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詩詞描述農村孩子兒時回憶——插秧勞動

2021-01-08 國學研究僧

每年三四月是農忙時節,這時候家家戶戶都出來,到田間拔秧插秧。人們在田間或閒聊,或唱著歌,或專注埋頭幹活。「種田辛苦要唱歌」是電影《劉三姐》裡的臺詞,耕田勞作非常辛苦,而歌聲能讓人產生愉悅的心情,暫時忘記勞苦,另外歌聲還有鼓舞的力量,讓農活幹起來更有勁兒。這時,插秧歌就這麼產生並流傳下來了。

關於插秧,記得民間流傳一句俗語:大田栽秧角對角,老漢踏到媳婦腳。宋代詩人楊萬裡有一首七言詩,寫農民插秧勞動的場景。楊萬裡是一位心思特別細膩,並善於觀察生活細節的詩人,他還重視到民間鄉下學習,寫的一系列詩詞也非常接地氣。詩人早期收集民歌,重視詩歌韻律,後來詩詞大多融入民歌元素,寫成的詩歌裡有成組的夯歌,船歌,還有就是廣為流傳的插秧歌。

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溼到胛。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宋 楊萬裡 《插秧歌》

插秧在農村是大忙時節,為了與天氣搶佔農忙時間,農夫讓全家成員下田插秧勞作,有時候忙不過來還得請人幫忙。插秧勞動的主要環節是從秧田中拔秧,在田水中洗去泥土後捆秧,再把成捆的秧子拋給大田中的人插秧。詩歌前兩句寫的就是全家動員插秧勞作,分工協作,配合默契,幹得熱火朝天的忙碌情景。

插秧時節最怕天氣乾旱,一旦遇到,那少不了從其他田裡引水過來。假如碰上下雨,那真是天助農夫也。詩歌三四句寫農夫在大雨滂沱中插秧,儘管披著蓑戴著笠,依然從頭溼到肩,這幹農活就好像打仗一樣,蓑笠是鎧甲護具,與天氣戰鬥,跟雨水對立,不但感覺不到辛苦,反而心裡越幹越起勁。此時農民心裡一定樂開了花,沒準已經開始幻想綠油油的秧苗長成金燦燦的稻穀,然後變成糧食。農民不怕辛苦,有的只是對勞作的激情與熱愛。

詩歌五,六句寫家中人給田間勞作的人送飯,詩人善於捕捉生活中令人感動的細節。田坎上的人喊吃飯,田間的人卻只顧插秧,表現田間忙活的節奏和氣氛。送飯的關心幹活的,幹活的卻關心手中的活計,只不答不是不回答,而是想,吃飯之前再多插幾行秧子。

最後兩句說的是,剛插的秧還沒有生根,整片田地還沒有插完,一定要看管好那些小鵝小鴨,別讓它們到田裡糟蹋秧苗。由此看出,插秧的時候不僅勞累,而且事情繁雜,處處都要想周全,稍有差池就白忙活了。

