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重大遺憾:為什麼我軍沒能救出渣滓洞的志士?

2021-01-07 騰訊網

對渣滓洞、白公館革命者的營救行動失敗,是解放戰爭史上一個重大遺憾。

這300多位熬過長期殘酷獄中生活的光輝勇者,卻倒在新中國成立後、重慶解放的前夜,在11.27屠殺之夜殉難倒下——這距我軍11.29進軍重慶只隔兩天。

歷史上,對被捕同志的營救一直是極為重要的工作。許多曾被蔣氏當局關押的同志被營救成功,減少了損失。畢竟最重要的,永遠是人。

那麼,為何重慶的營救行動失敗,最終釀成了一大損失,至今仍有影響?

我們把營救行動的時間線梳理一下。

(一)1949年8月,距大屠殺3個月

蔣氏令毛人鳳飛抵重慶,親自部署屠殺工作,名曰「清理積案」。

渣滓洞特務頭子徐遠舉後來被捕時交代,毛人鳳部署時說:「過去因殺人太少,以致造成整個失敗的局面。」

毛人鳳對徐遠舉交代:「上頭(指蔣)只是要將楊虎城殺掉。你們可將過去所逮捕的所有人,擇其重要者先殺掉一批。」

可以看出,在蔣氏「殺人太少」的指導下,毛人鳳進一步將範圍擴大了。

(二)1949年9月6日,距離大屠殺兩個半月

楊虎城將軍及幼子楊拯中、楊拯貴,秘書宋綺雲、徐林俠夫婦及幼子宋振中,被秘密殺害於歌樂山的戴公祠。

為防止槍聲引起獄中革命者的警覺,楊虎城剛進門,即被捂住嘴巴,用匕首刺死,遺體用硝水毀滅。

這位號召抗戰,而後被關押了12年之久的愛國將軍,他倡議的抗戰,自己沒能參加,抗戰勝利的歡慶,也沒有享受到。

同時,還有年僅8歲的宋振中——小蘿蔔頭,同樣被匕首刺死。

(三)1949年10月,距離大屠殺還有一個半月

獄中的革命者們感覺到了危機。

關在白公館的愛國將領周從化認為:「……如果有人帶信出去,並且領路和說明情況,就可以有相當武裝力量突襲中美合作所,解放白公館和渣滓洞,保全幾百個幹部……」

渣滓洞和白公館,是軍統絕密地點。他們被關在這裡,外界卻根本不知道有這麼個監獄存在,更不用說組織營救、有人帶路了。

獄中的領導者陳然、劉國鋕等人研究決定,讓羅廣斌去「自首」,爭取能被釋放出去,趕緊告訴組織,派人攻打監獄營救。

羅廣斌起初並不願意,堅持了這麼久,為什麼要先投降呢?誰願意在眾目睽睽之下當叛徒?

最終,大家說服了他:「我們不僅要能為革命貢獻生命,而且還要要求忍辱負重。」其他人為羅廣斌「投敵」的情況作了證明。

(四)1949年10月26日,距離大屠殺還有一個月

陳然、王樸、雷震等10人,被公開槍殺於大坪刑場。

風華正茂,時年26歲的陳然,寫下《我的自白書》

任腳下響著沉重的鐵鐐,

任你把皮鞭舉得高高,

我不需要什麼自白,

哪怕胸口對著帶血的刺刀!

人,不能低下高貴的頭,

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麼?

死亡也無法叫我開口!

……

陳然最驚天動地的,就是出了「白宮版」的《挺進報》。即在從看守口中聽說我軍勝利進軍的消息後,在一張香菸紙上寫上幾句話,然後寫下報題:《挺進報》第一期,白公館出版!

白公館挺進報,就用香菸紙在牢房裡流傳了好幾期。通過黃顯聲將軍偶爾得到的報紙消息,用香菸紙做的挺進報,在監獄傳播逐步勝利的消息。

大家看著一兩句話的「報紙」,越發的堅信勝利的到來。

這就是革命者的膽識和意志,哪怕被你關著,宣傳工作也要做到你眼皮子底下。

槍決之時宣讀名單:「陳然……《挺進報》負責人」「成善謀,《挺進報》電訊負責人。」

陳然與成善謀的目光迅速碰到了一起,這兩位同是《挺進報》的主要成員,因為一直以來的地下工作,多年從未謀面,竟然在刑場上才真正知道各自的真實身份,是誰也沒有想到的奇巧之事。

