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灣區狀元第二小學老師翁素敏:一位幸福感「爆棚」的鄉村教師

2021-01-10 溫州新聞網

翁素敏老師和學生們在一起。

翁素敏老師在上課。

  溫州網訊 翁素敏,龍灣區狀元第二小學教務處主任。自2001年參加工作以來,始終堅守在龍灣區鄉村教育的第一線。曾先後獲得「區學科骨幹」「區優秀教育工作者」「街道優秀教師」「片區優秀教師」等稱號。

  對於許多城區學校的教師而言,職業上的幸福感莫過於班上的學生考取了重點高中、名牌大學,自身的教科研水平穩步提升,成為了名教師或者學科帶頭人。然而,對於一大批默默堅守在鄉村教育一線的老師們來說,他們的幸福感卻要簡單許多,或許是學生的一聲問候、家長一個信任的眼神。龍灣狀元二小的翁素敏,就是這樣一位幸福感「爆棚」的鄉村教師。

  潛心教科研不忘傳幫帶

  與翁素敏的見面,是在8月的一個早晨。眼前的這位老師,身材嬌小,笑聲爽朗,舉手投足間流露出一種幹練的氣質。談及人民教師這份職業,她滿懷熱情,談及她所在的學校和學生們,她飽含深情。

  2001年,從樂清師範畢業的她來到龍灣區元莊小學(龍灣區狀元二小前身)任教。在19歲被委以班主任的重託,這對翁素敏而言是一個不小的考驗。「剛踏上講臺那會兒,有種『有力不知道往哪處使』的迷茫。幸好,學校安排了一位30多歲的搭班老師在身後提點我,幫助我,使我很快適應了手頭的工作。」

  在其後的8年間,身為語文老師的她,充分考慮到鄉村學校孩子的家庭狀況、家長的文化程度,想方設法地為孩子們創設閱讀環境,提高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每逢寒暑假,她總會制訂出很詳細的書單,裡面有推薦書目、簡介等,還列出了孩子假期間需要養成的習慣,方便家長監督;針對新居民子女家庭藏書不多、親子閱讀時間無法保障的情況,她就把孩子們集中起來帶到了學校的圖書館,開展師生共讀、圖書漂流等活動,還收集了許多孩子們閱讀時的照片裝扮成閱讀牆,定期評選讀書郎獎牌。

  2009年以來,又接管了學校教務處工作的她,更是將自己在語文教學以及閱讀方面的積累的經驗向全校推廣。一句「我有個想法」的話語經常從她的嘴裡蹦出來,辦公室、學校食堂裡,常常能看到她和同事們潛心探討教學的身影。她不忘「傳、幫、帶」,對自己的業務知識技能從不保留。教研組裡有老師要上公開課,她總是陪伴在旁邊一起研課、磨課;有年輕教師在班級管理方面需要幫助,她總是耐心提示,把自己總結出來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們。她多次和新教師結對,在業務、教研、管理等方面給予幫助和指導,就像剛入職時前輩們對她的提攜一樣。

  「剛來到這所學校的時候,我看到我的前輩們對工作是那麼的認真、那麼的投入,這份榜樣的力量深深地打動了我,也鼓舞了我,激勵著我在教學的道路上勇往直前。」翁素敏說。

  胸懷使命感耕耘與奉獻

  在採訪中,翁素敏告訴記者,自己從小到大的志向,就是當一位人民教師。如今願望成真,在自己熱愛的崗位上奉獻著耕耘著,雖然平凡,但卻幸福。

  在翁素敏眼裡,幸福的定義非常簡單,可以是教師節時,學生偷偷塞到她抽屜裡的小卡片或手工花;可以是家長說的「在我心裡,你就是最好的老師」這樣一句話;也可以是招生時,哥哥牽著妹妹的手過來說「翁老師,你能再帶我妹妹這個班嗎」;還可以是時隔多年,孩子們重回母校探望或是通過微信、QQ留下的一句句問候……

  其間,她也曾有到城區學校任教的機會,但她卻割捨不下這片土地,割捨不下教室裡那一雙雙充滿著求知慾的眼睛。她常常對年輕教師說,既然選擇了堅守,那就要扛起肩上的那份責任,把教學工作做好,把孩子們教好。

