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和「暢神」涉及中國文人畫的兩個核心話題,近現代海上諸大家中,錢瘦鐵於這二詞尤有體悟,以金石書畫為寄的錢瘦鐵先生的作品多是在抒發勃鬱縱橫的才情,讀其作往往讓人有暢神之處。前不久,結合正在上海中華藝術宮舉辦的「鐵骨丹心——錢瘦鐵作品展」,中華藝術宮邀請藝術界人士石建邦與顧村言就如何理解錢瘦鐵先生的藝術與中國文人畫進行了講座。
錢瘦鐵(1897-1967)是我國近代書畫篆刻史上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金石書畫大家,但長期以來,他的藝術並沒有獲得應有的評價,中華藝術宮推出的這一展覽也是對海上藝術大家重新呈現的系列展之一。
錢瘦鐵先生像(局部)
中華藝術宮錢瘦鐵藝術講座現場
石建邦:
很高興有這樣一次難得的機會,在上海中華藝術宮這樣一個藝術殿堂,和大家一起聊聊海上藝術大家錢瘦鐵先生的藝術成就,我想這也是對錢瘦鐵先生一生藝術貢獻的紀念,我和顧村言先生相識十多年了,而且都喜愛錢瘦鐵先生。我對錢瘦鐵先生一直很有感情,雖然沒有緣分見過這位老先生,但二十幾年前我在佳士得拍賣行工作的時候,跟錢先生的兒子錢明直先生一直有交往,並從他那裡學到很多東西。我從明直先生家裡看了不少錢先生的作品,比如書畫、書法和篆刻等等都有。印象最深的是錢瘦鐵先生很有名一幅畫——《北國風光》,是一幅丈二匹大畫。據錢明直先生說,當時很多人都畫這一毛主席詩詞題材,但都畫得山花爛漫,像江寒汀的也是丈二匹,花團錦簇,很漂亮很討喜的樣子。錢瘦鐵看了不服氣,有意較勁,於是畫了幅完全水墨的。讓人看了有一種刺骨的寒冷。這就叫藝高人膽大。當時我聽了明直先生的背景介紹,又看了這幅丈二原作,非常感動,深深為錢老的藝術吸引和打動,覺得這才是最本色的藝術家,是海上不可多得的一位大畫家,可惜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藝術成就,也不知道他的畫好在哪裡,為此覺得十分惋惜。
顧村言:
中華藝術宮的錢瘦鐵大展是去年對外開放,之前的一個背景是2016年中華藝術宮和《澎湃新聞·藝術評論》合作策劃了「文心雕龍——上海山水畫邀請大展」,展過以後中華藝術宮李磊館長與我們就想到是不是可以梳理一下近現代有成就的海派畫家,因為此前上博對吳湖帆先生梳理呈現了很多,但還有一些遮蔽的畫家,梳理得比較少,比如像錢瘦鐵先生、謝之光先生、張大壯先生等,這些筆墨高度和深度都比較突出的畫家,我們覺得在當下梳理與呈現得都不足,而且由於歷史時代的原因,他們相當長時間也沒有被重視,我們覺得是比較可惜的。
所以中華藝術宮策展團隊在一起就商量,是不是把海派一些被遮蔽的大家,甚至可以說是大師,重新發現、重新打撈。後來我們又得到鄭重老師、了廬老師與錢瘦鐵家人的支持,因為了廬老師也曾受教於錢瘦鐵先生,鄭重老師與錢先生則有較多交往,展覽由中華藝術宮薛曄女士策劃,當時是我們就請鄭重、了廬老師一起選擇這次展覽的作品。
這次講座的主題是「錢瘦鐵先生筆墨和暢神」,這個題目是我們與錢瘦鐵先生的孫女錢晟交流後確定的,我個人認為「筆墨」和「暢神」涉及中國文人畫的兩個核心話題。因為中國畫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從秦漢唐,再到宋元明清,有職業畫家,但從宋元開始轉到士夫畫或文人畫一脈,從趙孟提出「以書入畫」,一直到明清,再到近現代。這樣一個歷程,我們談中國畫,其實大多是在談文人畫,所以筆墨是一個中國文人畫的一個核心問題。
但是這一百年來,由於近現代的西化教育——當然不是說西化教育就全不好,但由於在中國美術教育中過分強調西式的素描色彩等,如果學油畫並無問題,但對中國畫教育而言我個人認為是「誤入歧途」,這是很有問題的,我們看到很多表面上是中國畫家,但其實是放棄了筆墨,沒有學養,書法也不堪入目,卻一味在求形象、求技巧,過於注重渲染與技術性,我覺得這是很大的問題。至少就中國畫而言,這其實是舍本求末,因為筆墨與學養是中國畫核心的話題。
還有一個是暢神的問題,為什麼提「暢神」兩個字,這就歸到中國畫的追求,為什麼要畫中國畫?為什麼要欣賞中國畫,中國畫到底會給你帶來什麼,中國畫為什麼發展到今天這個程度?為什麼中國畫的語境裡總是對過於職業性的畫匠有批評,古人講士夫畫、畫匠畫,這個區分是什麼原因?其實中國畫根本的問題,我覺得不是一個純粹的繪畫話題,而是一個文化與生命的話題。
中華藝術宮對談現場
所以這裡面就提到「暢神」,應當說千百年來,先從魏晉到唐宋,從顧愷之、王維,到蘇東坡、梁楷、倪瓚,一直到上海博物館展的董其昌,再到「四僧」,一直到吳昌碩、錢瘦鐵這些人,我覺得這些人都是第一流的文人,而不僅是單純的畫家,以畫家來視之是小看他們了。而且他們不是縮在小書齋的文人,是胸懷天下的文人,就是中國儒家講到的「內聖外王」,他們有一種胸懷天下的,但在現實中往往會碰壁,而不得不寄情於筆墨,但筆墨以暢其神,從這個脈絡看到錢瘦鐵先生,他就是一個標準的胸懷天下的大文人,一個真正的士人,他不是一個單純的畫家,只有具有這樣精神的人,他的筆墨裡面會才帶來暢神。
為什麼要暢神?大家都知道中國幾千年來,大多的時間是一個以專制為主的一個社會,中國的絕大多數文人肯定會為皇權服務,皇權的統治總還是要求人的奴性。從歷史來說,從秦治天下一直延續到以後,大多是講究法家的,但中國的文人代表著中國人內在的心性,只要是人就得追求自在,追求心性,所以他就得要追求自由。
人在世上其實很辛苦的,包括錢瘦鐵先生,前一段時間,我們和錢瘦鐵先生的公子錢明直先生做了一個對話,談到錢瘦鐵先生,他就說他爸爸這一輩子真的是非常苦,這是事實,但是我覺得錢瘦鐵先生在畫畫也是快樂的,正因為他畫畫是快樂的,他以畫為寄,所以畫畫是他在抒發自己的性情,只有在書與畫中,在學問裡,他才能得到一種寄託,一種怡情,一種自在,所以這就是暢神。他畫畫不是為了賣畫,他是為了把自己內在的一種自在的心性抒發出來,所以這樣的人,把自在的心性抒發出來,就是暢神。
