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說話平捲舌不分,說話不利索,關舌系帶什麼事兒?

2021-01-08 陽光語言矯正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特別是在幼兒時期。有些因舌系帶病因引起的語言障礙,會讓很多父母心理焦慮,過早的為患兒進行舌系帶手術。其實如果了解舌系帶的功能和障礙危害,對寶寶父母來說非常必要。

很多家長帶著孩子來就診,問診的時候就著急的說:「我家孩子說話不清楚,是不是舌系帶要剪一刀。」

舌系帶俗稱舌筋,是孩子張口翹舌時在舌和口底之間的一個薄條狀組織。舌系帶過短是一種先天性發育異常,會使舌的正常活動收到限制,進而可能會影響言語。

舌系帶過短都需要做割舌系帶嗎?很多父母對此有誤解。

誤解1:嬰兒時期舌系帶短到底正不正常?

在舌的發育過程中,舌系帶會逐漸向舌根部退縮,所以在嬰幼兒時期,一般舌系帶過短,可不必急著做矯正手術,可觀察到2歲以後,再確定是否真的為舌系帶過短。

誤解2:孩子發音不準、口齒不清不一定是舌系帶的原因。

只要孩子說話不清晰,就帶著孩子去醫院要求割舌系帶。發音不清的原因有多種,如先天性唇裂、顎裂、牙齒缺失、舌系帶異常、發聲器官運動不協調、大腦發育障礙等都可引起發音不準。

誤解3:舌系帶過短手術越早做越好。

過早手術小朋友不能很好配合,也較易發生感染,更讓孩子對醫院有恐懼,有些孩子因為手術形成的瘢痕,可能還要進行二期手術。建議孩子在4-5周歲左右行必要的手術治療。

如果發現自家孩子舌系帶有異常,各位家長不要盲目跟風治療,認真聽取醫生建議。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也可以多鼓勵孩子,適當進行舌體運動訓練及語言訓練,必要時再去醫院行舌系帶矯正術。

特別提示:

舌系帶手術主要是為將來語言發育做準備。但是幼兒的語言發育成熟在0-5歲。舌系帶在這期間還未發育成熟。特備是有些家長執意讓孩子在2-6個月大的時候就去做舌系帶手術,擔心舌系帶過短會影響孩子的發音、說話,要讓醫生早做手術,認為早做手術不需麻醉、不要縫針、出血少。但過早手術(2~6個月大時),易導致手術傷口的瘢痕形成,這樣有的孩子必須做第二次手術。而且,手術中孩子多半不能很好地配合醫生,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誤傷,也容易合併感染。另外,強迫手術給孩子心理上帶來的影響會更甚於身體上所受到的傷害。

