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明,也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打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樣板,構築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塑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優勢,繪就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畫卷,使長江經濟帶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總書記作出的新指示、新要求、新部署,再次為全面推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指路定向、擘畫藍圖。作為生態環境保護戰線的戰士,我們一定要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託,勇於擔當,再接再厲、攻堅克難,開拓創新、奮勇爭先,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展現新作為,奮力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湖南新篇章。
堅持思想引領,深學篤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根本遵循。其中,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長江經濟帶發展作出的系列重要指示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重要組成部分和精彩篇章。我們要深化思想認識,提高政治站位,將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與在湖南視察時的重要指示結合起來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其核心要義和思想精髓,在深學細學、入心入腦、落地落實上下功夫,自覺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在實現長江經濟帶「產業強、群眾富、生態美」上當先鋒,作表率,出佳績。
堅持綠色低碳,全面推進「三湘四水」高質量發展。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新發展理念,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深入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擦亮湖南省高質量發展的生態成色。嚴格落實「三線一單」制度,對860個環境管控單元實施差異化管理,科學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深化「放管服」改革,積極服務「六穩、六保」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加快推動新能源裝備、空氣治理技術及應用等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發展,大力支持綠色企業、生態工業園區建設。推進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等重點區域轉型升級。努力實現「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突出抓好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嶽陽綠色發展示範區、「錦繡瀟湘」全域旅遊品牌打造等重點工作。大力發展生態農林業和生態旅遊業,使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發展壯大節能環保、循環經濟產業,制定財稅、價格、金融等支持政策,探索組建湖南生態環保產業集團。
堅持攻堅克難,加快破解突出生態環境問題。
生態環境保護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小進慢進也是退。當前,「一江一湖四水」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還沒有到來,一些損害群眾利益、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還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保護和治理的任務依然繁重艱巨,還需持續攻堅克難。對標對表國家《「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提出的戰略要求,科學謀劃並嚴格落實好重點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按照科學治汙、精準治汙、依法治汙的要求,升級攻堅目標、減排路徑等內容,突出抓好飲用水安全保障、長江岸線治汙治岸治漁等重點任務,深入推進碧水保衛戰,持續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及時消除環境風險隱患。
堅持系統思維,加快構建「一江一湖四水」綜合治理新體系。
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是複雜的系統工程,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必須遵循客觀規律,將保護和治理工作融入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統籌局部和全局、當下和長遠、治標和治本的關係,多措並舉,整體施策,實現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堅持兩手發力,統籌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水安全。在持續強化工業、農業、生活和交通汙染治理的同時,切實保障河湖生態流量,加快實施生態廊道建設、重點礦區等重點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堅持流域共治,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監測、統一監管、統一考核」的要求,推進上下遊、左右岸、幹支流建立共建共治共管共享新格局。堅持部門聯動,統籌汙染防治攻堅戰、河湖長制落實等工作,按照「目標一致、規劃銜接、力量整合、資金集中、措施同步」的總體思路,聚集重點區域、流域協同發力、靶向治理。
堅持改革創新,著力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持續深入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強化支撐保障,為保護和治理工作釋放更多的政策「紅利」。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領導責任體系,強化生態環境「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和「三管三必須」。充分用好綠色發展考核、生態環保督察等手段,嚴格落實黨政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以「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和生態文明示範創建為抓手,加強典型示範。加快推動建立「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持續加大財政投入,建立綠色發展基金,強化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用於生態環保的約束性要求,多渠道吸引社會資金參與。加快健全完善「一江一湖四水」流域生態補償,企事業單位、產業園區環境信用評價體系,水權、排汙權等交易市場體系,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公益訴訟等制度。加大科技支撐,圍繞重金屬汙染防治、磷汙染削減等加大先進適用技術研發與示範推廣。加快推進數字賦能,建設全省生態環境大數據智慧平臺,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強統一規範的生態環境綜合執法體系建設,強化基層生態環境監測監管能力建設,提升綜合監管水平。
堅持文化傳承,大力弘揚湖湘「親水、愛水、護水」優良傳統。
湖南因水得名,水情是最大的省情。湖南形成具有濃鬱家國情懷特質的湖湘文化。要充分挖掘湖湘文化的影響力和凝聚力,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切實擔負起為子孫謀、為長遠計的歷史責任和政治責任。加強綠色典型案例、典型人物梳理總結和宣傳報導,充分利用「網際網路+」等形式講好生態文明故事。結合文旅產業發展,加強生態文化深度開發,通過多種形式激發人民群眾呵護生態環境的動力。深入推動社會公眾參與,在更大範圍、更高層面加大綠色學校、綠色家庭、綠色社區、綠色單位創建力度。讓綠色生活與綠色消費蔚然成風。
作者系全國政協常委、民進湖南省委會主委、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