從倪瓚的「以畫為寄,逸筆草草,聊以自娛」,這是文人畫的精髓。我就先解這個題,石建邦前一段時間寫了一篇看了錢瘦鐵大展體會的文章,標題叫《鬱勃縱橫》,我覺得建邦可以再解釋一下這個題。
錢瘦鐵在刻印
石建邦:
說起「鬱勃縱橫」,很巧,我有一年去日本京都旅遊,參觀京都銀閣寺,看完出門沿山坡下來閒逛,很偶然的發現邊上有一個白沙村,它很古樸,有湖有建築。我走進去一看,原來這是橋本關雪的故居,他生活過的地方。裡面有一塊石頭大概一米不到方圓,這塊石頭旁邊立了塊牌子,「鬱勃縱橫」。不遠處,裡面有一個橋本關雪的紀念館,也看到有錢瘦鐵先生的照片。錢瘦鐵1930年代開始在日本生活,其實對當時藝術圈影響很大的,除了橋本關雪,他包括跟文學家谷崎潤一郎等人都有交往。谷崎潤一郎是日本很有名的文學家,最近他的一本《陰翳禮讚》在我們國內很風行。
我補充一下顧兄講的文人畫,中國人為什麼尊重文人畫?而不大尊重工匠畫或者是普通人的畫,這是中國藝術的一大特點。西方的油畫是一個專門的職業,職業畫家畫的,但中國如果他是一位職業畫家的話,人家往往看不起。古代的科舉制度,文人士大夫一般都是讀過書然後當官,他有理想、有抱負,所以形成了他們的審美取向,他們的審美取向是有領導意味的,最有話語權。總之中國畫的審美體系和西方完全不同,是文人士大夫的思想文化在裡面起主導作用。
文人士大夫覺得道德文章是立身之本,是最重要的東西,他們重視書法就是因為書法能夠傳遞文章道德,傳遞精神價值取向,可以說是文化載體。所以中國藝術中書法的地位比繪畫高,要放在前面。文人畫畫其實是一種人生寄託,因為他在政治上可能沒辦法實現自己的志向,但他在繪畫裡面或者寫字、書法裡面,他會成為自己的主宰,躲進小樓成一統,成為自己的主宰。我自己退守一方,通過筆墨來表達自己的理想,實現自我價值。
回到錢瘦鐵先生,他早年就受到非常紮實的傳統文化教育。一個偶然的機會,晚清名詞人鄭大寉(鄭文焯)非常賞識當時只有十四五歲的錢先生,予以悉心栽培。他把錢先生介紹給吳昌碩,還有俞語霜等名人,跟他們交往。其實吳昌碩比他大好多,大整整五十歲,還有一個篆刻家叫王冰鐵,也比錢瘦鐵大很多,但鄭文焯不管,把他們三人放在一起,說是「江南三鐵」。可見老先生對錢瘦鐵的愛護和提攜。因為鄭文焯的著力推薦,錢瘦鐵得以很年輕的時候就與江南主流藝術圈交往,二十歲不到就躋身吳昌碩主持的海上題襟館這樣的金石書畫會,揚名立萬。
文人畫實際上要求畫家肚子裡要有墨水,要有修養。古代繪畫「六法」裡面,第一條就要求「氣韻生動」,這也是最重要的一條。自己肚子裡要有東西,要能隨意的表達出來,那就要求畫家有書卷氣,通過古代詩詞、文學等營養來滋養自己。在錢先生的藝術世界裡,他其實對漢代的文學歷史,還有書法,是有很深研究的,顧兄你可以再講講這個。
顧村言:
我再接著建邦兄的觀點,他講到了文人畫,「四王」是文人畫,石濤、八大也是文人畫,但區別還是很大的,就像文人一樣有小文人有大文人。錢瘦鐵先生是大文人,他不是小文人,就像佛教一樣,有小乘、大乘,他不是「躲在書齋成一統」的小文人,他是大文人。而大文人的概念,是有胸懷的,我們現在一般說知識分子,但從歷史的語境與文人或士大夫是不同的,蘇東坡講士夫,提出「士夫畫」的概念,黃賓虹先生也不說文人畫,他說「士夫畫」。提到士夫畫,很多人說已經消亡了,但我覺得不會。中國的民族精神,中國的人格精神,一直在,中國只要有真正中國人在,中國文人精神和中國士大夫的精神一直會在的,這一定會寄寓於筆墨中,所以我從不認同說文人畫消亡或者是士夫畫會消亡的觀點。
士夫畫的源頭,我個人以為或許可以追溯到先秦,《莊子·田子方》裡面提到一句「真畫者」,「
宋元君將畫圖,眾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筆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後至者,儃儃然不趨,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視之,則解衣般礴,臝。君曰:「可矣,是真畫者也。
」一幫人來畫畫,有些人用筆畢恭畢敬的,他認為不是真畫者,但有一個人來解衣磅礴,把衣服脫掉,光著膀子唰唰畫幾筆,他認為這是真畫者也。當然這一段不是莊子本人寫的,是莊子的弟子輩所記,我覺得這可以認為是莊子的觀點,就是真性情,就是畫畫要自己做主人,而不是虛偽的,奴性的,也就是說真正的文人畫、士夫畫要進入自己的本真狀態,董其昌講「一超直入如來地」。道家講天際真人,有處子之心,就說你這個人是透明的,是真誠的,都是這個道理。
西漢《羽人圖》
這是先秦的,只是文字記載,但考察中國文人畫的實物,至少可以追溯到漢代。我這幾年走訪了一些古壁畫,包括到陝西、山西看一些古墓裡的壁畫,看了很多原作。比如西安理工大學漢墓出土的西漢《羽人圖》,那個線條就是與漢簡書是相通的,古章草意的筆法,可以讓人感受到一種心靈的自在與飛躍,我覺得或許這也可以認為是早期的文人畫,當然一般的觀點有認為文人畫是從王維時代起,也有認為魏晉時代起,我個人覺得結合這一個世紀的考古美術,或可以重寫。中國的書畫裡是寄託了當時文人士大夫的理想,我們看「漢三頌」中的《石門頌》《西峽頌》《郙閣頌》,《西峽頌》且有漢畫像,我覺得從這些書畫裡面可以進入中國文人畫的源頭,《郙閣頌》樸茂真拙的風格可以視為顏魯公風格的源頭,《石門頌》筆意的自在飛逸可以看到對後來逸格率意一路的影響。中國文人畫並不單純是繪畫的問題,內在則是求得性情的本真之美,拒絕奴性,做自己的主人,就像莊子講的逍遙遊,「我是這個天地的主宰」,當然,生活中未必如此,但至少筆墨裡得是這樣。
所以對於中國文化,很多人認為是專制的,我一點也不認同,中國文化最核心的應該是老莊這一塊的,當然儒家也是通的,儒家是因為經過漢代改造以後,偽儒多,為政治服務。真正的儒家與老莊是通的,這就是孔子講的「吾與點也」,夫子一日讓身邊弟子各言所志,唯曾點的「浴乎沂,鳳乎舞雩,詠而歸」深契夫子之心,對於想在廟堂之上為廟堂服務,孔子並不欣賞,他只說「吾與點也」,贊成曾點的說法。所以中國文人畫的核心,也是這樣的,是在追求一種心靈的大自在。