於是,他倆戴著鐵鐐直奔對方,兩雙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兩個熟悉的陌生人,享受了一分鐘的初識之後,共同赴死。

(五)1949年11月10日,距離大屠殺還有17天

時間越來越緊迫。

有人聽到了特務的談話,「外面那3個大坑挖得差不多了」。

大家心裡都明白,這3個大坑是做什麼用的。

終於,大家將羅廣斌出獄後的聯繫方法、突襲營救方案和時間都確定下來,已經到了10日。即便出得去,也沒時間找人營救了。

這個方法失敗了。

(六)1949年11月14日,距離大屠殺還有不到兩周

又有一批革命者被殺害了。這一次是31人,被槍殺於中美合作所集中營內的電臺嵐埡。其中就有江竹筠。

這位丈夫犧牲、兒子失散的江姐,留下給孩子的一封信後,年僅29歲被殺害。

(七)1949年11月19日,距離大屠殺還有8天

這時,獄中革命者們最關鍵也是最後一次求救信發出了。

「聞所內傳說即將結束,除17人決定釋放外,其餘還有第三、第四批或將處決,每個人都籠罩著死亡的陰影。藍先生歸來又帶給我們一線生的希望。妹,這就全靠你與朋友營救我們的努力了。第三批傳命令已下,可能周內辦理!!!」

信是地下黨重慶婦委書記胡其芬寫的,白公館、渣滓洞兩座監獄內的300多條堅強的生命,全寄托在這封信上。

(八)1949年11月21日,距離大屠殺還有7天

化名「藍先生」的看守黃茂才,偷偷帶給地下黨員況淑華。況淑華馬上轉給地下黨沙磁區工作組負責人劉康。劉康才得知大家被關在渣滓洞和白公館。

22歲的劉康終究是太年輕。他急得輾轉反側,立即將此信複寫三份,一份轉交給川東地下黨負責人,要求儘快派人商量營救方案。同時立刻籌集經費組織營救。

一方面加強上層統戰,爭取拖延屠殺時間;另一方面是武裝劫獄。

地下黨找到準備起義的蔣軍師長,要求攻打監獄,被拒。理由是:「守備監獄的是內政部警察第二旅的人,武器裝備太強。」

(九)1949年11月22日,距離大屠殺還有5天

第二野戰軍突破白馬山防線,直逼重慶。

特務抓緊部署屠殺。

(十)1949年11月23日,距離大屠殺還有4天

原川東和重慶地下黨派人前來與劉康商量對策:

由原川東地下黨和重慶的同志加強上層統戰策反工作,劉康負責武裝營救。

營救方案最終得以確定下來。

(十一)1949年11月24日,距離大屠殺還有3天

我軍總攻重慶,重慶解放就在幾天之內。

特務辦公室換了大燈泡,晝夜加班,焚燒文件材料。革命者們很高興,估計敵人要撤退了。

(十二)1949年11月25日,距離大屠殺還有2天

營救最關鍵的,是要有人帶路進山。兩座監獄在歌樂山裡藏得很深,曲折崎嶇,多年來一直被軍統封鎖。唯有找人帶路,才有可能進山找到渣滓洞究竟在哪裡。

蔣軍二十四兵工廠廠長熟悉地形,是帶路人首選。劉康在11月25日親自去找廠長,路上碰上了,但當時不方便說話。只有決定27日晚再去造訪。

劉康與最後的希望擦肩而過了。

(十三)1949年11月26日,距離大屠殺還有1天

終於,參加武裝營救的人員基本組織好了。

人員的主力,是彈子石的警察學校學生中的團員,擔任白市驛守機場的連長王正修(我地下黨員)和江北十區區長陳秉國(已決定起義),借槍出來,分發武器;

周凱(我黨黨員)本是川南軍閥牟瀛洲手下的一個連長,行伍出身,願意指揮。

(十四)1949年11月27日,大屠殺當天下午

劉康和楊子明(川康特委重慶城區特支成員)等開會研究各方面情況,還有一些事情未落實好,營救方案不能馬上實施。

與此同時,屠殺者已經陸陸續續趕到楊家山。

下午3時,徐遠舉下達屠殺密令,各人進行準備;

