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最新市場展望:股市和經濟的正在背離

2021-01-16 新浪財經

來源:點拾投資

導讀:2020年的新冠疫情後,美股在短暫下跌後基本上修復了失地,大量的科技企業創了歷史新高。在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只有0.7%的背景下,創新高的股票市場依然看上去具有吸引力。當然,這一次的不同是整體估值水平出現了跳升,股票市場的表現和企業基本面有所脫鉤,2020年標普的盈利會出現大幅度下滑。另一邊,我們看到價值股相對成長股出現了極度的低估,」價值因子已死「成了2020年華爾街最熱議的話題。(2020年表現最差的是價值因子,下跌18%,表現最好的是動量因子,上漲5%)

從美國經濟角度出發,本次疫情對美國經濟影響僅次於1929年的大蕭條。同時長期經濟增長要素在惡化(主要是人口要素),貧富差距繼續創歷史新高。全球股市今年表現最好的是中國市場,取得了少有的正收益。事實上過去15年中國市場表現也是全球最好,年化收益率達到了11.3%(不是指A股,而是MSCI中國)。在這一篇JP Morgan的最新市場展望中,我們會看到過去一個季度美股和全球股市,經濟的全貌。本文由志願者戴國晨翻譯。

譯者 | 戴國晨

美國股票市場

標普500歷史高低點位:隨著市場反彈和預期盈利惡化,目前的預期市盈率超過了前兩次市場高點時的水平。但是10年期利率下行到了創紀錄的0.7%,使股票在目前的狀況下相比債券仍具吸引力。

標普500估值水平:估值指標出現分化,預期市盈率和價格現金流比顯示嚴重高估,而結合固定收益市場的股票利潤率-Baa公司債利率顯示略有低估。在市盈率估值上,預期市盈率由於預期盈利惡化表現出高估,而採用歷史盈利計算的席勒市盈率則處在長期均值水平。

市盈率vs未來收益率:標普500預期市盈率和未來的收益率呈清晰的負相關,也即高估值會透支未來的上漲空間。目前的市盈率對應在未來的1到5年,美股預期年化收益率接近零,不過隨著未來企業盈利情況逐漸改善,2021年估值有望降低。

公司盈利情況: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標普500盈利預期大幅下滑,其中各個板塊受衝擊的程度不同,境況最糟的是被需求和供給雙重壓制的能源企業。目前市場預計2021-2022年盈利會大幅回升。

分紅情況:雖然盈利水平受疫情壓制,但標普500整體分紅率保持穩中有升,股票回購也並未暫停。

價值vs成長:隨著投資人對成長股的熱捧,目前價值股相對成長股極度低估,接近1999年網際網路泡沫時的水平,對衝基金AQR掌門人Cliff Asness今年5月也撰文《價值因子已死?》,表達了對價值因子反轉的期待。

行業表現:今年表現最差的板塊是能源和金融,表現最好的是科技和可選消費。科技板塊自2009年低點以來實現了十年十倍的優秀回報,而且當前估值只略高於其他行業。

因子表現:今年動量因子(+5.2%)又摘得桂冠,成為唯一的正收益因子,價值因子(-18.1%)則排名墊底。各因子長期表現都為正值,但短期波動巨大,其中價值因子的年化波動率高達17.7%,僅次於小市值因子。

年中回撤vs年末回報:珍惜每一次大幅下跌的機會,標普500過去40年中年線收陰的概率約為25%。

市場波動率:疫情期間波動率指數VIX曾觸及80%,相當於08年金融危機高點。目前VIX回落到30%左右,仍比長期均值高出約一倍。

歷史回撤:新冠疫情和原油價格戰宣告了十餘年長牛的終結,市場以極快的速度步入熊市並反彈,從下跌比例上看,本次熊市僅下跌34%,和1929年的下跌86%相比相距甚遠。1929年才是真正的嚴冬,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曾折戟於此,從此形成了買破淨股的謹慎投資風格。

