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囡囡,都28了你什麼時候帶一個對象回來啊?」
「寶貝啊,什麼時候帶個對象回來給你表嬸看看?」
「 你一個姑娘,挑挑揀揀,過了30歲就只能別人挑你了。」
還記得回老家,七大姑拉著手親切地施展催婚大法嗎?
緊接著八大姨、九姨婆全都攻上來嗎?
那陣仗現在緩過來了嗎?
你是不是已經厭煩了?或許你心裡已經開始有了想法——
我找個對象,談個戀愛他們是不是就能消停了?
然而,並不會。
在你單身的時候,會有人催著你談戀愛,哎呀!你怎麼不談戀愛啊,談戀愛多美好啊,你看誰誰誰……
等你談戀愛了才沒多久,又會有人催著你結婚,哎呀!你們什麼時候結婚啊,結婚才踏實啊,才是人生正道啊啥啥啥……
等你終於結婚了,依然會有人出於他們以為的好意地告訴你早點生小孩吧 ,小孩多可愛啊,有小孩人生才完整呀……
你以為生了小孩就完了嗎?尿布,奶粉,幼兒園,重點小學,初中,高中,興趣班,出國,小孩找對象,永無止境……
此時的你已經陷入了「鳥籠效應」。
一、什麼是「鳥籠效應」?
鳥籠效應又稱「鳥籠邏輯」,是指人們在偶然獲得一件本不需要的東西時,會繼續添加與之相關而不需要的東西。屬於人類無法抗拒的10種心理之一。
這個理論的產生來源於一個很有意思的打賭:
心理學家詹姆斯對他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說:「我一定會讓你不久就養一隻鳥。」從不養鳥的卡爾森對此很不以為然,不相信好友可以辦到。
後來,詹姆斯送了一隻精緻的鳥籠子給卡爾森當生日禮物。從此以後,只要是來訪問卡爾森的客人看見書桌旁那隻空蕩蕩的鳥籠,幾乎都會問:「教授,你養的鳥什麼時候死了?」但是任憑卡爾森怎麼解釋他從來沒有養過鳥,客人都會報以困惑和不信任的態度。
結果大家肯定都猜到了——卡爾森無奈之下,只好買了一隻鳥!
其實即使沒有人來問,或者不需要解釋,「鳥籠效應」也會造成人的一種心理上的壓力,使其主動去買來一隻鳥與籠子相配套。
「鳥籠邏輯」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思維定式,是指人們按照習慣的、比較固定的思維去考慮問題、分析問題,表現為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做特定方式的加工準備。
二、「鳥籠效應」都有哪些特點呢?
①看到「鳥籠」,一般人馬上就會聯想到「鳥」,而且這種聯繫幾乎是牢不可破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太多太多,並且大部分的影響都是負面的。
如河南人愛偷井蓋、廣東人什麼都吃、出車禍一定是女司機、二十歲以上女生必須儘快結婚生子、理工科男情商低……
往大點說,女生不如男生能力強、女生應該顧家、孩子病了一定是媽媽不細心等等
這些都在潛移默化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它的範圍之廣、影響之深,都根深蒂固的紮根在社會的每個角落。
②這種聯繫會產生一種心理壓力和暗示,繼而改變一個人的行為
看到鳥籠人們自然就會想到鳥,這就是人們的慣性思維。慣性思維是人們遵循之前固有的思路去思考問題,就像物體的運動產生的慣性。
對於每一個父母而言,他們的單身子女便是一個「鳥籠」。
中國人的社交習慣,總喜歡對別人家庭及其私生活的百般打聽和提建議來增近彼此感情。這就使得父母在任何一個場合,都免不了被反覆訊問的尷尬,就如同被不停詢問「鳥去向」的卡爾森。
此時子女未婚的問題就像是鳥籠,無論不想結婚的理由有多麼充分,父母都會覺得沒面子而感覺到壓力。
可是子女無法像鳥籠一樣消失,那就只有把鳥放進去——把子女推進婚姻的圍城。
至於能否獲得幸福,父母會有意識迴避,儘量不去考慮。
三、「鳥籠效應」會引發怎樣的問題?
