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檢查在周圍神經病變中的應用_MRI_周圍神經病變_影像科_醫脈通

2020-11-30 醫脈通

作者:王月月,夏春華,安徽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放射科

 

周圍神經病變是臨床上較常見的一種疾病,中國每年約有兩百萬人次的新增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周圍神經病變主要原因為外傷,早期症狀為所支配區域的感覺及功能障礙,後期會造成患肢萎縮、畸形甚至殘疾,嚴重地損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給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臨床上判斷神經損傷的方法,包括體格檢查、神經-肌電圖、高頻超聲檢查以及磁共振成像等。目前應用在臨床的神經-肌電圖生理檢查均為有創性檢查,且假陽性率和假陰性率很高,相關報導指出約1/3患者的肌電圖檢測結果存在不準確性。

 

高頻超聲神經檢查在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其具有無創、可重複操作、多方位成像等特點,可以顯示神經損傷的具體部位、損傷程度、周圍軟組織情況以及神經卡壓情況。高頻超聲檢查過程需要患者配合,且易受操作者個人因素的影響。神經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neurography,MRN)技術具有高組織分辨力、無輻射、可重複操作等優點,可進行多參數、多方向成像,可以顯示神經走行及神經內部信號改變,對於神經周圍的血管、肌肉、骨骼及附件損傷情況也能很好的顯示,為發現病因及制定治療方案提供更充足的依據。

 

1.正常周圍神經磁共振圖像特徵和探測方法

 

1.1周圍神經的解剖與生理

 

神經系統分為中樞神經和周圍神經,周圍神經主要包括軀體神經的神經根、神經節、神經幹、神經叢及神經終末裝置。周圍神經的基本單位是神經纖維,神經纖維由神經元鞘膜包繞軸突組成,神經內膜包繞神經纖維軸索,再由神經束膜、神經外膜多層結締組織包膜包裹成神經束,神經束膜內除了走行的神經束之外,還有並行的滋養血管及脂肪組織。周圍神經病變就是指各種原因造成的神經軸索、神經內膜、神經束膜或者神經外膜的損傷而導致軀幹和四肢感覺、運動障礙及交感神經功能障礙的臨床疾病。周圍神經在損傷後6h後將開始再生,神經再生造成的周圍組織粘連、神經回縮及損傷時間過長造成的肌肉萎縮、關節僵硬將很大程度影響神經相關治療的效果。

 

周圍神經損傷的治療方法與神經損傷的程度相關,完全性損傷必須手術探查修復。術前行磁共振檢查,可明確神經的損傷程度以及病變累及範圍,為神經損傷的早期診斷及治療提供依據,亦可在外科手術時精確手術範圍,減小手術創傷。隨著磁共振檢查儀器的不斷更新與進步,磁共振檢查在神經損傷的診斷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王龍勝等認為3.0T磁共振在臂叢神經損傷診斷中相較與1.5T磁共振準確性及敏感性更高,為臨床診斷及治療提供更可靠的依據。

 

1.2正常周圍神經磁共振成像表現

 

正常神經呈束狀在磁共振常規序列T1WI、T2WI上均類似於骨骼肌信號,脂肪抑制序列上呈等信號或輕度高信號,神經走行自然,與血管走行一致,無局限性缺失,與周圍組織對比度良好,神經由近至遠逐漸變細,增強掃描時相較與周圍的肌肉與血管神經無明顯強化。T1WI可用來區分神經組織與血管:神經呈等信號,靜脈呈高信號,動脈血管呈流空無信號。

 

1.3周圍神經探測方法及注意事項

 

神經MRI成像技術包括:T1WI快速自旋迴波序列、T2WI快速自旋迴波序列、背景抑制全身擴散加權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whole-body imaging with background body signal suppression,DWIBS)、3D-STIR平掃及增強、選擇性水激勵脂肪抑制技術(principle of selective excitation technique,PROSET)、DTI、DTT及功能連接磁共振(functional connectivity MRI,fcMRI)等,在原始圖像的基礎上利用MIP、MPR等圖像後處理技術可獲得更為全面的神經走行圖像。根據掃描部位不同,線圈的選擇及矩陣的選擇各異。例如四肢神經選擇四肢線圈,臂叢神經選擇肩關節線圈,脊神經選擇頸部線圈或者腰椎線圈。

 

1.3.1T1加權成像(T1WI)

 

T1WI是磁共振神經成像的基本序列之一。T1WI圖像上,周圍神經與其旁肌肉信號一致,在周圍脂肪高信號的襯託下,周圍神經的局部解剖結構及輪廓可以清晰顯示,鄰近肌肉及血管亦可以清晰顯示。