5時,舉行會餐,人人宣誓「絕對保守秘密」。徐遠舉向劊子手們承諾:事成之後論功行賞,發給金條和經費,預備潛伏。

6時許,劊子手們兵分兩路:一路趕往白公館,一路趕往渣滓洞。

之前的3個大屍坑已經挖好。

(十五)1949年11月27日夜,大屠殺開始

後半夜劉康起來上廁所,看見歌樂山紅了半邊天,當即痛苦直跺腳。

歌樂山裡,火光下槍聲和口號聲已經響成一片。

當晚前半夜下起雨,渣滓洞裡的人們扭了會秧歌剛睡下,沒多久特務就開始提人,連著提了兩批人,大家睡意全無。

深夜一兩點,特務們突然走進一間間牢房:「起來,起來,辦移交了,各人把衣物都帶上。」所有人都被集中在樓下的8間牢房內。

有人警惕地問了句:「把我們移交給誰?」「移交給警備司令部。」

情況有些奇怪,但難友們只有等待。

此時門外,特務已經手持衝鋒鎗對準門口。

一聲倖存者永遠難以忘記的哨響,衝鋒鎗開始掃射。

寫出求救信的胡其芬第一個喊出最後的戰鬥口號,隨即罵聲口號聲響成一片。

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的胡作霖撲向牢門,用身體擋住敵人的機槍眼。

出身於書香門第的何雪松高喊:你們這些強盜也活不了多久了!

陳作儀被敵人打中了腳,他直接站起來吼了一句:「不要打腳,我起來你們打頭好了!」

這是何等的勇氣和信仰,才會在臨死時喊出「你們打我頭!」

被殺的還有愛國將領,率領瀋陽公安局打響九一八瀋陽抵抗第一槍、東北義勇軍的最早組織者黃顯聲將軍。

更多的人衝向了「逃生牆」。

渣滓洞逃生牆。歌樂山連續降雨,曾將這面牆衝垮,看守們命令革命者去修補。革命者們在修補時,用自己衣服裡的爛棉花和在泥土裡,使其牢固性降低。屠殺之夜,大家冒著彈雨一起將這面牆推倒,只有極少數人在機槍掃射下逃出。

倖存者們攀著牆上缺口往外爬,牆譁啦啦地塌,缺口越來越大。尚未完全撤走的特務發現了火光中人影晃動,高喊「跑了,跑了!」立即掃射,又倒下了一批人。

白公館生還的19人,再加上渣滓洞脫險的15人,以及身中三槍未死、從屍坑中爬了出來的譚謨,大屠殺中就只有這35人活了下來。

川西特委委員車耀先的二女兒車毅英回憶:

「白公館裡人去樓空,渣滓洞的餘燼還在冒煙。渣滓洞樓下的8間牢房裡堆滿了燒焦的屍體,沒有頭,沒有足,只有一塊塊焦黑的軀體。圍牆的缺口處、房前屋後、廁所內,另有20多具屍體躺在那裡。松林坡上三個大坑,裡面屍體枕藉,血水橫流……」

歌樂山已是號啕一片,人們聽到「在渣滓洞殺了人」,方才得知歌樂山上有這麼個殺人魔窟存在,紛紛上山尋找親人屍首,殘垣斷壁,一片焦黑的屍體,哪裡還找得到?

英烈們倒下的第二天,11月28日,我軍主力部隊由重慶西側渡江成功,長驅直入。

當天晚上,在激戰56小時後,我軍終於攻下南溫泉,打開了重慶南大門。

但是,屠殺到了29日仍在繼續,關押在重慶「新世界監獄」的32名革命者,被分三批押往松林坡。

那時,距離重慶解放僅差幾個小時。特務行兇後,連屍體都來不及掩埋,便倉皇逃走。

11月30日,重慶解放。

1949年12月1日,我軍衝進了渣滓洞、白公館。

剛剛經歷了與胡宗南部隊和羅廣文殘部的生死廝殺之後,那些流血不流淚的戰士們,此刻也失聲痛哭:「我們來晚了!我們來晚了呀!」

這是歷史上何其遺憾的一幕!

他們都是最赤誠的一批人,他們的犧牲,是重大損失!

