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108將、鹹陽八景、華陰老腔、陝西八大怪……興平一位初中物理老師將這些元素雕刻在小小的核桃上。這一顆顆惟妙惟肖、小巧精緻的核桃,讓人看後愛不釋手,忍不住拿起來把玩。網友驚嘆:這就是現實版的「核舟記」!
從小就喜歡雕刻
自創陝西核雕
這些精妙絕倫的核雕作品出自費俊龍(藝名:易半塵)之手,他今年52歲,雕刻核雕已近40年,所有作品是他自想自創,一刀一刀雕刻出的。
9月10日上午,華商報記者來到費俊龍家,一張小木桌、一把小刻刀,就是費俊龍的主要雕刻工具,在這裡,他已經創作出六七套核雕作品了。
「這個是《鹹陽八景》,那個是《陝西八大怪》,這兩套是我最得意的作品。」費俊龍說,「旁邊那套《水滸108將》,是根據圖畫上的樣子刻的,用了4年時間才完成。」
記者拿起《鹹陽八景》中的一顆,無論從風景刻畫還是旁邊細節,甚至白雲、雨滴都刻畫得非常逼真,遠看好似一幅風景畫。底座上分別刻著鹹陽八景的名字,每一顆都有不同的紋路,栩栩如生。費俊龍說,刻字時需要非常謹慎,稍不注意,整個就毀了。
據了解,費俊龍從小就喜歡核桃工藝品,談起創作靈感,他說:「12歲的時候,村子裡有小孩過滿月,我看到孩子戴了一條核桃手串,上面刻畫了十二生肖的圖案,非常精緻,我一下子就喜歡上了。於是就開始研究,自學怎麼去雕刻,嘗試著動手製作,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
「現在的雕刻工藝分南方和北方。南方的雕刻比如蘇州雕刻,比較細膩,注重整體,一般多用橄欖核。而我們北方的雕刻豪放粗獷,不拘小節,像我的創作,我叫它陝西雕刻,我們一般使用的是桃核。而我現在使用的都是秦嶺山產的桃核,根據它的大小、紋路,每一顆都要精挑細選。」費俊龍說,自己一般都是利用業餘時間創作,晚上多一點。
作品風格不一
但要有陝西元素
費俊龍說,一開始雕刻沒有固定的主題,大多以人物為主,比如《上善若水》核雕是按照中國女性的特點去刻的,每一顆人物都不一樣。《水滸108將》核雕是因為非常喜歡看《水滸傳》,就萌生了雕刻的想法。後來,他想到陝西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濃鬱的風土人情,就考慮怎麼把它們雕刻出來。「於是我就開始搜集有關資料,仔細研究。比如《陝西八大怪》核雕,陝西人都知道代表了秦文化,可外地人卻不知道。有一次,一位外地朋友來陝西,吃午飯的時候他問為什麼陝西的面這麼寬,我就把《陝西八大怪》中的一顆核雕拿出來給他看,告訴他這是我們陝西的文化。」
家人的支持朋友的鼓勵是他創作的動力
當問到家人對他創作的看法時,費俊龍說了兩個字,支持。
「首先感謝我的愛人,她是最支持我的。原來我們在西安有個店,她白天晚上都在看店,非常辛苦,為這個家付出很多。可是她從來沒有怨言,有時候還會給我意見,當我雕壞的時候,她會鼓勵我、幫助我,這點我非常感動,也是我創作的動力。現在孩子也大了,兒子今年剛畢業,小女兒在西安美院,今年上大二了,他們都非常喜歡藝術,這點我是非常欣慰的,也喜歡他們以後在藝術創作的道路上越來越好。」
費俊龍的妻子張璐說:「孩子現在都在外面,家裡還有82歲的老母親,丈夫是老師,平時工作很忙,還要利用業餘時間創作,所以我就要承擔多一點。有時候為了一處小小的細節,他都要雕一晚上,一個人在房子裡有時候吃飯都忘了,我也感覺挺心疼的。但是,我知道他熱愛核雕這門藝術,就告訴他放心大膽去做,家裡有我呢!」
鄰居王林說:「費老師為人低調謙虛,他的作品我也是偶然看到的,當時就很吃驚,覺得他太厲害了。我非常喜歡他的作品,有時候我們還會一起交流,一起研究怎樣雕更像更好看。」
會一直雕刻下去
希望讓更多人感受陝西文化
談到今後的打算,費俊龍表示,現在想做的事真是太多了,原來他覺得核雕只是業餘愛好,但是現在覺得應該把這門藝術傳播出去。他會一直雕刻下去,讓更多人知道陝西核雕,也希望能交到懂它的「知音」。同時,希望通過核雕讓更多人知道陝西的風土人情。
編輯:鍾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