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期:2018年9月28日—2019年1月6日
地點:上海博物館
展出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與泰拉美國藝術基金會的重要藏品,呈現美國藝術在1865年至1945年間的風格演變,在這80年間美國從一個農業國家轉變為一個工業化國家,經歷了南北戰爭和兩次世界大戰,美國藝術則隨著國家擴張與科技進步而發展。
錢瘦鐵藝術作品展展期:2018年10月1日起
地點:中華藝術宮
共展出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收藏的錢瘦鐵先生作品89件,是對錢瘦鐵藝術的一次重要回顧,意在探索他為上海美術乃至中國繪畫拓展出的更為深廣的藝術內涵。展覽作品涵蓋山水、花鳥和人物,不少作品為首次展出。展覽還將陳列錢瘦鐵作品的出版物和滾動播放專題片。
漢石墨韻:魯迅與漢畫像石拓片展展期:2018年9月11日—12月11日
地點:上海魯迅紀念館
展出漢畫像石、漢畫像石拓本及仿真複製件等155件,包括37件魯迅收藏的漢畫像石拓片和研究手稿,許多展品是首次公開亮相。
緣起外岡:繪畫專業師友沙龍
展期:2018年10月12日-10月31日
地址: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展廳(漕溪北路502號)
此次展覽由汪滌策展。今年是上海市工藝美術學校(現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工藝繪畫專業78級同學入學四十周年。這是當年學校招生規模最大的班級,也是工藝繪畫專業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師生們在當時尚屬偏遠的嘉定縣外岡鎮結緣,結成了深厚的師友情誼以及對繪畫的執著態度。這批畢業生在當年的青年教師蔡天雄、汪凱民、林凡、許韻高等老師的悉心教導下接受了系統的中國畫訓練,打下了紮實的基礎,不少人逐步成長為頗具知名度的專業藝術家,包括萬芾、樂融、李明曉、何曦、餘志毅、邵偉、胡緒雯、金以文、林樂平、賈少卿、胡林峰(特邀)等。
英國新攝影展期:2018年9月19日—11月18日
地點:上海攝影藝術中心
展覽呈現安娜·福克斯和凱倫·諾爾兩位常居英國的紀實攝影領軍人物的近百件作品。兩位攝影師以敏銳獨到的眼光洞察時事,用幽默辛辣的手法表達觀點。
潘君諾畫展——暨《潘君諾繪畫藝術·續編》首發展期:2018年10月19 日—10月23日
地點:藝苑真賞社(福州路424號3樓)
潘君諾(1907-1981),名然,齋稱蟲天小築、繭蛻齋、演雅樓,祖籍江蘇丹徒。卒業於上海美術專門學校,先後入鄭午昌、趙叔孺、陳半丁諸師門牆,一身具花卉草蟲、人物造像和指畫三絕,尤以寫意草蟲開宗立派,在海派畫壇上「拔戟自成一軍」。在上一世紀,潘君諾先生已聞名於四十年代之滬上;五十年代,先生的草蟲有「北齊(白石)南潘(君諾)」 之譽。晚年,潘先生以課徒為生,畫案前浸漸花卉草蟲,秀韻天成而心得自在,指畫尤妙,風韻獨特而意存超然,世稱「草蟲聖手」。
「汲古涵新」——樂震文花鳥新篇、呂大衛清供博古聯展展期:2018年10月19日-10月28日
地點:朵雲軒(南京東路422號)
展出樂震文、呂大衛兩位畫家的近百件作品,呈現出「亦古亦新、清雅優美」的藝術視覺盛宴。題材豐富、形式多樣、風格鮮明,既展示了傳統與創新的碰撞,也體現出汲古與涵新的交融。
樂震文起步於傳統山水,在是臨摹傳統與寫生裡成長起來的,他的繪畫養料幾乎都是從這兩方面汲取的。與此同時,他卻沒有固守傳統,他說在自己的目標裡,既要堅持中國繪畫講究的筆墨的傳統,又要嘗試用新的藝術語言為中國山水畫開拓新境界。作品是要給將來人看的,要與時代產生共鳴,所以不能脫離這個時代。因此,他的花鳥作品也是注重內心感悟,在傳統基礎上創新出了嶄新的花鳥畫圖式,這也就是「汲古」與「涵新」。呂大衛的作品,他注重傳統,從古代繪畫中汲取養分,創作清新儒雅而富有時代特色的清供博古畫。
GUCCI x 莫瑞吉奧·卡特蘭 | 「藝術家此在」展期:2018年10月11日 - 12月16日
地點:餘德耀美術館
展覽共分為17個房間展出,將探討「原創性本身如何被建立」以及「原創如何通過挪用得以長存」,並提出一個新的概念——對作品的讚賞不僅是在一件原創藝術品前獲得簡單的視覺滿足,更要關注藝術品帶給人們的啟發和新想法。
張用博書畫篆刻文獻展展期:2018年9月28日-10月28日
地點:周虎臣曹素功筆墨博物館
張用博(1933-2016年)江蘇沐陽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西冷印社社員,原上海書法家協會理事,曾師從單孝天、喬木與來楚生現先生等人。此次展出其書法、繪畫、篆刻等作品,包括來先生致張用博信函真跡等。
「凱旋路30號」上海美術學院女校友10人藝術展展期:2018年10月6日-10月28日
地點:上海梧桐美術館
展覽展出白雪、陳小丹、魯文嘉、牛安、錢梅、唐天衣、趙敏、趙曉音、周小平和鄒東方10位女藝術家的作品。
展期:2018年9月12日—10月30日
