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間進入到三疊紀中後期的時候,地球上出現了一個日益龐大、繁榮起來的種群——恐龍,不過,雖然提到恐龍,我們最熟悉的就是霸王龍,但是在霸王龍之前,曾經有一種統治地球將近一億年的王者,它們也是恐龍的一種,同時也是歷史上已知的體型最大恐龍群體,它們的名字,叫做蜥腳類恐龍。
在研究蜥腳類恐龍的過程中,研究者們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事情:蜥腳類恐龍都是長脖子,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一直到1.8億年前的蜥腳類恐龍化石出土,研究者才找到了答案,這項研究也發表在了近日的《皇家學會生物學分會學報》上。
來自1.8億年前的蜥腳類恐龍化石
在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古生學家們發現了來自1.8億年前的蜥腳類恐龍化石,在這具恐龍化石的旁邊,還有著同期的植物化石。
研究者發現,這些植物化石都是非常高大的針葉樹化石,這意味著,在當時蜥腳類恐龍是主要以針葉樹樹葉為食的。那麼,作為食草動物的蜥腳類恐龍,為何要選擇吃口感不好、堅硬粗糙的針葉樹樹葉呢?
通過對同期地層的研究,古生學家們又發現了一個秘密:在1.8億年前,地球上曾經發生過一場小型「災難」,當時很多生物都滅絕了,包括一些小體型的恐龍,蜥腳類恐龍的倖存者為了活下去,演化出了巨型的身軀和長長的脖子,因為只有這樣,它們才可以應對氣候環境的變化,同時可以吃到高高的針葉樹樹葉。
是什麼讓地球迎來「小型末日」?
研究者認為,1.8億年前地球的南半球發生了大規模的火山噴發,地球的氣候環境也隨之發生了巨變。
不過,對於地球氣候環境變化,讓蜥腳類恐龍改變了「食性」這個觀點,很多研究者並不認同,一些研究者也不認為,蜥腳類恐龍是因為「貪吃」而改變了自己的體型,讓自己進化成地球的「陸地之王」。
那麼,它們究竟為何擁有龐大身軀和長長的脖子呢?有觀點認為,或許是為了防禦。上文中我們提到過,蜥腳類恐龍是食草恐龍,這意味著,從生態鏈的角度來看,它們本是肉食性恐龍的食物,不過,蜥腳類恐龍在當時卻是沒有天敵的,否則它們也不會成為侏羅紀時期的「地球之王」。
所以,一些研究者認為,它們是為了保護自己,讓小型肉食性恐龍無法攻擊自己,才進化出了龐大的身軀和長脖子,這一點其實在現代自然界中也是有生物可以借鑑的,比方說我們熟悉的大象,大象也是自然界中沒有天敵的存在,獅子等肉食王者也是不敢輕易去挑戰、襲擊一頭成年大象的。
此外,也有觀點認為,長脖子或許是為了散熱效果更好,因為龐大身軀勢必會導致行動不便,同時侏羅紀時期地球潮溼溫暖,地球的氣溫很高也會導致大體型的生物更容易感到悶熱,所以,蜥腳類恐龍才會利用長脖子來進行散熱。
除了蜥腳類恐龍的長脖子之謎之外,它們留給人類的謎團還有很多,比方說蜥腳類恐龍為何在白堊紀會走向滅絕?這一點,或許要從獸腳類恐龍的崛起說起了。
蜥腳類恐龍的滅絕之謎
從恐龍的演化來看,蜥腳類恐龍是一種相對比較古老、原始的恐龍,當時間進入到侏羅紀末期,走向白堊紀的時候,這個時候的恐龍,又進化出了新的種群。
比方說獸腳類恐龍迎來了進化的春天,不僅進化出了霸王龍等這種史上最強的陸地王者,同時,現代研究認為,鳥類的祖先也是來自於獸腳類恐龍的某一種。
而蜥腳類恐龍面對白堊紀的恐龍鼎盛時期,顯然,想要延續自己往日的輝煌也就不再容易了,同時,這個時期,地球的植物也迎來了「更新換代」,針葉樹這種古老的原始植物,也開始陸續被被子植物所取代,食物短缺、競爭加大,在加上本身龐大的身軀和無處安放的長脖子,自然讓蜥腳類恐龍在進化的過程中「敗下陣來」。
當然,也有觀點認為,蜥腳類恐龍也並沒有全軍覆沒,它們或許演化成了新的物種,這就需要日後通過更多的化石來印證了,希望古生物學家可以早日揭曉恐龍的演化之謎,一次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