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我用flash講成語故事」

2020-11-23 海南日報
  ■ 本報記者 鄧鈺 特約記者 陳思國

  「從前有個書呆子,他在書中看到螳螂捕蟬時用樹葉遮住自己,誰也看不見,書呆子高興極了……」近日,陵水黎族自治縣光坡鎮中心小學(以下簡稱光坡小學)一間教室的電腦上播放著一部精美的動畫小短片。這部動畫劇情短片《一葉障目》,由光坡小學四(1)班學生吳星品在老師林青翠指導下完成製作,近期獲得了2019年全省中小學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活動學生類作品一等獎。

  「製作動畫劇情短片,對一個四年級的孩子來說難度不小。但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吳星品從動畫製作中獲得樂趣後,不斷激勵自己繼續深入學習。」據林青翠介紹,該校目前還沒有開設專門的動畫製作課程,但是吳星品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接觸到動畫設計的相關知識後,經常利用課餘時間向她請教。

  「今年3月,我在上信息技術課時看到老師利用flash(動畫製作軟體)演示了動畫效果,覺得特別有趣。」吳星品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沒想到經過老師的簡單操作,圖像就在電腦上動了起來,最終變成了動畫。她因此暗下決心:一定要學會這門神奇的技術。

  「動畫製作不僅要會畫畫,還要學會使用圖層、元件和許多代碼。這個過程不僅枯燥而且頗具難度,吳星品能堅持下來很不容易。」林青翠說。

  經過一個多月的學習,吳星品逐步掌握flash的基本操作技巧後,林青翠便想引導她製作動畫劇情短片。「我和老師決定從課本素材入手,以動畫片的形式講述中國成語故事。」吳星品說。

  但是,製作動畫劇情短片並非易事。「短片要考慮很多問題,涉及人物的服裝、臺詞、動作以及背景顏色、道具製作等眾多工序。」林青翠說。

  為了製作動畫劇情短片,林青翠指導吳星品先從劇本開始準備。在她的指導下,吳星品根據成語故事設計出相應的旁白和畫面內容,接下來再設計角色形象。「我們上網搜索了很多古人的資料圖片,認真研究他們的髮型、衣服,然後再來設計我們的動畫人物。」吳星品說,雖然這個過程有些繁瑣,但是看著動畫人物逐漸在電腦屏幕上顯現出來,這個過程讓人充滿了成就感。

  製作動畫短片的過程難免會遇到困難。林青翠和吳星品師生二人經常要上網尋找教程和代碼,並向校外的動畫製作專家請教。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一葉障目》這部動畫短片終於製作出來了。「製作過程中,短片就修改了二三十遍,就連背景顏色都調整過許多次。」吳星品說。

