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英雄記--上觀

2021-01-08 上觀

  歷史上,陝西榆林生態曾遭到嚴重破壞,綿延千裡的森林被大量砍伐,黃土高原裸露出蒼黃的顏色,與毛烏素沙漠連成一片。

  那時,在榆林,人道是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資料顯示,新中國成立前的一百年間,榆林地區有六個城鎮和四百多個村莊被風沙掩埋,「堆沙高及城堞」。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人愈來愈深切地感到生態建設的重要性。1956年,毛澤東同志發出「綠化祖國」的偉大號召。榆林地方政府、林場和老百姓全力治沙、堅定造綠,向沙漠深處執著推進,矢志不渝,接力苦幹,書寫了生態改造的奇蹟……

  一

  1974年3月,榆林補浪河公社的大喇叭連續廣播,宣布要成立一個「長城姑娘治沙連」,戰時去打仗,平時搞造林。村裡的姑娘們熱血沸騰。

  第一個報名的是十八歲的童軍。她是剛剛插隊兩個月的知青,父母都是毛紡廠工人。幹部看她又瘦又小,連連擺手說不要。童軍坐在臺階上寫了一份請戰書,貼在門上,然後旁若無人地站在那裡一遍遍大聲朗誦。不多時,又跑來幾個姑娘,有賀莎蓮、席永翠、張列愛等等。人多了,膽子更壯了,朗誦聲引得很多人都跑出來看。

  公社書記姚志英說:「治沙連要搞軍事化管理,進了大沙漠就不許回家,要吃很多苦,你們受得了嗎?」

  「怕苦我們就不來了!」姑娘們說。

  「要的就是你們這個態度!」姚書記興奮地說。

  1974年5月,五十四個姑娘組成的治沙連成立了。童軍當了連長,席永翠當了指導員。

  姑娘們帶上行李和口糧,住進沙漠深處的柳芭庵子——那是用柳條和泥巴匆匆蓋起來的草房,一鋪炕,腳對腳,睡八個人。

  改造沙漠的戰鬥開始了,早6時出工,晚6時收工。種樹主要在春秋兩季,每天去十幾裡外的村莊背樹苗。樹苗背起來又沉又累,可姑娘們沒有一個叫苦的。刮沙塵暴時,連人帶苗滾到沙溝裡是常事。

  在技術員的指導下,姑娘們把沙地分成六十畝一塊,種上樹苗當界線;再把大塊分成小塊,每塊挖一條長長的馬槽井,好在地下水位很高,挖下一米半就能見水。之後是挖坑、栽樹、擔水,用三輛架子車從數裡之外運來五千多方泥土,建了育苗基地。家裡帶來的口糧不夠吃,只能挖些野菜填飽肚子;手上、肩上、腳底磨出血泡,又潰爛了,只能忍著躲被窩裡抹眼淚。沙塵暴把樹苗吹倒掩埋了,姑娘們便一次次重種、補種,再把樹苗的水分補足。就這樣,一個個小塊綠了,一個個大塊綠了,然後是大片大片的沙地綠了。

  天天滿臉沙,幹活兒一身汗……姑娘們就這樣在毛烏素沙漠留下無邊的新綠。

  進入治沙連的姑娘們最初一定沒想到,當初的選擇對她們後來的人生產生極大影響。因為治沙連表現優秀,名聲在外,部隊每年都從連隊挑走一兩個女兵。第一任連長童軍後來當了縣婦聯主任、區老幹部局局長。賀莎蓮後來考上大學,畢業後從小學教師當到校長。連隊中所有姑娘學會了認字。三年奮戰後回到家鄉,絕大多數都當了村幹部。當了三任連長的張列愛記憶力好,在連隊裡把幾本教科書背得滾瓜爛熟,看書看報非常順暢。她先後把三個女兒送進治沙連。

  因為有了文化,席永翠回村後拒絕了爹媽給定下的「娃娃親」,主動選了一個心上人,這是全村自主婚姻的第一例。一代代治沙連姑娘回村後就像天女散花,把造林治沙的理念帶回各自村莊,主動承包大片沙梁,帶動家人和鄰居種草種樹,家家戶戶都有了一片小綠洲。春風一到,楊柳杏花飛;秋風一來,瓜果滿村香。

  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央決定在西北、華北、東北建設三北防護林工程,抵禦沙漠和沙塵的南侵。與此同時,榆林地區持續開展大規模治沙活動。1978年,榆林出臺了一個鼓勵造林治沙的新政策,讓成千上萬有雄心的農民躍躍欲試,紛紛與村委會籤訂了承包沙地合同,榆林大漠又湧現出很多治沙傳奇人物。

