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壩的魚類,最大能有多大?

2020-11-28 騰訊網

三峽大壩應該是近現代以來我國最大的工程,動態總投資額2039億元人民幣,截流之後水庫淹沒耕地43萬畝,轉移人員113.18萬人,1994年開始動工2009年全線修建完成。三峽大壩整體位於我國湖北省宜昌市三鬥坪鎮境內,下遊38公路外就是葛洲壩。

三峽大壩全長3335米,壩頂高度185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力發電站。三峽大壩的截流可以幫助調控長江中下遊每年的洪水情況。

當然任何一件事情有利就有弊,三峽大壩的建立截流,勢必會對長江下遊的水文造成影響。最典型的就是阻斷了洄遊魚類的「回家之路」,這是無法避免的問題,這也是全世界水壩都會面對的問題。

長江流域的魚類資源非常豐富,包括亞種在內共有400多種魚類,並且有十多種河海河海洄遊性魚類,典型的如中華鱘、鰣魚等。中華鱘每年都需要沿江而上,到長江中上遊產卵地產卵,之後這些卵孵化之後在溯流而下,到長江入海口生活幾個月之後進入黃海渤海。

它們就在海洋中成長發育,待產卵季到來之後繼續它們的洄遊產卵,這整個過程就是它們的一生。但是大壩的建立,阻擋了這些洄遊魚類的回家之路,它們無法去大壩的上遊產卵,被迫只能選擇新的產卵之地。中華鱘的產卵場已經被批從宜賓一帶轉移到葛洲壩下遊,沒有辦法因為它們通不過人類設立的兩道「關卡」。

長江中的魚類中華鱘屬於體型最大的那一類,成年後體型一般在50-300公斤,最大的個體有發現過600公斤的。它們是長江中最大的魚類,因此又被稱為長江魚王,但是現在它們已經無法到達三峽大壩上遊了。

目前中華鱘已經成為瀕危物種,現在的野生中華鱘數量極其稀少,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華鱘的產卵量超過萬個,但是在2005-2007年統計數據,中華鱘年產卵量在200-300顆左右。野生中華鱘的數量已經是十分稀少了,這種進化史非常漫長的硬骨魚類,最早可能在1.4億年前就出現了,屬於非常古老的那種,它們進化的較緩慢,還保持在祖代的很多特徵,因此又被稱之為活化石。

當然大壩的建立也考慮到了魚類通過的問題,因此在大壩的兩次都設立了魚梯,模擬逆流而上的環境,可以讓魚類邊遊邊歇的跨過百米以上的落差,最終向長江上遊而去。

人類要發展自然會改變一些自然環境,但是我們在儘可能的減小對當地生態水文環境的影響。同時減少對珍稀動物的影響,例如可以建立保護區、人工養殖放生等形式,保證珍稀物種的數量。