詩人用通俗易懂的白話來描寫農家勞作之事,生動細緻,節奏緊湊,非常接地氣,每一句看似閒聊,無意描寫,實際上句句傳神,彷佛真的看到並參與一次插秧勞動。詩人對農夫勞作細節的觀察以及對勞動人民的思想情感把握,都非常到位,不然很難把一項看上去繁瑣枯燥辛苦的勞作寫得這麼傳神。可以看出詩人熱愛勞動之人。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農村一種溼地裡的野草花,連古詩詞裡都有描述,可盆栽可藥用
    其實,農村生活就是一面鏡子。我們嚮往的同時,不如多去了解多去關注,哪怕多認識一種植物就是朝著田園夢想更進一步。不是嗎?農村一種溼地裡的野草花,從古代就出名了,你見過嗎? 常靠種子和根莖繁殖,肆意生長,經常被農民當雜草清除。
  • 種田大戶請來45人插秧隊伍 他想再現 「唱著號子插秧苗」
    正是因為稻田裡養殖有小龍蝦,李兵發現,在插秧的季節,不能用機械插秧,「機械插秧,稻田裡的水全部渾濁,很容易導致小龍蝦缺氧而死。」去年開始,李兵決定,200畝稻蝦田,全部採用人工插秧。200畝稻田,在幾天內把秧苗插完,這需要不少人手。「多少人不是問題,周邊老百姓都是種田的,個個會插秧。」李兵說,他想找的插秧人手,最好會唱秧號子。
  • 實拍:五一期間,安徽皖南山區農村正忙著插秧!
    大家好,這裡是百家號:一起走遍世界,每天帶你看見不一樣的世界,本期,我們百家號:一起走遍世界將要帶你來安徽省皖南山區看一看,看什麼?不是看這裡的山水有多麼優美,也不是來看這裡的徽州古民居,因為這些很多人可能都已經看過,今天我們來看一個不一樣的場景!看圖!
  • 它是農村稻田的寶,插秧放進去,收割稻穀時捕撈,下酒燉湯味道佳
    它是農村稻田的寶,插秧放進去,收割稻穀時捕撈,下酒燉湯味道佳。在咱們國內的好多農村地方都是可以看到的,人們每天都是忙碌在農田裡面,大家對於自己平時所見識到的那些餐桌上面的食物也會有很多不同的理解。因為在農村地方不經意的地方,有很多本來就不起眼的野貨,到經過咱們的一番料理之後,人們把那些不起眼的野味送上了餐桌,對這種事情大家是什麼看法呢?
  • 小時候農村「雙搶」時節能讓人脫層皮,艱辛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
    記得在小時候,再過差不多十天,農村種植兩季水稻的地方就進入了一年中最忙碌、最辛苦的「雙搶」時節了。所謂「雙搶」,就是搶早稻收割和晚稻插秧,「搶」字生動體現了勞動的緊張程度。「雙搶」在每年的七月進行,是一年中天氣最炎熱的時候,在酷暑中進行緊張的生產勞動,其辛苦程度不言而喻,這種辛苦只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才有體會。「雙搶」從開始收割田裡的早稻開始,草帽和鐮刀是這項勞動的標配。那時候,水稻收割仍然以手工方式為主,用鐮刀收割好水稻後,還要徒手將割倒的水稻聚攏到一起進行綑紮,便於運輸。這項工作需要2人以上合作才能完成,一般是全家有勞動能力的男女老少一齊上陣。
  • 現在的年輕人還有幾個會插秧種田的?
    現在農村的年輕人以30歲年齡為上限,這個年齡段的農村年輕人,可以說或多或少的都插過秧,就算不會插秧,至少也幫過父母撥過秧。因為我的大女是90年出生的,標準的90後,小女兒與大女兒年齡相差五歲,95年出生的,2000年的時候,農村還盛行「雙搶"不過也是接近尾聲了,再後來就沒有"雙搶"了,那時候農村是比較忙的,農村的孩子們是閒不住的,要幫助父母們搶收搶插趕農時,記得大女兒八九歲的時候,帶著四五歲的小女兒做伴,在田裡一把太陽傘底下拔秧,兩人乖的時候撥秧也是很可以的,不乖的時候,兩人就打起了泥巴仗,看不到人了,一身的泥巴
  • 插秧還是拔秧?
    郭先生:你們今天(11月5日)第20版《朝鮮印象》有一幅照片,文字說明是「朝鮮民眾在插秧」。我看不是插秧,而是拔秧,你們看看,是不是錯了。  編者:讀者看得真仔細。在農村呆過的人都應該知道,秧苗先是集中培育在秧田裡的,插秧的時候,要先拔秧苗,紮成小捆運到待插水田裡,再按照一定的間距插秧。照片中的場景,的確是拔秧。
  • 五月農忙,也是插秧的季節
    注滿水的水田每年到了五月,我們就開始插秧了。插秧就是先把稻種灑在苗床上育苗,等長到大約有四、五寸時,再把秧苗拔起捆成一個個秧把,然後挑到田邊,拋灑到田裡,最後人下到田裡,一手分著秧苗,一手把分開的一小撮秧苗插入泥土中。
  • 【桐城記憶】插秧
    那是激進地區的激進做法,不僅採取薄膜育秧,而且提前翻耕紅花草蓄水泡田,時間是搶上去了,其實與農時是不甚相宜的。一是秧齡不足,插在大田裡,經受乍曖乍寒考驗的能力自然就相對弱些。二是提前翻耕的紅花草的肥力亦相對差些。如此相悖農時的提前栽插,水稻的千粒重和畝產量均要低些。 插秧看起來似乎是一項很輕巧的農活,其實它是一種特別講究的既需用智又需用力的技術活、辛苦活。