  上世紀八十年代,靖邊縣東坑鎮金雞沙村的張家旺、牛玉琴一家因為特別勤勞能幹,通過養羊養雞成了萬元戶。牛玉琴參加過造林互助組,學到一些治沙經驗。1985年,兩口子承包了離家十八裡遠的一大片沙地,掏出家裡的全部存款,又借貸四千五百元,僱了十六個勞動力,開始治沙大戰。白天栽樹苗,夜裡睡沙坑,餓了吃糠窩窩,渴了挖地下水。第一年種下楊、柳、榆、沙蒿兩千多畝,長勢喜人。第二年又種下六千畝。

  沒想到災難接踵而來:1987年春,榆林颳了一次特大沙塵暴,張家旺、牛玉琴的六千多畝林地、八萬棵樹苗被吹得東倒西歪,許多苗子被連根拔起。兩口子領著大家奮戰了二十多個晝夜,終於救活了這片林子。然而這時,張家旺得了骨癌,牛玉琴也累出急性闌尾炎,開了刀。兩口子在病房抱頭痛哭,可想到種樹的節氣不能耽擱,又偷偷跑出醫院,回到沙地繼續幹,病痛發作時就相互給對方打針。1988年,張家旺溘然長逝。公婆也病倒臥床不起了,孩子們在上學,照顧一家老小和完成承包合同的重任全部落在牛玉琴的肩頭。那時她骨瘦如柴,體重只有八十多斤,一家老少和上萬畝的大沙地,她扛得起嗎?

  有人勸她把承包合同轉賣給他人,這樣她就可以盡心盡力照顧家人了,牛玉琴淚流不止,吼了一聲:「那是我丈夫的遺願,我絕不會賣出一分沙地!」從那以後,那塊叫「一缽樹」的大沙梁總能看到一個孤獨女人扛著鐵鍬的身影,那樣柔弱又那樣堅忍。孩子們長大成人,看到了母親的不容易,都成了她的得力幫手。

  通過不懈努力,牛玉琴創造了奇蹟:她不斷擴大承包沙地面積,最後達到十一萬畝,植樹上千萬棵,並同步發展出牛羊養殖業,苗圃、藥材等種植業。牛玉琴把偌大產業打理得井井有條,經濟收入大大增加。她先後投資為村裡修了硬化路,興建了一所小學。牛玉琴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靖邊縣一位鄉親不知從哪裡聽到一些流言蜚語,說牛玉琴造林數據有假,於是一封舉報信寄到當時的林業部。林業部派調查組做了實地勘察,結果證明:牛玉琴總共造林治沙十一萬畝,種樹兩千七百萬棵,比報上去的數字還多。牛玉琴笑著說,要不是這次調查,我都不知道自己種了這麼多棵樹!

  三

  四十多歲的張應龍,身材頎長,說話爽直,走路大步流星。張應龍敢闖敢幹腦子活,進入北京一家科技企業,很快被擢升為主管幾個片區業務推廣的副總經理,收入不菲。2002年春節,張應龍回鄉探親,看到家鄉天是藍的、地是黃的,四野閃閃發光,寂靜無聲。張應龍忽然覺得,這大漠深處如果種上樹,那該多好啊。想到就幹!他向村子付了十二萬元,買下村裡十二萬畝沙地,辭了職,鑽進一望無際的大沙漠。他把自己關在一間柳芭庵子裡,身邊只有兩隻狗、兩匹馬。他懂得治理大片沙漠光靠挖坑栽苗、挑擔澆水功效低,必須靠科技開路。

  2003年秋的一天傍晚,為了尋找耐乾旱、壽命長、能固沙的植物,他走進附近村子搞調研。在一戶村民家,他發現這家窗臺上有一盞奇特的油燈,油料是插在鐵絲上的一串杏仁樣的東西。主人介紹說,這東西當地人叫「毛櫻桃」,長在沙漠裡,含油量特別多,點上火呼呼著,而且耐旱。張應龍大喜,隨即找到植物學專家郭春會去問。郭春會見了也是喜形於色,說這是西北沙漠地帶極為罕見的野生植物,叫長柄扁桃,自己找了好久都沒見蹤影,沒想到你把它送上門了!