相關焦點

  • 三峽大壩建立多年,長江裡的魚有多大了?有沒有什麼「大傢伙」?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水力發電工程,三峽大壩一直都是我們心中的驕傲,它的誕生不僅解決了長江中下遊抗洪防災的需求,還帶動了沿線旅遊行業的發展,不知道有多少屏幕前的朋友去一睹過這一壯觀的景象呢?早在1994年,這一偉大工程就拉開了建設的帷幕,經過將近12年的艱辛探索與付出,三峽整體工程才全線完成,可以說所有參與建設的人員都是值得我們敬佩的。那這麼些年過去了,大壩裡的野生魚過得怎麼樣?約185米的高壩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改變了當地的水文環境,所以一起來看看長江裡的魚有多大了?有沒有什麼「大傢伙」?
  • 這是長江中最大的魚類,最大的有600公斤,因大壩的建成影響很大
    眾所周知,三峽大壩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較大的工程之一,無論是建設周期、投資金額、移民的數量和範圍都是最大的。據統計,為了三峽工程的建設,有近113萬人被遷移到別的地方安家。三峽工程是自1994年開工建設,1997年截流成功,2009年全部完工,歷經15年的時間,三峽工程全線竣工。
  • 三峽大壩的水位落差110米,下面的魚是如何遊到上遊的?
    在當今世界上,說到水電站一般繞不開三峽水電站,因為它不僅是我國工程量最大、發電量最大的水電站,同樣是世界最大的水力發電站。從1994年開始動工,到2006年正式竣工,三峽水電站歷時12年最終建成。三峽水電站的主要功能是發電,根據統計每年從三峽水電站輸送出來的電量超過1000億度,佔全國每年發電量的3%左右。
  • 白鱘滅絕,為什麼有人要炸掉三峽大壩陪葬?
    為了保護魚類,我國從2020年實行了長江史上最嚴禁漁令,十年內不得捕撈。冤有頭債有主,濫捕的罪過,為什麼要一口咬住三峽大壩呢?我順藤摸瓜下去,才發現事情不簡單。三峽大壩,可能是被誤解最深的世紀工程。但其實三峽大壩最多也就影響一下當地的氣候。整個範圍垂直方向不超過400米、水平方向不超過2公裡,年平均氣溫變化不超過0.2℃,降水量最大影響庫周十幾公裡範圍。
  • 長江三峽截流20多年,庫區裡的魚能長多大?專家:魚梯能通過嗎?
    眾所周知,三峽大壩是世界矚目的一個水利工程,也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勘測時間最長、建設周期最長的工程之一。1997年11月,隨著最後一車土石的傾倒,標誌著萬裡長江再一次被截流成功(第一次是葛洲壩水電站建設的時候),從此三峽大壩以上就形成了一個長約600公裡的巨型人工湖泊。
  • 田鼠哥,榨菜哥,能不能別造謠了?三峽大壩有多堅固你了解嗎?
    目前庫區水位接近147米,三峽大壩有潰壩風險,現在全中國有24個省,都泡在水裡。這麼胡說八道的人,居然也能在電視上評論咱們的三峽安全,真是咄咄怪事。 自6月初我國全面進入汛期以來,江西、安徽、湖北、湖南、重慶等多地遭遇洪澇災害侵襲。同往年面對洪澇災害時一樣,中國最大的水利工程——長江三峽工程再次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
  • 三峽水庫庫容量世界第幾?水裡的魚有多大?
    三峽水庫庫容量世界第幾?水裡的魚有多大?今年是長江流域的洪澇年,長江幹流上最重要的防洪工程三峽,也博得了相當大的關注。我們發現,三峽在汛期到來前,提前清空庫存,水位降低到了150米附近,留足了庫存。要知道,整個三峽水庫正常蓄水水位是175米,相對應的蓄水量高達393億立方米。8月18日,「長江2020年第5號洪水」已在長江上遊形成,三峽水利樞紐將迎來建庫以來最大洪峰。三峽能否接住這一洪峰,為中下遊防洪工作作出貢獻,這是人民對三峽的期望,也是三峽應有的歷史貢獻。
  • 長江三峽大壩,可俯視、平視、仰視、近觀、遠看,景觀各異
    長江三峽工程,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的主體為長江三峽大壩,它位於湖北省宜昌市三鬥坪鎮境內,三峽大壩全長約3335m,壩頂高程185米。這裡通過俯視可以飽覽三峽水利工程的全貌,巍巍大壩,橫亙長江;永久船閘,盡收眼底;高峽平湖,水面浩瀚。罈子嶺園區在觀景臺四周布置著大型巴楚文化的浮雕,觀景臺旁邊還設置有三峽截流的混凝土四面體及大壩河床的基石。罈子嶺園區還設有一個模型室,裡面布置著三峽水利工程的模型圖及橫亙於長江上的五個大壩發電站,有些正在建設,使遊客能直觀地看到了長江及三峽的防洪、發電及航運的多種綜合利用功能。
  • 禁漁令現過去一年了,長江三峽大壩的魚兒,如今「胖如豬」了嗎?
    而在我們的三峽水電站建立之後,它儲蓄了巨大水量也對長江裡的一些魚類產生了影響。 而如今現在已經來到了2021年,禁漁令現在都過去一年了,由於沒有了人為的幹擾,長江三峽大壩的魚兒,現在能夠「胖如豬」了嗎?
  • 【重返90年代之三峽大壩】一個超現實的中國奇蹟
    東北的陣痛與深圳的崛起遙相呼應,農民工進城與三峽大壩移民交織流動,港澳回歸、加入WTO與申奧反映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期待與訴求,亦有國際政治的草蛇灰線隱埋其中。 這只是無數個三峽故事的小小縮影,伴隨著整個九十年代時代脈搏的跳動,一座世界上最大的大壩在長江上崛起,千百萬人的生活因此改變。相信每個中國人關於上個世紀最後十年的記憶恐怕都或多或少與此有關,這是一項「世紀工程」、「偉大工程」,為了防治長江特大洪水帶來的洪澇災害,為迅猛發展的經濟提供工業電力保障,一條長達3335m,壩頂高達185米的大壩把長江攔腰截斷。
