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天氣晴朗,陽光明媚。早晨8點多,位於北京市東城區五四大街1號的中國美術館,預約而來的觀眾已在大門口排起了隊。按照中央關於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精神,經報上級主管部門批准,中國美術館於5月13日起正式恢復開放了!
5月13日,中國美術館恢復開放
館員:多舉措確保參觀安全為了防止觀眾在進館排隊時聚集,中國美術館在入館通道處設立了1米間隔的排隊等候線。入口處,放置了紅底黃字的提示牌,提醒觀眾主動出示預約碼、健康碼、身份證等信息。核實後未見異常的觀眾再領票通過安檢進入美術館。這套進入室內場館的標準流程,觀眾們都已熟習了。
觀眾需出示有效身份證原件、預約碼和健康碼,核實未見異常方可入館
比較特別的是,大家能看見在安檢通道旁邊有一頂帳篷。這是中國美術館特別準備的臨時隔離區,用來處理突發狀況。由武警、保安、物業人員組成的應急處置突發情況小組在此值守,遇到有發燒人員等情況時,將及時處置。
開展前,工作人員對展廳內的送風系統進行了檢測。全館開放區域、工作區域定時消殺。展廳裡的洗手間、電梯口都設置了隔離帶,並明確了進入這些空間的限制人數。還專門配備了廢棄口罩、手套垃圾箱以及廢物分離回收箱,最大程度確保公共衛生。
恢復開放首日的觀眾量在預期之中。中國美術館每日觀眾限額500人。觀眾需要先通過中國美術館官網、微信公眾號平臺實名預約。
現在正在舉辦的展覽是「向捐贈者致敬——中國美術館藏捐贈作品展」。展覽原定展出至3月28日,因為疫情的原因,開幕3天後就關閉了,直到110天後的5月13日才恢復展出,將展出至6月6日。中國美術館自建館以來,在近一個甲子的歲月裡,得到了眾多美術家與家屬、藝術機構和個人的支持及慷慨捐贈。在珍藏的11萬件藏品中,有3萬餘件是以捐贈的形式獲得的。這些捐贈,使中國美術館有了更為完整和豐富的收藏序列。
在開放觀展的時間段裡,工作人員全程全區域值守。在一層中央圓廳內,蘇軾、何尊師、黃公望、倪瓚、吳鎮、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陳師曾、傅抱石等畫家的作品匯聚一堂,其中,蘇軾的《瀟湘竹石圖卷》放置在大廳中間的玻璃櫃中,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圍觀。偶爾有觀眾之間距離過近,工作人員會立刻上前提醒並讓他們保持安全距離。
觀眾:和美好再相遇的感覺太棒了傅女士姐妹倆是最早來到美術館門前排隊的。「捐贈展剛開幕時,我就來過一次,那次看得匆忙,沒有盡興,我就想著有空再來一次。沒想到突然暴發新冠肺炎疫情,中國美術館閉館,我也只能在家裡宅著。最近看到中國美術館的開館通知,我立刻就上網預約了。」傅女士還約上了已退休的姐姐。因為目前中國美術館每日觀眾限額比較少,只有500人,一開始擔心手慢約不上。還好,姐姐約上了開館首日的倒數第二張票。「感覺像是中獎了,太幸運了。」
「因為離家遠,我們定了7點起床的鬧鐘,沒想到6點不到就醒了。我們就早早來等著了。我總覺得,能參觀美術館了,就意味著我們的生活開始恢復正常狀態了。雖然我們還戴著口罩,但是我們感受到了精神的愉悅。而且,預約限流的做法和科學嚴謹的進館流程,讓我感到安心。」傅女士說,「這次展覽的規模大,作品精彩。對我這個美術愛好者而言,遇到沒有看過的作品、喜歡的風格,我就會非常開心,那種不斷與美好相遇的感覺太棒了。」