  之後,張應龍和科研人員們通力合作,經過多年的探索實驗,終於掌握了長柄扁桃的栽培技術和生長規律,並在自己的基地先後種下三萬畝。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上下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極大地激發了張應龍的熱情。張應龍帶上一小袋長柄扁桃果仁,找到縣裡,希望得到支持,在全縣推廣種植,既起到綠化固沙、恢復生態的作用,又能榨出食物油和高級工業用油,提高和加快植樹造林的經濟效益,還能幫貧困戶走出一條脫貧致富之路。

  專家論證認可了張應龍的建議後,從神木縣到榆林市迅速形成種植長柄扁桃的高潮,迄今全市已達四十多萬畝。憶起十多年的奮鬥歷程,張應龍說:「不是我改造了沙漠,而是沙漠改造了我,把我錘鍊成一個堅定靠科技發展的種樹人!我一直把這個基地辦成公益性產業,它只能屬於國家!」

  四

  歷經多年的揮汗勞作,如今榆林轄區接近民生區域的大面積沙地基本實現綠化,毛烏素沙地面積大大縮小。但榆林的新一代造林人不忘初心,仍在繼續奮鬥。

  九〇後的席彩娥,是一位俊美的姑娘,家在補浪河鄉。初中畢業後,席彩娥立即跑到鄉裡報名參加女子治沙連。兩年後因表現優秀,被武裝部輸送到部隊。2012年她退役回家,父親問她想幹啥?席彩娥說,我捨不得這身軍裝,還想回治沙連!可當她拉著行李卷回到那個熟悉的地方時,登時呆住了——時過境遷,因種種原因,昔日的夥伴都已離開了這裡。席彩娥一直記著那些打著火紅連旗上工下工的熱血沸騰的日子,她捨不得這份光榮。她坐在行李卷上哭了。高高飄揚了幾十年的治沙連大旗就這樣丟了嗎?不能,絕不能!擦乾眼淚,席彩娥決定留下,哪怕就是她一個人,也要把大旗扛起來,把樹種下去!

  第二天,席彩娥找到那面連旗,高高插到牆頭,眼含熱淚敬了一個禮,然後隻身一人開始維修廢棄的兩座蔬菜大棚,再修繕破損的營房,打掃內外衛生。給養內務問題解決了,她便帶著鐵鍬、砍刀、水桶等,走到當年幾代姑娘們種下的林子裡,把枯死的小樹拔掉再補種,為活著的小樹修剪、鋤草、澆水、施肥。

  夜裡,一個姑娘孤零零睡在大漠裡空蕩蕩的營房裡,也會害怕。於是,她要麼把電視和燈開著睡,要麼關燈熄火假裝屋裡沒人睡。

  轉機在2014年到來。榆陽區領導到補浪河鄉考察工作,會後決定到女子治沙連營地看看。沒想到,在這裡看到的是一個孤守營地的姑娘,而且長達兩年時間!聽了席彩娥的匯報,區領導很激動,當即決定,在這個地方建一個女子治沙連展覽館,作為紅色思想教育基地。

  如今,莊嚴宏闊的女子治沙連展覽館大樓已經開館,連旗飄揚,門前矗立著一座第一代治沙姑娘們頂風沙背樹苗艱難向前的群雕。治沙連恢復了往昔的榮光。

  黨的十八大以來,榆林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春風行動」等治沙造林行動火熱開展。沙塵暴消失了,滿地黃塵不見了,鄉下有了越來越多的綠水青山和幽靜如畫的莊園,城區有了越來越多的綠林草坪和美麗的花園。這樣的成績,離不開黨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也離不開那些在沙海造綠、久久為功的治沙英雄們!

