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條」好吃都是因為加了「洗衣粉」?油條到底能不能吃?

2021-01-08 王思露營養師

「油條+豆漿」,早餐的「絕妙搭配」;隨著時間的遷移,這種搭配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的一種「習慣」;特別對於油條來說,金黃酥脆,味香誘人,想起來就忍不住流出了口水。對於這種再熟悉不過的食物,最近也流傳出了「驚悚」的言論,有傳言說「油條那麼酥脆都是因為製作過程中加入了洗衣粉」,事實真的是這樣?難道真有如此可怕;吃油條,品早餐,跟您聊聊您最愛的美食。

油條為何會變得「酥脆」?

油條受人喜歡,其中很大的一則原因是由於它「酥脆有加」,其實,油條的酥脆口感主要來源於它的製作工藝(配料、手法);油條,主要是將麵粉、小蘇打以及明礬混合成麵團,然後將其拉成細條,入油鍋炸制而成。

酥脆的口感主要和這其中的一個簡單的「化學反應」有關,小蘇打是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用到的一種「食品添加劑」(家用鹼),其成分是「碳酸氫鈉」(鹼性),明礬的組成物質是「硫酸鋁鉀」,它是一種酸性物質,當兩者遇到之後,就會發生我們初中化學中學到的最基本反應「酸鹼中和反應」,該反應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CO2)氣體,氣體釋放就會促使麵團出現蓬鬆的狀態。而且,高溫油炸的環境下還會加快反應的進行速度,從而就會使得二氧化碳受熱更加膨脹,這也就會使得油條變得更加彭松酥脆;除此之外,明礬遇水後產生的水解產物「氫氧化鋁」還會吸附水中的一些雜質,然後形成一些絮狀物,這也會使得油條變得更加酥脆。

加入洗衣粉真的會讓油條變得酥脆?

想要知道加入洗衣粉會不會有酥脆的效果,需要我們先來了解洗衣粉的主要組成成分;洗衣粉一般由漂白劑、表面活性劑、軟水劑等物質組成;用洗衣粉代替小蘇打和明礬,究竟能不能發麵炸油條?

答案是肯定的。

但是這樣炸出來的油條經過高溫炸制很容易就會「塌陷」,另外也會失去油條本該有的「金黃色澤」,吃起來也不會有酥脆的口感,甚至還會有刺激性味道(洗衣粉的味道);對於這樣的油條,您覺得誰會去購買?靠眼睛和鼻子就可以去鑑別的事情,有誰會「無知而為」。

說到洗衣粉炸油條的原理,主要源於洗衣粉當中的「表面活性劑」,就像我們用洗衣粉洗衣服一樣,本身就會冒很多的泡泡,這也要歸功於表面活性劑,其本身有著很強的起泡能力,揉麵團的過程中表面活性劑會讓麵團內部形成一些「液膜」,然後液膜會將氣體包裹於麵團內部,這樣就會促使麵包達成蓬鬆的狀態;但是經過高溫油炸,液膜被擊碎,麵團中的氣體也就會隨之跑掉,所以,油炸後的「洗衣粉油條」自然就會變成了「嚼不動的面棍」。

言說於此,您應該明確:從現實考慮,「洗衣粉油條」根本不會出現,這種較為無知的謠言,請您還是不信為好。

油條可以放心吃嗎?

對於油條來說,可以吃,但不建議「常吃」。

之所以這樣說,主要和三點原因有關,一是油條本身屬於「油炸食品」,食用過多容易增加肥胖、高血脂等疾病的患病風險;二是高溫油炸本身容易促使苯並芘、丙烯醯胺等有害(致癌)物質的產生,容易對健康造成威脅;三是傳統油條在製作的過程中都會使用「明礬」,明礬當中含有鋁元素,這種物質在身體中本身代謝緩慢,沉積之後容易對神經系統、肝臟和骨骼等方面產生威脅。

所以,對於油條來說,要「限量吃」,也要「健康吃」。

油條,「限量」食用最靠譜:

既然食用過多對身體的很多方面都容易帶來威脅,那食用就必須限量,油條本身屬於一種高熱量的油炸食品,其含油量一般在10%-37%左右,《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中建議成年人每日攝入油脂的量是25-30克,根據市售的油條的粗估重量(80克左右)計算,食用一根油條就要攝入20克左右的油脂,所以建議大家單日食用油條不超過一根,一周食用次數不超過2次較為靠譜,而且吃油條的同時請減少其他高脂食物和植物油的食用。雖然美味,但請「淺嘗輒止」。

選擇油條,「無礬」相對更健康:

對於傳統油條來說,「明礬」在其中起到了較為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中所含的「鋁元素」對健康不利,我國發布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 2760-2014)中對「油條當中使用的含鋁膨鬆劑」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其最高限量是100毫克/千克;所以,現在市面上出現了許多用無鋁複合膨鬆劑、無礬膨鬆劑代替明礬製作出的油條。為了健康考慮,「無礬」會更加靠譜。

如何減少「鋁」的攝入?