相關焦點

  • 寶寶說話這麼「萌」,或是舌系帶出問題
    舌系帶過短會有哪些影響?大部分新生兒剛出生的時候舌系帶其實都不長,而且寶寶舌頭也處於緊張狀態,所以新生兒「大舌頭」是正常的,隨著孩子長大,舌系帶是會退到舌根的,這時孩子就不會大舌頭了。由於舌系帶短而導致的發音不準,並非語言能力發育遲緩,孩子的語言能力本身一般不會受到影響。而起孩子的語言發育也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孩子不可能剛會說話就發音標準。
  • 寶寶舌系帶短怎麼辦?
    「我們孩子42天體檢時,醫生也是叫我們去剪,我沒去,現在寶寶好得很,舌頭完全可以伸出來,要去剪的MM慎重啊!」  「舌系帶短根本就沒有什麼影響的。除非是以後要學說俄語。簡單直白地解釋一下:因為俄語中有一個顫音是用舌頭上下顫動的,如果舌系帶短就發不出來那個音,但不影響俄國人聽懂你說話。
  • 孩子說話不清是因為舌系帶短?要不要剪一刀?
    孩子說話不清,有的父母就懷疑是舌系帶短的緣故。那麼到底有沒有關係呢?又該怎麼處理呢?今天虎媽依舊邀請了我們的老朋友烏蘇,來為大家一一解答。——虎媽烏蘇來源 | 男孩派(洞見旗下帳號)「孩子好像舌系帶短,是不是應該趁早做手術?」
  • 寶寶說話口齒不清?排除疾病因素,幾個妙招,助力孩子吐字清晰
    其實一開始家長都沒有太在意,畢竟孩子還在學習的過程中麼,慢慢就好了,然而到了2歲的時候,孩子說話還是含糊不清的,家長一下子就慌了。特別是有同齡寶寶做對比的情況下,孩子的異常太過明顯,讓家長們不得不重視起來。那麼孩子說話口齒不清淅,是生理原因,教育原因,還是我們最不想見到的疾病原因呢?
  • 寶寶發不出「L」的音,是舌頭有問題,用這5招讓寶寶說話變清晰
    結果寶寶現在說話更不清晰了,婆婆總是說寶寶年紀小,等長大之後就好了,可是娟娟還是有所擔心,別人家的寶寶說話都很清楚,自己家的寶寶為什麼會這樣呢?寶寶發不出「L」的音,是舌頭有問題如果寶寶已經到了兩周歲左右,但是仍然發不出「L」的音,說明寶寶的舌頭存在一定的問題。
  • 快看看寶寶舌頭,如果是這個形狀必須警惕,會影響說話!
    最近後臺有位媽媽留言說:寶寶出生幾天就發現吃奶困難,明明奶水充足,卻吃不進嘴裡,乳頭也被孩子咬的的生疼。哺乳方法、哺乳姿勢都換了還是沒用,孩子吃不上奶影響發育媽媽只能幹著急,直到醫生診斷後才知道,完全和媽媽沒關係,是寶寶口腔出了問題(舌系帶過短)。這種口腔問題必須重視,不僅影響寶寶正常吃奶,還有可能影響未來的說話發音。
  • 舌系帶過短症狀真的包括影響孩子日後的說話嗎?
    我們都知道乳牙缺失或乳牙早失都是牙外傷或者齲齒導致的惡劣後果,而且這樣的後果往往會影響孩子在日後學話發音出現不清楚不準確的問題。當然這些問題我們是可以採用預成冠或口腔治療來解決大部分問題。但其實還有一個問題同樣也會影響到孩子學話發音的準確性?那是什麼?聽我慢慢說來!
  • 怎麼判斷寶寶「大舌頭」?不能只盯著舌系帶
    什麼是大舌頭?大舌頭是一種語言障礙現象,是指說話口齒不清,發音不清的現象的統稱,並非真正的舌頭很大。舌頭是我們說話發音的非常重要的器官,像舌面音、舌根音、摩擦音、邊音等,都需要舌頭使出渾身解數,精密控制、統一協調才能完成。
  • 這個時間段引導寶寶說話,他的表達能力要比別人強,後悔看晚了
    三歲的萌萌說話還是不利索,前兩天跟一個兩歲的孩子一起玩,人家小嘴巴巴地能說一段長句子了,萌萌還是把小狗說成「小鬥」的階段呢,平時跟家人交流沒啥問題,父母連蒙帶猜地能知道大概意思,如果是外人,一句話都聽不明白,這可怎麼辦呢,馬上要上幼兒園了,老師這麼跟孩子交流呢?
  • 奶奶瞞著家人,給新生寶寶割「舌系帶」,結果孩子再沒開口說過話
    「文/宋媽(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舌系帶又俗稱為「舌根」。在我國,很多地方都有給新生兒「剪舌根」的做法,這是老一輩口口相傳的「育兒經」。什麼叫做「剪舌根」舌系帶,即舌根,是孩子舌頭和口底之間的博條狀組織。如果孩子的舌系帶正常,舌頭是能靈活地伸出口外。
  • 如何應對4歲寶寶說話多、愛說話?
    如何應對4歲寶寶說話多、愛說話?其實寶寶愛說話正是4歲幼兒的特徵。此外,能夠有板有眼地脫口而出不明了的詞彙,也是這個階段常見的現象,唯一的缺點是發音不正確,但這種現象到了5歲便可改善。
