順地鬧獨立,而英國卻無可奈何
    目前也英國蘇格蘭、英格蘭、威爾斯和北愛爾蘭四塊部分,他們之間的愛恨情仇要從1000多年說起。此後威爾斯雖有對英格蘭不滿的叛亂,但最終都被鎮壓下去。到公元1536年,威爾斯和英格蘭籤署《聯合法案》(Act of Union),威爾斯自此正式和英格蘭統合。雖然威爾斯與英格蘭正式統合,但威爾斯人依然有很強的自國認同感。所以今日威爾斯分裂意識的沉睡巨龍依然存在。
  • 蘇格蘭高地民間服飾、格子呢短裙和蘇格蘭男人穿的裙子
    如果說盔甲的圍裙算裙子的話,那麼蘇格蘭服飾的歷史可以追溯到9世紀和13世紀,當時蘇格蘭的勇士們穿著皮甲,裡面往往有一條皮圍裙,這當然不是蘇格蘭短裙的真正起源。蘇格蘭短裙起源於16世紀,當時蘇格蘭高地的男孩們開始流行穿一件大格子長袍,長袍摺疊後用皮帶或繩子繫緊,看起來很時髦。
  • 蘇格蘭派對—聖安德魯日
    融入英倫文化的蘇格蘭人,始終保持著獨特的民族風格。蘇格蘭在歷史上曾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即使在與英格蘭合併之後,也保留著自己獨特的民族傳統。蘇格蘭全年節日活動不斷,不論是從歌曲、舞蹈還是其他形式的活動中,都能讓人感受到蘇格蘭文化的無窮韻味。
  • 為什麼蘇格蘭總是想獨立?
    1072年,威廉公爵又對蘇格蘭發起了進攻,一路勢如破竹,很快蘇格蘭也屈服了,蘇格蘭國王還把自己的兒子送到英格蘭當作人質。儘管大家都是威廉公爵的手下敗將,但英格蘭似乎有著某種天生的優越感——它想要控制蘇格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