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莊裡的「兩岸花生節」

2020-12-05 華夏經緯網

  7月,是福州永泰縣長慶鎮花生採摘季。13日,由兩岸團隊共同策劃的「兩岸花生節」在長慶鎮中洋村舉辦,希望為鄉村振興提供新的探索。

7月18日,「兩岸花生節」舉辦的拔花生大賽吸引遊客觀看。

  「從春初看著中洋村花生栽種開始,到今天花生結果成熟,內心十分興奮。」此次活動承辦單位之一、臺灣「見學館」創辦人許俊雄說,這是今年第10次來到長慶鎮。自己走訪了整個鎮區,從地形、氣候、山勢、水文和栽種方式,看見長慶花生品質優良的奧秘。「兩岸融合要真正交心。」

  此次,小村莊裡的兩岸花生節吸引了來自兩岸的多名規劃設計、運營、文創等領域的團隊和青年從業者,以及來自福州的100多名遊客參加。

  記者看到,現場攤位上擺放著臺灣雲林縣和宜蘭縣極負盛名的「花生冰淇淋卷」和「花生麥芽酥」,以及基隆廟口的「花生泡泡冰」等臺灣美食。

7月18日,兩岸參會人員分享現代農業發展經驗。

  許俊雄說,這是臺灣「見學館」團隊從臺北全程冷鏈送到活動現場的。8位臺灣設計公司負責人在攤位上擔任「一日店長」,與永泰縣年輕人共同推介臺灣冰品。

  今年4月,許俊雄和他的臺灣「見學館」團隊參加了由福建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與民革福建省委共同主辦的「同心杯」兩岸青年鄉村振興研修營,對鄉村振興中的兩岸融合發展新路開展了有益探索。此次兩岸花生節是研修營成果延續之一。

  據許俊雄介紹,目前團隊已在當地成立了兩家公司,希望借鑑臺灣經驗,攜手村民打造特色農業文化品牌。

  長慶鎮鎮長陳承勤說,花生是長慶鎮特色作物,現在共吸收農戶78戶、流轉225畝土地用於花生種植,一畝純收入可逾5000元。這是長慶鎮第一次舉辦兩岸花生節活動,希望引入臺灣文創和多元的加工產品,將長慶鎮的文化歷史與物產相結合,推動長慶鎮更好發展。

  在花生採摘地附近,豎著一塊布告牌,介紹了永泰縣有名的古建築逢源堡,即「八卦寨」。旁邊桌子上擺放著八卦型盒子裝著的三色花生製品。

  臺灣博森設計總監李潘龍說,綠色的芥末花生代表福建的綠色森林,黑色的竹炭花生代表肥沃的土地,中間是長慶鎮的紅皮花生。「我們想做一個示範,告訴當地村民,作物做好後如何加工提升價值,比如這個八卦型包裝盒的設計,背後就是品牌故事,就是當地莊寨文化,它可以傳播到海內外更多地方。」

  李潘龍認為,很多臺灣青年有情懷,他們在大陸有更多機會,有更大的可能性。兩岸攜手推動鄉村振興,不僅能幫助推銷花生等特色農產品,更能通過產業活化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為鄉村發展開創出新的天地。

  此次活動由福建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民革福建省委指導,福州市農業農村局、永泰縣人民政府主辦。 永泰縣副縣長唐曉騰認為,臺灣在現代農業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特別是在具體的農業生產中,非常講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思路,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品牌產品。希望以花生為媒,促進兩岸農業共贏發展。

 

 

共話鄉村振興

 

  第二屆「兩岸花生節」18日在福州永泰縣長慶鎮中洋村開幕,臺灣觀光農業技術經驗給這裡帶來的變化,令兩岸人士同感興奮。

  「這批花生使用了臺灣的農業技術,吃起來特別飽滿。」在榕臺灣青年詹竣傑說,今年臺灣團隊加強了與長慶鎮的交流,通過標準化花生加工生產,引進清洗花生機器等現代農業方式,增加花生產量,提升口感品質。

