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5成老人腳變長,
近7成老人腳變寬,
近4成老人步態異常,
擠腳、磨腳成老人穿鞋最大痛點。」
日前,在由人民日報社《健康時報》和足力健老人鞋共同主辦的第二屆中國老人足部健康高峰論壇上,健康時報足部科學研究院發布了《2019中國老人足部特徵和穿鞋習慣調研報告》,報告還指出,老人足後跟最易磨損,大腳趾穿鞋最易疼痛,老人選鞋最看重舒適。
人老了,腳也會變!
當你老了,腳會變,鞋也要換。但事實上,很多老人對自己的腳部變化並不知曉或者並不在意,還是像年輕時一樣穿鞋,從而導致了疼痛等各種不適。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副院長、健康時報足部科學研究院專家顧問馬昕教授在會上提到,「我經常給父母洗腳,彎下腰幫他們剪趾甲,我發現他們的腳確實變了不少。
1. 腳變寬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腳都有不同程度的拇外翻,老年女性更多,拇外翻的加深會讓腳越來越寬;
2. 足趾變形
原來年輕的時候足趾非常好,老了會出現爪形趾、錘狀趾的變化;
3. 脂肪墊薄了
年輕大了以後就是皮包骨頭,一摸就是骨頭,腳底板肉墊非常薄,腳底板非常容易痛;
4. 腳幹
我年輕的時候汗腳,天天出腳汗,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的腳越來越幹,我父母的腳也非常乾燥,他們甚至每天經常要用潤膚露把腳塗一遍。」
腳變出現這些跡象,記得換鞋!
「腳變鞋不變,自然會出現很多問題。在足踝外科門診,老年人的比例相當高。」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足踝外科主任、健康時報足部科學研究院專家顧問張奉琪教授建議,如果穿鞋出現以下跡象,一定記得提醒自己換鞋。
1. 腳腫
當你走了一天的路,發現腳腫了或者腳背腫了,這種情況有一部分是因為鞋小了,導致足部的血液循環不能正常回流,導致腫脹。
2. 腳兩邊發紅
當走了一天,發現腳兩邊,尤其是大拇趾和小拇趾發紅疼痛,這也說明鞋小了,腳在鞋裡受到了擠壓。
3. 腳底板疼
走了一天發現腳底板非常疼,為什麼呢?這時候腳和鞋不適應,足弓塌陷了,也是鞋與腳不匹配了。
4. 腳趾頭髮青
有一些老年人腳趾頭青了,甚至出血,也是因為鞋不合適,走路走的。因為趾甲長,趾頭長,鞋前面磨腳,所以就出血了。
老年人該如何選鞋?
那究竟什麼樣的鞋子適合老人呢?本次會上,專家們也一一進行了支招!
健康時報足部科學研究院專家就老人穿鞋問題進行討論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骨關節科主任醫師
健康時報足部科學研究院專家顧問桑志成教授:
一是安全,二是舒適
安全主要是防滑防摔倒,重點看下鞋底的設計。舒適不是說越軟越好,鞋底設計太軟會導致關節的活動過度,就會帶來一些其他的疼痛因素。還有一個就是鞋帶等因素。我們穿鞋都希望跟腳,年齡大的人可能血管不好,鞋帶過度勒得太緊不太好,可以選擇像足力健設計的那種粘扣,方便調整鬆緊。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糖尿病足治療中心執行主任
健康時報足部科學研究院專家顧問徐海林教授:
糖尿病人鞋要厚,選白襪子
糖尿病的病人比較害怕過冬天,我們經常碰到很多糖尿病病人來問腳怎麼辦。首先要做個足部的神經檢查,評估下腳的狀態。如果確實有問題了,包括感覺減退等,這時候要警惕腳可能容易出問題。穿鞋一定要比較厚,但又不能對腳部產生壓迫。這就需要一些專業的鞋,包括襪子。襪子最好選白襪子,因為一旦有有潰爛、有滲出,白襪子看得清楚,老人眼睛不是很好,黑襪子可能看不見。
山東大學第二醫院足踝外科主任
健康時報足部科學研究院專家顧問胡勇教授:
鞋底硬、鞋墊軟
年齡大了,老人平衡能力和應急反應能力下降,輕巧輕快的鞋子容易崴腳,最好選鞋底硬鞋墊軟的鞋子。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足踝外科主任
健康時報足部科學研究院專家顧問楊茂偉教授:
冬天可選高幫鞋
冬天路比較滑,踝關節扭傷的病人特別多,穿鞋的時候,可以選擇鞋幫高一點的,對踝關節有一個外在的保護,就像足力健的羊毛鞋的設計,這就是從鞋子的保護功能方面入手的。需要提醒的是,如果你反覆扭腳,一年之內超過三次以上的扭腳,希望你能找醫生看一看,別等關節壞了才悔。
本次會上還發布了我國首部互動式足部健康科普圖書《知足常樂——足部健康100問》。該書由健康時報足部科學研究院18位權威專家共同編寫,歷經一年零3個月,通過互動問答、案例分析等形式幫助老年人獲取足部疾病、足部護理、足部保養等相關知識,提高足部健康保健意識。
最後,與會專家共同倡議「老人要穿專業老人鞋」,倡導、普及正確的老人足健康知識,呼籲社會各界關注、重視老人足部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