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高手「劉紅柳」(知識分子風採·走進自然)

2021-01-20 人民網環保

  劉銘庭近影。
  人民視覺

  紅柳。
  陳 洋攝

  劉銘庭和吐魯番農民。
  人民視覺

  看人民映像
  品百味人生

  劉銘庭,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為了荒漠化研究,他曾繞塔克拉瑪幹沙漠7圈,全長40多萬公裡;發現了檉柳(又叫紅柳)屬5個新種,將中國的檉柳植物研究推向了世界領先地位。多年來,劉銘庭共獲聯合國表彰獎勵3項、國家級表彰獎勵8項、省部級表彰獎勵28項,是全世界在防治荒漠化領域獲得國際獎項最多的科學家。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派出的專家組,被其業績感動,尊稱他為「劉紅柳」。

  

  推開劉銘庭的家門,84歲高齡的老先生正伏案工作。

  「退休20多年了,他還是天天忙工作,滿腦子都是治沙、紅柳、大芸。」老伴儲慧芳笑著嗔怪道。

  「如果流沙把它全部掩埋,它會又往上長兩三米,這是真正抗風沙的紅柳種類」

  在塔克拉瑪幹沙漠,生長著一種生命力異常頑強的植物,那就是與胡楊、梭梭齊名的中國三大荒漠林樹種之一——紅柳。

  紅柳為小喬木,通常高2—3米,根系發達,最深可達10餘米。紅柳壽命可達百年以上,耐旱、耐熱,尤其對沙漠地區的乾旱、高溫及嚴寒有很強適應力。

  1956年,還在蘭州大學生物系學習的劉銘庭到新疆進行畢業實習。在荒漠中,他第一次見到紅柳,便被這能與風沙、鹽鹼奮力抗爭的植物深深吸引。畢業分配時,劉銘庭主動要求,如願來到中科院新疆分院,開始了與紅柳結緣60年的漫漫科研生涯。

  1959年,他參加了中國科學院組織的塔克拉瑪幹科學考察隊,走進了荒漠。「當時,遇見的一個沙丘很高,孤零零的,上面長滿了紅柳。」劉銘庭回憶,「那種紅柳枝條比較細,很硬、很乾;最主要的是它的葉子不一樣,我當時就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個新種,可能會在防風治沙中發揮很大作用。」於是,他對這種紅柳的分類學特徵進行了深入研究。1960年,他將其命名為「沙生檉柳」。1979年,學術界正式將其更名為「塔克拉瑪幹檉柳」,業內也稱為「劉氏檉柳」。

  「這些檉柳高兩三米,如果流沙把它全部掩埋,它會又往上長兩三米。它的枝條柔性比較大,大風颳不倒它。它的葉子是針形,風沙打不掉,還能進行光合作用,在沙漠生存就成了可能。」劉銘庭強調,「這是真正抗風沙的紅柳種類,生態意義非常大。」

  我國科學家一直尋覓的優良固沙植物終於有了!此後,劉銘庭又相繼發現了莎車檉柳、塔裡木檉柳、金塔檉柳、白花檉柳4個新種,成為檉柳屬植物研究領域公認的權威。

  曾因風沙掩埋而3次遷址的策勒縣,劉銘庭和同事治沙後,威逼城區的沙丘群後退近5公裡

  劉銘庭暗下決心,要讓這些檉柳長滿新疆的沙漠、戈壁,真正改善生態環境。他開始無所畏懼地往沙漠裡跑。

  剛到沙漠時,劉銘庭沒有經驗。有一次,天剛下過雨,沙子表面涼涼的,他和同伴光腳穿著鞋子就往沙漠走。結果太陽出來後,沙子越來越熱,他們不得不走兩步就把腳蹺起來晾一下,然後繼續走。

  上世紀60年代起,劉銘庭開始潛心研究紅柳的育苗和造林。一天,他收到于田縣政府的來信,邀請他幫忙種紅柳、治沙。他二話不說,帶上鋪蓋卷就上路了。那時當地還不通火車,1300多公裡的路程,他輾轉、顛簸了整整10天,一到目的地就鑽進塔克拉瑪幹沙漠忙起來。