  「加了光合菌的花生結果率提高了,收購價也從18塊一斤漲到了20塊。」中洋村花生種植大戶朱春強笑容滿面地說,「我和小詹常在微信上溝通,遇到問題都會共同解決。」

  永泰縣近年來打造海峽兩岸農業融合產業園,構築起高水平的農業合作交流平臺,實現了兩岸農業互惠互利、共贏發展。

  「臺灣團隊工作精益求精,產品理念先進,增加了這裡農民的收入。」在長慶鎮農技站,長慶嚴選店的店長王巧清向來客講著「一顆花生的故事」。店內擺著花生奶茶、冰沙、厚片吐司,還有特別設計包裝的「長慶5號」紅皮花生,客人嘗後紛紛豎起大拇指。

  此次活動承辦單位之一、臺灣「見學館」創辦人許俊雄在直播連線視頻中說:「我們做花生產品,要先求品質再求銷量。」

  據介紹,臺灣團隊計劃在長慶鎮以一級產業為基礎,結合二級及三級產業分工合作,促進花生的生產、加工、販售等整體性產銷策略,提升附加價值、振興農業。

  許俊雄透露,明年臺灣團隊還會幫助長慶鎮培訓本地農人,利用網絡平臺幫助大陸鄉村年輕人開展直播,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銷售模式。

  「我最大的夢想就是能讓更多青年看到長慶鎮的發展潛力,回鄉創業,帶動鄉村振興,讓更多人獲益。」王巧清說。

  本次活動由福建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民革福建省委會指導,由福州市文化和旅遊局、永泰縣人民政府等主辦,臺灣「見學館」團隊等協辦。

 

回顧兩岸花生節

 

  以「秀美京山·幸福長慶」為主題的首屆兩岸花生節在福州市永泰縣長慶鎮舉行,來自兩岸規劃設計、運營、文創等領域的團隊和青年從業者,以及來自福州的100多名遊客參與本次活動。

  在現場,設有雲林縣和宜蘭縣極負盛名的「花生冰淇淋卷」和「花生麥芽酥」,以及基隆廟口的「花生泡泡冰」等臺灣美食攤位,吸引眾多民眾前來品嘗。據介紹,這些臺灣特產是由臺灣「見學館」團隊從臺北全程冷鏈送達活動現場。

  臺灣「見學館」團隊創辦人許俊雄已是第十次來到長慶鎮,這兩年來他走訪了大陸的許多鄉村,非常看好福建鄉村的發展潛力。

  許俊雄表示,兩岸的團隊正在進行鄉村振興的工作,是為了讓當地的村民知道,「他們所產的農產品在未來會有更多的可能性」。

  「兩岸融合要交心」是許俊雄受訪時反覆提及的觀點。為了持續推進在閩鄉村振興工作,他們團隊已在福州共同開設了兩家公司。許俊雄說,接下來,希望繼續協助永泰當地村民,共同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農業品牌。

  來自臺灣的八名年輕的老總在攤位上擔任「一日店長」,與永泰的年輕人共同推介臺灣冰品,向參加花生節活動的兩岸民眾,分享各式冰品的做法。現場還進行了兩岸同胞採摘花生比賽,並用花生製作美術作品。

  「很多的臺灣青年都有情懷,在大陸有更多的機會、有更大的可能性。我們希望通過兩岸共創的方式,把我們在臺灣所學貢獻到大陸的鄉村振興中。」臺灣「見學館」團隊成員、臺灣博森設計總監李潘龍表示,他希望藉由兩岸的合作,來協助當地的居民,把臺灣元素和當地元素結合,共同推進鄉村振興。

  福建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主任劉宏偉指出,通過借鑑臺灣成熟的鄉村建設經驗,以產業活化帶動鄉村活化,有助培育鄉村振興內生動力,夯實兩岸融合發展的基層基礎。

  2019年4月,永泰長慶鎮舉辦了「同心杯」兩岸青年鄉村振興研修營,以兩岸青年鄉村振興同心築夢為切入點,兩岸青年開展田野調查,交流研討並提出適合長慶的鄉村產業規劃方案,此次兩岸花生節也是研修營成果的延續之一。