指數長期表現:在一百多年的漫長歲月裡,每次下跌不過是一個小浪花,只有在對數坐標下才能窺見蹤跡。

美國經濟情況

歷史上的大蕭條:本次疫情對美國實際GDP的預計影響大於二戰後的蕭條時期,僅次於1929年大蕭條。

GDP組成:消費在美國整體GDP中佔比約70%,這也是受疫情影響最大的部分。

新冠疫情:美國的新冠疫情隨著經濟重啟再創新高,死亡人數也開始上升。

經濟活動高頻數據:不同行業復甦情況差異較大,貸款和出行指標回暖,餐飲,旅遊,酒店和航空仍在低位徘徊。

消費金融:消費者的資產負債表相當健康,債務只佔總資產13%,低槓桿率降低了危機的風險,也為後續的經濟復甦帶來充足空間。

貧富差距:目前美國的貧富差距達到了歷史高點,前10%收入的人群獲得了整體收入的50%,並在扣除支出後有30%的節餘,而後90%收入的人群支出約等於稅後收入,無法存錢投資。長此以往投資的差異會帶來貧富差距的進一步擴大。

長期經濟增長要素:隨著移民政策收緊和出生率下滑,未來10年的美國的人口增長會進一步降低,GDP增長只能寄希望於人均產出的提高——期待新的科技進步。

政府債務:隨著疫情中政府的一系列刺激舉措,聯邦政府債務規模和赤字水平也進一步擴大,預計到2021年底政府債務GDP比率會超過二戰時期的水平。這些刺激舉措無法直接扭轉經濟蕭條,但可以緩解消費者和企業在疫情中的損失,幫助經濟在疫情過後更好的進行恢復。

失業率vs工資水平:在自由經濟周期中兩者一般呈負相關,本次疫情扭曲了這一關係。今年2月份失業率曾達到50年以來的低位(3.5%),之後隨著疫情攀升到1929年大蕭條以來的高位(14.7%)。

商業周期:疫情之中商業不確定性大幅上升,企業紛紛減少僱傭,降低投資。

失業率/收入水平vs教育水平:讀大學改變命運,如果改變不了——再讀個研究生或者博士。

通脹情況:短期內原油下跌推動通脹進一步下行,但是一旦經濟穩定之後,在目前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下可能面臨中期的通脹風險。

美元情況:美國貿易赤字逐漸降低,與其他國家10年期國債利差收窄。

原油情況:受疫情和價格戰影響,原油價格今年創出20年以來新低(11.57美元/桶),目前快速反彈到39.27美元/桶的水平。美國原油庫存回到2017年高位,活躍鑽井數新低。

美國固定收益市場

美聯儲利率:美聯儲在本次危機中反應迅速,將利率降至0-0.25%區間,並開啟無限量資產購買為市場注入流動性,同時美聯儲工具庫中還有更多手段以應對未來的刺激需要。最新的6月FOMC會議上,鮑威爾表示「甚至還沒考慮過考慮加息」,進一步強化寬鬆預期。

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疫情期間美聯儲迅速擴表3萬億,並還有可能進一步擴張。

長期利率vs通脹:10年期名義利率達到歷史低位,實際利率降為負值,此時投資者會追求一切能帶來正實際回報的資產。

固定收益市場概況:受益於美聯儲的無限量購買,Q2相比Q1利率整體下行,公司債和高收益債的信用利差也有所縮小。

收益率曲線:曲線扁平化——長期利率大幅下行。

固收市場收益率與股票市場相關性:相關性越高風險越大,收益率也越高,最接近股票的品種為可轉債。

高收益債:高收益債違約率上升到4.85%,仍遠低於08年金融危機期間的高點(11%)。

公司債務:非金融企業債務GDP佔比超過了08年金融危機時的水平,同時投資級債務的久期升至歷史高點,低利率環境下公司越來越傾向於長期借款,同時也使債務對利率變動更加敏感。

負利率債:負利率主要出現於歐洲和日本主權債務,其中日本央行購買本國國債比例高達40.2%,這也是安倍經濟學刺激政策中的重要一環。

債券市場流動性:債券流動性國債>投資級債券>高收益債,整體流動性美國>歐洲>日本。

全球貨幣政策:新冠之後各國央行從縮錶轉為擴表,並紛紛調低政策利率。

全球固收市場:今年美國整體利率下行最大,美債在全球表現最好,由於貨幣貶值,歐洲和新興市場債務的美元回報為負。

全球市場

全球股票市場:收到疫情衝擊,今年全球股市下跌10%左右,其中美股僅下跌僅3.1%。不過中國市場更加亮眼,取得3.5%的正收益。從過去15年的收益看,中國股市也冠絕全球,年化收益達到11.3%。