  • 兩歲寶寶不說話,家長很著急,原因就在家長身上
    貝貝今年兩歲多了,但是還是不怎麼會說話,只是偶爾說出一兩個字,這讓他的媽媽有些著急。通常來講,女孩的語言能力要比男孩發育得更早一些,同齡的男孩有的說話都比貝貝好了。  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是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先要聽才能說,有大量聽的累積,才能學會說話。一歲之前都是寶寶通過聽在學習,一歲以後語言就會大量的爆發,開始說話。語言學習一定是有輸入才能有輸出的過程。
  • 「我寶寶什麼都聽得懂,就是不愛開口說話。」不,這是媽媽的錯覺
    2歲前,孩子開口說話,並不是語言發展的標誌。經常有媽媽說:我家寶寶什麼都聽得懂,就是不愛開口說話。這是父母的錯誤認識,孩子的語言需要協同發展,其包括:遊戲及認知技能、語言理解和語言表達(參考下表)。媽媽長期照顧寶寶,與孩子形成默契。通常寶寶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
  • 五歲寶寶說話不清楚,這個階段應該注意什麼
    媽媽們的留言:1、孩子五歲了,從小說話就不清楚,他會說爸爸,媽媽,哥哥,狗狗,兔兔,貓貓,綿羊,鴨鴨,喝,葡,不要,就這些簡單的詞語。我們全家人都很焦急,每天都教孩子,可是就是不開口,難得學會一個字,還是說不清,而且轉眼就忘得一乾二淨。
  • 是舌系帶出現問題還是教育方法有誤?
    在此之前,孩子說話不清楚、發音不準的毛病已經持續了一年多,眼看著都快上幼兒園大班了,說話狀態還不如3歲的小弟弟小妹妹,著實讓父母著急。家長起初還以為大舌頭是網上廣泛傳播的舌系帶短導致的,兒科醫生說孩子生理沒問題,帶回家每天糾正就好了。兩口子謹遵醫囑閱遍整個網絡,訓練手法換了又換,近一年的努力付諸東流,孩子根本沒有多大變化,依舊如故。
  • 孩子不愛說話,不代表不聰明,正常
    就是媽媽希望孩子愛說話,表達情感,樂於跟媽媽分享自己,感受到媽媽的愛,慢慢的孩子就愛說話了。但是,不要去逼迫孩子說話,我們慢慢引導,告訴孩子一件事情他到底想表達什麼,要用心去理解媽媽的想法。慢慢給孩子建立起說話的邊界,不要不分場合地隨便說話。
  • 3歲寶寶咬字不清,說話不清楚,竟然是因為家長這個習慣造成的!
    01案例分享:寶寶說話就像打機關槍琪琪2歲半了,說話就像打機關槍,只聽見嘰裡呱啦,語速之快,氣息之急,讓人聽不清楚他在說什麼。媽媽擔心,是不是寶寶嗓音有問題?但去醫院檢查後發現,寶寶嗓音正常。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如何啟蒙寶寶學說話,推薦5個妙招,你還等什麼
    寶寶在一歲左右的時候就開始學習走路說話了,這個時候的寶寶最喜歡的就是來模仿大人說話了。所以,爸爸媽媽一定要按照如下的方法薰陶發展寶寶的語言習的能力,為以後打基礎。那麼,究竟該如何啟蒙寶寶學說話呢?1、適度的語言刺激語言刺激要儘早開始。
  • 激發寶寶說話潛能的遊戲:小動物走路
    遊戲目的:提高寶寶對語言交流的興趣,激發寶寶說話的潛能。 媽媽寶寶一起玩 1.媽媽放一首輕快的音樂,然後讓寶寶配合媽媽念的童謠完成動作,比如:「小白兔,白又白,兩隻耳朵豎起來,走起路來真奇怪,小白兔是怎樣走路的呢?」「春天來,春天到,洞裡的小蛇出來啦,小蛇走路真奇怪,小蛇是怎樣走路的呢?」「春天來,春天到,蝴蝶飛到小花上,寶寶也來跟著蝴蝶一起飛吧!」
  • 說話的技巧與藝術
    林語堂先生是一位能言善辯的學者,他在《說話的藝術》裡,卻把能言善辯貶為說話的「第三等境界」,僅僅比「不善言談」高明一點點而已。他認為,說話分三重境界。其中,高者忘言,中者慎言,下者巧言。說話的最高境界是「忘言」,如禪宗教人「將嘴掛在牆上」;其次是慎言、寡言、訥於言。慎言是小心說話,小心說話自然就少說話,少說話少出錯兒;寡言是說話少,是一種深沉或貞靜的性格或品德;訥於言是說不出話,是一種渾厚誠實的性格或品德。這兩種多半是天生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