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葉刀子刊重磅:PET成像在痴呆型神經退行性疾病診斷中的作用

2020-12-05 百家號

用於評估大腦澱粉樣蛋白沉積的澱粉樣蛋白-PET(Amyloid-PET)和用於評估葡萄糖代謝的18F-氟脫氧葡萄糖(18F-FDG)PET在探查分子成像生物標誌物中提供了有價值的補充信息。但是由於缺少明確的證據,在診斷評估中使用這些PET生物標誌物的最佳時間點、組合以及順序仍然存在不確定性。

本文總結了在歐洲核醫學協會(EANM)焦點會議(2019年1月2日至2月2日,法國坎城)上由核醫學醫師、放射科醫生、神經學家、老年病學家、精神病學家、臨床和基礎神經科學家以及患者倡導者組成的跨學科專家小組的建議和結論,主要討論PET成像在痴呆型神經退行性疾病早期和鑑別診斷中的作用,並針對澱粉樣蛋白-PET和18F-FDG-PET提出了具有最佳時間點的診斷算法。三種具有不同生物標誌物序列的主要診斷途徑中,澱粉樣蛋白-PET和18F-FDG-PET根據臨床表現的診斷評估順序位於不同的位置,該算法可根據臨床表現給出推薦的檢查順序。

1,CSF生物標誌物

核心CSF生物標誌物(Aβ42與Aβ40的比值,總tau和磷酸化tau)在AD病理學診斷中的實用性已在研究指南中得到認可。與PET成像生物標誌物相比,CSF分析中的診斷信息有部分是重疊的,也有部分是互補的。儘管CSF和PET成像生物標記物可測量相似的病理過程,但它們都有明顯的優缺點(表1)。CSF的成本較低,通常保守方法是採用CSF檢測,僅在特殊情況下使用澱粉樣蛋白-PET。

但是,除了成像之外,CSF分析可能無法回答許多問題,例如病理位置和範圍,也不能提供有關範圍變化的結論性信息。而PET所提供的局部或區域信息可以為澱粉樣蛋白積累的最早病理階段提供有價值信息,能夠更好地在不同階段監控病理的程度和位置。

表1 澱粉樣蛋白PET和澱粉樣蛋白CSF的比較

2,18F-FDG-PET

在痴呆症患者中,通過18F-FDG-PET檢測到的大腦代謝不足是神經退行性變的標誌。它測量與大腦穀氨酸能突觸和星形膠質細胞活性的局部強度直接相關的區域性葡萄糖消耗,可以評估代謝不足的程度和位置,反映神經元功能障礙。

18F-FDG-PET對早期診斷特別有用,因為它可以比MRI更早地在患有輕度認知障礙的個體中顯示AD神經變性的特徵模式,而這些個體將繼續發展為阿爾茨海默病性痴呆。

18F-FDG-PET還可用於疾病分期和鑑別診斷,因為大腦低代謝的模式與認知缺陷的類型和嚴重程度密切相關,並且在不同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甚至相同疾病不同變異中相對不同。這些特徵模式包括參與AD的後扣帶和顳頂葉,以及額顳葉變性的額葉主體(行為變異型)、外側裂周區(非流利變異型)和前顳葉代謝(語義變異)等腦區代謝減退。但是,18F-FDG-PE無法提供檢測到的低代謝模式的相關神經病理學信息,因此限制了它的應用。

3,澱粉樣蛋白-PET

澱粉樣蛋白-PET可實現對澱粉樣蛋白斑塊的無創在體檢測,對於已確診(在PET顯像後1年內進行屍檢)的AD患者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澱粉樣蛋白-PET還可以檢測臨床上非典型的AD變體,例如後皮質萎縮症。但是,澱粉樣蛋白-PET不可以區分表現出相似澱粉樣蛋白沉積模式的各種澱粉樣蛋白陽性疾病。目前,單憑澱粉樣蛋白成像並不足以預測前驅期和無症狀期的臨床轉化時間,且其對疾病分期的價值可能不高,因為它與晚期疾病的症狀嚴重程度和穩定狀態沒有密切的相關性。

4,鑑別診斷算法

基於上述針對各生物標誌物的相對優勢和局限性及其互補性的總結,同時考慮到如何在特定臨床情況下得出結論的實用性,我們提出了生物標誌物的診斷算法,根據不同的臨床情況反映出最優組合,指示了三種不同的途徑(圖1)。

診斷首先需要進行結構成像,通過結構神經影像學檢測到其他可能導致認知功能減退的病理(如腦積水、腫瘤或血管病變)、評估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常見的共病(如血管性)的存在和程度,以及評估與特定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相關的萎縮局部位置。在臨床診斷不確定的病例中,考慮其他診斷性生物標誌物的應用,進一步診斷評估時還應考慮影響試驗前可能性的因素(如APOE基因型和家族史等)。此外,根據個體情況,也應予以考慮額外的生物標記物測試診斷。