  林青翠認為,孩子從小就接觸動畫設計,不僅能開拓個人視野和眼界,培養創意思維,還能激發他們對信息技術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鳥類的記錄史,從很久以前就開始了。17世紀以來編撰的瓊崖郡志中,已普遍有記載。  而對鳥類真正意義上的科學調查,則始於19世紀下半葉,由幾位來到海南島的外國博物學家開創,此後綿延百餘年,直到今天。
  • 海南日報數字報-探索數字健康「海南模式」
    同時全國首個「數字健康生態村」落地海南生態軟體園,23家企業當天籤約入駐。今年以來,海南生態軟體園已聚集了上百家數字健康企業——海南以數字健康產業為引擎,「健康中國」正翻開「海南篇章」。  大會由中國衛生信息與健康醫療大數據學會、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省衛健委主辦,海南生態軟體園等單位協辦。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王靚婷  編者按  紫水雞,一種罕見的水鳥,由於過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誤以為已然滅絕,而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北美味馬友魚
    文\海南日報記者 於偉慧  在瓊北的港口中,無論是東寨港、鋪前港、清瀾港,還是東水港、馬友魚都是一個珍貴的魚種。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報集團融媒體產品
    兩會微雜誌 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閉幕後,將第一時間發布「兩會微雜誌」,以「全家福·代表委員參會瞬間」的形式,展示代表委員風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農漁業的百科全書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在海南農民眼中,農業是一個非常需要經驗的工作。儋州有句諺語說,「三年易考文武舉,十年難考田秀才」。  千百年來,海南農民在實踐中總結出了大量的農諺,揭示了大自然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和運行規律,在生產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 海南日報數字報-船型屋是這樣建成的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賈磊  通訊員 潘達強  一場大雨過後,泥土浸潤著草木的清香,海南日報記者驅車穿梭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G224國道上,前去採訪黎族船型屋屋頂茅草編織匠人。
  • 海南日報數字報-支援前線,群眾是銅牆鐵壁
    文\海南日報記者 梁君窮  圖片上,一位解放軍戰士穿著褶皺的舊軍裝,背著簡易的行軍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水畔精靈——海南水獺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水獺,這種曾經在海南島上廣泛分布的哺乳類動物,已經很久未能有人真正看到它們的身影了。而1963年中國科學院原中南分院調查隊發現海南水獺的地方,正是五指山腳下。
  • 海南日報數字報-端午,公仔約你雲看戲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端午將至,海南各地都在為歡慶端午做準備。人們包粽子、採艾草、預備龍舟賽……在許多海南人心中,端午節是僅次於春節的重要日子,許多人家會像過年一樣在祖屋祭祖,然後吃團圓飯。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部「狼的格林童話」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十多年前,《狼圖騰》一出版即成暢銷書,關於狼的精神品性在年輕人中引發諸多討論。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龜鱉半天下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的龜鱉類十分豐富。我國有現生龜鱉類動物36種,分屬6科18屬,海南島分布有18種,分屬6科14屬,佔全國龜鱉總數的50%,是我國龜鱉物種多樣性最為豐富的3個省份之一。
  • 海南舉行第五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比賽 南海網盧天琴獲二等獎
    &nbsp&nbsp&nbsp&nbsp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海口8月22日消息(南海網記者 莊曉珊)「我會用手中的筆、手中的鍵盤,譜寫社會上點滴的正能量……」8月22日下午,第五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選拔賽在海口舉行,來自省內主要新聞單位的13名優秀新聞工作者依次登臺,向現場觀眾講述了自己或同行們在新聞實踐中所歷
  • 海南日報數字報-高考作文以「給動物餵食」為話題
    ■ 本報記者 李佳飛    今天上午11時30分,2014年高考首場科目語文考試結束了,在海南中學考點門前
  • 海南日報數字報-入饌入藥話鮮蕨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高高矮矮、擁擁擠擠,一株株嬌嫩欲滴的鮮蕨,或拳曲狀如小兒握拳
  • 海南日報數字報-從養蠶「門外漢」到致富「土專家」
    2月25日中午,海南日報記者來到番響村村民王國謙家中,看到他和妻子正忙著準備自家桑苗的肥料。今年62歲的王國謙,不僅是瓊中的「脫貧之星」,還是名副其實的脫貧致富電視「明星」。自2015年以來,在當地政府的幫扶下,王國謙通過勤奮自學和勞作,發展種桑養蠶產業,家裡蓋起了新房,日子過得愈發紅火。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黑山羊:肉香味美 「羊」名天下
    海南黑山羊是海南目前唯一的地方優良山羊品種,由於市場需求量大,一直供不應求。我省一直將黑山羊養殖作為海南畜牧業發展的重點之一予以扶持,近年來黑山羊出欄量穩步增長,黑山羊肉量供應能力不斷提升。東山羊就是在萬寧東山嶺放養的海南黑山羊。據傳,早在宋代東山羊就被列為皇室貢品,而今早已名聞四海。  近日,海南日報記者來到位於萬寧東山嶺腳下的源生態東山羊產銷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合作社的羊舍裡,上百隻毛色黑亮的東山羊圍繞著工人來回打轉。  「我們一般早上投餵料,下午野外放牧。」
  • 海南日報數字報-綠海龜:我們出生在西沙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操 圖\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美麗的西沙群島,在繁星點點的夜空下,秀美的島礁除了海潮拍岸的聲音外,萬籟俱寂。  每年4月至11月,在這裡的南沙洲、北島、晉卿島、甘泉島、全富島等多個島礁,一撥撥雌海龜趁著夜色,現身沙灘產卵。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文昌)海釣精英邀請賽落幕
    本報訊 (記者衛小林)8月25日,2019海南親水運動季活動——海南(文昌)海釣精英邀請賽在文昌市鋪前鎮落下帷幕。
  • 海南日報數字報-聽海南的聲音……
    ■ 本報記者 李夢瑤  閉上眼、屏住呼吸,你「聽」到了什麼樣的海南?  也許是海浪拍打礁石的轟鳴聲,山風掠過林梢的簌簌聲,群鳥翩躚和鳴的啁啾聲,或是一首首古樸的山歌,一段段悠揚的「調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