 

1.3.2T2加權成像(T2WI)

 

T2WI是磁共振神經成像的基本序列之一。外周神經在T2WI呈等信號;損傷的外周神經表現為信號增高,與周邊靜脈信號接近。T2WI可清晰顯示神經束增粗、扭曲及連續性中斷。在複合損傷中由於神經周圍信噪比降低,無法清晰直接顯示神經損傷範圍。在T2WI基礎上衍生而來的3DCUBET2WI脂肪抑制序列在診斷視神經外傷上較傳統序列準確率更高,且可排除神經周圍骨骼、積氣及出血對神經的影響,對視神經管內段、顱內段及視交叉顯示的更清晰。

 

1.3.3背景抑制全身擴散加權成(DWIBS)

 

可用於全身檢查的一種MRI新技術,是在DWI基礎上將STIR快速採集技術與重擴散加權的背景信號抑制技術結合,可在患者自由呼吸狀態下一次完成全身各部位圖像採集,並對血管及周圍組織信號進行抑制,經過圖像處理得到高信噪比、高解析度的3D圖像,可多角度、多方位觀察神經及鄰近組織。國內學者結合MRI的STIR/longTE技術及DWIBS技術對臂叢神經進行檢查分析,DWIBS可以清晰地顯示神經節及節前神經根,並能完整顯示節後神經的大體走行,對經由骨下的神經亦可顯示,有利於臨床準確定位損傷部位。通過對ADC值的分析,對神經病變進行定性和定量診斷。

 

1.3.4短T1反轉恢復時間成像(3D-STIR)

 

平掃及增強序列3D-STIR增強結合STIR平掃技術及MIP、MPR等圖像後處理技術,可清楚、直觀地顯示神經本身,對診斷神經起源性腫瘤及腫瘤累及範圍意義重大,增強掃描有助於排除周圍組織內的淋巴結、小血管等富含水的組織,能明顯提高對比-噪聲比,可更清晰地顯示神經。較其他神經磁共振技術3DSTIR技術具有更大的成像範圍,更均勻、更穩定的脂肪抑制效果,更高的空間解析度(可實現1mm體素的空間解析度)。

 

1.3.5選擇性水激勵脂肪抑制技術(PROSET)

 

PROSET在三維快速梯度回波中應用二項或三項式脈衝選擇性水激勵技術,可以清楚顯示神經硬膜囊、神經根鞘的外形以及神經根的節內段、神經節的形態結構,是目前腰骶叢成像常規MRI序列。賈文霄等認為PROSET可以清晰地顯示椎間盤壓迫神經根的情況,有利於術前診斷及術後複查,另外在鑑別神經源性腫瘤與轉移性腫瘤方面亦有優勢。

 

1.3.6擴散張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及擴散張量纖維束示蹤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

 

DTI是在DWI基礎上,利用水分子擴散的各向異性,在180°脈衝前後於橫、縱、軸3個梯度通道上施加2個對稱的斜方形梯度脈衝,至少於6個方向依次施加擴散敏感梯度,每一個方向上均使用相同較大b值(b=1000mm2/s),計算出各個方向上的擴散張量,並對T2WI-EPI像及DWI-EPI像進行多次採集,信號平均後利用所得的多種參數值獲得較高信噪比的擴散張量圖像。

 

學者Tetsuro等認為DTI是一種無創的、有效的評價外周神經損傷及再生的檢查方法。學者SjoerdB等認為受損側聽神經的各項異性分數(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低於同一患者健側聽神經的FA值,進而可以用於判斷聽神經內部的細微損傷。DTT是在DTI的基礎上,經軟體將白質纖維的二維信息轉換成三維立體圖像,可直觀地觀察白質纖維束的走行情況。葛建兵等測量比較了正常尺神經DTI的定量參數各項異性分數(FA值)、相對各項異性(RA值)、容積比(VR值)得出,DTI定量參數可以精確反應尺神經病變情況,且較ADC值更為準確。陳鏡聰等發現DTT各向異性分數值的測量可監視坐骨神經牽拉傷後的退變及再生。

 

1.3.7功能連接磁共振(fcMRI)

 

在fMRI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通過檢測腦區之間血氧水平信號波動的相關性來對靜息狀態下的腦部進行研究。通過對大腦皮質運動區及感覺區的研究,間接反映周圍神經損傷的情況。LiR等認為通過fcMRI網絡圖及方差分析可以在神經損傷術後兩周內發現神經損傷是否修復。

 