圖1 對於痴呆早期和晚期的診斷算法方案

5,總結

各種技術、其他示蹤劑和生物標記物正在開發中,這可能會開啟新的診斷途徑並影響本文所提出的算法。重要的是關注先進的方法和儀器,例如集成式PET / MRI與雙相PET採集相結合。未來的還有其他選擇包括tauPET、突觸密度成像、炎症成像和血液生物標誌物,以及PET定量方法或掃描儀的改進設備等。

編譯作者:Sybil (Brainnews創作團隊)

校審:Simon (Brainnews編輯部)

相關焦點

  • 柳葉刀子刊重磅總結:PET成像在痴呆型神經退行性疾病診斷中的作用
    本文總結了在歐洲核醫學協會(EANM)焦點會議(2019年1月2日至2月2日,法國坎城)上由核醫學醫師、放射科醫生、神經學家、老年病學家、精神病學家、臨床和基礎神經科學家以及患者倡導者組成的跨學科專家小組的建議和結論,主要討論PET成像在痴呆型神經退行性疾病早期和鑑別診斷中的作用,並針對澱粉樣蛋白-PET和18F-FDG-PET
  • 華西醫院宋歡在JAMA子刊發文:應激相關疾病患者的神經退行性疾病...
    一項超過六十萬人的大規模研究顯示, 應激相關疾病可增加神經退行性疾病風險。這種與血管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的關聯強度提示存在潛在的腦血管通路。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生物醫學大數據中心特聘研究員宋歡3月9日以第一通訊作者在線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子刊(JAMA Nuerol,影響因子 12.321)。
  • 頂尖科學家激烈探討,調節晝夜節律可否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
    為什麼人越老生物鐘越弱?為什麼睡不好腦子就不好使?晝夜節律與神經退行性疾病有什麼關係?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科學問題,也是科學家們關注的焦點。昨天下午舉行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腦科學與神經退行性疾病峰會」圓桌論壇上,頂尖專家對上述問題展開激烈討論。  晝夜節律為何是24小時  「晝夜是拉丁文,它並不是標準的24小時。講到人類,我們的生物鐘每天都放緩了15分鐘。」
  • PNAS:靶向鞘磷脂代謝如何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
    2020年4月14日訊/生物谷BIOON/---根據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和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研究者們做出的新研究,通過破壞神經元中一類脂質分子的合成過程,能夠有效改善神經變性的症狀,最終提高了患病小鼠的存活率。該研究結果於2020年4月13日在線發表在《PNAS》雜誌上,可能有助於開發一系列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方法。
  • 重磅!重慶郵電大學副教授房然然在《Nature》子刊上發表封面文章
    《Nature》子刊封面 重慶郵電大學供圖 華龍網發華龍網4月13日17時55分訊(李婷婷 通訊員 敖永春)日前,國際頂級光學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登了重慶郵電大學理學院房然然副教授作為第一作者與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光學中心合作研究的最新成果
  • 國產高端醫學影像診斷設備PET/MR獲證推向市場
    新華社上海10月28日電(記者仇逸)28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和上海聯影醫療科技公司宣布,經過1500多例臨床驗證,國產首臺一體化正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成像儀/磁共振成像儀(PET/MR)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認證,正式推向市場。
  • 我國首臺自主研發PET/MR系統在上海正式裝機應用
    【環球網科技 記者 樊俊卿】據工信部官方網站信息公布稱,日前,我國首臺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一體化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及磁共振成像系統(PET/MR)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正式裝機應用。一體化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及磁共振成像系統包括PET(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及MR(磁共振)兩部分,實現了PET成像及MR成像的一體化結合,可實現同步且等中心採集生理、解剖和生化代謝信息,並將這些信息配準和融合。PET/MR成像集合了PET和MR兩種成像模式的優勢,具有多模態,多對比度,高解析度,高靈敏度和低輻射劑量等優點。
  • FDA批准診斷顯像劑Netspot診斷罕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
