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年底越來越近,各地都竭力在清算之前拿出一份節能減排的好答卷,湖北自然亦不例外。
相比而言,這個中部大省份的能耗形勢稍顯樂觀,但它最大的挑戰卻在後面——坐擁三峽和葛洲壩兩大國家級水電工程,湖北卻每年都會陷入缺電的窘境。而今年,在「十一五」節能減排的「交卷」時刻,在「限電」和「缺電」的雙重壓力之下,湖北的「表情」顯得尤為複雜。
「虧本也要生產」「限了,已經開始限電了。」老夏說這話的時候顯得很平靜,「通知要求在用電高峰期,我們必須停產。」老夏是湖北華祥水泥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華祥水泥)的一位中層管理幹部,主要負責市場銷售。華祥水泥是一家在湖北黃石地區頗具規模的水泥生產企業。
雖然年年都會接到當地電力局限電生產的通知,可對於今年早到的限電政策,老夏還是覺得壓力不小。他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按照當地的規定,現在高電價時段生產用電是每度3塊錢,低電價時段也要1塊錢1度電,而平時每度電是7毛錢。「但沒有辦法,我們必須得生產,那麼多客戶在等貨。」他覺得為了保持公司產品的市場佔有率,「就是用3塊錢的高價電,虧本也要生產。」
在這輪限電大潮中,華祥水泥並不是個案。
在鄂東地區,數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採訪的高耗能型企業負責人均表示「已經開始限電了」,而且「今年來的時間比往年都早,也不知道什麼時候結束」。武漢近郊區的一家玻璃製造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早在9月中旬,廠裡就收到電力局通知要求間斷生產,以往這樣的通知大約要到12月左右才會收到。
不過,所有接受採訪的企業負責人都表示理解今年限電提前的措施。「如果不是政府有節能減排的任務,我想今年也不會這麼早就開始限電」,上述玻璃企業負責人說道,「政府就是想通過這樣來淘汰掉高耗能的小企業。」
但在武漢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授袁榮湘看來,政策還是應該更科學一點才好。「現在限電並不是因為電力供應緊張,而是要完成節能減排的任務,這是政府定的指標。但是,這些指標數值不能瞎定,不是拍腦袋就可以決定的。」他告訴《每日經濟新聞》,其實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很多省份和企業在節能方面已經做得很盡力了。對於這樣的省份和企業,政策就不能一刀切,不能統一搞拉閘限電。他認為,對於很多地方政府來說,採取所有能用的辦法去完成上面定下來的任務,那是必須的。這樣一來,很多地方政府就不會太多考慮企業的實際情況。
湖北電力公司一位人士則對記者表示,在為了節能減排而拉閘限電的問題上,「電力公司地位很尷尬。各級政府下發有相關的政策文件,作為企業,我們必須得執行。」他還坦言,與社會效益相比,企業包括省電力公司都會有經濟上的損失,但那也是沒有辦法的。
疊加的壓力一直以來,湖北在用電一事上頗為尷尬。
雖然依長江、挾漢江而坐擁三峽和葛洲壩兩大國家級水電工程,但囿於既有的電能分配框架和天生少煤之缺憾,湖北電力供應多年來一直掙扎在「逢冬必限」的魔咒之中。就在去年,湖北省還度過了近年來範圍最廣、執行力度最大的計劃用電期。在那一場聲勢浩大的「限電運動」中,湖北全省因電荒被限電生產的企業多達數千家,共計減供電量約12億千瓦時。
袁榮湘告訴《每日經濟新聞》,按照往年規律,每年的11月份長江就會進入枯水期,水電電能會嚴重萎縮。而隨後的就是春運開始,每年的12月底至春節前後都是湖北的用電高峰。而這段時間,也正是大多數工業企業生產的重要季節。根據湖北省發改委方面不久前的一次測算,2010年湖北省用電量將達到1235億千瓦時,此後將會以每年100億千瓦時的速度遞增,每年的增幅預計達到10%。
而今年的形勢則更為複雜,一邊是「十一五」到期必須要完成的節能減排任務,一邊是即將到來的秋冬用電高峰期。湖北省電力公司對外信息發布負責人鄒平就對記者表示,總體來說,今年湖北用電形勢依然比較緊張。具體的應對方案,省公司正在緊張制定當中,估計要到11月初才會出來。