在生活中,你肯定也有過類似的體驗:
比如,商城打折促銷,襯衣買一送一,儘管送的那件襯衣並不是你喜歡的款式,但是本著有便宜不佔白不佔的心理,你還是買了回去。
回家以後,發現自己沒有其他的衣服和配件來配這件襯衣。很多人都不會選擇把這件襯衣扔掉,而是又去買褲子(裙子)、鞋子、包包來配這件襯衣。
這樣無形之中,不僅增加了自己的消費,還有一種花了一大堆錢買了自己並不喜歡的東西的感覺,生活品質大大降低。
「鳥籠效應」會使人們的思想固定封閉而形成盲點,缺乏突破和創新。同時會將一些相關的事情聯繫在一起。
比如:看到馬雲,會想起阿里巴巴,淘寶,天貓
看到馬化騰,會想起騰訊,QQ。
生活中很常見的小事,其實都包含著「鳥籠效應」這一心理學現象,並且會在無形中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
四、我們該如何避免「鳥籠效應」帶來的消極影響呢?
①知己知彼
為什麼「鳥籠效應」可以稱為十大人類最難以擺脫的心理之一呢?
其原因在於——它產生的心理暗示,可以影響我們的行為。並且身邊那些已經被植入「鳥籠效應」的人,也會給你帶來極大的心理暗示和壓力。
講一個生活中很常見的事例。
現在的丈母娘都要求自己未來的女婿一定要有房子。即便女兒和男友感情很好,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女兒並不認為男方沒有房子會影響幸福,丈母娘也會阻撓。
在現在社會下,結婚和房子總是放在一起被談論的,身邊的人普遍認為有房子才有能幸福。即使後來好不容易明白,房子跟婚姻幸福並沒有必要聯繫。但是女生的父母還是經常在她耳邊念叨著:有房子才有安全感,沒房子孩子上學會不方便……
這就是「鳥籠效應」最可怕的地方,通過心理暗示來影響改變你的行為。
即便你對事物的聯繫有很清醒的認識,但是如果身邊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思維定式,你就會成為那個異類,不理解的眼光就會給你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驅使你做出改變。
②防範於未然
檢視一下自己內心的「鳥籠」
1.記錄一下自己認為理所應當的想法,回想一下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想法
2.思考這種想法是否對自己是有效的並且有益,是否有事實依據呢?
當你完全遵循以上兩件事的時候,你會發現並破除很多被植入思想中的「鳥籠效應」。
比如:關於結婚必須買房的想法,向你灌輸這種想法的人說這種話是完全客觀的嗎?你在網絡上看到的那些因為沒有房子就導致婚姻破裂的故事,會不會是別有用心的人編造的呢?身邊的那些人,有房子就一定幸福,沒有房子的就一定不幸福嗎?
布置一個作業:結婚必須要買鑽戒嗎?
你可以將思考的過程發在評論區當中,大家可以一起探討。
當你扔掉了自己思想的「鳥籠效應」,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避免別人帶給你的影響。
首先需要明確想要影響我們的那個人,他背後目的真實需求是什麼。
關於結婚和買房的事例來說,大多父母都有希望子女婚姻能夠幸福的需求,也有子女沒房子就會流落街頭的恐懼,因此更容易被植入沒房子不幸福的「鳥籠效應」。
了解父母背後真實需求後,我們就可以繞過「鳥籠」,通過其他方法,向父母展示自己的幸福是不需要房子。
結語:
今天我們主要講了生活當中的「鳥籠效應」。 「鳥籠效應」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規律,人們會在偶然獲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礎上,繼續添加更多與之相關而自己不需要的東西。假如一個人買了一隻空鳥籠放在家裡,那麼一段時間後,他一般會為了用這隻籠子再買一隻鳥回來養而不會把籠子丟掉,也就是這個人反而被籠子給異化掉了,成為籠子的俘虜。如何避免「鳥籠效應」帶來的消極影響,今天文章當中也給出了2個要點和具體事例加深理解。
1.檢視我們內心的「鳥籠」;
2.避免別人帶給我們的影響。
不要讓「鳥籠」束縛你的思想。
唯一能夠提升生活品質的只有:減少不必要的,增加有效的。
我是仙人一萬噸,希望世界充滿愛跟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