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素敏老師和學生們在一起。
翁素敏老師在上課。
溫州網訊 翁素敏,龍灣區狀元第二小學教務處主任。自2001年參加工作以來,始終堅守在龍灣區鄉村教育的第一線。曾先後獲得「區學科骨幹」「區優秀教育工作者」「街道優秀教師」「片區優秀教師」等稱號。
對於許多城區學校的教師而言,職業上的幸福感莫過於班上的學生考取了重點高中、名牌大學,自身的教科研水平穩步提升,成為了名教師或者學科帶頭人。然而,對於一大批默默堅守在鄉村教育一線的老師們來說,他們的幸福感卻要簡單許多,或許是學生的一聲問候、家長一個信任的眼神。龍灣狀元二小的翁素敏,就是這樣一位幸福感「爆棚」的鄉村教師。
潛心教科研不忘傳幫帶
與翁素敏的見面,是在8月的一個早晨。眼前的這位老師,身材嬌小,笑聲爽朗,舉手投足間流露出一種幹練的氣質。談及人民教師這份職業,她滿懷熱情,談及她所在的學校和學生們,她飽含深情。
2001年,從樂清師範畢業的她來到龍灣區元莊小學(龍灣區狀元二小前身)任教。在19歲被委以班主任的重託,這對翁素敏而言是一個不小的考驗。「剛踏上講臺那會兒,有種『有力不知道往哪處使』的迷茫。幸好,學校安排了一位30多歲的搭班老師在身後提點我,幫助我,使我很快適應了手頭的工作。」
在其後的8年間,身為語文老師的她,充分考慮到鄉村學校孩子的家庭狀況、家長的文化程度,想方設法地為孩子們創設閱讀環境,提高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每逢寒暑假,她總會制訂出很詳細的書單,裡面有推薦書目、簡介等,還列出了孩子假期間需要養成的習慣,方便家長監督;針對新居民子女家庭藏書不多、親子閱讀時間無法保障的情況,她就把孩子們集中起來帶到了學校的圖書館,開展師生共讀、圖書漂流等活動,還收集了許多孩子們閱讀時的照片裝扮成閱讀牆,定期評選讀書郎獎牌。
2009年以來,又接管了學校教務處工作的她,更是將自己在語文教學以及閱讀方面的積累的經驗向全校推廣。一句「我有個想法」的話語經常從她的嘴裡蹦出來,辦公室、學校食堂裡,常常能看到她和同事們潛心探討教學的身影。她不忘「傳、幫、帶」,對自己的業務知識技能從不保留。教研組裡有老師要上公開課,她總是陪伴在旁邊一起研課、磨課;有年輕教師在班級管理方面需要幫助,她總是耐心提示,把自己總結出來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們。她多次和新教師結對,在業務、教研、管理等方面給予幫助和指導,就像剛入職時前輩們對她的提攜一樣。
「剛來到這所學校的時候,我看到我的前輩們對工作是那麼的認真、那麼的投入,這份榜樣的力量深深地打動了我,也鼓舞了我,激勵著我在教學的道路上勇往直前。」翁素敏說。
胸懷使命感耕耘與奉獻
在採訪中,翁素敏告訴記者,自己從小到大的志向,就是當一位人民教師。如今願望成真,在自己熱愛的崗位上奉獻著耕耘著,雖然平凡,但卻幸福。
在翁素敏眼裡,幸福的定義非常簡單,可以是教師節時,學生偷偷塞到她抽屜裡的小卡片或手工花;可以是家長說的「在我心裡,你就是最好的老師」這樣一句話;也可以是招生時,哥哥牽著妹妹的手過來說「翁老師,你能再帶我妹妹這個班嗎」;還可以是時隔多年,孩子們重回母校探望或是通過微信、QQ留下的一句句問候……
其間,她也曾有到城區學校任教的機會,但她卻割捨不下這片土地,割捨不下教室裡那一雙雙充滿著求知慾的眼睛。她常常對年輕教師說,既然選擇了堅守,那就要扛起肩上的那份責任,把教學工作做好,把孩子們教好。
基於鄉村學校相對薄弱的家庭教育,翁素敏嘗到了既當老師又當家長的艱辛。曾經班級裡有位由奶奶撫養長大的男孩,因為鬧彆扭躲起來,翁素敏就帶著幾個孩子田裡巷子裡到處找,最終她發現,找到孩子的那刻,心裡的第一反應不是責罵,而是擔心、害怕;這個男孩耍帥留起長發,她的解決方式不是批評,而是讓幾個女生告訴他,男孩子最帥的樣子是留短髮。
秉承著這樣一份使命感和責任感,16年來,翁素敏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師者大愛。結婚時,她只請了一天的假;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她幾乎沒有接送過;從家到學校,每天來回兩個小時車程;經常加班加點,有時甚至到晚上10點多才回家……
在校長眼裡,她作為學校語文學科的帶頭人,致力於課程改革,潛心教學研究,努力讓學生會學習,愛學習。在同事們眼裡,她的勤奮使她進步,她的執著讓她收穫,她的課因個性的張揚而美麗,因教學理念前衛而精彩。在孩子們眼裡,她就是他們的知心姐姐,無論在生活或是學習上遇到困難,總願意第一時間向她求助。
「作為一名鄉村教師,在物慾橫流的今天,更要講敬業和奉獻」。翁素敏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堅守著三尺講臺辛勤耕耘、開拓創新、默默奉獻,因為她時刻告訴自己——平凡中也能演繹教育真諦。
來源:溫州日報
記者潘舒暢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