首先,請少吃「含礬」的油條、油餅等麵食,食物更替,粗糧、雜糧代替主食會更加健康。

其次,請少吃「海蜇」,新鮮海蜇在脫水(排毒且方便儲存)的過程中添加了食用鹽和明礬,吃之前建議多次浸泡和流水衝洗。

另外,對於一些再加工的澱粉類食品(涼皮、粉絲),加工過程中容易使用含鋁添加劑,請減少食用;各種「膨化零食」也是如此。

最後,減少「鋁製廚具」的使用,減少「殘留鋁」的攝入。

降低隱患,請減少「炸油條」的時間:

油條經過高溫油炸,其中的澱粉和蛋白質等物質很容易產生丙烯醯胺等有毒物質,炸制時間越長、溫度越高,有害物質的含量就會越高。所以,如果您在外購買油條,請勞煩商家火候小點,熟制即可;如果您是自家炸制油條,等油條變為金黃色後就可以出鍋;控制火候,減少有害物質的生成。

油條可以吃,但需合理搭配:

油條+豆漿,是大多數人最愛的「早餐搭配」,可以吃,豆漿本身也是一種不錯的飲品;但除了這些,也請您搭配一些其他的食物,吃油條請拒絕「鹹菜」,換成新鮮蔬菜更為靠譜,涼拌菜(少油少鹽)、水煮菜都是很不錯的選擇,另外建議再加一個雞蛋,這樣的早餐搭配實屬更加完美。

吃油條,無論是早餐還是午餐,唯有「食物多樣」才能更加健康。

油條,一種「傳統美食」,頗受人們的喜愛;因為「受寵」,所以爭議頗多,「洗衣粉油條」並不存在,簡單分辨即可鑑別;油條可以吃,但請健康吃,除了豆漿,搭配點蔬菜,會讓您的早餐更加健康。

