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鳥籠效應」又稱「鳥籠邏輯」。說的是如果一個人偶然獲得一個珍貴的空鳥籠,過一段時間之後,他很可能會買只鳥回來養。而不是把這個空鳥籠丟掉。
這裡面的意思是,人們會在偶然間,獲得一件原本不怎麼需要的物品,然後自覺不自覺地添加了,更多自己不需要的東西。
這個效應的發現者,是近代傑出的心理學家詹姆斯。背後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1907年,詹姆斯從哈佛大學退休。和他一起退休的,還有他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
有一天,兩個人不知道怎麼了,打了個賭。詹姆斯說:「我一定會讓你在不久之後,養上一隻鳥。」可是卡爾森很不以為然,直接說他不相信,因為他從來就沒想過,要養什麼鳥。自己又不喜歡這個!
過一段時間,正好是卡爾森的生日。詹姆斯利用這個機會,送給卡爾森一個禮物,是一個精緻的鳥籠。
這時,卡爾森笑著對他說:「我只把這個鳥籠,當作一件漂亮的工藝品,你就不要費勁讓我養鳥了。」
可是從這件事之後,只要是有客人拜訪卡爾森,就會看到書桌旁邊的,那個空的精緻鳥籠。這些客人,看到之後,都會問卡爾森:「教授,你養的鳥,什麼時候死的?」
卡爾森沒辦法,也只好一次又一次地向提問的人解釋:「我從來不養鳥。」可是,這樣回答,對應的都是客人不信任和困惑的目光。用今天的話說,就像是看奇葩的眼神。他們不理解,不養鳥,為什麼有這麼好看的鳥籠啊。
最後,在一次次的解釋之後,卡爾森無奈,只得去買了一隻鳥,放進籠子裡餵養。於是,詹姆斯的「鳥籠效應」起作用了。
這裡面是有原因的,即使這個主人長期對著空鳥籠,並不覺得不彆扭。可每次來訪的客人,都會很驚訝地問,他這個空鳥籠是怎麼回事情,或者把怪異的目光投向空鳥籠。
每次都這樣,還不如買一隻鳥,這比解釋為什麼有一隻精緻的空鳥籠要簡單得多。
其實,即使沒有人來問這個問題,或者也不需要和別人解釋,「鳥籠效應」,也會造成人的一種心理上的壓力。
這種壓力,促使他主動去買來一隻鳥,與這個籠子相配套。這樣做了之後,心理壓力瞬間就消失了。
這在我們現在,其實也難以避免。就像是買了一個上衣,覺得要換個褲子搭配才好看。等換了一個褲子,發現自己要買個合適顏色款式的鞋子襪子,以及挎包、帽子等來搭配。
有很多地方,都反映出這個心理效應。生活中,患「強迫症」人,或者要求很高的人,更能理解這個有趣的心理效應。
感謝關注,希望對你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