  • 三峽工程能防多少年一遇洪水?有沒有「變形」風險? 權威人士獨家回應
    同往年面對洪澇災害時一樣,中國最大的水利工程——長江三峽工程再次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對於今年這場嚴重的洪澇災害,三峽工程究竟發揮了什麼作用?三峽大壩洩洪是不是「幫倒忙」,加劇了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洪災?究竟三峽工程能夠對多大的洪水起到防洪作用?日前,《環球時報》記者專訪了三峽集團流域樞紐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對諸多熱點問題進行回應。
  • 中國將建三峽大壩第二船閘 或投資400億
    3月9日,交通運輸部部長楊傳堂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交通運輸部將積極配合有關方面,加快推進三峽樞紐水運新通道和葛洲壩船閘擴能工程建設。」  隨著交通運輸部部長的表態,也讓長江沿岸省市尤其是四川和重慶等省市吃到了定心丸。長江經濟帶發展中最大的阻礙之一就是三峽船閘帶來的「腸梗阻」問題。
  • 湖北旅遊 三峽大壩屈原故裡、長江豪華遊輪過船閘、西陵峽口景區
    D1:湖南-三峽大壩 (含晚餐) 住宜昌早上指定時間地點乘車前往湖北宜昌,全程高速約6.5小時。今天旅遊行程開始。乘車前往遊覽國家AAAAA景區【三峽大壩】(遊覽時間約2小時,乘《觀光電梯》全程長約200餘米,由8部4級上行電梯和2部一級下行電梯組成,上行電梯提升高度近60米。
  • 三峽大壩建設成功時,往裡面投入了1萬條魚,如今魚兒都去哪兒了
    三峽大壩建設成功時,往裡面投入了1萬條魚,如今魚兒都去哪兒了?社會的每一點進步都惠及到了我們人類的生活,科技的進步在這其中出了很多的力量。當年三峽大壩的建造就是科技創造的神奇之作。當年三峽大壩的建造工程也遭到了非常多的反對聲音,畢竟這個工程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和精力,就光大壩兩邊的百姓搬遷就是一個巨大的難事,不過儘管非常艱難,但這個工程最終還是面世了,能夠讓大家能夠看到它為大家帶來福祉的這一天。三峽大壩的建設也對周邊的環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尤其是那些原本在河裡面生活的魚兒失去了生活的家園。
  • 長江三峽都有哪三峽?三峽旅遊相關信息詳情介紹
    三峽大壩長江三峽都有哪三峽?山體逼仄,緊束長江,山高流急,有「西控巴渝收萬壑,東連荊楚壓群山」的雄偉氣勢,自古就有「險莫若劍閣,雄莫若夔」之譽,以其奇、狹、險、峻的特色著稱於世。擴展閱讀瞿塘峽詳情:長江三峽都有哪些?三峽之瞿塘峽(夔門)介紹
  • 防護堪比三峽大壩?俄軍用7套S400擺北鬥七星陣保護這大橋
    S-400是俄羅斯「巨星」級武器,每當俄羅斯發布關於它的新聞時總能引發外界關注。尤其是S-400與熱點地區交叉後更是能夠產生化學反應,成為全球熱點,比如俄軍在克裡米亞半島部署S-400。至今,俄羅斯媒體已經先後4次報導S-400部署克裡米亞,也就是說俄軍防空部隊至今已經在克裡米亞半島部署了至少4個營的S-400防空飛彈。
  • 三峽工程2020年運行情況良好
    中新網宜昌12月31日電 三峽集團流域樞紐管理中心31日通報2020年三峽工程運行情況,通報稱工程運行良好,防洪、航運、發電和水資源利用等綜合效益發揮顯著。據通報,2020年消落期,三峽水庫累計為下遊補水164天,補水總量229.24億立方米。5月下旬,三峽水庫實施生態調度試驗,調度期間江津、宜都斷面魚類產卵總規模達5.3億顆,生態調度效果顯著。
  • 長江三峽珍稀特有魚類保育中心在三峽壩區投入運行
    8月7日,工作人員在長江三峽珍稀特有魚類保育中心檢查中華鱘的發育情況。近日,長江三峽珍稀特有魚類保育中心在三峽壩區建成並投入運行,該中心的主要保育對象為中華鱘等長江珍稀特有魚類,中心的建成投運提升了中華鱘的保育能力。目前,長江三峽珍稀特有魚類保育中心的中華鱘人工養殖保種規模已經突破1萬尾,成熟和接近成熟的中華鱘超過1000尾。
  • 「世界上最神秘的鳥」現身三峽大壩,因航道魚兒比較多,不幸受傷
    說到「世界上最神秘的鳥」非海南虎斑鳽莫屬了,因為機器罕見,已經被列入全世界30種最瀕危的鳥類,長期以來只在大英博物館保存有一副標本,半個世紀都沒有獲得相關信息,它屬於一種水鳥,有犁頭、黑冠、海南三種,原本棲息在海南島,在古代的時候,海南虎斑鳽也叫鵁鶄,也叫魚鵁,重約半公斤到1公斤,狀似野鴨,體形和大小近似於鷺
  • 「管道魚梯」能讓魚類在大壩安全地「逆流而上」
    據外媒報導,水壩對魚類向河流上遊遷徙構成了巨大的障礙,這有可能會阻止它們繁殖從而導致野生種群的減少。現在,澳大利亞科學家正在研究這個問題,他們提出了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管道魚梯」。據了解,魚會在水壩底部進入一個漏鬥狀、封閉底部,隨後被拉起來並從大壩後面的上端射出,然後它們可以繼續往上遊遷徙。整個過程只需要幾秒鐘。更重要的是,管子裡的氣泡可以幫助魚保持氧氣充足,而且它們可以保護動物不受水壓突然變化的影響。在一項小規模實驗中,一條90毫米寬的管道魚梯被用於將澳大利亞鱸魚從一個水槽運送到另一個水槽,高度為8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