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簸箕劉的歷史,要追溯到明代。自明代洪武三十年(1397年),德州磚城建成後兩年,即建文元年(1399年),經歷了歷史上規模最大,性質最殘酷的為時三年的「靖難之役。明惠帝與燕王各出兵50萬在德州一帶展開了殊死鏖戰。惠帝為保衛德州倉儲和阻止燕軍南下,在城北修築了歷史上著名的「十二連營」。這場激烈而又持久的戰爭,造成魯西北一帶屍骨露於野,千裡無人煙的悲慘局面。
明成祖(年號永樂)繼位(1403年)建都北京後,採取了從山西向山東,河北一帶移民的政策,恢復發展農業生產。 1404年(永樂二年)是從山西洪洞縣移民規模最大的一年,移民被官兵捆綁雙手,排成長隊,分別向各省、府、縣解押。簸箕劉先民及其周圍一些村莊的人,大多是此時前來定居的按1404年計,距今已有608年的歷史了先民們來此定居前,簸箕劉有朱姓、李姓董姓、周姓人家。後來,孫姓、董姓、劉姓、姜姓、高姓、張姓、王姓、許姓等相繼從各地遷徙過來。在經歷了一代又一代的繁衍之後簸箕劉形成了多姓組合村落(十五個姓氏)。雖然姓氏不同,戶數不一,但他們團結、和諧,猶如一個和睦的大家庭。
自有簸箕劉村以來,其隸屬沿革,是隨著上一級的行政區域的變革而變化的。有史料記載可查的自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年),德州規定為34裡,簸箕劉隸屬「依仁一裡」。沿至清初,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定6鄉34保,簸箕劉屬正東鄉一保。民國元年(1912年)德州改稱德縣簸箕劉隸屬德縣連城區。民國20年(193年),縣長李樹德將全縣9區共編為31鎮229鄉,簸箕劉隸屬第二區第一鄉。(簸箕劉、小溫莊、小申莊、十二裡莊)建國後,隸屬曹村區。 1957年隸屬宋官屯高級農業合作社,1958年隸屬先鋒人民公社(曹村)1959年隸屬十二裡莊公社。 1964年劃歸陵縣,隸屬陵縣十二裡莊公社。1965年十二裡莊公社與曹村公社合併,簸箕劉隸屬陵縣曹村公社。 1974年劃規德州市(現德城區)曹村公社,一直到1984年社改鄉,稱宋官屯鄉簸箕劉村委會。1998年開發區建區,簸」。。、,,2,箕劉隸屬德州經濟開發區宋官屯鎮。 2003年5月劃為新城建設管理辦事處,稱簸箕劉居委會。2008年5月,劃為德州經濟開發區長河街道辦事處。2010年元旦,喬遷新居後,稱簸箕劉·盛和景園社區,隸屬德州經濟開發區長河街道辦事處。
村名由來
元朝末年,由於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日益激化,農民起義日益頻繁,再加上黃河淮河多次決口,水旱蝗疫,天災人禍,傾時而注,民不聊生,致使山東、河南、河北等中原地區田禾不收,人煙斷絕,城鄉荒墟。從而導致了元朝統治者的垮臺。明朝建立後,洪武年間開始了大量移民。生產剛剛有所恢復,又發生了「靖難之役」,百姓稱之為「燕王掃北(碑)」。戰亂四年,再次加劇了中原地區地廣人稀的荒涼局面。當時燕王的軍隊都頭戴紅巾,百姓稱之為「紅蟲」,「紅頭蒼蠅」,於是民間就有了紅頭蒼蠅傳播瘟疫,人死戶絕的傳說。
當中原地區荒役兵亂之時,山西卻是風調雨順,連年豐收,社會安定,人丁興盛,加之鄰省有難民流入,使山西人口密集。晉南洪洞縣又是平陽一帶人口稠密之縣。洪洞縣地處交通要道,北達幽燕,東接齊魯。因此明成祖即位後,便下令從洪洞移民到山東、河北一帶開荒種地,發展農業生產。所以,目前住在魯北廣大地區的人們,其祖先大多數是從山西洪洞大槐樹遷來的。
先人們被捆綁雙手,在官兵的逼迫下,翻山越嶺,長途跋涉,踏上了魯西北平原。當時朝廷在德州沒有專管機構,從山西前來的人中有幾戶人家被安置在德州城東小劉莊(一說朱莊無據可查)。小劉莊本來是一個不大的村子,靖難之役中大部分人家人死戶絕,只有四戶人家因挖了地窖躲藏,僥倖死裡逃生。這四戶人家是朱姓、李姓、周姓、董姓。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的新戶與這裡的老住戶(土著)很快融為一體,他們擦乾淚水,重建家園,在這方黃土地上開始了艱辛的創業。
清代雍正初年,村子裡來了一個編簸箕的手藝人。此人姓劉,手藝好,他編的簸箕暢銷四鄉。脾氣好,和村裡人相處融洽。時間長了,村裡人見他居無定所,四處漂泊,就容留他定居在村子裡。從此,小劉莊就稱作簸箕劉了。
村落形成
中國傳統文化,一貫重視世代定居,崇尚祖先,留戀熱愛自己的家園。然而,天災、戰亂會導致一些村落的萎縮或消失,而又會造成一些村落的形成。從歷史角度看,明初,大規模向魯西北移民是現在魯西北村落形成的起點。明成祖即位後,把大規模移民作為一項基本政策,對於恢復農業生產,發展經濟,實現社會安定,鞏固封建統治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時也給被移民者帶來了巨大的痛苦。