註:文章原創,首發於《科普中國》,拒絕商業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相關焦點

  • 路邊攤傳聞闢謠:洗衣粉油條、洗潔精玉米都是假的
    洗衣粉油條、洗潔精玉米、硼砂烤冷麵……路邊攤的這些傳聞是真的嗎本報記者 張 蘊都市的快節奏生活讓一些上班族抽不出時間做飯,他們往往選擇在路邊攤上吃一口,這樣方便又省時。但一些傳聞卻讓人們對路邊攤美食望而生畏:「色澤金黃、口感酥脆的油條千萬別買,裡面放了洗衣粉」「為了讓隔夜的玉米不餿,街頭的玉米都是用洗潔精煮的」「街邊烤冷麵那麼筋道是因為添加了硼砂」……那麼,這些傳言是真是假?科技日報記者帶著這些問題採訪了相關專家,為您探尋真相。
  • 「油炸鬼」 是不是油條?
    那接下來準保會被一通教訓:你看看你們年輕人,居然連油炸鬼都不知道,那跟油條能是一碼事嗎?於是勾起了筆者一番考據的心思,寫一寫老北京曾經最常吃的「愛國早餐」——油炸鬼。德裔攝影師海達·莫裡遜鏡頭下的老北京早點攤兒。
  • 油條的配方是什麼?在這裡都知道,用這個方法做的都好吃
    每天早上下面都會在路上買些早餐吃,可是早餐上面卻只喜歡吃油條,媽媽知道自己喜歡吃油條,所以就會在家中做一些油條給我吃,可是加上左右調到第二天就放的特別的硬,完全和外面買的不是一個口感,所以說別再講過很多次的採訪過很多大廚之後,終於知道了,專業的油條方法,現在的油條跟以前都不一樣了,現在油條也會與時俱進
  • 大媽擺攤賣油條,一根五塊,大家都說值,要是去晚,就沒得吃了
    下廚做飯不僅僅是為了吃飯,更為了享受創作藝術品的樂趣,享受生活,品味生活,把每一件廚具、調味品都看成是一件藝術品,那麼我們的生活才會更有滋味,我們的生活各個角落將充滿藝術元素。大媽擺攤賣油條,一根五塊,大家都說值,要是去晚,就沒得吃了。油條在我國每個地方都有,很多人早上都喜歡買來當早餐吃。
  • 油條新吃法,菠菜汁和面炸出綠色油條,口感鬆脆有韌勁,真好吃
    不管大家從營養學的角度如何抵毀油條,數落它的不是,依然改變不了對它的熱愛,其實我也明白其中的道理,但還是和國人一樣喜歡它外酥裡軟又略帶嚼勁的口感,油條真的是太太太……香了,用其它的烹飪方法做不出來啊,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適當地吃是沒有問題的,不必危言聳聽,只要適可而止,用最健康的方式吃,把它的危害降到最低
  • 吃油條會變傻?教你分辨無礬油條的好方法!
    色澤金黃、香酥可口,油條可謂是我們百姓早餐的主角之一啦,其地位不可撼動。《宋史》中就提到過,宋時嶽飛被秦儈所迫害,百姓將面拉成長條狀放入油鍋中叫做油炸檜,從而表達出憤慨之情,這也就是油條的雛形了。不管是在北方的煎餅果子還是南方的「蔥包檜」、腸粉,甚至在馬來西亞,油條也是人們吃肉骨茶時不可缺少的配料之一。這人人都愛的油條卻是因為一些黑心商販們讓人又愛又怕,為了增加油條酥脆的口感,一些商販們在面中加入了大量的明礬。
  • 炸油條時,牢記2大步,油條蓬鬆酥脆,個個空心,比買的還好吃
    說起油條,大家都熟悉吧,這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麵食,尤其是在北方,頓頓都吃麵食,經常把油條當成早餐,那麼你家吃的油條,是自己在家做的,還是在外面買的?反正我家從不出去買的,因為自己做的油條,不放各種添加,吃起來蓬鬆酥脆,而且個個都是空心狀態,給家人吃起來營養又健康!冬天,想吃油條別再出去買了,試試此做法,蓬鬆酥脆,真好吃!
  • 學會一個揉面技巧,油條空心酥脆,比買的好吃!
    學會一個揉面技巧,油條空心酥脆,比買的好吃!說到油條,大家肯定都非常熟悉,很多人早餐就愛吃油條,油條酥脆的口感,確實讓人吃了還想吃,配上一杯豆漿就更完美了。油條雖好吃,但是早餐店裡的油條並不健康,經常吃對身體也不好,所以,很多人會自己在家做油條,可是自己在家做的油條總是不如外面買來的油條空心酥脆。今天,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學會一個揉面技巧,炸出來的油條不僅空心酥脆,比買的還好吃。
  • 脆皮油條怎麼做?一碗豆漿2根油條,油條的情懷!
    說他早上出去買油條,賣油條的大媽說,「2塊5一根。」哎,奇怪,昨天不還2塊一根嗎?怎麼就漲了啊?大媽說,「因為豬肉漲價了。」這位就說了,「你這不符合經濟學原理啊。豬肉漲價關你油條什麼事啊?你油條是有豬肉原料,還是說你炸油條用的是豬油?」大媽淡定地說,「都不是,因為我想吃豬肉。」這是羅輯思維羅胖子60秒上面的一段話。
  • 印度的油條?網友說:我們也真的是服了,這到底是個啥玩意?
