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們的上班時間是8點,但很多時候沒到上班時間就已經有病人在排長隊,因為他們都想著早點看醫生,早點回家幹農活。規定是死的,我們要根據病人的需要靈活調整時間。」在五邑中醫院江海分院的非藥物治療中心內,院長麥國豐與面前的青年醫生開小會,對他們的工作提建議。
麥國豐正在帶青年醫生會診。受訪者供圖
初見到麥國豐,他正坐在緊挨著醫院大樓的活動板房內辦公。自從調任作為江門市五邑中醫院、五邑中醫院江海分院、禮樂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組建成的醫聯體負責人後,他便坐進了這個簡陋的辦公室,以醫聯體為橋對接資源,帶領團隊鑽研中西醫結合之路,打造突出中醫特色的基層社區醫療服務……
從名醫轉變為院長,身份的轉變帶來了更多的責任,他說:「不管身在何處,穿上白大褂那天起,我們便要擔起救死扶傷的責任。」
腫瘤基因免疫治療的追隨者
1990年7月,本著「救人治病」的初心,麥國豐回到了江門,以中醫學士的教育背景前往江門市人民醫院中醫科任住院中醫師、主治醫師,專注促成中醫內科的專業化。
隨後,為了填補該院腫瘤內科醫生的空白,麥國豐先後前往南方醫院腫瘤科進修,學習腫瘤臨床及化療、基因免疫治療等內容;在第一軍醫大學攻讀全日制腫瘤學碩士期間,從事乳腺癌基因診斷和治療的研究以及中醫中藥薑黃素在腫瘤分子生物通道的研究。前者讓他完成了該院第一個腫瘤內科治療病房的規範化建設,後者則直接把他引向了「腫瘤基因診斷與治療」的道路。
彼時,正是千禧元年,國外已經出現了基因藥物的上市,國內亦已經逐步開啟了腫瘤基因免疫治療的臨床應用。「這是一場知識革命。」在麥國豐看來,腫瘤基因治療法的出現成為了腫瘤內科治療的有力手段,給癌症病人帶來了新的曙光。
三年學成歸來後,麥國豐傾盡所學,投身於腫瘤綜合治療的臨床實踐,綜合運用化療、生物靶向治療和中藥等多種手段治療惡性腫瘤。同時,他還組建了學習型腫瘤基因治療研究團隊,參與多個科研課題,如2004年獲得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醫療成果三等獎的《腫瘤分子標誌的臨床應用研究》、2006年獲得廣東省科學技術二等獎的《腫瘤分子診斷和分子靶向治療研究》。
麥國豐正在為病人診斷。受訪者供圖
「學習是永無止境的,尤其是腫瘤治療,相關治療技術和理念日新月異,我們唯有快步趕上,方是對病人盡責。」二十九年來,「5+2」「白+黑」成為了麥國豐的生活常態——工作日為病人診斷醫治,周末加班「充電」,奔波在各類學術研討會上或忙碌在研究一線。
促成中西醫結合的牽線人
在朋友圈裡,麥國豐笑稱自己是「喜歡啃硬骨頭」的人。自2014年以來,他便一直專攻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疑難雜症及中醫內科疑難雜症。擁有中西醫教育背景的他,在看待中醫、西醫的爭論上,態度尤為開放:「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
在使用基因靶向藥物治療結腸癌、肝癌的過程中,麥國豐他們遇到了新的難題:雖然病人身上的腫瘤得到了有效的抑制,但藥物的使用同時也導致了頑固性高血壓和手足皮下組織的壞死。「如果這種情況控制不了,就要停藥,否則病人便會陷入另一種病痛中。」麥國豐表示,為了解決基因靶向藥物帶來的副作用,他們團隊多方探索嘗試,最終找到了解決辦法,即輔以中醫外治法修復壞死的皮下組織,使得被迫中斷的基因靶向藥物治療可以繼續。
「中醫文化是祖國數千年來的積澱,不能簡單地用『好與壞』概而論之,而應加以善用。」自2017年末到任五邑中醫院江海分院院長後,麥國豐及其團隊結合原有的西醫治療基礎,探索推廣中醫適宜技術治療,成立非藥物療法、兒童手法保健、婦科中醫特色、治未病專科、護理技術骨幹共5個中醫藥特色治療工作小組。其中,非藥物療法的介入,還可以有效地降低醫藥藥品的比例,降低病人們的就醫費用,這也是麥國豐的心思。
為打破「中醫治療起效慢、效果不明顯」的刻板印象,麥國豐除了在腫瘤治療過程中嵌入純中醫治療法,還採取了「中醫治快病」的思維,選擇中醫優勢病種作為切入點介入臨床,如頸椎病、失眠、腰部痛症、神經節調解治療溼疹、神經性皮炎等。
數據統計,今年1-5月間,該院開展中醫適宜技術治療人數為83819人次,收入同比增加342.03%,醫院中醫適宜技術治療收入佔比不斷增長,藥品佔比逐年下降。
補齊基層醫療服務的行動者
「莫醫生,這幾天我的腰頸又開始痛了,你等下幫我調理一下。」8月10日上午,一位年約五十多歲的婦人推開非藥物治療中心的門,衝著正在忙著給病人針灸的莫錦全說。莫錦全介紹,前來看病的多為周邊社區的居民,彼此之間都比較熟悉信任。
2017年11月,江門市五邑中醫院、江海區中西醫結合醫院、禮樂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組建成醫聯體。麥國豐作為五邑中醫院的名醫專家,帶領團隊進駐禮樂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開展中醫特色為引導,提升醫院對周邊社區的醫療服務水平。
其中,非藥物治療中心作為該院中醫綜合服務區(以下簡稱「中醫館」)主要業務科室之一,主要承擔起中醫適宜技術的臨床應用和推廣。此外,還有名醫工作室、中醫調理門診、筋膜治療室、中醫腸道健康管理中心等業務科室。
根據麥國豐的設想,五邑中醫院江海分院不僅要提升區域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還打造成基層中醫藥人才隊伍的培養基地,創建一個省級全科醫師實習基地,為江海區醫務人員和村衛生站村醫提供全科醫生的培訓服務。
「我們的目標是,基層醫療單位能開展45項中醫適宜技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能夠開展40項中醫藥適宜技術,20個村衛生站能夠開展至少20項中醫藥適宜技術。」行走在新建的中醫館內,麥國豐一邊介紹著新近引進的理療設備,包括筋膜松解器、電熱溫針儀、超短波治療儀、低頻脈衝治療儀、磁振熱治療儀、推拿治療床、中藥火療設備等,一邊規劃著醫院未來的發展。
此外,麥國豐還計劃以家庭病床為切入點,通過為鄉醫職業技術培訓,提升社區醫療服務能力,「屆時,我們醫院可以為轄區內有需要的病人提供家庭病床上門醫療服務,通過鄉醫醫防聯動計劃,引導鄉醫參加家庭醫生和公衛服務,加深鄉醫對中醫適宜技術應用推廣。」
來源:南方+ 文/黃燁倩
往期 精彩回顧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