元代倪瓚畫作局部
我們回到這個有點隸書,前面有點金文的,我覺得錢瘦鐵先生的追求,他這個畫裡面,是他對石濤的取法最多,當然他是拜吳昌碩先生為師的,包括之前那個鄭大寉教他詩詞,包括俞語霜,這都是他的老師,他因此打下深厚的傳統文史基礎。他雖然沒上過現在說的專科、本科、碩士、博士,他就是學徒,但他的文史功底非常之深,而且他是全方面的追求。一方面我們看到他對散石盤、甲骨、石鼓文等中國古文字花了不少力氣鑽研,對歷史典籍也是如此,一直在讀。所以他筆墨的功底極厚而深,他的筆墨一方面是借鑑,對「四僧」取法是最多的,就是八大山人、石濤、髡殘(石溪)、弘仁,尤其是前面三位取法是最多的。他骨子裡應當是對清雅秀逸有很深的感應與喜歡,包括他內在是對江南文化,比如說倪瓚這種蕭逸、散淡風格的有會於心,因為我們看鄭大寉的詩詞,他其實推崇姜白石,所以他內在是很清雅清淡的。但當到了清代,再到晚清,經過吳昌碩,時風影響,注重秦漢,注重內在的精神性,這樣有一個結合。鄭大寉要求必須在漢代裡面花力氣,所以他一方面是從筆墨上追摹秦漢,更重要的他是在讀書,包括史記漢書等史書。讀了廬先生和錢明直先生主編的錢瘦鐵年譜,可以看到,不少當時他在日本獄中致他夫人的信,經常提到要多看書。他雖然被關在獄中,但他覺得是一種因禍得福,為什麼呢?因為沒那麼多應酬了,而且當時日本的友人,對他非常好,跟他通了很多關係,給他在獄中提供很好的地方,一個單獨的房間,而且推窗可以看到松樹,可以看到鳥雀,他覺得這很好啊,家信中說是「一個洞天福地」,雖在獄中,卻可以更加靜下心來寫字畫畫讀書刻印,刻了很多印章,其中一方是「石癖」。
錢瘦鐵篆刻《壯志不隨華發改》
錢瘦鐵篆刻《無限風光在險峰》
石建邦:其中一
幅梅花下方就有這方章,是在獄中刻的。
顧村言:
對,所以他對取法於秦漢他不是口頭上的,是很扎紮實實的,因為錢瘦鐵先生是一個很質樸很真誠的人,你看他的筆墨就知道,一個人很虛偽很浮誇,他的筆墨是可以看出來的。所以為什麼說中國人講「見畫如見人」,「書如其人,畫如其人,文如其人」,這個真的是千古不易之言。一個人如果浮誇浮躁,從他的筆墨是看得出來的。錢瘦鐵先生取法乎高古,立足於秦漢,這個核心原因在哪裡?
剛才在講座前我與建邦兄在談為什麼晚清到民國時期的那些人想立足於從筆墨裡借鑑先秦與秦漢,分析一下有一個背景:就是中國歷史上,從唐宋八大家提倡復古,從韓愈柳宗元推行古文運動,提倡學習剛健質樸,、言之有物的秦漢古文,到清代乾嘉之學經過整理秦漢,到了吳昌碩以金石入畫,就是想在筆墨裡多取法先秦及秦漢,為什麼要這樣?其實立足於秦漢僅僅是口號和表面似的,內在的深處則在於精神性的取法。我覺得從中國歷史上來分析,錢瘦鐵先生就是如此,我也是從小很喜歡《史記》《漢書》,蘇東坡曾經提出一個讀《史記》可以了解「龍門家法」,司馬遷為文的一個文法要龍門家法,為什麼提出司馬遷,這裡面就牽扯到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的一個心境,就是不平則鳴,他們是一種以天下為己任,他們是一種有胸懷的人,中國知識分子是一種有胸懷的人。他們立足於秦漢是覺得明清以後中國人的心性深處已經弱化了,從秦漢,我們讀《項羽本記》,讀劉邦、項羽,你就可以感受到中國人在秦漢時期的這種生猛與剛健之氣,所以漢代有「犯大漢者雖遠必誅」之說。
中國人這種開放寬闊的胸懷與剛健之氣,從歷史上而言是不可能閉關鎖國的,中國文化的深處一直推崇一種生機與昂揚之態,就是《易經》講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但歷史上經過不斷的被外族侵略,奴化,甚至可以說是亡國、亡天下——我們不認為元代是漢人的天下,那是被蒙古族亡國了,滿清統治也是如此,而且對漢族知識分子還是奴化了,像電視劇裡面清宮劇,一口一個「奴才」,這個都是奴化。但總有些知識分子有一種先天的敏感意識,再經過晚晴時期東西方劇烈碰撞後,經過被外族不斷蹂躪後,這些人覺得中國人這樣下去肯定不行的,必須要強其骨力,所以從吳昌碩先生開始,就有一種強烈的「強其骨力」的精神,所以筆墨上推崇一種雄壯的力量性,他們取法先秦並立足於秦漢的核心,不是說表面的,而是追求一種精神的核心的東西。
包括錢瘦鐵先生就是受這種思潮的影響,這些人大多還是「以畫為寄」的,他們如果要賣畫也賣的很好,可以說會賣得很好,他當然也會賣畫,也有一些應酬,他在內心還是要——至少他的情緒或者主觀,可能剛開始不是主觀意識,可能慢慢的有這種主觀意識,他是要建立這種剛猛自強的民族精神,這個也是非常重要的。包括魯迅,大家都熟悉魯迅,他除了寫文章,對整理漢代的碑帖這方面也是專家,他花了很大的力氣做這個,而且非常喜歡漢代的畫像石,去年上海魯迅紀念館策劃了一個漢畫像石展覽,所以從書畫家到文學家到學者,這裡面其實是一個系統的,無論是畫家、文學家、政治家和當時的活動家,他都在往這個方面轉,所以錢瘦鐵先生他也在往這個方面轉,而且他真是身體力行的,我覺得錢瘦鐵先生就有一種中國秦漢人的元氣,我們看他一個最著名的事例: 當時他旅居日本,橋本關雪等邀請到日本去作畫,住在京都。當時郭沫若也在日本,但郭沫若因為名聲太響了,是被日本間諜監控的,當時盧溝橋事變發生以後,日本軍警立刻就對郭沫若限制起來了,但最後錢瘦鐵先生利用他在日本的人脈資源,把郭沫若先生安全送到輪船上回國了,很安全,而且錢瘦鐵還把很名貴的大衣送給郭沫若,叫他回中國,最後日本軍警發現了以後,立刻把他抓起來了。好像在法庭上叫他跪下來,最後他拿了一個銅盒,砸到法警頭上去了,最後就形成襲警罪,判了四年刑,這就是剛才說他為什麼在日本獄中。
所以他身上,錢瘦鐵先生身上我覺得他就有一種豪俠之氣,中國人內心這種豪俠之氣,在他身上是體現的,一個是營救郭沫若,另外是毫不猶豫地把銅盒扔到日本的法警頭上去,他身上真是有一種擔當,性情、耿直,我覺得是他的人與畫一體的,包括他在日本的活動,後來似乎是國民黨給他一個虛的少將軍銜吧,但因為這個緣故,「文化大革命」後來對他衝擊就很厲害了,包括對他的家人,影響也大。但他們這樣的身上,還是有挽救民族、國家這樣一個核心的精神在身上,我覺得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日本橋本關雪紀念館