  基於鄉村學校相對薄弱的家庭教育,翁素敏嘗到了既當老師又當家長的艱辛。曾經班級裡有位由奶奶撫養長大的男孩,因為鬧彆扭躲起來,翁素敏就帶著幾個孩子田裡巷子裡到處找,最終她發現,找到孩子的那刻,心裡的第一反應不是責罵,而是擔心、害怕;這個男孩耍帥留起長發,她的解決方式不是批評,而是讓幾個女生告訴他,男孩子最帥的樣子是留短髮。

  秉承著這樣一份使命感和責任感,16年來,翁素敏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師者大愛。結婚時,她只請了一天的假;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她幾乎沒有接送過;從家到學校,每天來回兩個小時車程;經常加班加點,有時甚至到晚上10點多才回家……

  在校長眼裡,她作為學校語文學科的帶頭人,致力於課程改革,潛心教學研究,努力讓學生會學習,愛學習。在同事們眼裡,她的勤奮使她進步,她的執著讓她收穫,她的課因個性的張揚而美麗,因教學理念前衛而精彩。在孩子們眼裡,她就是他們的知心姐姐,無論在生活或是學習上遇到困難,總願意第一時間向她求助。

  「作為一名鄉村教師,在物慾橫流的今天,更要講敬業和奉獻」。翁素敏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堅守著三尺講臺辛勤耕耘、開拓創新、默默奉獻,因為她時刻告訴自己——平凡中也能演繹教育真諦。