82歲的李先生,一大早在兒子的陪伴下來到中國美術館觀看展覽,遇到自己喜歡的作品就用手機拍下來,說是留著以後再看。「我是中國美術館的忠實粉絲,以前家就在美術館附近,常來看展。現在搬家去海澱區了,來一趟坐公交車要1個多小時,來這就沒以前那麼頻繁了。但是遇到好展覽,我還是要來看看。」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一位8歲小女孩在媽媽的陪伴下看展。最近,她聽說中國美術館開館了,就央求媽媽帶她來,「一天也等不了」。不僅看展,她還讓媽媽把她喜歡的作品拍下來,要回家後臨摹。小女孩喜歡畫國畫和水彩,小小年紀已經畫得不錯,媽媽把手機中的作品向記者展示了幾張,驕傲之情溢於言表。
在位於五層的國外捐贈作品展區,一對雙胞胎小男孩趴在地上臨摹,吸引他們的是德國藝術家彭克捐贈的作品《抽象》。只見他們十分專注,看一眼作品,畫幾筆,旁邊偶有觀眾走過,或駐足觀看他們臨摹,卻絲毫不影響他們「創作」。他們穿著一模一樣的衣服和鞋子,戴著一樣的口罩趴在地上作畫的樣子,也成了展廳裡的一道景觀。
講述人: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為前5名參觀者贈送畫冊,感謝觀眾對美術館的熱情支持
此次展出的作品可以說是中國美術館館藏精品中的精品。然而,這樣的展覽因為疫情在展廳內沉寂了110天。恢復開館,觀眾們有很多的期待,由於還在常態化疫情防控階段,預約名額有限,館內做了大量準備,用線下和線上相結合的方式,為觀眾獻上美的盛宴。
向捐贈者致敬舉辦此次展覽的目的正如展覽名稱所示,是向捐贈者致敬,向所有向中國美術館捐贈美術作品、向國家捐贈美術作品的捐贈者致敬。
中國美術館接受的最早一批捐贈,始於1961年,被稱為嶺南畫派三傑之一的陳樹人的夫人居若文女士捐贈給中國美術館116件陳樹人的代表作品。最近的一批收藏,是接受了熊秉明夫人陸丙安捐贈的熊秉明創作的104件作品。2016年,楊振寧、翁帆夫婦也捐贈了3件熊秉明的雕塑作品,朱奕龍捐贈了10件于右任書法作品。2015年,老舍、胡絜青的四位子女舒濟、舒乙、舒雨、舒立將家中所存父母舊藏的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陳師曾、傅抱石等多幅書畫作品無償捐贈中國美術館。2019年靳尚誼先生向中國美術館捐贈了35件代表性作品,使館藏靳尚誼作品達到74件。他們捐贈的部分作品現在正陳列在中國美術館的展廳之中,給觀眾帶來美的享受。
此次展出作品中,備受觀眾關注的《瀟湘竹石圖卷》是1964年鄧拓向中國美術館捐贈的145件中國古代繪畫珍品的其中一件,該作品填補了中國美術館藏品在中國繪畫史上從宋代、元代至明清的空白。而1996年德國收藏家路德維希夫婦捐贈了89件(117幅)國際美術作品,其中包括畢卡索、大衛·霍克尼、安迪·沃霍爾、利希藤斯坦、安塞姆·基弗等藝術大家的精品力作,也使中國美術館真正構建起了典藏歐美現代藝術史的國際性維度。
「向捐贈者致敬」展覽現場
要根據屏幕的特點設計線上展為了讓觀眾在疫情期間也能感受到藝術之美,中國美術館啟動了雲展覽和雲課堂。其中,「五一」期間,推出了雲展覽「大美勞動者」,在美術館官網發布兩天內,就有約4萬人瀏覽,在學習強國APP上發布以後,有20多萬人觀看。中國美術館不久前做的醫護題材主題線上展,也產生了很大的反響。
這說明什麼?這說明線上展今後是普及美術的一個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途徑。由於疫情的緣故,美術館把展覽都轉移到了線上。通過舉辦線上展覽,得到了很多建議、反饋,也獲得了不小的成就感。線上展看的人多、傳播得廣,這是一次很好的嘗試:以後要常態化地做線上展,而且要做得更好。過去,做線上展是附帶的,現在要把它作為主要展覽之一。
當然,線上線下展覽的區別很大,不是簡單移植的問題,它需要研究線上展的特性。現在,觀眾看線上展,多半用的是屏幕,手機的屏幕很小,那麼如何把美術作品展現好?
