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縣貧困村全部出列 千年古城實現貧困縣高質量摘帽

2021-01-12 安徽網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壽縣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首要的政治任務,完善政策體系,壓實攻堅責任,下足繡花功夫,精準施策,盡銳出戰。如今,該縣貧困村全部出列,實現了貧困縣高質量摘帽。

產業扶貧,打造「壽縣特色」

壽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貧困人口絕對數、貧困人口發生率都排在安徽省「第一方陣」,脫貧攻堅任務十分艱巨。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縣四個班子負責人每人聯繫一個鄉鎮,25名縣領導擔任貧困村脫貧攻堅第一書記,338家單位參與包保,1.7萬名幹部職工參與扶貧幫扶等工作,所有村都有駐村工作隊幫扶、配齊扶貧專幹,實現全縣所有貧困戶包保全覆蓋。

壽縣古城。

2019年7月份,壽縣與溫氏集團確定合作方案,在壽縣22個鄉鎮投入扶貧資金約2.6億元,規劃建設114棟標準化扶貧豬舍(1800頭/棟),土建資產屬於各村集體,設備資產屬於壽縣溫氏集團,建成之後發包給壽縣溫氏集團管理。 「項目全部建成後可實現年上市肉豬40萬頭,直接帶動248個村脫貧致富。」壽縣扶貧辦人員介紹,對於有產業發展能力的大戶和貧困戶,壽縣溫氏集團與其合作,發展成為家庭農場主,在種苗、技術、銷售上充分合作,提高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實現共贏。

企業承包期間,還優先安排貧困戶進場務工,提供就業崗位,平均工資高於周邊地區,一批能養豬、會養豬、養好豬的貧困戶成了富裕戶,穩定地實現高質量脫貧。

「我們在脫貧攻堅戰中,累計投入產業扶貧資金8.96億元,發展特色種養業扶貧,助力貧困戶穩定增收。」壽縣扶貧辦人員介紹,該縣突出抓好產業扶貧,率先在全省出臺了產業發展導則、特色種養業補貼辦法,對貧困戶發展產業給予獎勵扶持,產業扶貧走出了「壽縣特色」。

據介紹,壽縣還深入推進就業扶貧,建成10個就業扶貧車間,開發十大就業崗位,全力做好居家就業扶貧,完成貧困人口幫扶就業1.2萬人、技能脫貧培訓4693人;發展光伏扶貧,全縣建有3千瓦戶用光伏電站3800個,村級光伏電站326座,年實現收益3500萬元,帶動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2019年全縣集體經濟總量達7617萬元、增長29.6%,村均28.3萬元,經驗做法在全省進行交流發言。

教育扶貧,創出「壽縣模式」

受經濟條件制約,壽縣教育投入長期不足,教育基礎十分薄弱。2015年前後,壽縣教育仍然面臨諸多問題和困難,比如學校布局不合理,教師流動存在機制障礙等。

2016年以來,省教育廳牽頭,把教育扶貧作為打好脫貧攻堅戰、擺脫貧困的治本之策,探索「堅持以縣為主,推進縣鄉共管」的教育綜合改革,打造出貧困縣鄉村教育振興的「壽縣模式」。

扶貧車間。

「壽縣將全縣中小學由315所調整為205所,保留61個教學點,撤銷鄉鎮中心校,以鄉鎮為單位設置25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學區管委會,作為縣教育局的派出機構,承擔縣教育局的管理職能,接受屬地黨委、政府管理。」壽縣教育局負責人介紹,縣裡還賦予鄉鎮黨委政府在學校布局、學區管委會主任和中小學校長的任免及日常管理、教師聘用及考核、管理等方面的權力和責任,建立鄉鎮領導聯繫學校制度。

該縣還穩步推行中小學教師「無校籍管理」改革,以學區為單位核定教師編制,以學校為單位核定崗位,每學年根據生源變化至少動態調整一次,全縣義務教育階段5189名教師全部通過競聘上崗,452名教師從超編學校分流到缺編和偏遠學校任教。

該縣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使長期困擾壽縣教育的矛盾和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進入機制順、管理嚴、質量升、群眾贊、聲譽好的良性發展軌道。壽縣教育綜合改革實踐獲得全國第五屆教育改革創新典型案例優秀獎,壽縣的做法被教育部督導考核組概括為「壽縣精神」和「壽縣模式」。

創新路徑,互幫互助共脫貧

貧困人口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

壽縣以「親幫親,鄰幫鄰,互幫互助共脫貧」為主題,在貧困群眾之間創造性地開展了以「互動、互幫、互學、互促、互比」為內容的「五互」活動,引導貧困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提高,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探索構建出鄉村扶貧治理新體系。