石建邦:
錢瘦鐵在日本,我前不久看到一個資料,他在東京參加一個聚會的合影,裡面參加的不是畫家、文學家,就是學者名流,還有像西川寧,是書法家。裡面有一個篆刻家叫河井荃廬,他是誰呢。我剛去日本東京看了顏真卿大展,裡面有很多碑帖是三井文庫收藏提供的,而且都是珍品。有唐拓本、宋拓本,當時三井家族很有錢,日本有名的家族財團。他家有一個人非常喜歡中國文化,叫三井高堅,他就委託河井荃廬蒐羅東西。河井一直來回上海和內地,把中國一些大收藏家的好東西,全是通過他,特別是最好的碑帖全部賣給三井高堅,包括前一陣子上海圖書館那個石鼓文的展覽,據說最好的宋拓石鼓文也是通過河井荃廬等人賣給三井家裡的。
所以我就感覺,錢先生在日本的時候,他實際上跟日本當地的主流文化圈關係很密切,文化交流也很深,他有一段時間是住在橋本關雪家裡的,橋本關雪把他引進推薦到文藝圈裡面也有很大的功勞。
我還要補充一下剛才顧兄講的,就是中國的書畫,我們叫書畫,把書法放在前面是有很大道理的。為什麼書法放在前面,畫放在後面?為何講到中國畫,一定要談到書法,書法對國畫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如果一個畫家字寫不好,那麼他的畫的就缺口氣,就缺乏中國畫的味道,或者說你不是原汁原味的中國畫。現在這個現象很普遍,很多畫家字寫不好,更不會也不敢畫上題跋,更不要說作首詩。有時候畫畫好以後,上面寫幾個字,一看就覺得這個字不行,和畫不配。這個現在很普遍,中國現在的美術教育體制,是西方的體系,講素描啊,講造型啊,從這方面過來的,弱化了以前詩文書法對繪畫的影響。
像錢瘦鐵、吳昌碩,吳昌碩畫畫據說是四五十歲以後才開始畫畫,比較晚,但是他很早就開始寫石鼓文什麼的,很早就出名了。錢瘦鐵因為他早年是在蘇州一個刻碑店漢貞閣當學徒,刻碑很講究腕力,很要手勁的,所以日後對他的篆刻、寫字也是很有影響的,看起來勁很足。可以說,書法篆刻,對錢先生的繪畫影響是非常大的,三位一體。
錢先生在秦漢書法文化中是汲取了很多營養的,他的隸書自稱一家,而且每幅作品獨具面目,風格突出,能夠再現秦漢時期寬博雄渾的藝術神髓。秦漢時候的文化風尚,是華夏民族最最強盛的時候。因為春秋戰國的時候,中國諸子百家,中國的思想體系什麼的都已經形成了,到了秦漢時期達到了鼎盛的階段。錢先生在日本獄中飽讀史書,尤其《史記》《漢書》,他是很重視從中吸收文化營養的。像司馬遷的《史記》我也讀過幾篇,你讀了以後覺得中國人真偉大,兩千年的文化精神,或者道德規範,這種大丈夫的氣概等等,那裡面都有。如果有機會你們讀讀裡面像《項羽本紀》等傳記,講項羽怎麼起家,開始是很偉大的,力拔山兮氣蓋世。到後面最後被劉邦打得沒辦法,英雄末路,霸王別姬等場面寫得很悲壯,看了仿佛身臨其境。我覺得錢瘦鐵先生書畫之所以那麼鬱勃縱橫、意氣風發,確實是在秦漢文化中得到源頭活水的。
顧村言:
錢先生的梅花畫我也特別喜歡,這是私人收藏的,這次中華藝術宮也有很多錢瘦鐵先生的梅花,我們講錢瘦鐵先生的筆墨和暢神,他的筆墨,一個是濃淡相宜,更主要在他的筆法,其實我們可以看到篆書的筆意和隸書的筆意特別強,線條圓轉而且率性,自在,你看下面那個錢條的筆力與圓轉處,筆墨非常純粹。
錢瘦鐵作品
這幅當然是錢瘦鐵先生的精品,錢瘦鐵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所謂的真正藝術家,是狀態性的,所以一定有非常好的作品和相對一般的作品,這話的意思就是,如果藝術家的作品一直保持一個水準,那他可能就是偽藝術家,不是真藝術家。錢瘦鐵先生好的作品非常好,也有很多其實我認為很一般的作品,這個很正常,所以他是真正的寫意性的藝術家,因為一個人的情緒狀態是有好有差的,他情緒狀態好的時候,這幅畫一定是情緒狀態好的時候畫的,所以這幅畫是非常好的精品。情緒狀態不好的時候,那筆墨就比較不好,就比較差,我覺得很正常,這個是一個人他有悲傷、痛苦、高興、失落,是很正常的。
說到張大千,當然是很偉大的藝術家,他的筆墨功底很好,是一個傳承性的非常重要的藝術家,對整理中國畫的技巧有著極大的貢獻,張大千畫作的價格也很高,但如果論及在寫意作品體現出生命的深度與厚度,我個人認為不張大千在寫意性方面不及錢瘦鐵先生,因為他的作品太整齊了,他太注重外在的應酬了。真正的藝術是對內心的挖掘,是對自己生命狀態的挖掘,包括你自己對所處的這個社會,這個國家,這個宇宙,你到底如何看待,這是非常重要的。
真正的藝術是發掘內心深處的東西,像這幅《無量壽佛》(圖見下),剛才建邦兄講了橋本關雪,橋本關雪為什麼極其賞識錢瘦鐵先生,多次邀請他到日本去跟日本的名流交往,橋本關雪就看了錢瘦鐵先生兩件作品,一幅是梅花,還有一個是《無量壽佛》或羅漢圖那樣的作品,就佩服得五體投地。應當說,橋本關雪是日本當時對中國畫的鑑賞力是非常之高的人,這樣的人可能現在就很少了。
錢瘦鐵作品《無量壽佛》
當時就上海灘而言,說老實話,比如對吳昌碩,錢瘦鐵絕對是晚輩,但可以與之並列號稱「江南三鐵」,就是因為錢瘦鐵的精神氣概。看《無量壽佛》這個線條,你就知道這個人的名字,就像他的名字一樣——瘦鐵,瘦鐵一般的線條,就知道這個人的內在精神非常之強悍,這種精神的維度,我覺得比如張大千那樣的人物線條可能還真太不好比,當然張大千學敦煌壁畫的線條是非常好的,但就從寄寓的精神維度來講,與這個是有差距的。
為什麼說筆墨是核心的東西,中國畫筆墨是核心的?因為中國畫是通過以書入畫,至少從元代就定型了,從趙孟、倪雲林、吳門、董其昌,一直到四僧、四王,都是筆墨。當然四王和四僧又有巨大的不同,他們的精神維度是有天壤之別的,因為「四僧」是越看越有生機,而「四王」看多了有點厭倦,後面還是一個精神維度的問題。像王時敏是學董其昌,但並沒有真正學到董的清透靈動,王石谷,康熙把他捧為「畫聖」,他們還是有以畫為服務的思想在裡面,但是「四僧」是做畫的主人的,我覺得這裡面就是一個人格的獨立和精神維度的強大,而錢瘦鐵先生的代表作品是真的體現這樣一種精神。而且他的畫,我們看題跋、印章,我覺得他很多畫還是有創新。