兩三天後,從大屠殺中僥倖脫險的人們跑回歌樂山。

羅廣斌做的頭一件事,就是帶著大家衝進白公館,衝進平二室牢房,撬起屋角的一塊木地板,五星紅旗還在。那是獄中難友們聽說新中國成立後,用被面、草紙和飯米粒製作成的紅旗。攥著它,幾個人抱頭痛哭起來。

如果當時況淑華接到信後,立即把信看完,留住看守黃茂才,由他當嚮導……

如果信能早一點送出來,就不會時間太緊。別看只組織20多人,槍枝等武器不能提前集中,必須人槍分離,接著小範圍集中,最後才是劫獄前大集中,這都需要足夠的時間。如果能早兩天……

如果我軍攻擊速度還能再快一點……

如果當時沒有對蔣氏抱幻想,認清他們的殘酷本質,早做好武裝劫獄的準備。

那麼6名兒童烈士:13歲的蒲小路,8歲的楊拯貴(楊虎城將軍之女),3歲的王小華,1歲零3個月的卓婭(小說《紅巖》中的「監獄之花」),1歲的王幼華,9個月大的蘇菲婭,就能擺脫出生以來即在監獄裡的陰影,在新中國的陽光下成長了吧。

在牢裡痛苦折磨了十多年,眼看著自己的部隊已經打到跟前,隨時都可能迎來解放,卻要在這拂曉時分被推上刑場,這是多麼殘酷的事!

革命者對於屠殺者:我學歷比你們高,我精神比你們堅定,我前途比你們光明,我地位比你們崇高,我事業比你們光輝,我們軍隊馬上就要打過來,我們就要迎來好日子,可是卻在此刻要被你們屠殺。

這就是無數革命者的悲憤之處。

這也是歷史的遺憾。

面對如此殘酷,從容不迫、慷慨赴死,又需要何等堅定的信念,何等無私的襟懷,何等無畏的勇氣!

革命者們在獄中憑想像製作的五星紅旗。他們在獄中至死只知道國旗是「五星紅旗」,卻不知道國旗的真正樣式。

我們每天看到的國旗,是他們至死渴望能真正看一眼的。

對於那些被關押十多年的革命者來說,哪怕看一眼國旗,這是多大的奢望啊!