  該活動由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民革福建省委指導,福州市農業農村局、永泰縣人民政府主辦,永泰縣農業農民村局、永泰縣文化體育和旅遊局、長慶鎮人民政府、臺灣「見學館」共同承辦。

相關焦點

  • 福建中洋村:「兩岸花生節」共話鄉村振興
    新華社福州7月18日電(趙雪彤)第二屆「兩岸花生節」18日在福州永泰縣長慶鎮中洋村開幕,臺灣觀光農業技術經驗給這裡帶來的變化,令兩岸人士同感興奮。「這批花生使用了臺灣的農業技術,吃起來特別飽滿。」中洋村花生種植大戶朱春強笑容滿面地說,「我和小詹常在微信上溝通,遇到問題都會共同解決。」永泰縣近年來打造海峽兩岸農業融合產業園,構築起高水平的農業合作交流平臺,實現了兩岸農業互惠互利、共贏發展。「臺灣團隊工作精益求精,產品理念先進,增加了這裡農民的收入。」
  • 「沈馬達人」肯亞冠軍選手發自小村莊的呼喚~心愛的小毛驢出鏡
    奔跑在並不平整的土地上,身旁還是那隻心愛的小毛驢「陪跑」,但與往常不同,埃曼努埃爾特意換上了幾乎全新的跑步服裝,亮橘色的短袖跑步衫,同色系跑鞋,白色帽子,黑色長褲。如此隆重的裝扮,是為紀念一年前那段難忘的中國跑馬之旅,而這套運動服裝也是一年前從瀋陽帶回家鄉的,埃曼努埃爾視若珍寶。「我在肯亞跑沈馬!2020魅力沈馬,我與大家共奔跑!」
  • 臺胞來稿:鼠年東北過大年,兩岸都是我的家
    臺胞來稿:鼠年東北過大年,兩岸都是我的家 2020年01月17日 11:28: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兩岸快評第582期】  回望過去往返兩岸的10多個年頭,從初次的接觸、交流、求學、融入、再到成家,不管是在臺北過年,還是在瀋陽過年,心中都只有滿滿的溫暖,因為兩岸都是我家。記得2009年第一次在泉州市永春縣過年,可以說是開啟了我對大陸深度認識的起點,那會兒還沒有微信和行動支付,一個人提著一隻皮箱走訪祖鄉泉州,感受閩南當地那濃濃的春節年味兒。
  • 小手拉大手,兩岸共相守
    「共建好家園」,300多名兩岸婚姻家庭成員齊上陣,搭建起一座座帳篷拼出了「我愛你」的英文簡稱圖形——這是6月1日上午發生在蘇州安住幸福山莊的動人一幕。5月31日至6月1日,由全國臺聯、江蘇省臺聯主辦,蘇州市臺聯、蘇州市海峽兩岸婚姻家庭協會協辦的「兩岸一家親,共建好家園」兩岸婚姻家庭聯誼活動在蘇州舉行,來自全省各市的近100戶兩岸婚姻家庭歡聚一堂,共享幸福婚姻生活,展望兩岸美好明天。
  • 賴神、柯P競飆兩岸關係邊緣化小英
    柯文哲7月1日赴上海出席雙城論壇,這是他任內第二次參加由大陸主辦的這項活動,適逢蔡當局上臺、兩岸關係冰凍之際,柯P在論壇致詞時表示,兩岸關係是影響臺灣民眾生活的重要因素,若大家都能以民眾的福祉為目標,秉持「兩岸一家親」的信念,加強兩岸交流合作,建構「兩岸命運共同體」,共同追求兩岸人民更美好的未來,現在面臨的一些僵局是可以克服的。
  • 我的世界:如何在遊戲中找到村莊?關於村莊背後不為人知的秘密
    一個村莊擁有的建築物包括房屋和一個被稱為村莊中心的井。村莊的類型由大多數村民都可以找到的村莊中心或會合點的生物群落決定。村莊自然生成,建築物和村莊特徵的數量隨機產生,包括可與之交易的村民和村莊本身的位置。這使得尋找一個村莊變得棘手,但是很值得讓玩家們去尋找。
