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次剛果戰爭中卡比拉藉助盧安達、烏幹達、安哥拉等國的支持,推翻了蒙博託政權,控制了剛果(金)大局。上臺執政的卡比拉對遲遲不肯撤離的盧安達駐軍漸生猜忌,雙方矛盾日深,在試圖強制其撤出後,盧安達勢力開始把槍口轉向了卡比拉政權。戰爭在1998年爆發,至2003年交戰雙方達成和解並共同組建剛果民主共和國過渡政府才結束。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哪些非洲國家捲入到了這場戰爭中?它們參戰的原因分別又是什麼?
盧安達:支持剛果(金)的反政府武裝,用武力推翻卡比拉政權,建立一個對盧安達友善的剛果(金)政權以維護兩國邊境安全和穩定。
盧安達雖是小國,人多地少、資源貧乏,卻有成為地區強國的野心,為此盧安達希望借剛果(金)戰爭,從剛果(金)攫取領土。
盧安達覬覦剛果(金)豐富的礦產資源,掠奪剛果(金)的礦產,也是其出兵剛果(金)的重要原因。
打擊活動在剛果(金)東部境內的胡圖族民兵組織,因為此組織對盧安達新生政權(圖西族建立,胡圖族和圖西族是世仇)構成了嚴重威脅。
烏幹達:支持剛果(金)反政府武裝,力圖用武力推翻卡比拉政權。
清剿剛果(金)境內的烏幹達反政府武裝—「民主力量聯盟」, 消除邊境安全隱患。
借出兵剛果(金),掠奪佔領區內豐富的礦產資源,為烏幹達獲取豐厚的經濟利益
烏幹達是東非強國,不僅想成為東非聯邦的領袖,也想稱霸大湖地區。而剛果(金)歷來是中部非洲和大湖地區的盟主。烏幹達介入剛果(金)戰爭,一方面想以此削弱剛果(金)的實力,另一方面想藉此稱霸大湖區。(大湖地區指的是非洲中東部東非大裂谷周圍的一些國家)
蒲隆地:支持剛果金反政府武裝,反對卡比拉政權。
出兵原因與盧安達、烏幹達大體相似。
蘇丹:支持卡比拉政權。
蘇丹與烏幹達關係不和,雙方互相支持對方國內的反政府武裝。烏幹達反對剛果(金)卡比拉政權,蘇丹自然是支持卡比拉政權。
如烏幹達支持蘇丹國內的反政府武裝—蘇丹人民解放軍。作為報復甦丹則支持烏幹達的反政府武裝—民主力量聯盟。
防止曾是剛果(金)卡比拉政權盟友的蘇丹反政府武裝—蘇丹人民解放軍再次與卡比拉結盟,以便保持一張對抗烏幹達的王牌。
蘇丹想要在剛果(金)開闢戰場,與烏幹達直接較量。這樣既可以幫助卡比拉與烏幹達、盧安達軍隊直接對抗,又可部分牽制烏幹達對蘇丹反政府武裝——蘇丹人民解放軍的支持。
辛巴威:支持卡比拉政權。
辛巴威參加第二次剛果戰爭,支持卡比拉政權,有經濟、政治兩方面的原因。
經濟方面:
在卡比拉推翻蒙博託政權的戰爭中辛巴威就曾提供了幾百萬美元的貸款, 而且辛巴威在剛果(金)的投資就高達2. 4億美金。
辛巴威的軍火工業也向卡比拉的軍隊賒售了5300萬美元的軍火、食品、服裝。若卡比拉垮臺,辛巴威則無法收回這些債務。這次辛巴威直接幹預就是防止剛果(金)的債務打水漂。
由於剛果(金)礦產資源豐源,辛巴威當局希望藉此大舉投資投資剛果(金)的礦產業,獲得剛果(金)豐富的礦產資源,以擺脫本國的經濟困境。
政治方面:
辛巴威的穆加貝總統面對國內反對勢力的質疑和不滿,希望通過在剛果(金)的軍事行動來轉移國內外的視線,重振自身的聲望。
辛巴威總統穆加貝出於和南非總統曼德拉爭奪南部非洲領袖地位的心理,反對南非對剛果(金)戰事提出的各方和談建議,所以對剛果(金)內戰高調介入,並以此展現辛巴威地區大國角色,打壓南非在南部非洲的影響力。
安哥拉:支持卡比拉政權。
追擊雖然是安哥拉國內的反政府武裝但卻在剛果(金)建有後方基地的薩文比領導的「安盟」勢力,並以此切斷「安盟」在後方的補給線。
保護本國在下剛果一帶的石油設施。
在金夏沙維持一個友好的、服從安哥拉利益需求的政權,而卡比拉政權正符合安哥拉的需求。
謀求獲取剛果(金)的礦產資源,獲得豐厚經濟回報。
納米比亞:支持卡比拉政權。
維護和擴大自己在剛果(金)的礦產利益。
查德:支持卡比拉政權。
想獲得在非洲法語國家的影響力。
利比亞:支持卡比拉政權。
想藉機改變「洛克比空難」後自己在國際上的孤立地位。
以上就是捲入第二次剛果戰爭的各國參戰的原因。這些國家的捲入惡化了剛果(金)的局勢, 成為剛果金和平難以實現的重要原因之一,更加重了這場戰爭的激烈程度,加深了剛果(金)人民的苦難。截止2007年4月統計,剛果(金)戰爭以及戰後的持續衝突,總計造成的人口損失達540萬。
第二次剛果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非洲地區最大規模的地方衝突,參與國家之多、投入兵力之巨、造成的財產損失和人道主義災難之重在非洲歷史上都尚屬首次, 因此第二次剛果戰爭又被稱為「非洲的世界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