  • 中國中小學生每天僅勞動12分鐘!請給勞動教育一個華麗的轉身
    學校經常開勞動實踐課,讓學生上山採茶、摘菊花,摘橡子,農忙的時候讓學生回家幫忙收麥、割稻、插秧、放牛……有一年學校蓋教學樓缺工人,甚至讓我們四五年級的學生搬石頭搬磚。而學校的老師也都亦農亦師。操場邊上這裡開闢一塊玉米、紅薯地,那裡開闢出一片菜地。一到春天,高年級的學生,就會有半天時間,在老師的帶領下先是刨地,過幾天扒紅薯溝,又過一段時間,抬水澆地埋紅薯苗。
  • 回憶舊時麥收時節
    回憶舊時麥收時節作者:蔡炯記得年輕時,每當五月南風起,大片大片麥田換上新裝,由綠變黃,漸漸泛起金浪。我們當地老百姓說:立夏十八天收好元麥。意思是立夏之後十八天成熟的元麥必定顆粒飽滿,是豐收的;元麥如果在這之前就成熟的話,則麥子顆粒就會有點癟。
  • 知青往事:勞動鍛鍊
    ,全村人都能聽見,每當這時,社員們扛著或拿著勞動工具陸續從家裡出來,奔向勞動地點,一般頭天就布置好了明天幹什麼活兒,幹一陣活兒後回家吃早飯,早飯後和午飯後再兩次出工,每次出工前隊長都要吆喝:「唔---唔!打栝咧----!打栝咧-!」。老鄉們從來不看表,是根據太陽的方向和高度來判斷時間的。
  • 水稻插秧太累,一天才80,為什麼還有不少農村婦女搶著幹
    現在農村普遍的一個現象,在家種地收入不高,想要外出還得考量家裡的一家老小怎麼辦。外出打工的話,一般也就是就近找一個,畢竟家裡的地再不掙錢,還得種著,畢竟多少有些收入夠一家人的開銷了。所以就近找一個工作,在農忙的時候,還能夠及時回來幫忙。
  • 中排鄉煙川村:「開秧門」忙插秧
    隨著鞭炮鳴響,村裡高齡老人一聲「開秧門囉」,開秧門活動在流傳千年的吉利調中開始,大家開始架牛犁地,邊犁邊唱犁地調,悠長的犁地調中透著大家對新的一年豐收的期望,一旁將要插秧的婦女們正麻利而嫻熟的在秧田裡忙於拔秧苗,下田插上第一把秧前,村裡的老人通過吹撒拉、算氣益、倒氣益、吹口弦、破氣益、唱氣益等祈求風調雨順,金秋豐收。
  • 古詩詞裡的中國味道
    古詩詞裡的中國味道我小的時候,媽媽就教我讀書認字,尤其是讀中國古詩詞。我3歲時,就會說出押韻的話:「白白的雲朵藍藍的天,藍藍白白蕩鞦韆」。如果把中國文化比作一場盛宴,那麼中國古詩詞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鹽。我喜歡古詩詞,因為詩詞裡有春夏秋冬。
  • 十二首描寫鄉村生活的古詩詞,熱愛勞動,看最美詩詞
    下面介紹的這些關於鄉村生活的古詩詞,朗朗上口,都是膾炙人口的好詩詞,希望喜歡。1、憫農 唐 李紳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2、歸園田居 陶淵明 魏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 一種很美的體驗和回味-插秧
    文\ 汪志看《新聞聯播》時,很多遊客在南方的水田裡卷著褲腿,手握秧苗學插秧,快樂與汗水,四周鬱鬱蔥蔥的秧苗,讓我不自覺地想起唐朝布袋和尚的妙語「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靜方為道,原來退步是向前……」華夏廣袤的土地,凡是有種植水稻的地方
  • 插秧:我們的青春像水稻一樣 在廣袤的田野上蓬勃生長
    在老家農村,一般到了「穀雨」時節,鄉親們就開始下田播種,「小滿」之後,秧苗長到四五寸高,就開始移栽到水田裡去。小時候,是姐姐教我扯秧的。她說,扯秧要懂點技巧。蹲在田裡,左手拿秧,用右手的食指和拇指捏住秧苗的根部,輕輕一扯,秧苗就從泥巴裡掙脫出來,露出白白嫩嫩的根須。秧苗扯好後,譁譁洗去泥巴,抽一根身後浸泡過的稻草,一個一個地輕輕捆綁起來,然後壘到畚箕裡,挑到水田裡去。
  • 農村兒時自製玩具,80後美好的回憶,第一個「攻擊性」不小
    農村兒時自製玩具,80後美好的回憶,第一個「攻擊性」不小農村伴隨著我整個「童年」,說起農村的生活,可以用「酸甜苦辣」來形容,有美好的回憶,也有不堪的經歷,今天來說說我們小時候玩過的「玩具」吧。一、小爆竹小時候在農村最喜歡炸牛屎堆,那場面簡直不敢回憶,有時弄的自己一身都是,想想都臭。
  • 農村老人這般操作,90後兒時沒少幹!
    農村老人這般操作,90後兒時沒少幹!對於那些有可能會下蛋但又不會咯咯叫的母雞,主人的操作手法很多8090後的人都見過,不少90後的孩子兒時沒少幹,趁著母雞還沒被放出雞籠,一隻一隻地抓起,然後手法嫻熟地按壓雞屁股,即將要下蛋的母雞後部會發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