  • 三華農場:種好兩岸融合「試驗田」
    盛夏時節,位於福清市海口鎮岑兜村的三華農場裡稻浪陣陣。站在高處俯視稻田,用特殊稻穀品種培育而成的「兩岸一家親」五個大字格外醒目。  融合兩岸親情於廣袤田野、為合作開闢「試驗田」,是三華農場從上世紀90年代建立之初就開啟的新探索。
  • [兩岸春節]臺灣春節裡的大陸元素
    慧如表示,兩岸關於春節加班機安排的順利達成,讓臺胞們返鄉更安心。  根據兩岸民航主管部門的公告,1月22日至2月19日期間,11家航空公司共計提供528班次加班機,各航點中以上海浦東增加238班次為最多。所有加班機中,臺灣的3家航空公司共提供109班次,大陸的8家航空公司提供419班次。其中部分航空公司還換大機型、優化服務流程,提供充足運力保障。
  • 以「小題」成「大作」!日月潭涵碧樓建築師比照兩岸建築大不同
    日前,導報記者在臺中採訪戴育澤,他說,兩岸要攜手將寄寓中華傳統文化的建築美學帶出去,「越在地越國際。我們要思考的是,什麼是國外的設計師設計不出來的?華人的設計美學要怎麼走出去?這就要求我們回過頭來反思,中華文化在設計上的現代性和當代性是什麼?」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小題」也可成「大作」戴育澤的名字,最早進入公眾視野,是跟日月潭涵碧樓酒店聯繫在一起。
  • 「咱厝裡的歌聲」兩岸情閩南語歌手活動在漳州開發區舉辦
    「咱厝裡的歌聲」鄉親鄉音兩岸情閩南語歌手活動正火熱上演,吸引了臺灣、泉州、廈門、漳州等地5000多人前來觀看。  此次活動由漳州開發區管委會主辦,漳州開發區社會發展局、文聯、音樂舞蹈家協會協辦。陳飛表演《望春風》,她表示,希望能夠通過活動,讓更多人在閩南語歌曲中得到共鳴,了解這片熱土  兩岸一家親 鄉音唱真情  活動一開場,勁爆十足的舞蹈表演《D-MASTER》點燃熱情,引來觀眾振臂歡呼,馮偉傑、猴賽雷、凱文、鄭奕燦、蔡慧群、大陸首位閩南語歌后陳飛等來自閩臺兩地的歌手為觀眾聯袂演繹《勝者為王》、《堅持》、《望春風》
  • 鎖在喇叭裡的村莊,肺炎肺炎期間村頭檢查站
    鎖在喇叭裡的村莊肺炎肺炎期間村頭檢查站我在手機微信山聽到廣播喇叭村長講話大隊部廣播室方言,粗俗、親切、純正的家鄉話回到從前我家住后庄臺村部在南部來自高郵湖的聲音來自同鄉會群裡此時,我外出三十多年,我想回到從前做一個好村民聽村民講話按時春耕,夏播,秋收,冬季水利叫糧食開會,村部。
  • 中國「最小」村莊,僅20戶人家居住,被稱為沙漠中的「世外桃源」
    有的旅行是為了拓寬眼界,瀏覽風景名勝,有的旅行是為了體驗生活,感悟人生,有的旅行時為了尋找逝去的年華,重溫青春的惆悵,而有的旅行是釋放負面情緒,換個心情,輕裝上陣,今天談談中國」最小「村莊,僅20戶人家居住,被稱為沙漠中的「世外桃源」。
  • 臺灣高雄市苓雅區裡長到京參訪 兩岸社區結對籤約