  來源:溫州日報

  記者潘舒暢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

相關焦點

  • 示範課教研受鄉村教師孩子喜愛
    2020年12月29日-30日,由廣東省青少年基金會與卓越教育聯手承辦的護燭公益項目·關愛鄉村教師行動,特邀卓越教育語文、數學、英語三個學科的授課名師和教研專家,分別來到派潭鎮中心小學、第二小學開展送教活動,將優質示範課堂帶到鄉村學校,幫助鄉村教師解決期末課程教研問題。
  • 沒有專職英語教師的偏遠鄉村小學 孩子的英語也可以很棒
    他是貴州省遵義市道真縣隆興鎮杉木小學的學生。誰能想到,在沒有專職英語教師的偏遠鄉村小學,孩子的英語也可以學得這麼棒?這緣於今年9月份啟動的臨港-U來道真縣鄉村小學遠程教育項目。1440課時在線英語和音樂課視頻中的小男孩正在做臨港-U來道真縣鄉村小學遠程教育項目在線英語課的口語練習。
  • 沒有專職英語教師的偏遠鄉村小學,孩子的英語也可以學得這麼棒!
    他是貴州遵義市道真縣隆興鎮杉木小學的學生。誰能想到,在沒有專職英語教師的偏遠鄉村小學,孩子的英語也可以學得這麼棒?這緣於今年9月份啟動的臨港-U來道真縣鄉村小學遠程教育項目。圖說:老師線上教學。上海臨港公益基金會供圖(下同)1440課時在線英語和音樂課視頻中的小男孩正在做臨港-U來道真縣鄉村小學遠程教育項目在線英語課的口語練習。
  • 山的那邊真的有大海…雲南鄉村老師這支vlog看哭網友
    …… 這幾天 一位雲南鄉村教師 為學生們拍的vlog火了! 網友專門為此開設話題 #山的那邊真的有大海# 閱讀量達2億!
  • 美妙音符引路人——鄉村教師黃祥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這些新老師知識豐富、工作熱情高、有朝氣,讓農村孩子感受到了不一樣的課堂風採。據記者了解,瑞金市廖坳小學就有那麼一位美妙音符引路人——鄉村教師黃祥。一、初到班級,記憶猶新廖坳小學建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位於瑞金市瑞林鎮北邊的廖坳村,離鎮15公裡,屬於偏遠山區了。
  • 聚焦鄉村 關愛園丁 紅瑞樂邦攜手武漢電視臺走進徐古鎮桃花小學
    關愛教師,感恩師德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事情。6月8日,在徐古鎮徐古街道桃花小學,由紅瑞樂邦攜手武漢電視臺和今日頭條共同舉辦的「關注鄉村教師」活動順利舉行。紅瑞集團華中大區總經理助理徐潔、企劃部經理秦文娟、武漢片區經理龐傑等一行共同參加了活動。
  • 尊師情意濃,馨香滿校園——簡家隴鎮雙板橋小學慶祝第36個教師節活動
    本網訊(通訊員 蔣玉榮)9月10日上午9時,簡家隴鎮雙板橋小學在學校禮堂隆重舉行「慶祝第三十六個教師節」活動。參加這次慶祝活動的有簡隴鎮中心學校領導、三村委領導、邵東市愛心義工聯愛心人士與全體師生,活動現場隆重而熱烈。活動開始前,師生們伴隨著曼妙的歌聲有序入場。
  • 2020年馬雲鄉村教師計劃提名教師丨徐萍:為孩子們找一條通往山外的路
    全鄉第一個用普通話上課的老師去年8月,貴陽市息烽縣石硐鎮木杉小學的校園,突然來了一撥大孩子。「徐老師徐老師……」當他們一個個展示自己的大學錄取通知書時,既是老師又是校長的徐萍感動不已。在她的記憶裡,曾幾何時,這波孩子可都還是一些灰頭土臉的留守兒童呢,怎麼一下子,全都變成了準大學生呢。記憶的恍惚,讓徐萍更加體會到,作為一名教師的幸福。
  • 結業192名「種子教師」,「寧波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支持計劃」四年成績單來了
    ,讓鄉村文明更加熠熠發光,是每一位鄉村教師的使命和擔當。奉化區松岙鎮中心小學語文老師周海祥通過這一平臺,從一名普通教師蛻變成區學科骨幹,從一名培訓學員蛻變成區域學科導師。周海祥說,自己在導師們的指點下,從剛開始只知如何順利上課,到能關注教學期間的困惑,再到能想方法去突破,去解決,能更好地教育鄉村孩子。
  • 合陽教師蔣東東:堅守鄉村無悔 惟願桃李芬芳
    蔣東東,男,1991年6月出生,中共預備黨員,二級教師,陝西省延安市志丹縣人。2015年西安體育學院畢業後,憑著對教育事業的滿腔熱忱,以特崗教師公開招聘第一名的優異成績順利通過了各項考試,進入合陽縣黑池鎮中心小學任教,從事體育、語文、英語等學科的教學和班主任工作。
  • 郴州「最可愛鄉村教師」孫國強:鄉村教育的腳步深深淺淺
    他就是2019年郴州市「最可愛鄉村教師」孫國強。堅守初心,把最美青春獻給農村教育問起當老師的初衷,孫國強不禁回憶起往事。他出生在鼎夏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3歲時,因患小兒麻痺症,導致左腿殘疾。1988年,鼎夏小學分來了一個公辦教師。當新老師剛走進學校,校舍的簡陋,用水的麻煩,已經讓他打起了退堂鼓。孫國強曾試圖替孩子們多留住這位新老師,為此他主動把家搬到了學校,給新老師作伴。白天,他帶著新老師熟悉環境,走訪學生;晚上,山裡沒什麼娛樂消遣,他怕新老師耐不住山裡的寂寞,就拉著新老師下棋、聊天。