    也是我國的一種傳統特色性早點,在我國早餐界的地位還是蠻高的,以前都只是我國所特有的,但隨著近來與外國有更多的飲食文化交流,在國外的一些地方,現在也是能夠見到油條的身影。不過他們雖說是學了油條的做法,但實際上學的好像並不是太正宗,例如今天我們所要對比的印度炸油條,和中國炸油條的差別真的是很大大,感興趣的不妨接著往下看看。在中國炸油條其實一般都可以分為這樣的兩種,分別是用油擀麵和直接用麵粉的,前者的話,吃起來外面會非常的嬌,裡面的話卻異常的柔軟,哪怕是放涼了,吃起來還是依舊很美味。
  • 這樣的油條不能吃,醫生說沒營養還傷身,吃一次一年也補不回來
    這樣的油條不能吃,醫生說沒營養還傷身,吃一次一年也補不回來!現在大家都知道早餐的重要性,很多人早餐選擇吃油條,小編可要提醒您了,別吃顏色太深的、焦糊的,小心裏面有神經毒性作用物質!焦糊的油條不要吃,有「毒」!
  • 油條培訓 無礬油條培訓 香酥大油條做法
    油條傳統的中華小吃,輝煌油條,早餐受歡迎的食物,現在我們尋求健康,當然要出無礬無呂的健康大油條。無礬油條,香酥油條。油條培訓香酥油條含有西式面點工藝元素,和面中加有雞蛋及其他西點配方。炸好的油條成品外酥裡嫩,呈金黃色,膨鬆傑出,大小均勻,無異味,健康養分。
  • 第一次吃油條的老外是什麼反應?網友:慢點吃,別噎著
    推薦語:油條可以說是中國人最本土的小吃了, 老外到中國也要入鄉隨俗一番,看看他們第一次吃油條是什麼表情。下文轉載自作者:美食吃貨君油條是一種古老的中式美食,外形呈長條狀中空,口感鬆脆有韌勁,是中國傳統早點之一,人們常常搭配豆漿一起吃,是中國街頭美食的典型代表。
  • 不要再買油條了,自己炸的吃起來更放心,金黃酥脆百吃不厭
    不過外面買的油條總是吃得不那麼放心,因為炸油條的油是反覆使用的,這樣會產生一些有害的物質,常吃這樣的油條是不健康的。所以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如何在家也能炸出金黃酥脆的油條,吃起來比買的更衛生。
  • 你們那用油條蘸什麼吃?上大學後才知道原來油條豆漿不是絕配
    油條,是中國最受歡迎的早餐食物。很多人的早餐都是從一杯豆漿,一根油條開始的。因為它方便是在,可以讓忙碌的人吃上一口熱乎的食物。可以說在中國,豆漿油條就是早餐的標配了。但是什麼東西吃多了都回膩,油條這種油炸的食物更是,如何讓它有花樣呢?嘿嘿,今天我就來為大家介紹油條的花式吃法。
  • 單吃油條等於吃病菌 但換個法做道菜,女人、老人都爭吃!
    其實生活中的有很多的食物吃了對身體都是不要的,比如說油條、油炸食品、膨化食品等,就算是知道這些東西不能吃,但是卻從來沒有停住吃它們的腳步,早上還是有人吃豆漿油條,沒事逛逛吃個油炸食品,看電影吃吃爆米花,都是常事,但是這樣吃遲早會吃出問題的,所以垃圾食品或者致癌食品換個花樣吃,說不定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呢
  • 麵食最好吃的做法,蓬鬆宣軟,出鍋比油條都好吃!
    麵食最好吃的做法,蓬鬆宣軟,出鍋比油條都好吃!哈嘍大家好,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美食是不可辜負的,今天跟大家分享一道美食,食材非常普遍,就能做簡單可口的美食,快來跟我學習一下吧。加入兩個雞蛋,200克麵粉,兩克酵母粉,兩克白糖,加班加點。
  • 外國人第一次吃油條後會有什麼樣的事發生?瞧瞧網友怎麼說
    其中一位網友說道:我們的外教是一名美國人,第一次帶他去吃路邊早餐的時候,他看到別人吃油條的時候,下巴都快掉胸口去了,吃了一根之後非常激動,於是一口氣又點了10根,把周圍的人都嚇了一跳,還以為他是從什麼地方逃難來的乞丐。自此之後他就找到好吃的了,每次都要拉上自己的朋友吃油條,別人都是三四根,他們一去就點30多跟,炸油條的師傅一見到他們就笑的合不攏嘴。他還說:油條是世界上第一美味的食品。
  • 關注| 今日頭條起訴「今日油條」!油條老闆:「傍大牌」只是覺得...
    「頭條」起訴「油條」5個月前,河南省一家名為「今日油條」早餐鋪賺足了網友的眼球,無數網友調侃每天早高峰都是吃著「今日油條」,看著今日頭條新聞打發時間。記者在大眾點評上搜索「今日油條」店鋪,結果顯示在鄭州市有3家。評分最高的店,為4.32分。
  • 油條為啥要兩根一起炸?
    圖片來源網絡大冷天,一根酥脆的油條一碗熱氣騰騰的豆漿吃的飽吃的暖感覺一天充滿活力那麼機智的你知道油條為什麼要兩根一起炸呢?另外,單根的油條由於膨脹不起來所以吃起來口感會有些硬而兩根在一起炸出來的油條膨脹度高這樣才好吃網友「稀罕物」 更仔細的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