除了電力企業對此類問題諱莫如深之外,湖北政府方面更是一律選擇沉默。湖北省經信委電力處是負責全省電力運營數據統計的部門,雖經本報記者多次溝通,該處負責人均選擇閉門謝客:「這個問題,現在真的不好說。」而湖北省發改委能源處的工作人員則表示:「問題很敏感,我們正在上報,需要開會研究。」
雖然各方選擇不約而同地對外保持沉默,但可以肯定的是今年湖北在電力保障上的壓力依舊不會小。「這個是沒有辦法的,這是自然資源稟賦所決定的。湖北是典型的缺煤、少油、乏氣的省份,而全省用電的70%是靠省內火電廠提供的。所以每年發電用煤幾乎全部是從北方買過來的,自己擁有支配權的水電廠又都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所以每年到了秋冬枯水季節,用電就開始出現緊張」,湖北電力系統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專家向《每日經濟新聞》解釋道,「我看到有一個大概的統計數據,湖北省每年的電力供應缺口高達10%~15%,每天平均缺電是超過了5000萬千瓦時。」
但另外一個問題又出現了。上述專家補充道,「以往,我們省用的電煤主要從山西、河南等比較近的省份購買,但現在這兩個省也都開始限制煤炭外運了。這樣一來,湖北只能舍近取遠到陝西和內蒙古等北方省份買煤,調運壓力和成本一下子就高了很多。」2009年,湖北省的外購煤量高到3000萬噸,「今年購買量將會比這個數字更大,你看看湖北今年的GDP增長的規模就知道。」
水電大省的心病「在當前形勢下,要做的就是進一步加強外電輸送通道建設,尤其是接受北方的火電和西南部地區的水電,以解決湖北自身資源不足的問題。」袁榮湘表示,「但從長遠看,湖北要想走出缺電的困境,肯定不能繼續擴大對火電的依賴。」他強調說,解決湖北電荒的根本在於繼續改善能源結構,大力發展核電、太陽能等新能源。
很明顯,湖北正在加快這方面的行走步伐。就在去年底今年初的那場「限電運動」之後,湖北省就決定自2010年起總共投入1億元籌備省級煤炭儲備中心;隨後,又公布了未來新能源開發計劃:擬到2012年前建成5個風電廠、8個秸稈發電廠、6個垃圾發電工程和2個沼氣發電工程,「其中,未來6年,武漢共將新建、擴建3座500千伏變電站、106座110千伏和220千伏變電站及武漢特高壓變電站,輸電線路超過2000公裡。」
但站在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湖北並不需要花費如此大的力氣,因為全世界最大的水電工程都在其轄內,「省裡面應該繼續呼籲國家在三峽電的分配上給湖北以更多的比例。」在《每日經濟新聞》採訪過程中,很多企業負責人都問到這個問題:為什麼我們有三峽,每年還會這麼缺電?而這正是湖北近幾年來日益嚴重的一塊「心病」:湖北有三峽,湖北很缺電。
「三峽發的電大多數都是被輸往華東和華南地區,留給湖北用的電只佔很小的比例」,袁榮湘解釋稱,「因為它們都是國家財政投資修建的,所以三峽的水電都是由國家統一調度,與湖北沒有什麼關係。」據了解,湖北省水電比例高達65%,而其中,總裝機容量1820萬千瓦的三峽電站留給湖北省內的電量僅為13%~15%,更多的電量則是輸往華東電網和南方電網。
「以前電力系統內的廠網都是一家,各個地方都想自己建電廠發電,都不怎麼願意要三峽的水電,這都可以理解。」上述湖北電力系統專家告訴記者,「後來,國家就統一制定了分配方案,現在想改變一點都很難,因為大家都知道水電清潔能源的好處。」
就這樣,守著三峽大壩的湖北省一直接受著年年缺電的煎熬。「限電量最高時達到了15%,用戶多為湖北省支柱產業的水泥、鋼鐵等工業大戶。一旦增加三峽電量就地消納方案得到批准,在湖北省缺電時的拉閘限電率至少可以減少一半。」湖北省經濟和信息委員會電力處副處長易新文此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採訪時如是坦言。近幾年來,湖北省政府也一直在向國家相關部門提出適度調劑三峽分配給湖北電量的比例。就在今年初,湖北省政府還向國務院、發改委遞交報告,希望將現在湖北省消納三峽電量比例提高,但這一報告尚無回應。
正致力於研究智能電網的袁榮湘給湖北和湖北的企業出了一個好主意:「應該借著這次國家強力推進節能減排的機會,加大對智能電網的投入。雖然,第一次投入有點多,可購買的是企業的未來。」不過,讓他有點遺憾的是,目前對智能電網產品有興趣的企業不多,因為「企業的利潤率還是太高了,很多老闆不在乎那點能耗」。 記者 劉曉傑 發自武漢
(責任編輯: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