比如梅花,他對筆墨的融合度,我覺得比吳昌碩又推進了一步。真正好的中國文人畫,還是要以畫為寄。為什麼要以畫為寄?就是畫是寄託他的性情,是寄託他的人格,寄託他的生命狀態——錢瘦鐵先生很重要的一點,是他的筆墨可以看得到他的生命狀態,讓人感受得到他的情緒和狀態,現在很多的畫、字作是看不到這樣的狀態。
剛才建邦兄講,由於現在中國美術教育西化的原因,美術學院招考必須要考西式的素描、色彩、速寫,其實這是扼殺中國畫的一道道門牆,也是比較無奈的。現在很多畫家的畫裡是看不出他的生命狀態的,看不出他的情緒狀態的。剛才建邦兄講到日本東京的顏真卿特展,其中最重要的是《祭侄文稿》,《祭侄文稿》為什麼這麼好?也就是可以看得到顏魯公的生命狀態,感受得到他的情緒狀態,字裡行間的慘烈與性情,那不是書法,那幅字就是他的狀態,他的心跡,他的呼喊。就像王羲之寫《喪亂帖》,他從山東琅琊移居到紹興,他的祖墳最後被盜了,他只好說「痛貫心肝,悲乎悲乎」,幾乎感受不到字的存在,然而卻可以徹底感受到王羲之的生命狀態。
顏真卿寫《祭侄文稿》也是這樣的,進入他的生命狀態,為什麼中國人的書畫強調以畫為寄,以畫見人,以書見人,就是能進入他的生命狀態和他的心情。但現在我們看好多畫是看不出的,聽說全國美術年展連續好幾年都沒有寫意畫入選,都是製作的畫、渲染畫和工筆畫,這在過去都是匠人畫,當然中國畫本身是千姿百態的,中國畫有文人畫,有畫匠畫,還有民間畫,還有灶頭畫,這都是中國畫。但我們現在講的,我們的語境是中國畫,中國畫是歸到文人畫的語境,所以很多畫是屬於一種職業畫、一種匠人畫的範疇,跟文人畫沒什麼關係。回到中國繪畫史,即使工筆畫,在宋徽宗和趙孟時代,我們看很細的線條與他們書法的筆性是相通的人,但現在好多工筆畫不是。前不久,上海博物館展的宋徽宗的花鳥圖,他的線條跟他的瘦金書是相通的,趙孟畫的很多的工筆畫也是相通的。像李公麟的《五馬圖》,這次在日本東京,一百年來第一次出面,那種線條,與當時的文人、士大夫的書法也是相通的。
回到錢瘦鐵先生,筆墨的成就是非常重要的,而錢瘦鐵先生可惜的地方在於由於歷史時代的原因,70歲左右就去世了,而且他那個時候五六十年代到畫院為政治服務,被打成「右派」,畫了很多服務性的畫,畫了很多什麼參軍啊,建設新時代的,這個也沒辦法,還有用他的筆墨畫外灘的高樓。但這裡面有的畫也蠻好玩的,像有的人物畫,很質樸,有漢代人物畫的感覺在裡面,因為他是秦漢裡面吸收的養分太多了,他的線條比較拙,所謂的拙並不是真的拙,拙是跟真相通的,就他有真趣。
他的很多畫,由於歷史時代的原因,他沒有在藝術本體的路上鑽下去,後來據說買紙都沒有錢,因為家裡中子女眾多,最後打成右派,畫院給他發的薪水很少很少,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很多畫,宣紙都沒有了,他只好用亂七八糟的紙。
想像這樣一個造詣極深的大畫家,為時代所誤,我們覺得還是讓人心酸的,但他還是在孜孜以求。像錢明直先生回憶他父親的時候,說他還是喜歡一個人躲在房間裡,當時他由於歷史時代的原因,家裡面對他也不是太理解。錢瘦鐵先生當然也有不少應酬之作,我們看一些畫裡面,他也比較率性,有的畫比較率性。有的畫,其實他的構圖還有推敲,但是這也是錢瘦鐵先生一個長處,一方面是他的缺點,就是這些畫從藝術價值來講比較一般,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很率真的人,他的弱點。他不是一個處處要把自己打扮成衣冠楚楚的走到人跟前,他也就是一個不修邊幅,簡簡單單的人,是個真性情的人。
說到他的山水畫,錢瘦鐵先生受影響最大的是石濤,然後是髡殘,這兩個人對他的影響最大。石濤對漢隸花過力氣,畫山水是「搜盡奇峰打草稿」,錢瘦鐵先生也想做,但是由於時代、社會的原因,他沒有像石濤當時走很多地方,壯遊天下,所以他的山水畫裡面,很多地方線條、構成,從石濤那邊的筆墨取法比較多,但他的豐富性、複雜性跟石濤比,還是有差距的,因為他在日本又關了幾年,後來由於各種歷史時代的原因,他沒辦法像石濤那樣搜盡奇峰打草稿,所以他的山水畫從對自然生機的反映來說不及石濤,這是蠻可惜的。
包括建邦兄寫的文章寫說,如果再給錢瘦鐵先生十年時間,讓他能真正的從藝術上沉進去,那會非常不一樣的。其實中國畫家還是越老越厲害,就是「人書俱老」,無論像齊白石、黃賓虹,真正的最成熟的作品還是80歲以後。像齊白石,在錢瘦鐵這個年紀的作品,作品的面貌遠並沒到他這個程度,錢瘦鐵先生可以說是一位被時代所誤的畫家,我覺得從筆墨上來說,包括他的書法、篆刻,已經有了這樣的厚重感,如果再給他十年,那會完全不一樣的。
錢瘦鐵花鳥作品(局部)
石建邦:
我稍微再談幾點。中國畫講究「詩、書、畫、印」,一幅好畫,這四個元素都應該有,這很考驗畫家的綜合修養,錢先生的作品可謂四美兼具,這就非常難得。這幅梅花作品上有個題字,「東風時雨、大地皆春」,梅花是春天最早開的,傲霜鬥雪,凌寒獨立,歷來為人們稱頌讚美。所以這八個字草書,不但書法好,而且寓意好。
中國畫上寫字,起到一個畫龍點睛的作用,它能點醒觀者這幅畫的旨意,代表了一個什麼思想。我們知道文字這個東西它能傳達思想,直接告訴你作者的意圖。畫,可能各人各看,有時候沒有文字的話,沒辦法確切地傳達是在畫什麼。特別現在發展到現在的抽象畫,你就很難知道他在畫什麼,代表什麼意思。文字不一樣,有很強的指向性,可以傳達很明確的思想,所以中國畫中文字題跋是非常重要,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它的文學性、書法性全包含在裡頭。