全球股市收益歸因:股市整體收益可以被拆解為盈利上漲+股息+估值變動+貨幣變動。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估值變動,我們看到今年的市場估值迅速下滑又上漲,年中波動高達30%-40%。

全球股市收益vs貨幣變動影響:本幣的升值/貶值會影響各國股市以美元計價的回報,從歷史上美元的大幅波動看,貨幣變動的影響不可忽略。

美國vs全球歷史高低點位:自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股市和全球的估值差距就不斷拉大,在新冠疫情中兩者更是進一步背離。未來隨著美元匯率下行與新型市場的經濟長期增長,這一關係可能會逆轉。

全球股市盈利vs估值:發達國家整體估值相對偏高,從盈利增長和估值角度看,目前新興市場非常富有吸引力。

全球經濟增長:疫情期間PMI暴跌,今年也將成為08年以後首次全球經濟負增長年份。

新冠確診與死亡人數:北美,拉丁美洲和東南亞情況嚴重,目前新增仍在高位,尚未從第一波疫情衝擊中恢復。亞洲和歐洲控制相對較好,為後續經濟復甦提供了空間。

全球高頻經濟數據:隨著經濟重啟,零售和娛樂活動數據顯示各國正在逐漸恢復,其中疫情控制較好的亞洲恢復速度更快。

全球PMI季度數據:二季度全球PMI延續下行,其中中國5月PMI 55.0一枝獨秀,率先回到榮枯線上方。

全球通脹季度數據:受益於低油價,全球通脹尚未出現明顯上行,其中新興市場通脹略高於成熟市場。

全球財政支持:疫情期間各國紛紛出臺財政刺激政策,以直接補助或者借款的形式支持經濟,其中美國直接發放補助的比例最大,佔GDP12.3%。

中國經濟增長:全球市場中中國市場被單獨分析,重要性可見一斑。隨著經濟發展,我國GDP增長中消費影響的佔比逐漸提高。受到疫情影響,政府提高財政赤字,降低銀行準備金率來推動經濟復甦。

新興市場:面對疫情,新興市場預期依然能保持實際GDP正增長。並且預計到2030年,中國和印度的中產階級比例會上升到70%以上,基於目前的中產階級比例(中國34%,印度14%),後期經濟依然有充足的增長空間。

另類投資

大類資產相關性vs波動率:兩個重要的負相關——股票和債券,資產和貨幣。黃金和債券正相關,但和股票幾乎不相關。

對衝基金:對衝基金整體表現和波動率指數VIX呈正相關,市場越混亂Alpha的機會就越多。同時對衝基金一般在市場下跌時能大幅跑贏整體指數。

私募股權:從長期看,私募股權的槓桿收購/成長投資指數能獲得高於二級市場的回報。

資產收益率比較:短期資本回報率MLP居首,MLP業主有限合夥常見於油氣能源企業。

全球大宗商品:大宗商品中農產品和工業品清一色處於歷史低位,帶動通脹下行。而黃金受避險情緒和低利率推動漲至歷史高位。

投資參考

大類資產回報率:今年只有固收產品獲得正回報,危機中又一次驗證了股債均衡的配置策略。長期看收益最高的資產還是大盤股,15年來年化收益率9%,商品可以說是最慘的資產,長期連現金都無法戰勝,15年過去依然負回報。

資金流向:今年資金紛紛流出股債資產以追求安全,人們手中的閒置資金創紀錄的突破萬億美元。

投資組合分散化:風險和收益從高到低——股票,股債平衡,債券。從長期角度看,20年以來回報最高的資產是房地產投資信託REIT,同時股債平衡組合的波動較小,防禦性較強。

