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三四月是農忙時節,這時候家家戶戶都出來,到田間拔秧插秧。人們在田間或閒聊,或唱著歌,或專注埋頭幹活。「種田辛苦要唱歌」是電影《劉三姐》裡的臺詞,耕田勞作非常辛苦,而歌聲能讓人產生愉悅的心情,暫時忘記勞苦,另外歌聲還有鼓舞的力量,讓農活幹起來更有勁兒。這時,插秧歌就這麼產生並流傳下來了。
關於插秧,記得民間流傳一句俗語:大田栽秧角對角,老漢踏到媳婦腳。宋代詩人楊萬裡有一首七言詩,寫農民插秧勞動的場景。楊萬裡是一位心思特別細膩,並善於觀察生活細節的詩人,他還重視到民間鄉下學習,寫的一系列詩詞也非常接地氣。詩人早期收集民歌,重視詩歌韻律,後來詩詞大多融入民歌元素,寫成的詩歌裡有成組的夯歌,船歌,還有就是廣為流傳的插秧歌。
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溼到胛。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宋 楊萬裡 《插秧歌》
插秧在農村是大忙時節,為了與天氣搶佔農忙時間,農夫讓全家成員下田插秧勞作,有時候忙不過來還得請人幫忙。插秧勞動的主要環節是從秧田中拔秧,在田水中洗去泥土後捆秧,再把成捆的秧子拋給大田中的人插秧。詩歌前兩句寫的就是全家動員插秧勞作,分工協作,配合默契,幹得熱火朝天的忙碌情景。
插秧時節最怕天氣乾旱,一旦遇到,那少不了從其他田裡引水過來。假如碰上下雨,那真是天助農夫也。詩歌三四句寫農夫在大雨滂沱中插秧,儘管披著蓑戴著笠,依然從頭溼到肩,這幹農活就好像打仗一樣,蓑笠是鎧甲護具,與天氣戰鬥,跟雨水對立,不但感覺不到辛苦,反而心裡越幹越起勁。此時農民心裡一定樂開了花,沒準已經開始幻想綠油油的秧苗長成金燦燦的稻穀,然後變成糧食。農民不怕辛苦,有的只是對勞作的激情與熱愛。
詩歌五,六句寫家中人給田間勞作的人送飯,詩人善於捕捉生活中令人感動的細節。田坎上的人喊吃飯,田間的人卻只顧插秧,表現田間忙活的節奏和氣氛。送飯的關心幹活的,幹活的卻關心手中的活計,只不答不是不回答,而是想,吃飯之前再多插幾行秧子。
最後兩句說的是,剛插的秧還沒有生根,整片田地還沒有插完,一定要看管好那些小鵝小鴨,別讓它們到田裡糟蹋秧苗。由此看出,插秧的時候不僅勞累,而且事情繁雜,處處都要想周全,稍有差池就白忙活了。
詩人用通俗易懂的白話來描寫農家勞作之事,生動細緻,節奏緊湊,非常接地氣,每一句看似閒聊,無意描寫,實際上句句傳神,彷佛真的看到並參與一次插秧勞動。詩人對農夫勞作細節的觀察以及對勞動人民的思想情感把握,都非常到位,不然很難把一項看上去繁瑣枯燥辛苦的勞作寫得這麼傳神。可以看出詩人熱愛勞動之人。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