相關焦點

  • 中國治沙幾十年,如今的沙漠面積小了嗎?你可能想多了
    如今,中國治沙已經有了上百年的時間了,而在這艱苦的治沙路上也出現了很多治沙英雄,耗儘自己一生的時間在沙漠中,就是為了自己的子孫後代能夠有個好的生存環境。沙漠的形成主要是自然環境的原因以及氣候的原因最終導致乾旱缺水、植物稀少,地表被黃沙覆蓋變成我們看到的沙漠。
  • 中國治沙史上的奇蹟,面積超過了海南省,如今沙漠成綠洲
    中國治沙史上的奇蹟,面積超過了海南省,如今沙漠成綠洲,環境問題是世界面臨的一大難題,近年來,由於環境惡化引起的新聞越來越多,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由於過度放牧、大面積開墾草原等造成的校園沙漠化,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是當今許多環境問題,沙漠化是人們面臨的最嚴重的災害之一,漫天的霧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 敢叫沙海變桑田 ——民勤縣防沙治沙紀實
    近年來,民勤縣將防沙治沙作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任務,全力實施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努力探索生態建設長效機制,積極實踐政策措施、技術模式和管理機制,大規模開展治沙造林行動。目前,全縣人工造林保存面積達到229.86萬畝以上,森林覆蓋率由2010年的11.52%提高到17.7%。
  • 甘肅古浪:春季治沙忙--甘肅頻道--人民網
    依託祁連山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十二道溝西側防風固沙造林項目,古浪縣計劃利用三年時間,在十二道溝西側翻梁路塘完成治沙造林33572畝,今年已完成治沙9837畝。 3月末,八步沙林場治沙工人進駐十二道溝,展開大規模防沙治沙行動。
  • 中國治沙70年 為全球荒漠化治理貢獻智慧
    治沙70年 我國達到國際領先局面 據了解,我國每年因荒漠化問題造成了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640億元人民幣,將近 4 億人直接或間接受到荒漠化問題的困擾。荒漠化在我國最主要的表現形式之一是土地沙化。因此,防沙治沙、國土綠化是遏制我國北方土地退化的重大舉措,是我國應對荒漠化的國家行動。
  • 《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11-2020年)》正式發布實施
    3月20日,國家林業局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正式對外公布經國務院批准的《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11-2020年)》。    《規劃》提出,我國防沙治沙的目標任務是,劃定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加大防沙治沙重點工程建設力度,全面保護和增加林草植被,積極預防土地沙化,綜合治理沙化土地。到2020年,使全國一半以上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沙區生態狀況進一步改善。    《規劃》明確了防沙治沙的總體布局和建設重點。
  • 治沙百年,河水變清,中國沙漠面積減少了多少?
    中國沙漠的管理可以延伸到一百年前,在這期間出現了很多治沙人,他們也將這種精神傳給自己的子孫,為子孫謀福利, 你知道過了一百年,中國的沙漠面積減少了多少嗎?畢竟是已經經過了近百年的發展了。在世界各沙漠中,塔克拉瑪幹沙漠是最神秘、最有魅力的一個,維吾爾語意味著「出不來的地方」,人們通常稱之為「死海」, 是中國最大的沙漠,世界上第二大的流動沙漠, 我國的環境重視自古以來一直持續到現在,為了不讓更多的土地沙漠化,最近10年,陝西榆林先後投資千億元治沙也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人工造林800萬畝,植被的展望率達到30%以上,僅僅10年這座「沙漠之城」就被稱為
  • 西藏到2020年計劃治沙408萬畝 阿里沙丘變綠洲
    14日下午,自治區林業廳退耕辦(治沙)負責人王主任談到近年來全區治沙工作時說。防沙治沙6年投入3.4億元「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規劃自2008年正式實施以來,每年的專項治沙資金都在不斷增加,僅2013年一年,這一資金就達到了1.2億元。」
  • 國家林業局公布我國防沙治沙進展和目標
    國家林業局公布我國防沙治沙進展和目標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5-08 13:26 來源: 林業局網站林業部門主要是採取增加植被減少裸露沙塵等防沙治沙方式,降低沙塵暴行進過程中的風速,減少沙塵暴或降低沙塵暴的強度。  張豔紅向媒體介紹了中國防沙治沙的總體情況。目前,中國沙化土地總面積為173萬平方公裡,可治理的沙化土地有53萬平方公裡,「十一五」期間已治理了1400多萬公頃。「十二五」期間預計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積1000萬公頃,「十三五」還將再治理1000萬公頃。