「按村民小組區域劃片,以就近為原則,每10-2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成立一個互助組,全縣共成立貧困戶互助小組3026個,覆蓋到所有貧困戶。」壽縣扶貧辦人員介紹,村裡從老黨員、老村幹部、已脫貧戶、特別是脫貧示範戶、脫貧帶頭人中,為每個互助組選配一名組長,組長定期召集貧困戶交流生產生活經驗、開展互幫互助活動等;鄉鎮不定期安排指導活動,根據需要,安排專家或技術人員,對互助組貧困戶開展法律、政策、技術等方面培訓,改變過去社會幫扶簡單送錢送物「養懶漢」的幫扶方式,通過活動主導資源分配,同時將扶貧惠民政策送上門,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後一公裡。

互助組聽取農技專家講課。

貧困戶之間相互幫助解決家庭困難,共同發展產業,達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克貧困,實現脫貧由「輸血」轉變為「造血」,形成彼此關愛、互幫互助的鄉村新氛圍。

先脫貧帶動後脫貧,先致富帶動後致富。貧困戶的互助不再局限於政策和信息上的互通有無,更使他們之間產業相幫,激發內生動力,堅定脫貧意願,增強脫貧能力。「五互」活動的開展,極大激發了貧困群眾勤勞脫貧的內生動力,並在培育良好村風民風、助力推進鄉村治理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五互」活動的開展也得到了省市領導充分肯定。

動態管理,消除返貧風險

壽縣根據脫貧戶家庭年人均純收入、勞動力、家庭年齡結構和返貧風險等因素,分為政策兜底戶、持續鞏固戶和穩定脫貧戶三類,對三類脫貧戶實行分類管理,重點關注政策兜底戶和持續鞏固戶兩類群體,重點監測脫貧戶的收支、「兩不愁三保障」及飲水安全,消除返貧風險,確保穩定脫貧。

「按照『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監管』的要求,我們根據不同類別,提供針對性幫扶措施。」壽縣扶貧辦人員介紹,針對政策兜底戶,在措施上以「兜」為主,全面落實農村低保、特困供養、殘疾人兩項補助等兜底保障政策,優先提供公益崗位、資產收益扶貧等幫扶措施,確保「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突出問題全面清零。針對持續鞏固戶,在措施上以「扶」為主,根據致貧原因和實際情況,採取針對性幫扶措施,對於產業基礎不穩的,在產業上加大幫扶力度,包括項目安排、技術培訓、產品銷售等;對於生產資料較少而又有勞動能力的,提供就業培訓、推薦用工和公益性崗位等措施,千方百計穩定就業;認真落實金融、健康、教育等扶貧政策,進一步突出「三保障」常態化監測。針對穩定脫貧戶,在措施上以「引」為主,重點是扶志,充分發揮主體作用,通過小額信貸、發展產業、加強培訓、五互活動等措施,引導其加入新型經營主體或自主創業,培育其成長為致富帶頭人,進一步提高自我發展、輻射帶動能力。

實行動態管理,原則上分類管理每年調整一次,對於家庭情況發生重大變故,影響類別的,經縣扶貧開發領導組同意後,方可調整類別。同時,進一步壓實工作責任,實行「誰籤字、誰負責」,拉緊責任鏈條。在評估分類過程中,對工作不負責,發現瞞報、漏報、虛報,或弄虛作假、優親厚友導致分類不準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的,縣扶貧開發領導組將啟動問責機制,確保已脫貧戶分類管理工作有序有效開展。

建立長效機制,完善預警監測和長效幫扶機制,駐村工作隊、幫扶責任人定期入戶走訪,每月不少於1次,詳細了解脫貧戶收入、產業、就業、教育、醫療、住房、飲水等情況,及時掌握動態變化,確保穩定脫貧、持續增收。