移民主要源流是山西平陽府一帶(今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編者注)。洪洞縣裡有座廣濟寺,廣濟寺裡有棵大槐樹,這裡便成了移民的集散地。剛開始的時候,政府貼出告示,說不願意移民者須到大槐樹下集合,於是十幾萬人紛紛來到大槐樹下,沒想到突然被告知大明皇帝有令,凡到大槐樹集中者一律遷走。之後便強行登記,發給憑照,人們踏上了移民之路。據《明實錄》記載,移民活動多在晚秋時節進行,此時百草凋萎,大槐樹也葉落幾盡,唯餘滿眼的老鴰窩。每當官差下令啟程,先民們無不淚流滿面,緩緩而行,三步一駐足,五步一回首地尋望家鄉故裡,越走越遠,越難見到家鄉景象,最後只能看到大槐樹上的老鴰窩。於是,大槐樹上的老鴰窩就成了記憶在移民祖先腦海中唯一的家鄉標誌。「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這首代代相傳,唱了600多年的歌謠曾讓多少個移民子孫留下思鄉之淚,引起思戀之情。
先民們在官兵的押解下,艱難地行走,經過長途跋涉來到德州。據說來早的移民自己圈地開荒,來晚的政府發給耕地,政府還給耕牛、農具、種子,免除三年的徭役和賦稅。先民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勞作,含辛茹苦堅韌頑強,脊背壓彎雙手磨出繭子,把一片片荒蕪的土地,變成了肥沃的良田。
先民們從山西遷來後,一般是按家族定居。一個家族在一塊相對集中的地方蓋房安家。如姜姓集中在村西南角,稱「姜家胡同」;孫姓集中在村中,中間一條土道分開兩部分,稱「北院」、「南院」;周姓居住在村東部;董姓大部分集中在村西北角;朱姓與李姓集中在村西頭;高姓遷來較晚(清代由河北髙莊遷來)集中在村東頭。之後又有劉姓中的四支分別從陵縣、齊橋、河北、東北遷來,王姓從賈莊遷來,許姓從宋官屯遷來,章姓從刁李貴遷來……。在經歷了多年之後才形成一個多姓組合村落(十五個姓氏:朱、李、周、董、孫、姜、王、張、章、劉、高、許、範、賈、鄭)。雖然姓氏不同,戶數不一,分別居住在村子不同的位置上,但民風淳樸,大家相處和諧,就如一個大家庭,分散在天南地北創業的簸箕劉人都將這個村子稱為老家或祖籍。
現狀未來
最初的村落經過若干年的行政、經濟、文化的融合交流,形成了獨特的村落風貌。村中一條彎曲的大街橫貫東西,通向村南、村北的是幾條小路。村裡有街巷、有老樹、水井;街道上、院子外堆滿玉米秸、棉花柴。清晨,錯落有致的房屋煙囪裡冒出嫋嫋炊煙。村外的田地裡到處是勤勞的莊稼人勞動的身影。一九八四年村黨支部、村委會開始村莊規劃,經過近十年的不懈努力,一個全新的村莊展現在眼前:一排排整齊的磚瓦房,兩條寬敞的東西大街,前街鋪柏油路,后街鋪紅磚路;兩條街直接與村外的公路相連;村中間一條寬敞的公路穿村而過,北通三八路,南達東方紅路。村街兩旁龍爪槐,冬青俯仰生姿,每到夜晚,明亮的路燈下,村民們或敲鑼打鼓扭秧歌兒,或坐在路燈下打撲克,久久不肯散去。
2009年4月,為迎接第十一屆全運會召開,進一步完善全運會場館周邊環境,簸箕劉整村拆遷。新村建設同步進行,集體企業"簸箕劉工貿開發公司"承攬了村莊改造開發項目,成為德州市唯一自拆自建的村莊。2010年元旦,簸箕劉居民搬進小區居住。 2012年,簸箕劉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村鎮」稱號。今天,傳統意義上的村落已經消失,一個凝聚著新的文化觀念和意識形態的簸箕劉·盛和景園小區正在蒸蒸日上、欣欣向榮。勤勞智慧的簸箕劉人,正用自己的雙手描繪更加靚麗的明天。
德州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註明「來源:德州新聞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德州新聞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 德州新聞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德州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鑑於本網發布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因作者聯繫方式不詳或其它原因未能與著作權擁有者取得聯繫,著作權人發現本網轉載了其擁有著作權的作品時,請主動與本網聯繫,提供相關證明材料,我網將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