槍聲中,口號聲,國歌聲響成一片。

他們渴望革命勝利,渴望在新中國裡過上哪怕一天日子也好。

你可知道,今日之新中國,是多少人無比嚮往,而又可望不可及的啊。

但是他們坐牢十多年,僅差兩天,卻從堅強的生命變成了牆上的照片,和一個個空相框。

這也是革命者的悲壯之處:他們播種,卻不收穫。他們為新中國奮鬥終生,卻在新中國成立、輝煌大幕拉起之時,衣衫襤褸,默默消失在歷史舞臺。

他們讓我們明白:共和國大廈是哪些人在支撐。

相關焦點

  • 解放戰爭,我軍陣亡的5位最高級別將領:若沒犧牲可匹配什麼軍銜?
    解放戰爭中我軍在全國範圍擊潰國民黨部隊,敵人共計有807萬武裝力量遭到殲滅,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轉化為解放軍部隊。而殲敵過程中戰死的國民黨將官達數十人,不乏黃百韜、邱清泉、劉戡等兵團級中將高官。作為獲勝的一方,解放軍其實也付出了相當代價,下面我們來了解下戰爭過程中我軍陣亡的5位最高級別將領。按照貢獻和陣亡時的職級,如能堅持到全國解放,55年授銜都可以評定中將甚至更高的軍銜。第一位是松江軍區司令員盧冬生。
  • 原創2名工人修復渣滓洞女牢,意外發現1個洞,洞中之物來頭不小
    渣滓洞一向臭名昭著,倒在這裡的愛國人士不知幾何,為了不讓敵人如願,他們置生死於度外,從未透露過半點機密。然而,敵人卻是殘忍無情的,在渣滓洞外院的牆上,寫有這樣一句標語:長官看不到、想不到、聽不到、做不到的,我們要替長官看到、想到、聽到、做到。
  • 為什麼解放戰爭時,我軍將領喜歡配美制柯爾特M1917左輪?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在解放戰爭的時候,我軍高級軍官使用的左輪手槍有相當部分都是美國柯爾特M1917左輪,是柯爾特M1909左輪的改進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投入生產,由於美國對現有手槍威力的不滿,在加大了子彈的口徑之後
  • 工人修復渣滓洞女牢,意外發現一個地洞,揭開一段驚心動魄的秘史
    在2007年8月時,曾經關押過江姐、楊虎城、李青林等革命志士的重慶渣滓洞,在一場大洪水中,臨河的幾棟樓被毀壞了。在修繕此樓的過程中,突然「轟」的一聲,一監牢的地面突然塌陷了,隨即露出了一個有60釐米直徑,深達70釐米的大洞。
  • 渣滓洞大屠殺唯一脫險女性:躲在男廁尿池倖存,江姐曾睡在她上鋪
    盛國玉先是被關在了墊江,後來被帶到了重慶關在渣滓洞監獄的女牢二室,睡下鋪的盛國玉的窗戶正對房門,上鋪是江姐。 江姐被叫出牢房沒多久,盛國玉就聽到了一陣密集的槍聲從外面傳來,他明白江姐已經犧牲。
  • 他是我黨在解放戰爭中,犧牲的最高級別將領,親上前線誤踩了地雷
    在抗日戰爭結束了之後,我黨和國民黨的關係,就變得非常緊張,可以說戰爭一觸即發,雖然有了重慶談判,但實際上並沒有什麼用,解放戰爭還是爆發了,最後我黨三大戰役全部勝利,所以贏得了解放戰爭的最後勝利。小編今天給大家講的,就是在遼瀋戰役的一件事情,這場戰役非常的關鍵,總共經歷了52天的時間,整整消滅了四十七萬國軍,因為是首場戰役的勝利,所以大大提升了我黨的士氣,最後改變了國共雙方,兵力的對比,加速了解放戰爭的勝利。
  • 沒有經歷抗日戰爭,沒有參加解放戰爭的開國上將都有誰
    1955年授予的57位開國上將中,除了解放戰爭起義的陳明仁,董其武,陶峙嶽三人外,剩下的開國上將都是在土地改革時期就參加了紅軍。因此這些人,都經歷過我黨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三個時期,第一個是土地改革時期,第二個是抗戰時期,第三個是解放戰爭時期。
  • 揭秘;抗戰時期與解放時期,我軍戰鬥力最強的旅,都是哪兩個旅
    這就是我軍在抗戰時期的部隊的編制。而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成立了野戰軍,各野戰軍下轄縱隊,縱隊往下就是旅,旅再往下就是團。沒有軍與師的編制,不過在1949年部隊改編後,縱隊番號取消,改為軍編制。雖然當時的「旅」被大家不看好,但是在抗戰時期與解放戰爭時期,有兩個旅脫穎而出,成為抗戰與解放戰爭時期戰鬥力最強的一個旅,擁有王牌勁旅的美譽。
  • 開國大典剛過23天,金門戰役打響,我軍卻不幸遭遇罕見嚴重失利
    總之戰役結果是,我軍不僅沒有拿下金門島,反而自身付出慘重代價,第一批登島的9086名官兵(含300餘名船工、民夫),除了約3000人被俘,其餘約6000人全部陣亡,無一人生還。這是解放戰爭史上的一次嚴重失利。戰鬥結束後,負責組織渡海作戰任務的第10兵團司令葉飛曾說:「指揮員尤其是我的輕敵,是金門失利最根本的原因。」
  • 《雪豹2》轉向解放戰爭,又是國軍棄暗投明,文章恐是撐場的配角