消費者信心vs政治格局:民主黨和共和黨互相看衰,分別對自己執政期的經濟更有信心。01-09小布希(共和黨),09-17歐巴馬(民主黨),17迄今川普(共和黨)。

儲蓄收益率:近十年來銀行存款利率極低,大幅跑輸通脹,更跑輸教育支出和醫療支出漲幅,長期持有現金是一個非常糟糕的選擇。

機構投資者行為:企業養老金投資以股債平衡為主,在市場估值提升,利率下降的背景下,養老金的預期回報率也逐年下降。

相關焦點

  • 總統不肯讓權,華爾街陷入混亂,摩根大通:美國恐怖故事即將上演
    但摩根大通依然告訴客戶,在這個敏感時期,美國仍有可能陷入混亂,畢竟現在是2020年。本周三,摩根大通資產管理公司市場和投資策略主席麥可-切巴菜斯特在一份報告中警告說,接下來兩個月時間,美國有可能會上演「恐怖故事」和 「憲法混亂」。
  • 美國大選或令參眾兩院分屬兩黨,摩根大通建議如此對衝
    美國大選或令參眾兩院分屬兩黨,摩根大通建議如此對衝; ①摩根大通表示,投資者應當對美國大選後政府被兩黨「瓜分」,進而難以很快通過大規模財政方案的風險進行對衝。 ②摩根大通策略師John Normand在周四播出的一檔播客節目中指出,如果參議院或眾議院被下任總統的對立黨派控制,則可能難以執行大舉的刺激措施。這會令經濟和市場受到打擊。
  • 摩根大通憑什麼溺寵「中國平安」?
    看完記得訂閱、評論、點讚哦港交所最新權益資料顯示,2019年2月4日,中國平安(02318-HK)獲摩根大通場內以每股均價76.8153港元,增持801.76萬股,總價約6.16億港元。增持後,摩根大通持有權益的股份數目1,197,622,665,佔已發行的有投票權股份百分比16.08%。
  • 「倫敦鯨」擱淺,摩根大通巨虧
    新華社供本報特稿 (徐超)美國最大銀行摩根大通10日承認交易巨虧20億美元,讓金融界只聞其號、不見其人的「肇事」交易員布魯諾·米歇爾·伊克西爾置於全球聚光燈下。伊克西爾因在倫敦金融市場出手兇狠而獲稱「倫敦鯨」,但熟悉他的人描述,伊克西爾生活中舉止低調平和,與在交易市場中的形象反差巨大。
  • 比特幣創歷史新高,摩根大通豪言:還要漲8倍!
    摩根大通甚至認為,從較長時間內比特幣對黃金的替代作用來講,比特幣的市值還要漲8倍。機構佔了比特幣半壁江山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分析師在 11 月 20 日的報告中稱,一些機構投資者已經配置了比特幣,例如購買灰度(Grayscale)公開交易的比特幣信託(GBTC)。
  • 小摩債市展望:需求銳減,小心「縮減恐慌」捲土重來
    摩根大通預計,到2021年,未償還的國庫券將減少6700億美元,同時赤字將被2.8萬億的美債供應所彌補;而2020年的國庫券供應量為2.29萬億美元,美債供應量為1.75億美元。另外,在需求方面,摩根大通稱,最大的變化是央行實行量化寬鬆政策的力度。
  • 比特幣直逼27000美元,市值一度接近摩根大通加花旗集團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比特幣直逼27000美元,市值一度接近摩根大通加花旗集團比特幣又迎來一波新的價格拉升。12月26日晚,比特幣價格突破24000美元,此後又迅速衝破25000美元、26000美元,直逼27000美元。
  • 小摩認為美國大選後股市領頭羊將轉換
    財聯社 (上海,編輯卞純)訊,美國大選前夕,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 Co.)策略師正在放棄對科技股的長期偏愛。該行預測,無論誰贏得大選,股市的領頭羊都將發生輪換。以Mislav Matejka為首的小摩策略師將近兩年來給予科技股的「增持」評級下調至「中性」,與此同時,將銀行和保險股評級上調至「增持」。
  • 【摩根大通:大宗商品交易已回到疫情前水平】分析師Tracey Allen和...
    【摩根大通:大宗商品交易已回到疫情前水平】分析師Tracey Allen和Natasha Kaneva周一在報告中表示,截至11月20日,未平倉合約的價值估計為9370億美元,增加180億美元,為連續第三周攀升。新冠疫苗方面的喜訊勝過了疫情反撲風險的影響,推動工業金屬、農產品和散裝貨全線上漲。