  • 讓更多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訪2020年馬雲鄉村教師計劃提名教師...
    讓更多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訪2020年馬雲鄉村教師計劃提名教師趙仲奎趙老師給學生輔導作業「作為一名鄉村教師,有幸獲得2020年馬雲鄉村教師計劃提名,我很驚喜也非常激動!」1月9日,隴南市武都區三河中心小學學生們考完試已經放寒假,忙完各種工作的馬雲鄉村教師計劃提名教師趙仲奎接受採訪時這樣對記者說。「人們常說,一粒種子, 只有深深地植根於沃土,才能生機無限。我從事鄉村教育36年,今天能獲此獎是我教育生涯的結晶。我所有的努力其實都只為一件事,那就是讓更多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趙仲奎說。
  • 「安寧教育」情歸鄉村育桃李 默默耕耘鑄師魂——記優秀鄉村教師...
    育人者幾摞書卷,濃縮歲月多少眷戀在我市鄉村,有一支為了鄉村孩子默默耕耘的教師隊伍,他們在艱苦的環境條件下,為了孩子們的健康成長,默默奉獻。青龍學校的張德明教師,34年紮根農村學校一輩子,為人師表,立德樹人,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管理和教學經驗,是這支鄉村教師隊伍的優秀代表。1986年,生於青龍,長於青龍的張德明老師,為回報家鄉人民養育之恩,毅然回到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基礎建設落後,條件極為艱苦的青龍雙湄村小學任教。
  • 尋找最可愛鄉村教師丨翁日新:大山裡的孩子更需要好老師
    大山裡的孩子更需要好老師——記汨羅市屈子中學教師翁日新翁日新與新化縣水車鎮中心小學的孩子們合影。(資料圖片)通訊員 攝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易禹琳 【微檔案】翁日新,女,1966年2月生,中學高級教師。1984年7月至今,先後在汨羅市屈子祠鎮的中心小學、楚塘中學、屈子中學任教,從教35年,其間在本市和新化山區支教五年。
  • 音樂背包客:遇見鄉村老師求知的目光和孩子們爽朗的笑聲
    有這樣一群人,TA們選擇走進鄉村學校,為師資力量薄弱的學校上音樂課,為鄉村合唱團做排練指導,遇見鄉村老師求知的目光和孩子們爽朗的笑聲,也遇見和自己相似的靈魂。TA們的名字叫快樂合唱3+1音樂背包客。—湖南郴州安仁縣和張家界慈利縣,為縣裡的鄉村音樂老師和孩子們帶來美好音樂時光。
  • 新疆烏蘇市教師所特拉:鄉村校園的百靈鳥
    39歲的蒙古族女教師所特拉在鄉村小學工作已經15年了。從2001年至今,她在平凡的崗位上克服著平常小學教師所沒有過的困難,創造了一個個教學奇蹟。    所特拉從小上的是蒙語學校,大專學的是蒙語計算機專業,畢業以後如願以償地成為了烏蘇市古爾圖鎮蒙語學校的計算機老師。可是好景不長2006年由於生源匱乏,蒙語學校古爾圖鎮中心學校合併。蒙語教師也經歷了教學生涯的挑戰。年紀大的老師一般分配在後勤崗位上,而所特拉這樣的年輕教師就被分配在教學一線。
  • 「每個孩子都是上天給我的最好禮物」——訪2020年度馬雲鄉村教師...
    「每個孩子都是上天給我的最好禮物」——訪2020年度馬雲鄉村教師計劃提名教師趙建琴每日甘肅網1月8日訊據蘭州晚報報導 作為一名鄉村教師,白銀市靖遠縣的趙建琴老師從教23年來,不斷給自己重新定位,由大孩子的「知心姐姐」變成了小孩子的「老師媽媽」。
  • 割捨不了的講臺情懷——「2020年嘉禾縣最美鄉村教師」曹青山素描
    「2020嘉禾縣最美鄉村教師」曹青山(左一)接受敬禮。紅網時刻通訊員 劉元偉 郴州報導連續48年從事教育行業,民辦教師、公辦教師、學區主任、退居二線人員、退休後返聘代課教師,無論身份如何變,一直沒變的是上講臺。
  • 年收入突破10萬元 買了新車 這位鄉村教師臉上的皺紋裡都帶著笑意
    年收入突破10萬元 買了新車 這位鄉村教師臉上的皺紋裡都帶著笑意今天,中國教育報刊登了一則篇幅不長的特寫報導,內容是:記者採訪廣西田東縣作登瑤族鄉中心小學校長羅逢秋。這位校長是1985年參加工作的。1993年以前他是一位民辦代課教師,每月36.4元,1993年轉正後月工資為200元,到了2017年他的總收入突破10萬元,還買了小轎車。記者寫道,羅逢秋「黢黑的臉頰上皺紋都帶著笑意」。
  • 鄉村教師一條vlog感動網友
    老師沒有騙你們……」近日,一條記錄雲南鄉村教師李芳從邊境小學去往海南三亞參加「2019馬雲鄉村教師獎」頒獎典禮的VLOG衝上微博熱搜榜,眾多網友在觀看完視頻後表示自己「看哭了」。11日,視頻的拍攝者李芳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講述視頻背後的故事。圖為視頻中李芳乘車前往蒙自。網絡截圖李芳是雲南省紅河州金平縣地西北邊境小學的一名老師,她在此已執教了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