    《雪豹2》的劇情梗概如下:解放戰爭時期,身為國民黨軍官的劉志輝目睹和親身經歷了國民黨積極打內戰的種種醜惡行徑,歷經磨難之後,幡然醒悟,在複雜險惡的環境下,帶領國民黨部隊投誠起義,加入到解放軍的戰鬥行列。
  • 記憶中的中越戰爭:我軍第一起誤傷友軍事件,實在令人遺憾!
    事先向司令部上報了行動計劃,但遺憾的是,司令部並未收到他們的計劃。於是,司令部下令空軍擊沉這些艦艇。雖然, 在空襲過程中,船員們認出是英國的飛機,並發射了識別用的信號彈,可是為時已晚。一共有三艘艦艇被擊沉。雖然,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武器裝備越來越先進,但是誤傷仍然時有發生。英國《簡氏防務周刊》2003年7月16日報導,伊拉克戰爭期間,美英聯軍共發生17起友軍誤傷,共導致9人喪生。
  • 我軍建飛行事故及重大徵候抄告機制 各軍種信息共享
    原標題:全軍飛行事故及重大徵候抄告機制施行 實現飛行事故防範全軍聯動信息共享,打造共建共防飛行安全平臺 筆者在近日召開的全軍飛行安全專題研究會上獲悉,我軍首次在全軍建立推行飛行事故及重大徵候抄告機制,陸海空航空兵部隊和武警航空力量將在飛行安全上實現信息共享。
  • 珍罕老照片,致敬我軍歷史上消失的軍兵種!
    守衛鐵路運輸線的高射炮群我軍防空部隊在作為軍種之前,就已經有了很大發展。解放戰爭時期,我軍組建了8個野戰高射炮團。新中國成立後,又先後成立了若干高射炮兵師、探照燈團等防空部隊。鐵道兵成立後,在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戰爭中,為搶修、搶建鐵路,保障鋼鐵運輸線暢通無阻,立下了豐功偉績。
  • 1949年國軍敗退時,為什麼要選守臺灣,不選擇同樣是島嶼的海南?
    自從三大戰役結束後,國軍基本上敗局已定了,我軍解放大陸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但老蔣也在做戰爭後的善後工作,他制定出了退守臺灣的計劃,把大批軍隊和物資運往臺灣。然而最初時期,國軍的退守計劃地點不僅只有臺灣,而且有大西南和海南三個地方,最終為什麼選擇臺灣呢?
  • 上海解放背後的血淚史,蔣介石下令執行焦土政策,我軍左右為難
    對於蔣介石的「焦土政策」,毛主席等人心知肚明,但是能怎麼辦呢,再著急也不能貿然進攻,打下來是問題不大,但如果打成了「爛攤子」,收拾殘局的還是自己人,所以必須慎重又慎重。為了不驚動國民黨軍隊,毛主席很早就下令陳毅,三野過江之後不準迫近上海,甚至連周邊的蘇州、崑山、太倉、吳江、嘉興等地,我軍都不要過早佔領,避免「打草驚蛇」。
  • 我軍靠前指揮,為何上級三令五申要改?團級戰鬥差點犧牲開國中將
    雖然指揮員身先士卒的確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士氣,但隨著我軍正規化建設的進展和戰爭形態的變化,高級指揮員靠前指揮的弊病越來越多,為此在解放戰爭中從中央軍委到各野戰軍司令部,甚至縱隊司令部都三令五申,嚴令高級指揮員不得太過靠前,但這種事情仍然屢禁不止。1947年7月,剛成立不到5個月的我膠東軍區第5師在攻擊齊家埠的戰鬥中,就再次發生了師長因為太過靠前指揮受傷的事情。
  • 這個國軍將領因作惡太多,我軍將其擊斃後,又在屍體上補了幾槍
    在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對於戰死的國民黨軍將領還是很優待的,比如張靈甫、劉戡、郭景雲等人,都給予了厚葬。不過,也有一些人因民憤極大,即使已經戰死了,也得不到我軍的尊敬。比如在淮海戰役中,國民黨軍第二兵團司令邱清泉被擊斃後,我軍戰士激於義憤,又朝他的屍體補了幾槍。
  • 對越反擊戰,我軍問題頻出,許世友感慨:很久沒打仗,都不會打了
    對越反擊戰是一場被迫發動的戰爭,當時雖然中國大獲全勝,可是我們也失去了很多的戰士,另外,在戰爭中我軍也是問題頻出。戰爭結束之後,許世友總結了我軍問題頻出的原因,感慨道:很久沒打仗,都不會打了。對越反擊戰是在抗美援朝戰爭結束之後最大規模的一次作戰,在這場歷時28天的戰鬥之中,浩浩蕩蕩的解放軍給越南士兵帶去了沉重的打擊,當時我們一共殲敵57169人。
  • 中印戰爭我軍戰力如何?傷亡比驚人:我軍戰士一個能打五個
    我軍將士神勇無比,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把印度的「王牌師」完全擊潰。印度軍隊被我軍追著跑,而那時我軍離印度首都也只有區區300多公裡而已。這一下,印度人徹底的慌了。讓他們驚喜的是,這個時候,我軍開始撤軍。這場戰爭的結果是令人震驚的,倒不是因為我們去的了勝利。其實在戰爭之前,毛主席就已經斷定中國肯定能獲勝。真正讓國人感到興奮的是,這場戰爭中,我軍戰士表現出來的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