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村文體廣場成為村民遊客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在2020年11月公布的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名單中,玉林市興業縣大平山鎮古城村赫然入列。這是古城村繼2016年獲評為自治區級生態村、2019年獲評為自治區文明村後獲得的又一個殊榮。
這個「十三五」貧困村是如何在短短的時間內實現脫貧摘帽,又華麗變身成「全國文明村鎮」,其中有何「秘笈」?近日,記者走進該村,尋找它的「美麗密碼」。
紅花綠樹古城新貌惹人醉
即使是寒冬時候,在古城村依然能看到如春天一般的風景:田野裡,成片的油菜花像雪中臘梅般,搖擺著妖嬈的身姿,綻放著耀目的金黃;村東頭的文化園裡,幾株異木棉把花開得不管不顧,將公園的天空染出一片粉紅。處於村西頭的另一個文化公園,也是鬱鬱蔥蔥的成片惹人心醉的綠。300多年的古樟樹風姿綽約,生機盎然。周邊榕樹、黃花梨、紫荊花,也是綠的綠,紅的紅,目之所及,皆是賞心悅目的美景。
古城村因古代曾為潭慄縣縣城而得名。史料記載,「唐麟德二年(665年),置潭慄縣,故址在廣西興業縣平南鄉古城村背,屬鬱州。乾封元年(666年) 改屬鬱林州。宋開寶五年(972年) ,廢潭慄縣入興業縣。」遠古的文明,深刻影響著這個古老而年輕的村莊。
「潭慄縣縣城的古圍牆還留有部分牆腳,至今仍清晰可見。」古城村村委主任盧春衛介紹,古城村歷史韻味濃鬱,但也與時俱進,對於村裡的古蹟古樹,每個村民都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有加。村裡環境越來越好。「這是全民參與的功勞」。
公園裡的古樟樹在2017年開始被自治區列入古樹名木進行保護。而此前,村民也一直對這株古樹嚴加保護,從沒人砍過一根枝叉。因為保護得好還成為了網紅樹,每年都吸引不少外地遊客前來參觀。77歲的村民陶新告訴記者,村民一直都把這株古樟樹當成「神樹」一樣保護,數百年來都自覺保護著它的一枝一葉。
「近年來,外出工作的村民還回鄉參加美化家園大行動。」盧春衛說,2020年6月,全村開展了「三清三拆」行動,清理了村莊垃圾、池塘、溝渠等,同時還拆除廢棄建築20多間,並開展了綠化工作,在路邊種下了白玉蘭和三角梅等樹苗。
淳樸良善村風世代傳
2020年12月,古城新建的武館「英華館」正式投用。「古城村一直有習武的傳統。」盧春衛說,從清朝開始,古城村便形成了習武的傳統,一直傳承至今。逢年過節,村裡的年輕人都要舞獅習武,「現在成立武館,就是為了引導更多年輕人習武,把這項傳統的民間文化傳承下去。」同時,古城村還積極舉辦各類文體活動。目前,村中成立一支舞龍隊和一支舞獅隊,還有一支籃球隊和一支廣場舞隊。「每逢傳統節日,舞獅隊鑼鼓喧天,他們的精彩演出給村民帶來了無限的歡樂。」古城村女子舞龍隊在村婦女主任覃會的帶領下,時常前往各縣市區進行表演。覃主任說,各類文藝活動的舉辦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推動了鄉村文化、鄉風文明的發展。
古城村更有濃厚的「孝老敬老」氛圍。每年重陽節,村裡的年輕人都會組織慰問隊伍,帶著油、大米等慰問品上門慰問高齡老人。「除此之外,古城村不定時在古城村小學、村委會門前廣場等區域舉辦『道德大講堂』,宣講優秀傳統文化,深受村民歡迎。」覃主任說,多年來,古城村一直堅持開展這些活動,通過組織優秀傳統文化宣傳活動,將優秀傳統文化送進校園、送進家庭,傳承弘揚「孝」「悌」「忠」「信」等傳統文化,培育淳樸、良善的村風民俗,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動力。
發展經濟助力古城更美好
2020年,在火龍果上市的季節,古城村村背後種植的大片火龍果吸引了不少攝影愛好者前往拍攝,在朋友圈又「火」了一把。由於種植面積大,質量佳,吸引了南寧、廣東和四川等地的收購商前來收購。
火龍果種植最多的是陶文深、陶文超和陶文全兄弟3人。他們以前都在外打拼,後來看到村裡基礎設施完善了,便一起回來創業。目前,他們的火龍果種植面積達10多公頃,種植的全是優良品種「金都一號」,一年可採摘四批。2020年最後一批產量就達10萬公斤,收購價高達7.2元/公斤。
近年來,像陶文深3兄弟這樣回村創業的年輕人不少。「村裡的基礎設施完善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回到村裡發展了。」古城村黨總支書記陶春說。在致富能人帶動下,古城村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發展格局。目前,古城村成立了種植芹菜合作社,每年種植芹菜6.7公頃。同時積極發展養雞業和養豬業,養豬專業戶有30戶,年出欄生豬4000頭,養雞專業戶20戶。陶春說,全村種養業蓬勃發展,產品遠銷各地,給村民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讓古城村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近年來,古城村還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建好了村小學球場、村級衛生室,硬化道路3條共1.7公裡;建設了6隊至11隊的休閒、文體娛樂中心;村主要道路全部裝上新路燈168盞、天網攝像頭3個。同時建成灌溉水渠600米、機耕道路600米,並安裝了30盞太陽能路燈,村容村貌明顯改善的同時,村民的生產生活更加便利舒適。
古城村,一個歷經千年的古村落,正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記者 王耀前 周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