沿著剛才顧兄講的意思,我也講幾個想法。顧兄剛才講到。張大千和錢瘦鐵他們不一樣在什麼地方。張大千他是一個技法很全面很多產的畫家,不能不承認他的技法水平很高超。但如果用一個術語講,這一點上他是有「廣度」,山水人物花鳥都能畫,十八般武藝樣樣會。而且他特別擅長臨摹仿作,拿一張古代的誰的畫, 比如石濤,他可以做得比石濤還石濤。還有包括八大什麼的,他都能做,這個水平很高。這個就是我們講有廣度,技法全面,面貌繁多。但他缺乏「深度」,或者深度方面他還不夠。所以看他的畫往往感覺很唯美,似乎很完美,也很討人喜歡,特別是工筆畫,富麗堂皇,看上去很漂亮,很容易讓一般人喜歡。
但像錢瘦鐵先生這樣的畫家,是以精氣神入畫,用金石、書法入畫,他的學問、修養,他的境界、抱負都能在縱橫恣肆的筆下體現,這就需要有非常深度的。這種畫就比較有個性,比較自由,不是說我畫這個畫是為了討好你,為了取悅觀眾才畫的。我是要畫出我心裡認為美的東西,需要隨機應變,法由心生,這是跟張大千不一樣的地方。張大千我認為他有廣度,雖然很完美,但在筆墨的探求上,在深度上淺了一點。
還有一點,中國世俗社會對書畫的認知其實非常淺薄,大家講「名人字畫」,書畫家的名氣放在前頭,東西好壞不重要,放在其次。搞收藏的人也是,都講究「大名頭」、「小名頭」。大名頭大價錢,小名頭小价錢。這說明大家沒有真正的鑑賞力,都是聽說這個人很有名,那我買他。有人買了一張畫,自己覺得很好,但是朋友、同事,周圍的人都說不知道這個人的名頭,他就覺得很委屈,覺得白買了。很多收藏家,或者說附庸風雅之輩,經常有這個心理。反過來,如果說你買了張畫,旁邊一個人說,啊呀,這個人名氣很大,我聽說過,你就覺得很開心,覺得自己很識貨,很有面子,自己花得前很值。「名人效應」,「論資排輩」,這其實是非常幼稚的行為。古人講「世人解聽不解賞」,「貴耳賤目、榮古陋今」等等,就是諷刺這種弊病。
所以很多人買畫都是聽忽悠,聽宣傳,而不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認識和欣賞,這其實牽涉到長期以來國民的審美缺失問題。我說這些是想在這裡強調,像錢瘦鐵這樣的大畫家,如果我們再不重視,再不宣傳,就被大多數人遺忘了,這是很不應該的。
已故著名畫家朱屺瞻,活了一百多歲,我記得在八九十年代的時候,上海市政府曾大力宣傳過他,作為文化人瑞藝術壽星來宣傳,他確實也畫得很好。但其實朱老生前就很佩服錢瘦鐵,他們倆五十年代一起到西安、西北那一帶去寫生,一路上朱老對錢先生崇拜得不得了。他們到西安,長安畫派的趙望雲、石魯、方濟眾,也對錢先生敬禮有加,認為他了不起。
顧村言:
石魯曾想拜錢瘦鐵先生為師。
石建邦:
對,他們都對錢瘦鐵相當尊重,覺得他手下的筆墨好,自由多彩,要向他學習,要拜他為師。朱屺瞻也是,他說我要跟錢老學習,也要拜他為師。他確實跟錢老學了不少東西,最主要的是解放了筆墨,擺脫了中國畫原有的許多條條框框。錢老和朱屺瞻有一個特點,朱屺瞻早年學過西洋畫,寫生能力變形能力比較強,他晚年講畫中國畫就是要隨性、隨意,叫「瞎塌塌」(亂塗塗)。錢老在日本呆過,也明顯受到各種美術思潮的影響,筆下不受拘束,對景寫生抒情的能力同樣非常拿手,筆下往往信手拈來,活色生香。這些都是這些大畫家們佩服錢老的原因。剛才顧兄講錢先生有許多畫好像不拘小節,有很多的缺點,其實我覺得缺點往往也是優點,只要大處著眼,整體把握住了,細節上有點瑕疵反而挺好,反而覺得瀟灑風神,活潑可愛。你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畫,往往就沒勁,太刻意太裝飾。
顧村言:
實際上關良先生也說過一句話,一幅畫不要畫得完美,要留有缺憾,畫得完美就完了。就像山泉一樣,山泉肯定有點泥沙的,蒸餾水是沒有泥沙的,二者之間,當然山泉是真實的。
石建邦:
不能追求完美,很多人有一個誤解,以為畫畫就像裝飾畫一樣,一定要完美,每一筆到位,每一個細節什麼的都要像花布頭,圖案化,程式化,這個實際上是不對的,是違反寫意畫的水墨精神的。還有,錢先生的作品也讓我們慢慢理解,藝術的精神追求,其實是一種個體的自由和平等,而不是因循守舊,泥古不化。這個從過去我們中國人不太講究,經常論資排輩或者師徒關係,像吳昌碩派、齊白石派、吳湖帆派,或者大風堂門下等等,講究門戶之見。現代藝術的精神告訴我們,畫畫不能這樣,這樣往往越畫越差,越畫越不行,沒有自己的個性發揮,你的作品也就沒有存在價值,更談不上超越。在西方以前也有這種師徒關係或者是工作室制度,但是現在大家都反對這個。現在西方的畫家,如果你說他的畫很像你老師,他覺得這是對他的不尊重,說明他沒本事,沒有自己的東西。
我覺得在錢瘦鐵畫裡也有這種強烈的自我意識存在,他間接地通過在日本受西方繪畫的影響是很大的。像他的一些寫生形式的作品,我蠻喜歡他的像上海外灘,無錫太湖華東療養院等,既是風景畫,又是寫生的。他很自由的處理畫面,裡面內容非常豐富,要細節有細節,要山水有山水,又空靈活潑,不覺得呆板窒息。你覺得還有傳統的味道在裡面,他能輕鬆地把古今很自由的結合在一起,讓人感覺這樣的中國畫也很有魅力。
我還見過一張錢先生畫過的西湖,不大的,二三平尺吧,但是畫面密密麻麻,整個西湖的鳥瞰地畫了一遍,裡面細節很多,要筆墨有筆墨,又覺得很現代,裡面汽車、電線桿都有,但它又是傳統水墨畫。錢瘦鐵就有這樣的本事,跟傳統跟別人都不一樣,拉開距離。我在錢明直先生家裡還見過一張用顏料畫在木板上好像油畫一樣的東西,很隨意,但也特別有味道。總之我感覺錢先生畫畫那種隨心所欲、自圓其說的能力特別強,而且往往有神來之筆,使得作品很有感染力。
還有畫老鷹,也是錢老的一個強項,與眾不同。他筆下這個老鷹的形式,跟傳統很多畫家的形式不一樣,他畫了一個老鷹俯衝下來的姿勢,很有動感,真正體現了「鷹擊長空」的動勢,凌厲生猛,鷹的細節,眼睛、羽毛、爪子等都畫得很傳神。古代有很多鷹的題材,像宋徽宗的、明代呂紀、林良等人,以致近現代齊白石、潘天壽、徐悲鴻、李苦禪等人,都畫過鷹,但絕大多數都是靜態的,動態的鷹我沒看到過,錢先生擅立新意,讓人耳目一新。
顧村言:
齊白石畫鷹往往是站在松樹上的,李苦禪的是站在石上樹上多。
錢瘦鐵,《鷹擊長空》
石建邦:
對,一般都是畫鷹站在松樹上,取「英雄獨立」的寓意。他就畫一個俯衝直撲的,鷹擊長空的味道就出來了,這個是其他畫家都沒有的。所以我一開始就講到,錢先生他特立獨行,喜歡搞與眾不同的題材,我要畫得跟人家不一樣,這是錢先生藝術思想中很強烈的一個特點,自我挑戰和迎戰。這也是比較新的一個藝術追求,跟他在日本的交往見聞也有關係。晚清開始,中國和日本之間的相互交往是非常活躍頻繁的,一直到抗戰爆發之前。吳昌碩在日本走紅,就是因為王一亭的大力推動關係,王一亭算吳昌碩學生,王一亭當時是大資本家,和日本人做貿易往來,他好像日清公司的中國代理,所以在日本很有關係,被人稱為中日文化交流的民間大使。愛因斯坦來中國,他還請過愛因斯坦到他家裡做客。其他像1920年在上海發起成立的「中日美術協會」,1923年在杭州發起成立的「西湖有美書畫社」等社團組織,都是王一亭出面顧問成立的。通過王一亭等人的活動運作,吳昌碩的很多作品在日本很流行,還有很多日本藝術家來上海和吳昌碩學習,包括吳昌碩還學過日本畫家富岡鐵齋的一些畫風,大家相互之間受影響。錢瘦鐵當時也加入了這個圈子,比如海上題襟館,題襟館是王一亭、吳昌碩他們一起搞的。中日之間活躍的文化藝術交流,對錢先生的繪畫創作也受到了相當大的影響。可能有點扯遠了,但這個背景我們應該要有所了解。
顧村言:
確實是這樣,你看《鷹擊長空》,這樣的老鷹俯衝下來,好像在畫中從來沒有過,剛才建邦兄講到他個人應該是不一樣,一方面可能有意識是不一樣,另外我覺得追根溯源不一樣的核心是他的人格不一樣,他的胸懷與普通畫家胸懷不一樣。
這個就講到,他畫畫的目的是什麼,再回到剛才這個標題的第二個題目,暢神。他畫畫是為了讓自己,一方面他的胸懷在現實生活中沒辦法得到實現的,他的抱負很大,中國的文人基本上是,要給他一個很大的天地,像蘇東坡在杭州做官,有很多想法,還留下一個蘇堤,顏真卿,魯公,王羲之是右將軍嘛。所以中國真正的書法家畫家,他們本質上來說他既不是書法家也不是畫家,本質上他們是有胸懷的文人。
時代的原因,現在各種協會很多,主席也很多,其實是沒辦法與古人相提並論的,雖然他們有他們存在的意義。說到錢瘦鐵先生這樣的筆墨,我們談他的暢神,他的暢神一方面是文人的原因,他有胸懷,但往往是不得志,往往是鬱悶,從屈原到司馬遷都是,司馬遷之所以寫《史記》,屈原寫《離騷》,都是抒其懷抱。中國歷史上很多偉大的文學作品,偉大的藝術作品,我覺得都是一種不得志以後,把全部的精力寄托在一些看似的小事上,反而放大了他的人格,這种放大,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在小事上,再放大,這就是暢神。所以司馬遷寫《史記》,我覺得是暢神,跟班固寫《漢書》還不一樣,因為司馬遷寫《史記》,後來很多歷史學家認為他完全是個人主義,但個人主義是真正的藝術精神,是真正的大人格精神。所以錢瘦鐵的畫畫,我覺得也可以這樣理解,因為他真是熟讀史書,《史記》、《漢書》、《資治通鑑》,他在日本的獄中都要他夫人、小舅子讀史書,在日本的家信裡面,我讀到過好多次,他這樣一個學養與寄意,就自然在他的筆墨中呈現出來了,這就是我覺得他的暢神之所系。
我們可以對比來看,像石濤也是這樣的,石濤、八大山人的作品,為什麼看著與「四王」不一樣?就是精神深度不一樣,因為他的人格精神投射進去了,這就叫暢神。像石濤和八大,他們是國破家亡,他們都是皇室後裔,他們跟普通人不一樣,他本身是可以繼承一個河山的人,最後國破家亡,成為一個遺民,最後出家為僧,所以他這樣的胸懷是不一樣的。
關鍵是這樣的人,通過這樣的事情,他把自己的精神與人格放大了,他不是僅僅傷感於故國離去,而是把這種精神放大到一個人處在這個世界上要思考什麼,人之所以為人是幹什麼,人為什麼要活在這個世上,有很多這樣的思考。這個就歸到中國畫的正脈了,因為中國畫的本質,我們剛才說中國文人畫從宋元明清以後,中國畫的本質不是繪畫性的,它是詩性的,是哲學性的,他不是一個單純造型繪畫的東西,是一個文化、學養和涵養,和你的人格修煉的一個過程。就是畫中國畫是不斷的修煉自己的行為,修煉自己的內心,通過你的取法,為什麼中國人好古而要取法古人?其實真正的師古是師其精神,而非師其形貌,不是像四王那樣師其形式,而是師法其神,像石濤、八大、錢瘦鐵先生這樣,他是師法古人的精神。
我們經常講傳統,很多人認為傳統是糟粕,傳統是死的,我從來不這樣認為,真正的傳統是活生生的,為什麼?因為好的作品沒有古今之分,我們看八大,看宋徽宗,看李公麟《五馬圖》,都可以感到這種生命的活躍,他是活生生的,他是當時人在這個世界上,他的心境的折射,所以他是活生生的。像董其昌講的「宇宙在乎手」,人在世界上看到的,一切是無非生機,一切無非是活潑的,所以他把這種精神投射進去。
所以中國畫是投射精神的,他是投射人的主觀思考的東西,所以他講究哲學,講究詩性,這個與西方是不一樣的,西方油畫從一開始是為神學、宗教服務的,當然它後來也有寫意的東西,是從印象派開始真正進入寫意的狀態,而印象派是受東方藝術日本浮世繪的影響,這是美術史公認的。而浮世繪的源頭是中國藝術。
我們再回到「暢神」這個語境,像這幅畫上的這個線條,我們寫字畫畫時,就這種線條一筆下來,像彎曲那一筆,恣意自在,感覺到這筆下來自己畫畫是很舒服的,是很快樂的,我寫字畫畫時有一種體會,就這一筆下來後很開心的。為什麼叫寫意畫?就是寫其意緒,而且有這種狀態,這種畫是不可複製的,真正的寫意畫是不可複製的,因為你的情緒狀態,你的生命狀態是不可複製的,所以這個叫暢神。
但真正的寫意其實不多了,反而偽寫意橫行。大家都知道有一個以前畫連環畫的畫家流水線作畫,後來還打官司,那樣的畫與寫意精神、暢神是完全兩個概念,那是虛偽的寫意。
錢瘦鐵作品
回到錢瘦鐵先生,其實他對價格、對市場很遲鈍,錢瘦鐵畫了很多畫,基本上是存在兩個箱子裡,很多是草稿,基本上賣得很少,可能他這樣的畫市場上也不會受歡迎,其實就這樣的畫現在還拿出來——當然錢瘦鐵先生是海上大家,價格也高了,如果真正畫家現在這樣畫的話,也未必很受市場歡迎,因為他是為主觀為自己的,不是為金錢,也不是為權力,也不是為主題性創作服務的。