    Ga 68 dotatate的吸收水平反映了神經內分泌腫瘤(NETs)中生長抑素受體的密度。這種吸收也可以在其他各類腫瘤或其他病例條件下觀察到,Ga 68 dotatate的吸收可能需要通過組織病理學或其他評估措施確定。
  • 全球最先進分子影像學檢查設備PET/MR將落戶哈醫大一院頂尖技術...
    一體化PET/MR,顧名思義,就是把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儀(PET)與磁共振成像系統(MR)有機整合在一起,能夠實現一次掃描同時獲得全身解剖結構信息和生理代謝信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分子影像學檢查設備,是高端醫學影像診斷領域最尖端技術代表。臨床上,因其有獨特成像優勢,一體化PET/MR在越來越多疾病診療過程中發揮愈加重要作用。
  • 宣武醫院盧潔:一體化PET/MR給神經疾病診斷 帶來哪裡進步和突破
    點擊查看 近日,中國神經調控聯盟首屆年會在京舉行(詳見日程)。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放射科主任盧潔教授在本次大會上做學術報告《MR檢查的安全性》,並就腦血管影像學上的熱點話題,接受了《神外前沿》新媒體的專訪。
  • 【醫教研】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DWI)在急性腦梗死診斷中的應用
    原標題:【醫教研】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DWI)在急性腦梗死診斷中的應用 微山縣人民醫院 宣傳科 小編 腦梗死又稱缺血性腦卒中,系由各種原因所致的腦組織局部區域血供受阻
  • PSMA-PET在前列腺癌診斷中的最新進展
    另外,一些新的影像學方法,例如使用以膽鹼和葡萄糖代謝為基礎的PET成像來對前列腺癌進行診斷和分期也被廣泛的研究和討論,但效果並不理想。而使用前列腺特異性膜抗原(PSMA)為探針的PET成像已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為改善前列腺癌的診斷和治療增加了新的希望。這篇綜述將主要針對目前基於PSMA的影像學方法在前列腺癌診斷和治療中的作用展開討論。
  • 聯影醫療一體化PET/MR設備獲國家藥監局批准
    PET/MR作為高端醫學影像診斷設備領域最尖端技術的代表,被業界譽為「科技皇冠上的明珠」,其多模態、多參數成像,對帕金森、老年痴呆等神經退行性疾病與肝癌、胰腺癌、癲癇、多發性骨髓瘤等複雜疾病精準診斷及研究有重要意義。由於PET/MR巨大的臨床及科研價值,市場對這一高端設備的需求旺盛,市場調研顯示,全國有PET/MR需求的醫院達數百家。
  • 國產一體化PET/MR上市核心性能超越國際先進水平
    國產一體化PET/MR上市核心性能超越國際先進水平 2018-10-28 14:57:2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陳靜 攝   中新網上海10月28日電 (記者 陳靜)PET/MR是高端醫學影像診斷設備領域,最尖端技術的代表,被業界譽為「科技皇冠上的明珠」,市場需求旺盛。但由於研發難度極高,此前,全球只有2家跨國公司具有研發和生產一體化PET/MR的能力。
  • MRI檢查在周圍神經病變中的應用_MRI_周圍神經病變_影像科_醫脈通
    術前行磁共振檢查,可明確神經的損傷程度以及病變累及範圍,為神經損傷的早期診斷及治療提供依據,亦可在外科手術時精確手術範圍,減小手術創傷。隨著磁共振檢查儀器的不斷更新與進步,磁共振檢查在神經損傷的診斷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王龍勝等認為3.0T磁共振在臂叢神經損傷診斷中相較與1.5T磁共振準確性及敏感性更高,為臨床診斷及治療提供更可靠的依據。
  • 醫生在恐龍中診斷出癌症晚期
    這種變形的骨骼是在恐龍中診斷出的惡性腫瘤的第一個明確例子。腓骨的一部分-小腿的骨頭-屬於有角的食植物迅龍,大約生活在7600萬年前,現在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南部的恐龍公園內。但是今天發表在《柳葉刀腫瘤學》上的一項新研究將化石的內部結構(上圖)與人類患者的骨腫瘤進行了比較,以尋求診斷。結論:該恐龍患有骨肉瘤,這種癌症在人類中主要侵襲青少年和年輕人。該病會引起未成熟的骨組織腫瘤,經常在腿的長骨中。
  • 柳葉刀子刊:「另類」的炎症性腸病——顯微鏡下結腸炎的危險因素與...
    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近10年以來,隨著內鏡及其他檢查手段的發展,MC的發病率、患病率也不斷上升,在特定群體中,其發病率和患病率甚至已達到與克羅恩病(CD)和潰瘍性結腸炎(UC)相近的水平。
  • GE 醫療一體化同步掃描 PET/MR 成像系統發布
    為了使 PET/MR 更有效地發揮臨床作用,馮曉源教授建議,打破學科的壁壘和科室的隔閡,通過組建一支跨專業、跨學科的全新團隊,結合創新技術保障,實現精準診斷。融合高端技術 多領域精準診斷ET 和 MR 是最高端的影像技術之一,它們的融合是影像技術的強強聯合。
  • 一文知曉:炎症性腦幹疾病的鑑別診斷線索丨臨床必備
    彌散加權成像和表觀擴散係數(ADC)在 NMOSD中均顯示出與血管源性水腫一致的高信號。其他典型表現包括縱向廣泛的視神經病變(> 50%長度)和有症狀的、廣泛性實質白質病變。根據2015年的NMOSD共識診斷標準,高達42%的AQP4-IgG血清陰性的NMOSD患者血清MOG抗體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