    據了解,參訪團成員都是來自高雄市苓雅區的各裡裡長。此行,除了交流活動外,還將分別與北京朝陽區的兩個社區進行結對籤約。高雄苓雅區正大裡裡長陳文隆表示,團結湖街道文化中心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這裡的文體活動設施一應俱全,尤其是數位化圖書館和3D列印設備非常先進,通過兩岸社區交流學到了不少,要把這些經驗帶回去更好的建設社區文化。參觀結束後,中路北社區在文化中心的多功能廳為高雄參訪團舉行了簡短的歡迎儀式並進行結對籤約。兩岸社區相關負責人介紹了各自社區的發展情況,分享了在社區文化建設方面一些心得體會。
  • 《兩岸關係》——臺中紀行
    大甲鎮瀾宮——開啟兩岸媽祖文化交流的臺灣媽祖宮廟   曾於19世紀80年代末首先開啟海峽兩岸媽祖文化交流的臺中大甲鎮瀾宮,近20年來每年都要組織信徒前往福建莆田湄洲島進香朝聖,使其成為與湄洲島媽祖祖廟聯繫最密切的臺灣媽祖宮廟。
  • 廣東一小村莊地小偏遠,卻孕育出中國第一人,村內滿是文藝油畫
    關注一下,就有故事~陳山村是廣東省江門市鶴山雅瑤鎮一個小村莊,至今已有近一千年的歷史。陳山村是個普通的小村莊,村裡每個角落都由油畫包圍著,如此富有文藝氣息是有原因的。陳山村是「 中國油畫之父」李鐵夫先生的故鄉,李鐵夫先生是中國油畫第一人,出於李鐵夫先生的緣故,村內處處都能看到油畫元素的設計。只要一走進村子,就能看到村道兩邊的外牆畫滿了壁畫。
  • 石家莊原是一個小村莊,它是如何逆襲成為一座國際大城市的?
    很多人對石家莊這個地名不太了解,甚至感到疑惑,為何一個國際知名的大城市,又是河北省的省會城市,怎麼用一個村莊的名字呢?聽起來甚至有點老土,今天「芳談歷史」就跟大家聊聊石家莊這座英雄的城市,如何由一個最初的小村莊逆襲為一座擁有現在1100多萬人的國際大都市的。
  • 猴子到村莊裡搗亂,結果被村民們五花大綁,懲罰的方式讓人笑噴!
    猴子到村莊裡搗亂,結果被村民們五花大綁,懲罰的方式讓人笑噴!一些生活在野外的動物們常常會闖入村民們的家中,不光會有兇猛的野獸會來到人類的居住地覓食,調皮的猴子也是常客,一隻猴子到村莊裡搗亂,結果被村民們五花大綁,懲罰的方式讓人笑噴!
  • 螳螂川河畔有個村莊名叫小貴甸,從溫泉走到螳螂川,這是必經之地
    已進入雨季,昆明的降水量持續增加,螳螂川河道裡的水量明顯加大。有豐沛的水量、有充足的陽光,螳螂川兩岸的樹木、田野都是綠油油的,花花草草、樹木莊稼,都是生機勃勃的模樣。從溫泉鎮出發,沿著西岸一條建設得很漂亮的人行道前行約2公裡就到了一個小村莊,名字叫做「小貴甸」,在村子兩頭都有一塊標明村名的石頭,村子北頭與螳螂川相交。
  • 趣談兩岸詞彙差異 從詞語變化看兩岸交流
    臺灣人的生活有很多不同於大陸的部分,從常用詞語就可略見一斑,比如說大陸的「計程車」在臺灣稱為「計程車」,臺灣人很實用的把「計程」兩個字轉移到了數學題目裡,考考小學生們的數學能力,經常練習題中會出現計算公裡數與價格的題目,如果改成「計程車」可能就少了那麼點趣味。
  • 兩岸一家親 共建好家園——江蘇兩岸婚姻家庭聯誼活動側記
    多年來,她與丈夫在蘇州創辦港澳臺僑聯考培訓學校、開設音樂藝術中心……兩岸姻緣不僅為她帶來了幸福美滿的生活,更為她的事業帶來了新的靈感和機遇。「只有大家好,小家才會好。希望兩岸同胞攜手同心,讓兩岸的明天更加美好!」周鳳的致辭一語道出了兩岸婚姻家庭成員的心聲。   作為兩岸婚姻家庭代表發言的胡陳翊,是活動舉辦地安住幸福山莊的「少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