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古代各項科技的落後,俗語在民間流傳是最為人們所津津樂道,這些俗語幾乎都是古人根據幾代人的經驗總結而成,所以古代百姓很少知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高談闊論,而大多都是將俗語作為安身立命和農耕勞作的準則。尤其是與農業相關的俗語,這些俗語的豐富經驗使得古人在很大程度上免於飢餓的災難。即便是在今天,很多與農業相關的節氣俗語依舊在民間發揮著其獨特的作用。在過幾日便是冬至,作為二十四節氣的最後一個最為重要的節氣,民間關於它的俗語也是妙趣橫生。
關於冬至的含義也是頗有說法,南朝《三禮義宗》是這樣解釋的:
「一者陰極之至,二者陽氣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謂之冬至也」
可以看出古人認為冬至這天是陰陽並至,二氣相爭的日子,所以才將這天視為判斷來年晴雨、冷暖的絕佳時機。
在筆者的四川老家有這樣一句俗語「冬在腰,凍死貓;冬在尾,凍死鬼」,這裡的「冬」指的便是冬至,百姓將冬至出現的時間用來衡量冬季氣候寒冷的程度。直譯過來便是如果本年的冬至在當月的中旬,便是民間常說的暖冬。而貓本身毛軟且淺天生便不耐寒,以此比喻說在說明這時的寒冷是貓難以忍受,但對於人來說尚在可接受的範圍內。而後一句則相對誇張,直譯便是如果冬至出現在本月月末,往後的寒冷連鬼神都難以忍受,古人藉此強調「冬在尾」的極度寒冷倒是在寒冬給人多添了一份樂趣。
當然,冬至的俗語遠不止這些,筆者朋友的家鄉有這麼一句俗語「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聽起則更接地氣。說的是冬至前後的氣溫對年後的氣溫起到了決定性的影響,百姓普遍認為如果冬至前後氣溫偏暖的話,那冬至過後便會氣溫驟降,而且會一直持續到新年的農曆三月。如果冬至前後異常的寒冷,來年氣溫則剛好相反會提前變暖。不知道有沒有朋友能夠猜出這句俗語出自哪個地區呢?
還有一句說的「晴冬至,年必雨」,意思也是非常的直白,是民間百姓除了通過冷暖預測來年氣候的另一種經驗之談,是通過冬至當天天氣的陰晴來判斷新年前後的降雨情況。筆者過年都會沉浸新年的熱鬧氣氛當中很少在意前後的天氣變化,但這句俗語斬釘截鐵的語氣倒是讓人想著實驗證一下。今年的冬至不日將至,有心的朋友也可以留心一下。
這些俗語都只是節氣俗語的冰山一角,俗語不僅流傳廣泛,而且大多俗語因為氣候的地域性也都有地域差異,不同的地區也有關於冬至不同的說法,雖然說法紛紜但百姓同過冬至的習俗卻是一致。不過雖然習俗一致,但風俗卻是各具特色,北方的餃子、南方的湯圓等等不壹而足。那麼諸位家鄉冬至都有什麼美食不妨留言分享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