地點:故宮文華殿書畫館
明末清初山水畫壇,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被稱為「四王」。展出院藏121件/套「四王」畫作,其中一級文物佔半數以上,呈現四人的藝術思想和造詣。
大遼五京展期:2018年9月6日—12月9日
地點:首都博物館
展覽展出270件文物,以遼代的政治制度為重點,呈現契丹人特色的遊牧民族歷史與文化。
心靈的風景:泰特不列顛美術館珍品展(1700-1980)展期:2018年9月12日—11月6日
地點:中國美術館
精選泰特不列顛美術館珍藏的70餘件十八世紀以來的英國風景畫作品,涵蓋油畫、水彩等畫種,囊括多種繪畫流派,包括透納、康斯太勃爾、吉爾丁等人的作品,以及印象主義、超現實主義與現代派先鋒畫家的作品。
美國埃斯凱納齊藝術博物館藏19-20世紀風景畫展展期:2018年9月21日 - 2019年3月17日
地點: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展覽展出50幅油畫作品,以19世紀美國藝術家在歐洲遊學的經歷為主線,呈現風景畫在國際藝術交流和實驗中發揮的作用。
杭州展期:2018年10月10日 - 10月27日
地點:浙江美術館
為紀念豐子愷誕辰120周年,展覽展出豐子愷作品125件、師友作品72件、文獻資料120件,來展現他的藝術人生。
千載清風:古代墨竹名跡展展期:2018年10月27日 - 11月25日
地點:浙江省博物館
為紀念文同誕辰1000周年,展覽將展出元明清三代的墨竹作品39件/組,感悟竹子的君子性情和古代賢士的品格,進而觀照自身的內心世界。展品還包括元趙孟頫《蘭石圖軸》、元倪瓚《琪樹秋風圖軸》、明文徵明《書畫卷》、明徐渭《竹石圖軸》、清石濤《叢竹蘭石圖軸》等。
臨淄新見戰國兩漢封泥展展期:2018年10月12日 - 11月27日
地點:西泠印社
封泥是古代官署和私人日常用印封緘的遺蹟,近200年來才陸續被發現,它是除印章本身外,最能反映古璽印面貌的實物載體。展覽將展出山東九宮閣齊國文字博物館收藏的封泥125枚,年代從戰國至兩漢,均為臨淄區域內新出土文物。
蘇州展期:2018年9月22日—11月18日
地點:蘇州博物館
展覽展出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收藏的69件日本竹器,呈現關西、關東和九州三大地區竹藝世系間的聯繫,揭示學徒制在竹器技藝傳授方面的重要作用,也展示了日本竹藝的藝術性與多樣性。
瀋陽展期:2018年8月17日起
地點:遼寧省博物館
中國古代繪畫展展出古代繪畫39件,以中國繪畫史為脈絡,依託館藏曆代畫作,呈現中國繪畫的起源、發展、藝術特徵和文化內涵。展品包括《宋人摹顧愷之洛神賦圖》、唐周昉《簪花仕女圖》、宋趙佶《瑞鶴圖》、明仇英《清明上河圖》等。
中國古代書法展展出古代書法作品46件,如《曹娥誄辭》《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張旭草書古詩四帖》《歐陽詢書仲尼夢奠帖》等,集中反映中國書法藝術的基本變遷軌跡。
臺北展期:2018年10月4日—12月25日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這是臺北故宮下半年最重磅的特展,26件展品,件件皆是國寶級名跡,如晉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卷、唐閻立本畫蕭翼賺蘭亭圖卷、鵲華秋色卷等。
百卉清供-瓶花與盆景畫特展展期:2018年10月1日—12月25日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展覽精選院藏與瓶花與盆景有關畫作42組件,著重呈現插花與盆景美學,觀者可透過欣賞古典花藝盆景陳設美學,體驗古代宮廷與文人美好的雅興與審美品味。
筆墨見真章─歷代書法選萃展期:2018年10月1日—12月25日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有關中國書法從古到今發展的歷程,始終是大家關心的課題,本項展覽即由此出發,揭示其間發展的脈絡。
日本荷蘭黃金時代畫家維米爾展展期:2018年10月5日—2019年2月3日
地點:上野之森美術館(東京)
展出維米爾35幅真跡中的8幅,是刷新日本美術史紀錄的大「維米爾展」。
魯本斯展 - 巴洛克的誕生展期:2018年10月16日 - 2019年1月20日
地點:國立西洋美術館(東京)
魯本斯是17世紀歐洲巴洛克藝術(Baroque)的代表人物。展覽聚焦於魯本斯與義大利之間的聯繫,從新的視角觀察西方美術史上兩大閃光點。
綻放的皇室文化 - 裝點明治宮廷的技與美展期:2018年10月2日—11月25日
地點:京都文化博物館
2018年是明治維新150周年,本展以明治時代的日本皇室文化為主題,呈現當時宮廷文化中的美與工藝。
法國展期:2018年10月17日 - 2019年2月25日
地點:蓬皮杜中心
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時隔六十四年首度舉辦「立體主義」大型回顧展,以三百餘幅立體主義重要作品回溯1907年-1917年立體主義運動的軌跡。
