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巨獸劍齒虎對人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它們長長的犬齒,據研究發現,劍齒虎長牙可達到28釐米左右,但通過研究又發現,劍齒虎的牙齒非常脆弱。
該牙齒雖然能夠前後移動咬合獵物,但當獵物掙扎左右移動時,劍齒虎的長牙很有可能會被折斷。那麼問題來了,對於劍齒虎而言,這麼脆弱的長牙究竟有什麼作用呢?
史前巨獸劍齒虎
劍齒虎體型和今天的獅子相似,但是身體結構卻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劍齒虎的咬合力不強,加尼福尼亞大學用劍齒虎化石做了電腦復原模型,並將骨骼密度以及牙齒密度也還原到復原模型中,結果顯示劍齒虎的上下顎咬合能力並不強,只有同等體型獅子的一半,相當於如今大型狗狗的咬合力。
然而通過化石資料顯示,劍齒虎主要捕食的獵物是體型比它自己大得多的長毛象,大地獺以及史前野牛等,其中史前野牛體重約1噸以上。
而今天的獅子捕獲的獵物大多是和自身體型相似或者是比自己更小的鹿、牛等獵物。
更重要的是,通過牙齒對比發現,劍齒虎長長的長牙碰到重物時非常容易折斷,因此它們無法像獅子一樣,跳到食草動物的背上,然後撕咬對方的背部。
也就是說,雖然劍齒虎的長牙看起來很兇,但實際上就是個戰五渣,既然如此,那它是怎麼捕獲體型更大的長毛象呢?
劍齒虎長牙的作用
最開始,科學家們猜測劍齒虎的長牙就像是鹿類的角一樣,是為了求偶。但是科學家們發現,無論雌雄都有長長的牙齒。
更重要的是,從已發掘的化石可以看出,劍齒虎雌雄體型差異不明顯,也就是不存在性二態性。性二態性就是雌性之間除了生殖器官外,還存在著明顯的外表差異,比如:孔雀的尾巴,鹿類的鹿角等,一般存在性二態性的生物屬於一夫多妻制生物。而體型相似,幾乎沒什麼區別的生物則屬於一夫一妻制,比如:企鵝。
劍齒虎不存在明顯的差異,意味著它們的長長的牙齒並不是為了展示雄性魅力,那這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科學家猜測,劍齒虎長牙的作用,可能是為了給獵物致命一擊。
劍齒虎的尾巴很短,而現如今幾乎所有的貓科動物都擁有長長尾巴,長長的尾巴有助於在快速奔跑時保持身體平衡。而劍齒虎的尾巴非常短,不利於它們快速奔跑,因此它們通常採用伏擊的方式。
為了儘可能地靠近對方,劍齒虎身上可能有花紋作為保護色。而為了更好地狩獵,它們通常會選擇獨居的大型生物下手,因為群居生物群裡,有許多雙眼睛,不利於它們捕獵。獨居的生物則能夠彌補這個缺點。
劍齒虎的前肢非常粗壯,但後腿比較短小結實,拇指上有巨大的爪鉤。據猜測,它們在靠近獵物時,會與獵物進行近身搏鬥,利用強壯有力的腿部將獵物掀翻在地,然後用劍齒虎長長的牙齒給予致命一擊。
但是,關於劍齒虎是咬肚子還是咬脖子,科學家們又開始爭論不休。有些科學家認為劍齒虎是先咬肚子,因為肚子比較柔軟,而且肚子中有許多內臟,內臟柔軟且營養含量豐富,所以許多掠食者會先吃掉內臟,再吃肌肉。
但是另一派科學家認為劍齒虎先咬脖子,在當時美洲生活著許多機會主義者,比如:碩鬣狗,以及短面熊,它們一個數量眾多,一個體型碩大,以至於當劍齒虎不能快速殺死獵物並吃掉時,這些機會主義者就會搶奪它們的食物。
劍齒虎的牙齒向內稍微彎曲,形狀像是彎刀,而且它們的牙齒內側也像是彎刀一樣具有鋸齒。當劍齒虎把長長牙齒深入到食草動物脖頸處時,牙齒的鋸齒可以隔斷獵物的主動脈,造成食草動物快速死亡。
後來,科學家們通過模擬劍齒虎的進食發現,劍齒虎的長牙不適合攻擊腹部,但適合攻擊食草動物的動脈,只不過劍齒虎需要找準獵物的動脈才行。而且這種方式還有一個好處,即使劍齒虎不用較強的咬合力,也能使獵物死亡,而這也符合劍齒虎的身體構造。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劍齒虎長長的牙齒並不是裝飾或者求偶,而是它們捕殺獵物的一大兇器。
劍齒虎的滅絕
關於劍齒虎的滅絕,目前並沒有一錘定音的說法,比較靠譜的猜測是在第四紀冰期時,劍齒虎所在的地方草原退化,植被減少,使得食草動物也大幅減少。而且,它們的主要食物史前野牛為了更好地適應環境,演化出了較小的體型以及群居的生活方式。
體型較小可以讓它們對能量的需求較小,而群居時又增加了它們監控食肉動物的預警程度,使得劍齒虎捕獵越來越難,以至於滅絕。
還有一種說法是,人類在1.2萬年前進入美洲大陸後,大肆屠殺當地的大型食草動物,使得北美47個屬裡滅絕了34個屬,南美60個屬裡滅絕了50個屬,而劍齒虎由於食物不足而滅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