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10日 16:05 來源:揚州晚報
參與互動(
)
趙先生收藏的象牙鳥籠
民國線刻老雜鳥籠
小葉紫檀鑲金絲繡眼籠整體
■記者 屠明娟
核心提示
揚州早茶中一向有提籠遛鳥的休閒文化,當年教場曾有一條雀籠巷,養鳥、馴鳥、逗鳥、遛鳥、喚鳥、賣鳥,記錄下揚州雀籠技藝的歷史繁盛。記者昨了解到,揚州一80後趙先生因從小喜愛養繡眼鳥,從10多年前就開始關注鳥籠,目前已從全國各地收藏數十張鳥籠,最好的一張鳥籠可換一輛寶馬三系車。
很驚奇!見人拿鳥換籠
上海無意接觸「南籠大師」
家住西區的趙先生告訴記者,他從小就常逛花鳥市場,開始只是玩,後因父親喜養鳥,他就跟著一起養,十幾年間,家裡的繡眼鳥都是他飼養。
20歲那年,在上海花鳥市場看到有人拿鳥跟別人換了一個鳥籠,「就覺得很驚奇。」隨後,他無意中接觸到了「南籠泰鬥」顏虎金,「當年,他已70多歲了,做的籠子跟我平常接觸到的完全不一樣。」趙先生此後不僅喜歡養鳥,還會特別留意鳥籠的說法,「北籠是指北方的籠子,外形樸實,多為素籠;南籠多華麗,雕刻多。」
收藏年份最早鳥籠
民國制籠大師乾榮所制
「後來,我收藏的第一個鳥籠就是顏虎金做的繡眼鳥籠。」趙先生介紹,他養的是繡眼鳥,正好配繡眼鳥籠,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當時花300塊錢買了這個鳥籠,「只在偶爾出門遛鳥時才拿出,遛過後就立馬收起。高檔鳥籠是沒法養鳥的,只有遛鳥時『顯擺』才用,圖個高興。」
從那以後,趙先生就對鳥籠收藏產生了濃烈興趣。因關注鳥籠,他從泡論壇到加入QQ群,加上現在的微博、微信,認識了全國各地喜好收藏鳥籠的朋友。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昆明、瀋陽……趙先生常去淘貨或長眼力。「有一年去上海花鳥市場,遠遠看到一中年人提著幾隻鳥和幾隻籠子,仔細打聽才知,鳥和籠子都是對方家裡剛去世的老爺子的,他們一家沒人會養鳥,要一起賣掉。」趙先生告訴記者,他毫不猶豫地一口氣全買了,「我一眼看中其中一個鳥籠做工很好,像大師作品,買後才確定這是民國制籠大師乾榮所制,是目前為止我收藏年份最早的鳥籠。」
10多年收藏數十張鳥籠
最好的一張可換輛寶馬
自唐朝以來,全國各地玩鳥已成氣候,而製作鳥籠到了清朝乾隆年間達到極盛。李鬥的《揚州畫舫錄》中就記錄有揚州人「好籠養」,揚派雀籠具有觀賞性、實用性、收藏性,當年揚州教場的雀籠巷應是雀籠製作業興隆的見證。
目前,趙先生已從雲南、四川、上海等地收藏各式鳥籠數十張。他特意拿出私藏的一個象牙鳥籠,「幾年前,有人要拿一輛帕薩特跟我換,我沒肯換,現在可換一輛寶馬三系了。」
「為買這些籠子,常常連夜開車去北京、廣州,就是為了確定在網上看到的到底是不是好籠子。」趙先生介紹,鳥籠很少有仿品,但老貨必須親眼看到,完整無損的與有瑕疵的或是主要部分有損傷的,價值完全不同。
現在,趙先生專門用一個書房收藏鳥籠,取名「清沅軒」,「你看老竹子的顏色會越變越紅還有好的包漿,一般的竹子不到那個年份很難產生這種效果,竹子靠的就是『顏值』。」趙先生介紹,鳥籠的材質除了竹子,還有小葉紫檀、象牙等,有的簡約素淨,有的雕花華麗,主題包括十八羅漢、清明上河圖、西遊記等,最講究的鳥籠上面還鑲著金絲,這樣的籠子他也收了一張,價格也不亞於一輛寶馬三系。
趙先生介紹,一個鳥籠由籠架、籠圈、籠條、籠門、籠抓、籠鉤、託糞板等部分組成,再細緻一點,還包括籠內的棲木、食罐和水罐等,「一個收藏級的鳥籠首先要看做工,其次看材質,第三看是不是大師作品,還有各種細節。」
趙先生從一個鳥籠裡拿出一個鳥食杯,用一個手電筒對著杯子裡一照,杯子上的花紋立刻變得五彩透明,「這是青花玲瓏杯,是清朝景德鎮出品的,一個價值1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