明治時代:日本帝國的輝煌展期:2018年10月17日 - 2019年1月14日
地點: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
為紀念日本明治維新一百五十周年,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舉辦「明治時代」專題展覽,呈現明治時代的日本藝術。展覽通過包括銀器、陶器、紡織品、銅製品、繪畫、照片在內的一系列展品,呈現明治時代日本社會的整體變革,尤其是藝術的演進。
英國展期:2018年10月4日 - 2019年1月27日
地點: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在過去5年尤其關注20世紀至21世紀的畫作收藏。展覽展出2013年迄今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新收藏的150幅畫作,來自歐洲、美洲和大洋洲,創作時間從15世紀古典油畫至當代藝術。
盎格魯-撒克遜王朝展期:2018年10月19日 - 2019年2月19日
地點:大英圖書館
展覽展出英國盎格魯-撒克遜時期(Anglo-Saxon England)的重要手抄本與文物,呈現這一時代的英國歷史與文化。
美國展期:2018年10月12日 - 2019年1月6日
地點:摩根圖書館與博物館(紐約)
為紀念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家丁託列託(Jacopo Tintoretto)誕辰500周年,展覽將展出超過70幅丁託列託畫作和24幅相關畫作,深入探索他的繪畫成就,以及對北義大利(Northern Italy)藝術家的影響。
丁託列託:肖像油畫與工作室畫作展展期:2018年10月16日 - 2019年1月27日
地點: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
展覽將首次展出10幅丁託列託的肖像油畫,呈現他在小畫幅肖像畫中展現出的細緻觀察力與繪畫技巧。
講座時間:2018年10月20日 周六 14:00
地點:上海博物館學術報告廳
主講人:沈語冰,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兼浙江大學世界藝術研究中心主任
以波洛克等人為代表的紐約畫派崛起前,美國佔主導的藝術潮流是社會寫實主義、美國場景運動、超現實主義。波洛克跟隨社會寫實主義大師本頓學習繪畫,受超現實主義影響(本頓有時也被歸入超現實主義),早期創作了一些帶有美國場景運動風格的作品(西部風景)。然而,他是如何從這三個潮流中走出來,一直走向抽象表現主義的?本講座試圖回答上博展覽「走向現代主義:美國藝術八十載(1865-1945)」中隱含著的問題。
文藝復興傑作:拉斐爾《西斯廷聖母》500 年時間:2018年10月19日 周五 19:00
地點:上海博物館學術報告廳
拉斐爾的《西斯廷聖母》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文藝復興畫作之一。它是在1512 年由教皇儒略二世委託創作的。這幅作品最初放置在義大利皮亞琴察聖西斯多教堂裡,在超過二百四十年的時間裡無人問津。講座將介紹這幅作品獨特的構圖,以及它是如何在1754 年由奧古斯特三世購入德勒斯登皇家畫廊後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此外,講座還將通過幾個不同的例子說明它是如何在藝術及手工藝、文學與日誌,以及瓷器和刻奇(kitsch)作品中被演繹並流行起來的。
蘇州時間:2018年10月14日(周日)下午14:00至16:00
地點:蘇州博物館學術報告廳
主講人:仇慶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畫顏料記憶傳承人)
中國畫顏料和高級書畫印泥是具有我國獨特民族風格的傳統工藝出口產品,蘇州是我國最早專門製作與銷售此產品的地方,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餘年的歷史。此次仇慶年先生將講述中國畫顏料在蘇州的製作歷史和現狀。
無錫時間:2018年10月20日(周六)下午1:30
地點:無錫博物院西區負一樓報告廳
主講人:汪亓(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石渠寶笈》編纂於清代乾隆、嘉慶兩朝,計初、續、三編,是清內府書畫著錄的鴻篇巨製。《石渠寶笈》既對宮廷書畫收藏進行了系統整理,也保存了諸多文物流傳的豐富信息,內容宏富,已成為研究藝術史、鑑藏史、宮廷史的重要史料。本期錫博講壇將從《石渠寶笈》的編纂、《石渠寶笈》著錄書畫的源流、故宮博物院藏《石渠寶笈》著錄書畫精品賞析等方面,與聽眾朋友們一起走入宮廷收藏的天地一隅,探求經典書畫所帶給人們的至美享受。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