  • 寧夏2020年計劃完成3.3萬公頃防沙治沙任務
    記者17日從寧夏林業和草原局獲悉,自2011年至今,寧夏完成防沙治沙任務103.72萬公頃,截至2019年底,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15.2%,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6%,2020年計劃完成3.3萬公頃防沙治沙任務。6月17日當天,寧夏林草局觀來到哈巴湖摩沙地營造林,感受哈巴湖防沙治沙成效。
  • 中國治沙30年終於有了成果,如今卻出現新的問題,網友:憤怒
    在30年前,國家荒漠化嚴重,也讓人們對治沙這個問題開始越來越重視,從而組建了「治沙人」,專門為綠化沙漠而行動。一直到現在,我們中國的治沙終於有了成果,讓全世界都為之震撼,受到了很多國家的稱讚,現在國內有不少沙漠區域,特別是西北地區,都已經變了樣子,讓之前的漫天黃沙多了不少綠色。
  • 治沙高手「劉紅柳」(知識分子風採·走進自然)
    「退休20多年了,他還是天天忙工作,滿腦子都是治沙、紅柳、大芸。」老伴儲慧芳笑著嗔怪道。  「如果流沙把它全部掩埋,它會又往上長兩三米,這是真正抗風沙的紅柳種類」  在塔克拉瑪幹沙漠,生長著一種生命力異常頑強的植物,那就是與胡楊、梭梭齊名的中國三大荒漠林樹種之一——紅柳。  紅柳為小喬木,通常高2—3米,根系發達,最深可達10餘米。
  • 中國大力治沙三十多年,沙漠面積有何變化?真相讓人欣慰
    中國大力治沙三十多年,沙漠面積有何變化?真相讓人欣慰或許有些沙漠地區是天然形成的,但是有一些沙漠也是後期人為原因所導致的。因為有沙漠的存在,所以會經常出現一些沙塵暴等一些自然災害,對於西北地區人們的安全也是有很大的影響,所以為了解決沙漠地區的問題,我們國家早在三十幾年就開始治沙工作了。這是治沙工作,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簡單,可以說要在艱難的環境中創出一片綠洲,是一件天方夜譚的事情。
  • 中國治沙有神秘魔方?
    埃及2次宏偉的治沙工程及慘痛經驗教訓告訴我們:治沙工程不是一錘子買賣,必須得量力而為,不然貿然推出龐大的沙漠治理工程是不切實際的,資金斷裂之後肯定會是爛尾工程,一地雞毛的慘劇。2、2019年亞馬遜雨林森林大火,巴西為什麼不積極救火?2019年的一次亞馬遜雨林大火,一些國家的表現讓全世界的網友都跌破了眼鏡。
  • 重慶治沙團隊在內蒙古沙漠種出了甜瓜 1500畝果蔬即將收穫
    這是重慶交通大學治沙團隊在烏蘭布和沙漠試驗基地裡的成果。力學治沙,由重慶交通大學副校長易志堅始創,其採用力學原理,在沙粒間加入一種植物粘合劑,使沙粒獲得「萬向結合約束力」從而具有土壤的力學特性,成為可存儲水分、養分和滋生微生物的植物生長載體。2016年,交大治沙團隊在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進行沙漠土壤化的」變土」後,試種下25畝植物。
  • 李鶴和他的夢想大漠:生態生計兼顧 治沙致富共贏
    李鶴和他的夢想大漠:生態生計兼顧 治沙致富共贏 2018-01-23 15:20:26來源:國際在線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戰風鬥沙記
    上世紀五十年代,為保障橫穿騰格里沙漠的包蘭鐵路行車安全,大批治沙人集結於此開始了與風沙的鬥爭。而幾位年輕治沙人玩鬧時無意中的發現改變了一切。他們觀察到用麥草在黃沙上扎字,居然可以在大風天保持好幾天。這一發現經過不斷改良最終成為了「麥草方格治沙法」。在黃沙上紮上一米見方的麥草格子,沙子就會被鎖住手腳,止步不前。
  • 宣傳畫是一個時代的記憶,英雄時代唱英雄,英雄事跡記心間
    編者按:宣傳畫作為新中國特色的繪畫藝術,在紅色年代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宣傳的主要內容是國家號召,方針和政策等,表現形式多樣,宣傳範圍廣泛,從愛國主義教育到英雄模範人物,軍民聯防,保家衛國,農業、工業生產,農田水利建設等等,當年提出的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更是家喻戶曉。
  • 梭梭樹為沙漠終於換上綠裝,人參果也更甜美多汁,致敬治沙人!
    梭梭樹為沙漠終於換上綠裝,人參果也更甜美多汁,致敬治沙人!之前馬雲發現了在沙漠裡種植梭梭樹的公益項目,全國人民也緊跟著行動起來,到目前為止,說說書的政治總面積已經高達200多畝,也正因如此拯救了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中間的一片綠洲。
  • 我的英雄學院:難不成這三位主角是綠谷原型?最後一位也記筆記
    池田綱吉縱觀整個Jmup系列裡面,和小英雄綠谷最接近的就是「廢柴綱」了。會有人覺得小英雄並沒有池田綱吉那麼廢柴,但是從世界觀的角度來看,無個性難道和廢柴不能劃上等號嗎?並且在之前的分析中,綠谷也並非學霸之類的,成績只能算普通,表現並非亮眼的普通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