當然錢瘦鐵先生當時是畫院的畫師,職業屬性拿畫院的工資,也得有一些主題性創作,所以我們看到他畫了一些外灘建築、參軍擁軍之類的奉命之作,但他也能自圓其說。但那種畫,不是他暢神之作,我認為好的暢神之作還是他的寫意作品,錢瘦鐵先生畫《三峽》,包括我們談到暢神,可以對比跟錢瘦鐵先生同時期的畫家,比如傅抱石先生,唐雲先生,傅抱石先生和唐雲先生也是受石濤啟發和影響最大的,但是他們是不一樣的,還有張大千,張大千也是受石濤影響比較大的,這幾個人不一樣。
唐雲、傅抱石、錢瘦鐵、張大千都是受石濤影響很大的,但狀態是完全不一樣的,張大千臨石濤是很多很像的,但這個像我個人認為是表面的像,骨子裡細看的話他的線條、厚度跟石濤差距是很大,看紐約大都會那幅他臨石濤的畫作,細看真跡與差距是明顯的,而且他模仿石濤主要目的是盈利,是為了騙一些土豪,一些收藏家。
另外是傅抱石,傅抱石是大藝術家,藝術成就極高,他的價格相對來說也體現了他的藝術成就,傅抱石現在最大的成就他是通過對石濤等的取法,在巴蜀山水間創造了「抱石皴」,非常了不起。然後另外是仿古人物,陶淵明、九歌、屈原系列,從顧愷之人物裡面取法,而且當時是受郭沫若影響,他這方面成就比較大。但是從山水畫而言,從對石濤的取法來說,他跟錢瘦鐵先生是不一樣的,他的山水畫秀逸與豪放之氣都有,但細讀仍缺少一種渾厚的質感。
還有唐雲先生,唐雲先生的山水對石濤的取法也多,但他的格局我覺得不及錢瘦鐵先生,他的技法非常豐富。唐雲先生有名士氣,喜歡喝點小酒,吃螃蟹啊,標準的江南文人。錢瘦鐵先生格局更大一點,唐雲先生一直也很佩服錢瘦鐵,錢瘦鐵先生很多展覽、活動、事情都是唐雲在張羅,包括朱屺瞻先生可能比錢先生還大一點,確實是非常服錢瘦鐵先生。包括石魯,到了西安寫生,石魯要拜錢瘦鐵先生為師,包括朱屺瞻,這些人的審美眼光都是超一流的大家,為什麼他們認定錢瘦鐵先生?就是看到錢瘦鐵先生不光是畫,他身上有一種豪俠之氣,一股真正的文人氣,感動了這些人。
再回到暢神的角度,錢瘦鐵先生尤其是《三峽》圖,他的寫意畫,那種線條太棒了,線條和筆墨的暈染,我自己曾經想買一張錢瘦鐵先生的《三峽》圖,那幅畫上沒有錢瘦鐵先生的本款,只有唐雲先生的跋,當時我想買,不過由於出差在外電話委託,且價格過高沒能買下,很是遺憾。但這是我第一次想在拍賣場買畫,如果不是發自內心的喜歡,是不會這樣的。
其實我們今天講也不是講座,我覺得是跟大家交流,講講我們倆為什麼喜歡錢瘦鐵,我們平常交流很多,是很平等的來說這樣的話。其實在座很多都是高人、大家,比我們水平、造詣又高得多,我們只是講一下粗淺的一些心得。就石濤的影響來說,錢瘦鐵先生真的是形神兼備,唯一的遺憾,就「搜盡奇峰打草稿」這樣的角度而言他與石濤有差距,他沒有走那麼多地方,這是由於歷史時代的原因,如果他壯遊天下,再加上學養造詣,那他的筆墨會到達一個非常高的主度,所以談起錢瘦鐵先生我們總覺得遺憾。像談起黃賓虹先生,不說人生,只說藝術,其實是不遺憾的,他高壽,晚年由於白內障,無意把他的筆墨提高到一個高度,白賓虹、黑賓虹也出來了。
錢瘦鐵先生如果活到九十多歲,到達的高度與影響可能遠非現在可比,他經歷了很多世事變化,為時代所誤,本身他是以畫為寄。談到以畫為寄,黃賓虹先生也是以畫為寄,他本身也是當時在上海編報紙,他本身也是一個新聞人。
我覺得真正的中國畫所寄寓的心性自在與剛健清新,在當下仍然是非常稀缺的。當下的中國畫,包括中國人的民族精神,其實有很多的問題,因為中國畫,中國書畫真的是中國人精神的一個活潑的載體。而且藝術史從來不是以當時的人來書寫的,藝術史從來是後來人書寫的,所以現在我認為到了重新看待錢瘦鐵的時候了。
錢瘦鐵《順風順水送輕舟》
包括後來,以後我覺得會對謝之光先生、張大壯先生、來楚生先生這樣的人,如果有可能的話,我建議上海的美術機構都應該再重新梳理,重新發掘,梳理這樣大家會讓我們知道中國畫的本來,它的意義在什麼地方,中國畫的核心到底是什麼。
石建邦:
最後由於今天的時間關係,我們對錢瘦鐵先生在篆刻藝術方面的成就說得比較少了些,重點講了他在繪畫書法上的成就和貢獻。其實他最早是以篆刻出名的,「江南三鐵」也是講的他在篆刻方面的成績。在海上著名篆刻家中,錢先生當然也是首屈一指的,去年推出的「海上篆刻十六家」中也有他的專輯問世,他在篆刻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李可染先生畫作上經常蓋有兩方圖章,「可貴者膽」,「所要者魂」,也是可染先生的藝術座右銘,後來我發現也是錢先生幫他刻的。所以我們今天看錢先生的藝術成就,應該從書法和繪畫、篆刻三方面聯繫起來一起講,各有千秋,都達到了很高的成就。
錢先生一生刻了很多圖章,到了晚年,我聽錢明直先生回憶,家裡實在窮得連好點的石頭都買不起,買的都是很差的石頭,質地很硬。老先生年紀也大了,體弱多病,刻圖章很累。錢明直先生先幫他把底挖好,精細的部分再由他慢慢修改。那時候印泥都買不起,找油印機的紅色印油作印泥,印在紙上。一代篆刻大師,晚年窘迫到這個地步,實在令人心酸。
錢先生實在走得太早了點,1967年年底他逝世的時候只有七十歲,那是中國最暗淡困難的時期,要是再有個十年八年壽命,他在藝術上無疑還會有更大的成就和突破。
我們今天這個講座,意在重新緬懷錢瘦鐵先生的藝術道路,喚起人們的歷史記憶。這兩年顧兄還有了廬、鄭重老先生等人的倡議呼籲,並得到中華藝術宮的鼎力支持,搞了這麼一次很有分量的專題展覽,頗為轟動。一個好的畫家,並不是看他生前如何風光,他要經得起歷史、時代的考驗。經過半個世紀以上,我們現在看他的作品,還是覺得錢先生的作品很鮮活,很有生命力,看了他的畫還是覺得他是非常了不起的畫家。好的作品就是要經得起歷史的考驗和時間的考驗,有一句話叫常看常新,你經常看,經常還是給你很多啟發,每次都有新的發現,一點不厭倦,那是很不容易的。我覺得錢先生的藝術是當得起歷史的考驗,時間的考驗的,也當得起「常看常新」這四個字的。
(本文錄音整理 李藝 楊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