  • 對衝基金的最新押注或能給你帶來啟發
    由於美債期貨和現貨之間一直存在細微差異,所以基差交易在華爾街的對衝基金之間一直相當流行。除非出現波動性激增的現象,否則現貨和期貨價格通常是同向波動的,這給對衝基金帶來了加大杆槓的機會。分析指出,對衝基金目前正在尋找美債期貨最便宜可交割券(CTD)。紐約聯儲上周五公布的每周購買計劃指出,該行將不再購買這些美債CTD,這為對衝基金捲土重來提供了便利。
  • 全球股市一個月內兩次「牛熊換擋」 這三大風險不可小覷
    從3月中旬全球市場跌入低谷,至今已經有數個主要股市指數和部分商品的漲幅超過20%,進入技術性牛市。暫別至暗時刻進入3月以來,全球多個國家在遏制新冠病毒傳播方面、疫苗研製和經濟刺激方面有重大舉措。4月以來,這些舉措有了初步效果,提振了市場信心。
  • 韓國股市屢創新高 散戶成主力軍
    就在外資和當地機構投資者出現恐慌性拋售情況下,韓國散戶卻大量買入,推動了韓國股市走牛。據《韓國經濟日報》報導,外國投資者淨賣出價值24.73萬億韓元的股票,當地機構投資者拋售了25.64萬億韓元的股票,而韓國散戶去年購買了總計47.78萬億韓元的股票。散戶投資主要集中在生物、電池、網際網路和遊戲等領域,這些股票的表現優於傳統周期性股票。
  • 華爾街翻手為雲 國際金融市場風險回落
    周三,我在文章中談到,本周最後兩個交易日將是美歐股市的關鍵選擇窗口,若市場在這裡不能拉起,美歐股市就有可能出現二次探底,所以當前是美歐股市的重要時點。一、市場流動性的改變周四,美聯儲數據顯示,一級交易商已經自美聯儲的新一級交易商信用工具中獲得了277億美元的資金;貨幣市場基金已經自美聯儲新推出的MMLF中獲得了306億美元的資金。
  • 一周展望 | 重磅事件組團來襲,美國會不會飛出「黑天鵝」?
    最新一輪刺激將持續到3月,對於美國人來說,持續時間並不夠長。所以美國經濟能不能繼續復甦,1月5日的喬治亞州決選也被認為具有一定的決定性作用。而如果參議院依然由共和黨人掌控,則意味拜登在稅收和監管領域的改革將受到更多阻礙,一些政策將處於中間地帶,同時現有的政策路徑也不會發生巨大的改變。
  • [央視新聞直播間]世界銀行發布最新一期《全球經濟展望》報告 中國...
    [央視新聞直播間]世界銀行發布最新一期《全球經濟展望》報告 中國發展將帶動新興市場經濟體增長 2021-01-13 21: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土豪阿布達比獲QFII資質 92億人民幣砸向中國股市
    2005年,ADIA新興市場部門成立。2007年,本地和區域投資從ADIA轉移到阿布達比投資委員會。 據彭博社消息,阿布達比酋長國主權財富基金阿布達比投資局獲批向中國股市投資15億美元。這應該是國家外匯管理局批准其的QFII(合格境外投資者)新額度。不過在國家外匯管理局5月29日公布的最新數據中,並沒有公布這一最新審批情況。
  • 金山雲接連入選全球權威指數 摩根大通、高盛等機構提升目標價
    作為雲計算行業的中立服務商,公司在上市半年內資本市場表現強勢,短時間內接連入選全球影響力最大的股票指數MSCI中國指數,又作為僅有的3支大盤中概股之一被納入FTSEGlobalEquityIndexSeries(GEIS)-LargeCap富時羅素國際大盤股指數。
  • 疫情之下的東南亞經濟展望
    ADB預測2021年東南亞經濟將實現4.7%的增長,IMF預測2021年東南亞五國的經濟增長將達到7.8%。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院研究員許利平認為,這種樂觀展望是基於東南亞國家防控疫情能力提升,徹底扭轉防控局面,以及當地經濟潛力的釋放。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認為第一波疫情已經重創了東亞生產網絡,隨著中日韓及東協地區疫情趨於穩定,東亞生產網絡正在率先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