要根據屏幕的特點來設計展覽。現在,一個屏幕就是一個展覽館,無論是電視機、電腦,還是手機,線上展要有針對性的設計,要注重放大局部。作品說明的文字不能多,須簡明扼要。還要研究觀眾工作和休息的時間,根據觀眾的生活節奏來設計線上展。一個線上展,多少件作品合適?什麼時間段開展?展出周期多少天?這些細節都要考慮。
中國美術館在疫情期間推出的「雲課堂」點擊率也很高。比如楊振寧先生談藝術與科學、餘秋雨先生談中國文化等,這給了很好的啟示:雲展覽、雲課堂最好是大師、名家、經典作品,而且即便是大師的演講,也得是提綱挈領式、凝練了精華的,而不能講上兩三個小時,那就沒有人看了。
總而言之,要注重展覽的廣泛性、經典性、時效性。其中,時效性是指兩個方面,一個是在什麼時間推出什麼樣的展品、活動,另一個就是對篇幅、時長的控制。
展覽現場
把可歌可泣的人民描繪出來這次疫情是人類歷史上的重大災難。全球都面臨著一場巨大的人民戰爭,只有團結起來,才能把新冠肺炎病毒這個敵人打敗,這是我們努力的共同方向。
中國戰疫取得了很大的勝利。這個過程,體現了黨中央強有力的領導,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也體現了中華兒女團結奮鬥、萬眾一心的凝聚力,還體現了廣大醫護工作者以及各界人士的奉獻精神,這非常了不起,是可以而且必須用藝術的方式來書寫的。
我們平時經常這樣講:「藝術來源於生活。」我們要紮根生活、紮根人民。現在,史無前例的戰疫就發生在我們身上,激蕩我們的心,如何把可歌可泣的人民描繪出來,這是擺在所有藝術家面前的重要命題。戰疫當中,有深情、有深思、有矛盾、有生命的頑強抗爭,充滿著人文精神。這正是我們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的時刻。目前,中國美術館正在組織全國各地的優秀青年藝術家來進行戰疫主題的美術創作。
疫情隔不斷交流春節前,我去了義大利,和幾個重要博物館和美術館的館長見面,他們很樂意與中國美術館合作,要把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德、柏拉圖等希臘人體雕塑作品帶到中國美術館來,與中國的古代雕塑、現代雕塑進行一個對話展。這項工作因為疫情的原因停下來了。義大利藝術研究院院長寫信給我說,可以通過線上展覽來推動工作。也就是說,線上展成了藝術界共同認可的一種方式。
國際疫情還在持續蔓延,但是中國美術館和外國美術館的溝通沒有中斷。疫情在中國發生的時候,外國的館長們打電話問候、關心我們的情況,後來,歐洲疫情暴發,我用寫信的方式向他們問候,他們很鄭重地給我回信。現在,我們已經收到包括法蘭西藝術院、義大利藝術研究院、義大利藝術研究院雕塑院等多家藝術學院、博物館、美術館的回信。
法蘭西藝術院主席讓·安哥拉在信中寫道:「法國的疫情困境與貴國經受的考驗同樣嚴峻。這場疫情的悲痛插曲,將在歷史中留下痕跡,這段歷史獨一無二,同時在全世界發生。全人類前所未有地充分認識到:在這個星球的任何角落裡發生的事,都會在全世界產生迴響。人與人之間的關注與同情,只會越來越強烈……我們所有人都寄居在一葉脆弱、狹小的扁舟上,我們有義務互相理解、互相協作。因此,我無比強烈地期望中法兩國、中法兩種文明之間進行更為熱烈的、智慧的且互相尊重的交流……」
看了以後,我真的感動。人同此心,不分民族、不分國度。我們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考都在同一個點上,我們對於通過文化藝術交流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消除彼此之間的不理解的需求和方式也都是一致的。
我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最重要的是文化認同。國際社會有著各種各樣的糾紛、不和諧因素,但是全人類都盼望達到和平共處、美美與共的理想境界。無論何時,都要堅持我們的文化立場,用優秀的、有溫度的藝術作品與外界交流,增進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人與人之間的友誼和聯繫。
記者手記從室內到室外,從展廳一樓到五樓,中國美術館為廣大觀眾精心準備「向捐贈者致敬——中國美術館藏捐贈作品展」,以900件作品的規模佔據了中國美術館的全部展陳空間。用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的話來說,就是「展出了中國美術館館藏精品中的精品」。可想而知,這樣一場展覽對美術界人士和愛好者而言,有多麼大的吸引力。
疫情期間,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沒有改變。病毒可以讓場館關閉,但不會讓藝術停擺。過去的100多天裡,一大批「雲展覽」「雲課堂」線上活動給人們的宅家生活送來了豐富的文化體驗和美的享受。這場疫情正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國美術館事業的變革。如果說以前線上展是線下展的有益補充,那麼現在,線上線下展覽具有了同等重要的地位,都成為美術館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抓手,「1+1>2」的倍增效應已經凸顯。
線上,雲觀展已成為常態。線下,預約制將成為常態。在「雲展覽」成為國內美術館等藝術機構「標配」的當下,要注意到,有不等於優,多不等於好。一件藏品,如何從「沉睡」在庫房到「活化」走進展廳,再到化身全息影像走上雲端?一次雲展覽,如何能夠在注意力經濟時代抓取眼球,讓人們心甘情願地付出碎片時間,之後再心滿意足地點讚?如何利用便捷的網絡、發達的科技手段,廣泛且有效地傳播美術作品的藝術魅力?對於美術館而言,這些都還是嶄新的課題。期待在疫情過後,美術館繼續探索、創新產品和服務,為更多人帶去美的享受。
記者:
李百靈攝影:
陳曦責編:
李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