2.磁共振檢查在周圍神經病變中的應用

 

2.1周圍神經切割傷

 

交通事故、工傷、切割傷及醫療事故直接或者間接造成的外周神經損傷,常伴隨著骨折、肌肉及周圍血管損傷。主要表現為神經的異常信號改變,神經束腫脹,伴周圍軟組織腫脹及信號的改變,周圍血管損傷。神經發生撕裂後,神經近端再生軸突無法與遠端吻合而向各個方向生長,甚至反折而形成創傷性神經瘤,對神經功能產生嚴重影響。

 

2.2周圍神經嵌頓、卡壓傷

 

為創傷、手術及炎症的併發症,三者可同時發生,是慢性周圍神經損傷,臨床上以腕管症候群、肘管症候群及橈神經卡壓最為常見。當神經發生卡壓時,MRI顯示病變神經腫脹,信號異常,神經內線樣結構消失,腫脹神經受周圍肌肉及生理狹窄處擠壓,健側與患側橫斷位成像對比顯示會更明顯。

 

2.3周圍神經源性腫瘤

 

由神經纖維瘤、神經鞘瘤及惡性外周神經膜瘤組成。好發於神經走行位置及神經組織豐富區域,其中神經鞘瘤好發於頭頸部的脊神經、交感神經根及四肢神經;局限型神經纖維瘤好發於皮膚淺表神經;神經瘤病可發生於身體任何外周神經分布的位置,且以全身多發為主要表現。MRI良好的軟組織分辨力,且可多方位成像,可以準確顯示腫瘤的發生部位、大小、形態及與周邊組織關係,亦能夠準確區分腫瘤內部的粘液及水樣成分,有助於定性診斷。MRI增強掃描可以顯示腫瘤內部的血管影,腫瘤的強化方式有助於判定良惡性,腫瘤的大小、周圍水腫及瘤內囊變對判斷神經源性腫瘤的良惡性亦有意義。

 

2.4糖尿病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

 

是指排除其他疾病造成的神經損傷,糖尿病患者出現的周圍神經功能障礙的症狀和體徵。糖尿病周圍神經損傷是糖尿病常見併發症之一,是非創傷性截肢的首要原因。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早期症狀隱秘,經神經電生理檢查發現72%糖尿病患者存在周圍神經損傷,其中有臨床症狀僅佔43%。WangD等將DPN患者的脛神經與正常人的脛神經進行對比發現,前者的T2值明顯高於後者。

 

3.磁共振檢查周圍神經病變的局限性

 

有磁共振檢查禁忌證的患者無法行磁共振檢查,如安裝了心臟起搏器的患者;患有幽閉恐懼症的患者。磁共振檢查歷時較長,要求患者配合,無自理能力的患者需要家屬陪同或者注射鎮靜劑後再行檢查。目前磁共振神經檢查多用於較為粗大的神經損傷的檢查,對於細微的神經損傷顯示欠清。

 

綜上所述,磁共振成像技術不僅可以顯示周圍神經的正常解剖結構,而且可以顯示病變周圍神經的損傷部位及程度,對於神經周圍組織的情況亦可以顯示清晰。隨著磁共振成像技術的提高,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磁共振成像技術在周圍神經病變中的應用將日趨重要。

 