李瓊 顧海濤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張安浩 攝影報導

相關焦點

  • 玉林市玉州區:十三個貧困村萬餘貧困人口出列
    、彭村、陳旺村、沼心村、木根村、上羅村、陽山村等8個貧困村脫貧出列,這8個村是自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以來,玉州最後一批脫貧出列的貧困村,從此貧困村成為玉州區的「過去式」。
  • 打贏脫貧攻堅戰 丹巴明年將實現貧困縣摘帽
    會上提出「1383」新工作格局,明年丹巴縣將力爭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13%以上,實現貧困縣摘帽。  當天,丹巴縣委書記何文才代表縣委常委會向縣委全會作《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奮力奪取脫貧攻堅全面勝利》工作報告,會議審議通過了《全面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決打贏深度貧困脫貧攻堅戰的決定》。
  • 貧困村華麗變身全國文明村,「古城」換新貌的「美麗密碼」
    古城村文體廣場成為村民遊客休閒娛樂的好去處在2020年11月公布的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名單中,玉林市興業縣大平山鎮古城村赫然入列。這是古城村繼2016年獲評為自治區級生態村、2019年獲評為自治區文明村後獲得的又一個殊榮。
  • 湛江15個省定貧困村軟弱渙散黨組織全部實現轉化升級
    截至目前,湛江176個軟弱渙散村(社區)黨組織中,已有166個成功「摘帽」,其中15個省定貧困村軟弱渙散黨組織全部「摘帽」,實現轉化升級。基層「換血」農村向好為強化基層黨組織隊伍建設,湛江採取「調整一批、選拔一批、下派一批」等方式,切實選優配強貧困村軟弱渙散黨組織班子。對黨組織書記不能勝任本崗位的,堅決進行調整。
  • 我們的2020丨阿布洛哈村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 而是美好新生活的起點
    四川省布拖縣阿布洛哈村,曾是一個極度貧困村。在彝語中,阿布洛哈指的是「高山中的深谷」「人跡罕至的地方」。而現實中,阿布洛哈村就坐落在金沙江畔的大峽谷深處,三面環山,一面臨崖,外出艱難。今年6月,阿布洛哈村打通了最後一公裡公路,實現了通車,「曾經一步跨千年」的日子終於結束了。
  • 四川省甘孜州鄉城縣圍繞「三個最大」奏響脫貧摘帽最強音
    該區域為乾熱河谷半農半牧縣,三谷四山六面坡地貌,是國定貧困縣之一。2018年,該縣把脫貧摘帽作為全縣頭等大事和壓倒一切的中心工作,圍繞脫貧攻堅最大政治責任、最大民生工程、最大發展機遇,萬眾一心發起脫貧摘帽攻堅戰。
  • 每個貧困縣至少有兩個特色產業,「十三五」期間,湖南平均每年減貧...
    本報長沙訊 51個貧困縣、6920個貧困村全部脫貧摘帽,特別是「十三五」(2016-2020年)期間,平均每年減貧超過100萬人,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基本建成「外通內聯、通村暢鄉、班車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運輸網絡,所有貧困縣通高速、所有鄉鎮通客車、25戶或100人以上自然村「村村通硬化路」。貧困村電網升級改造率、光網通達率和4G網絡有效覆蓋率均達100%。73.8萬農村「四類對象」的危房問題得到解決,580萬農村貧困人口喝上放心水,69.4萬貧困人口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擺脫「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
  • ...下近一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書寫人類反貧困史上的中國奇蹟
    經過8年持續奮鬥,我們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  這一重大勝利,讓貧困地區發生了「當驚世界殊」的滄桑巨變,給貧困群眾帶來了滿滿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貧困地區舊貌換新顏。
  • 2020全國52個掛牌督戰貧困縣名單:是哪幾個(表)
    央視網消息:2020年是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人口脫貧、貧困縣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的收官之年。過去一周,全國各地捷報頻傳,寧夏、四川、廣西、甘肅四省份相繼宣布貧困縣「清零」。而昨天(22日),貴州最後9個貧困縣全部脫貧也進入了公示的最後一天。這標誌著,今年全國52個掛牌督戰的貧困縣全部「清零」進入倒計時。
  • "萬師傅們"走進貧困縣,網際網路助推脫貧致富
    11月23日,貴州省9個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這意味著中國832個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兌現"五年之約"。脫貧攻堅歷程艱辛,全面脫貧來之不易,貧困縣通過各種方式努力摸索,才取得今天的成績。據了解,近5年貧困縣居民通過網際網路家居服務平臺接單幹活,實現脫貧致富的案例比比皆是。萬師傅家居服務平臺公布的師傅收入數據顯示,如今家居服務師傅收入可觀,貧困縣師傅的收入遠高於當地居民的平均收入,甚至高於長沙、武漢等一線城市。
  • 樂都354個村實現集體經濟「破零」
    舉報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近年來,海東市樂都區深入推進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為高質量實現該區脫貧摘帽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 7.25萬人脫貧,370個窮村「摘帽」……扶貧,泰州是認真的!
    經濟薄弱村能否如期順利摘帽?泰州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堅決落實中央對扶貧工作相關要求,強化精準扶貧舉措,深化完善扶貧機制,著力補齊短板,著力探索高質量扶貧新路徑。   數據顯示,泰州市共建檔立卡確定7.09萬戶11.72萬人低收入人口和665個經濟薄弱村,目前已有4.35萬戶7.25萬人和370個村實現脫貧,分別佔61.4%、61.9%和55.6%。
  • 南京幫西寧、商洛、伊寧等地脫貧摘帽,計劃來了!
    幫扶西藏墨竹工卡縣,建好了第一盞路燈、第一條柏油馬路、第一個縣城建設規劃、第一所希望小學、第一所職教中心……新疆伊寧市下蘇拉宮村、金陵二十一中學、金陵維吾爾醫醫院、金陵抗病毒中心,特克斯縣雙語中學……近年來,南京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取得累累碩果:2017年,西藏墨竹工卡縣和重慶市萬州區已實現脫貧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