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最初品飲茶葉的方式是咀嚼鮮葉的,這其中也不排除人們會將茶葉咽下肚去。
▲第一個吃茶的人——神農氏
後來,茶葉的利用方法進一步發展為生煮羹飲,也就是把茶葉煮成羹湯來飲用,有點像現代的煮蔬菜湯,又有點像粥,因此也被稱為「茗粥」。
此時,茶葉還是會被人吃下去的。直到唐代以後才發展出「煮茶法」、「煎茶法」。
除此以外,人們對茶葉的食用從來也沒有停止過。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人們就已經開始食用茶葉,後來與茶葉相關的菜餚、糕點也是層出不窮。例如我們熟悉的龍井蝦仁、烏龍鱔片、碧螺腰果、紅茶餅乾,不都是用茶葉來製作的嗎?據說,敬愛的毛爺爺也有吃茶葉的習慣。
▲茶葉常常入菜
吃茶的好處
這麼看來,茶葉自古以來就是可以吃的。沒錯,茶葉的確是可以吃的,古往今來,與茶葉相關的美食不知凡,中國人的美食天賦,遇上茶,正是「天作之合」。
而且從科學的角度看,吃茶葉和喝茶都能吸收營養物質。
茶葉的營養物質包括水溶性和脂溶性兩部分,後者是不溶於水的。也就是說,吃茶可以更多的輔助人體進行茶葉營養物質的吸收。
喝茶+吃茶,是茶葉的完美升華法則。
茶葉中的水溶性營養主要包括兒茶素、維生素C、胺基酸;脂溶性營養則主要有維生素E、胡蘿蔔素、膳食纖維、礦物質、葉綠素。
茶葉美食
雲南很喜歡用普洱茶入菜。
烤或炸制的普洱茶葉,像海苔那樣酥脆。
把泡好的茶濾掉茶汁,控幹。
鍋裡倒油,低溫中火炸茶葉,至茶葉發脆。
最後和烹製好的肉或蝦調配,撒上(椒)鹽,喜歡辣可配紅辣椒絲。
比如雲南菜普洱茶炒蝦。
喜歡這道菜的小夥伴,身邊如果有姜氏古茶,也可以做來試試,姜氏古茶和普洱茶都為黑茶,且姜氏古茶已傳承300年,具有「熬頭好,味醇和,湯色紅亮,且帶新茶香氣」的獨特品質,口味甘甜滑順,且溫和養胃,不可多得的茶中佳品。
煮著吃、烤著吃、炒著吃,燻著吃……任君挑選!當然,吃的不止是茶,還有茶葉幫襯著的其他食材。
燻著吃
用茶葉燻烤肉類的技術源於中國,四川的傳統名餚樟茶鴨便用到了茶燻之道。
茶的煙燻味比其他木頭更加細膩、清香,同時可為食材提供足夠的鹹味。茶燻的過程也很簡單:
在炒鍋或較深的鍋中,鋪上幾層箔紙,之後將等分量的茶葉與米混合一起堆成一堆,並撒上一些水,之後可根據個人口味喜好放入柑桔皮,肉桂棒,八角茴香,肉豆蔻或任何其他調味品,以增添風味。這些燻制的香料放好之後,支起架子,放上肉類,蓋上蓋子,點火,則可開啟茶葉燻制大法。
烹飪麵食、米飯、燕麥其他穀物豆類時,用與之風味相似的茶代替傳統的白水,可以為食物帶來獨特的風味。
日本的茶泡飯便是「以茶代水」的典範。煎茶的香味和苦味適宜,最適合用在茶泡飯中。
另外,發展至今,用來泡飯的不再局限於純的茶水,也有餐廳嘗試用昆布煮成的高湯,加入煎茶,做成昆布茶泡飯,不僅有溫和的煎茶味道,也有清爽的高湯味。
除了衝泡之外,西方人對茶的使用場景常是在甜品中,而在中國,茶入餐更多是以鹹味呈現。中醫中,茶具有減少油膩,消脂的藥用價值。在熬煮較為油膩的湯品,比如雞湯時,放一小撮茶葉至湯中調味,煮至葉子變軟,即可為湯汁帶來清爽的口感和微妙的草木香味。即使湯中已有洋蔥、大蒜或是生薑,放入茶葉,也不衝突。
茶佐餅乾,美味。茶入餅乾,美味更甚。將茶葉磨成粉末,揉進麵團中,只需一匙叉便能調出一整個烤盤的黃油曲奇。
深色的茶更能調動出黃油的品質,同時增加酸甜的單寧,果味和烘烤品質,要注意的是,茶與麵粉一樣都會吸水,所以放入過多的茶會使餅乾變幹。
中醫中,茶具有減少油膩,消脂的藥用價值。在熬煮較為油膩的湯品,比如雞湯時,放一小撮茶葉至湯中調味,煮至葉子變軟,即可為湯汁帶來清爽的口感和微妙的草木香味。即使湯中已有洋蔥、大蒜或是生薑,放入茶葉,也不衝突。
周日,不妨給家人做一頓茶葉美食大餐吧,解膩去油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