來源:王月月,夏春華.MRI檢查在周圍神經病變中的應用[J].醫學影像學雜誌,2019(08):1413-1416.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周圍神經系統受累,你了解多少?| 臨床實戰
    遠端對稱的感覺或感覺運動性多發性神經病變是SLE最常見的併發症,可能是亞急性或慢性的,伴有輕度至中度症狀。已有文獻描述了嚴重運動神經病,如多發性單神經炎和炎性脫髓鞘性神經病變。 白塞病 在白塞病的研究中,對周圍神經系統的評估並不常見。白塞病患者可能有亞臨床周圍神經受累。
  • 動眼、滑車和展神經
    動眼神經起自中腦.上丘的動眼神經核,此核較大,可分為三部分:①外側核:為運動核,左右各一,位於中腦四疊體上丘水平的導水管周圍腹側灰質中;發出動眼神經的運動纖維走向腹側,經過紅核組成動眼神經,由中腦腳間窩出腦,在大腦後動脈與小腦上動脈之間穿過,向前與後交通動脈伴行,穿過海綿竇之側壁經眶上裂人眶,支配上瞼提肌、上直肌、內直肌、下斜肌、下直肌。
  • 多圖:橋小腦角區正常影像解剖及常見病變
    左側橋小腦區可見轉移灶,當橋小腦區結構不清時,有時很難區別是軸內病變還是軸外病變。病灶呈T1低信號、T2高信號,DWI上彌散受限,延伸至Meckel氏腔,左側小腦中腳和第四腦室受壓,三叉神經、面神經、聽神經也被壓縮
  • 門靜脈病變與肝臟形態學改變的CT血管成像技術評價
    此方法方便、實用,可將延遲時間個體化,應用範圍較廣。CTA圖像後處理技術包括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容積再現技術(VR)、多平面重建技術(MPR)和表面遮蓋顯示(SSD)等。CTP是一種無創性評價組織器官血流灌注狀態的功能成像方法。
  • 局部腦動脈病變:皮質類固醇能改善患者結局嗎?
    FCA越來越被認為是一種炎症動脈病變,很可能是由易感兒童的感染引發。因此,糖皮質激素在這些患者中的使用越來越多。然而,臨床使用抗炎治療改善這些患者結局是基於有限且並不全面的數據。因此,最近Stroke雜誌發表了一項研究,旨在通過比較FCA所致AIS兒童患者的臨床結局、動脈病變動態和復發率,來分析皮質類固醇抗血栓治療(CAT)與單獨抗血栓治療(AT)的效果。
  • 抗MOG抗體相關腦炎模仿神經白塞病丨臨床必備
    體格檢查顯示口腔復發性口腔潰瘍,神經系統檢查顯示左上肢和下肢出現小腦性共濟失調。T2WI和FLAIR顯示右顳葉、左額葉、左枕葉、左側腦橋、左側中腦和左側小腦中腳高信號病變(圖1,下圖)。(高清圖片請在「醫脈通神經科」公眾號內回復「白塞病」)CSF分析顯示白細胞升高(31個細胞/μl;86%單核細胞
  • CNS感染的MRI表現第二彈——細菌、真菌感染
    作者:Tsai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
  • MRI圖像紋理分析在乳腺癌中的研究進展
    2.紋理分析在乳腺癌中的應用 2.1鑑別乳腺腫瘤良惡性 目前活組織檢查仍然是評價腫瘤良惡性的金標準,由於血管結構和腫瘤細胞增殖擴散等原因導致腫瘤內部結構分布不均衡 Jiang等通過定量分析腫瘤病灶區的紋理參數及動力學參數,利用人工神經網絡分類器對乳腺腫瘤的良惡性進行鑑別診斷,AUC最高為0.84,在預測模型中加入表觀擴散係數(ADC)參數後AUC提高到0.90,表明ADC值在結合紋理參數提高鑑別乳腺腫瘤良惡性準確度中具有潛在作用,為將來開展計算機輔助診斷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數據支持。
  • 翼顎窩神經鞘瘤 1 例
    水平位 CT 掃描(圖 1)、MRI T2WI(圖 2)和對比度增強型脂肪抑制像 T1WI(圖 3)顯示左側翼顎窩可見一巨大的、可擴增的異質性增強病變。未見流空信號。翼顎窩神經鞘瘤神經鞘瘤又稱神經膜纖維瘤或雪旺瘤,通常為單發性神經鞘瘤,是由周圍神經雪旺鞘(神經鞘)所形成的一種良性腫瘤。
  • 【專家共識】2020版外周神經阻滯併發症防治專家共識
    超聲檢查可以實時顯示外周神經的長軸連續性和短軸橫斷面病變,對於外周神經損傷的部位和原因能夠提供有效信息,特別是對於四肢淺表部位神經檢查具有優勢,而這恰是最常見的神經損傷,這也有助於判斷神經損傷發生的原因。(6)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清晰地進行神經全程走行成像,特別是深部神經如腰叢病變的部位和程度,如神經局部水腫、斷裂等,也可同步顯示肌肉失神經病變。
  • MRI圖像中可以看到的八條顱神經
    用首字母用來記12條腦神經的順序: Olfactory, Optic, Oculomotor, Trochlear, Trigeminal, Abducent, Facial, Vestibulocochlear, Glossopharyngeal, Vagus, Accessory, Hypoglossal 嗅神經
  • 逾百名國內神經外科專家參會,聚焦顱底鞍區和脊髓脊柱病變
    本次大會主要圍繞神經外科顱底鞍區病變以及脊髓脊柱病變展開討論。顱底鞍區病變是神經外科最複雜、風險最高的疾病,顱底腫瘤被譽為神經外科「皇冠上的明珠」,是神經外科手術難度的最高峰。來自全國各地的頂尖神經外科專家為本次會議帶來了包括各種複雜顱底鞍區病變手術技巧,神經功能保護最新理念等知識。
  • 1 型神經纖維瘤病相關腫瘤的診療進展(綜述)
    對於視膠質瘤的發現,目前推薦在第一年進行4次眼科和MRI檢查,之後2~3年逐漸延長檢查的間隔時間,倘若標準視覺評估中視敏度兩條線檢查下降(如Snellen圖),則患兒需要轉診至兒科神經腫瘤專家進行治療。
  • 甲鈷胺可以營養神經,那長期吃可以預防老年痴呆嗎?沒那麼簡單
    人們都知道甲鈷胺是一種常用的營養神經藥物,在臨床當中,甲鈷胺的作用是十分廣泛的,對周圍神經損傷的問題很有效,醫生都會建議患者使用這類藥物。那麼,既然可以營養神經,我們可不可以長期吃甲鈷胺預防老年痴呆呢?雖然我是在臨床中第1次碰到這樣的問題,但實際上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一、甲鈷胺的作用是什麼?
  • 椎旁神經阻滯在乳腺癌手術中的應用進展
    椎旁間隙中脂肪組織內有脊神經、背側支、交通支、交感神經幹及肋間血管等走形。內側經椎間孔與硬膜外間隙相通,外側與肋間隙相連。在此間隙注入局麻藥可阻滯間隙上下方脊神經和交感神經,肋間神經又是脊神經的延續,故可阻斷肋間神經支配的皮區和肌肉,減輕乳腺手術帶來的疼痛。
  • 安安寵醫蘇州中心醫院引入小動物核磁共振(MRI)技術
    諾丁漢的橘子和首次頭顱MR成像在將近40年後的今天,核磁共振(MRI)已成熟應用在人類的醫療診斷中,甚至連寵物們都有了專用的核磁共振(MRI)影像診斷設備。在臨床應用中,對一些過去缺乏有效檢查手段的組織器官,如:脊柱的椎體骨質破壞、椎間盤的損傷、退行性病變及椎間盤突出等,通過磁共振成像便能很容易地作出早期診斷;對心血管系統疾病的檢查,也已部分地取代了過去對寵物創傷較大、且有一定危險的心血管造影檢查;而對寵物的中樞神經系統、膝關節、四肢及軟組織病變的檢查,MRI明顯優於目前的其他檢查手段;且在腫瘤的診斷與鑑別診斷,手術方案、放射治療計劃、化療方案的制定,
  • 腦神經--動眼、滑車核展神經
    內側縱束還接受來自頸髓、前庭神經核、網狀結構以及來自皮層和基底節的神經衝動。核性眼肌麻痺-前核間性麻痺定義:病變位於腦橋側視中樞與動眼神經核之間的內側縱束上行纖維。表現為:兩眼向病變對側注視時,患側眼球不能內收,對側眼球外展時伴有眼震;輻輳反射正常,由於雙側內側縱束位置接近,同一病變也可使雙側內側縱束受損,出現雙眼均不能內收。
  • 渾身不舒服卻檢查不出問題,或是「植物神經紊亂」惹的禍
    有部分朋友在渾身不適時,但耗費了時間和金錢檢查後,卻發現身體沒有任何器質性病變,這其實就是「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造成的結果,它屬於內臟功能失調症候群!人體各處不僅分布了血管,同時還有大量的神經系統,它們負責接收來自各器官和組織的信號,將其傳遞給大腦,同時大腦也會指揮神經活動,讓人體做出相應的動作和反應。
  • 18F-FDGPET/CT顯像中18F-FDG高攝取的良性骨腫瘤及腫瘤樣病變
    影像學上OO表現為放射透亮的瘤巢,周圍有硬化邊緣,硬化區可十分廣泛。由於被反應增生硬化骨包繞,病理取材可能遺漏小的瘤巢,造成診斷困難。OB病變界限清楚,呈膨脹性生長,多數周圍無明顯硬化帶,不向周圍原有骨小梁侵犯,部分病變具有局部侵襲性,復發率較高,但一般不發生遠處轉移。
  • 表現為單側動眼神經麻痺的5例患者臨床特點分析
    動眼神經核起自上丘導水管下方的周圍灰質,匯合成動眼神經後在中腦腳間窩下外側壁出腦,經過蛛網膜下腔、海綿竇、眶上裂及眶尖來支配相應的眼肌[2]。各種原因導致其走行過程中任何部位損傷均可出現動眼神經麻痺的臨床表現,且往往合併周圍神經、組織損害或全身表現,神經科醫生根據患者臨床特點可迅速進行定位及定性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