  終於,他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發明了一種繁育紅柳的辦法——利用山上的季節性洪水,撒播紅柳種子,種子經過衝刷、浸泡、沉澱,進而生根、發芽,成活率高,還節約了大量人力物力。這種簡單有效的好辦法,得到大面積推廣。

  此外,他將紅柳的育種、產苗量由每畝5萬株提高到了50萬株;扦插育苗的畝產苗量也達到了12萬株,比當時在紅柳育苗中一直處於領先地位的蘇聯高出6到20餘倍,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這為紅柳被用於恢復生態環境提供了保障。從上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劉銘庭著手將紅柳研究成果大面積應用於荒漠化固沙造林。

  1982年,自治區在曾被風沙掩埋而3次遷址的策勒縣召開現場辦公會,研究治沙,這次又請來了劉銘庭。劉銘庭當場籤下軍令狀。

  5年後,專家組驗收時驚呆了:治沙15萬畝,流沙前鋒後退了4至5公裡,投入產出比達1∶7.5。

  多年來,他跑遍南疆的每個縣市。每次見到他,都是和農民在一起舞動著坎土曼(一種挖土工具),揮汗如雨。就這樣,紅柳在南疆已發展到500多萬畝。劉銘庭的紅柳造林技術還被用於山東、天津的海灘造林和吉林的鹽鹼地造林。

  1995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第一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將首次設立的「全球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控制成功業績獎」,授予了劉銘庭主持研究的「鹽鹼地、沙地引洪灌溉大面積恢復紅柳造林技術」項目。劉銘庭作為主要完成者的「策勒流沙治理研究」成果,也同時獲得這一獎項,兩項成果佔了當年獲獎成果數的1/4。

  退休後扎進大漠,研究大芸人工接種技術,帶領農民擺脫貧困

  得知大芸(又叫肉蓯蓉)這種植物,劉銘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這種植物寄生在紅柳根部,能活血、提高人體免疫力,被醫學界譽為「沙漠人參」。近年來,隨著海內外需求量不斷上升,大芸每公斤價格從幾元漲到了幾十元。大芸價格上漲,能讓南疆一些地區的農民增加收入,但是無序採挖會嚴重破壞生態,能否進行人工種植呢?

  帶著這個疑問,1995年,已退休的劉銘庭和老伴儲慧芳商量後,帶著5萬元積蓄重回于田縣。

  兩位老人白天在沙地裡冒著大風與酷暑辛勤勞作,晚上則在地窩子裡忍受著蚊子和牛虻的叮咬。交通工具就是一輛摩託車和一輛毛驢車。

  老伴每天都在努力地記日記,怕忘了每星期二的集市,因為一周所需的生活用品都去那裡買。打電話要去5公裡外的奧依託克拉克鄉政府,書信也只能暫存在23公裡外的縣上。老伴60歲生日時,劉銘庭出差。兒子、女兒來到塔克拉瑪幹沙漠,見到又黑又瘦的母親禁不住淚如泉湧,懇請她回家頤養天年。然而,她沒有走,「你爸還要研究大芸。他在這裡,我就在這裡」。

  歷經艱苦摸索,大芸終於試種成功。2003年,劉銘庭在全國獲得大芸種植的第一個發明專利,緊接著又成功研發出大芸「開溝播撒高產法」。大芸人工接種率達100%,畝產最高達200公斤以上,畝產值最高能達8000元左右,相當於10畝棉花的收入。

  他無償地把技術傳授給農民,僅于田縣就發展了16萬畝紅柳、大芸,讓眾多農民擺脫了貧困。

  于田縣奧依託克拉克鄉農民買提庫爾班·阿不都艾尼說,「原來我們家毛驢車也沒有,種了大芸後我們買了汽車、蓋了新房,太感謝劉教授了!」

  今年,劉銘庭又去了吐魯番市和精河縣幫助指導種植梭梭、大芸;5月初,從種植場回來後,又去了山東參加首屆海岸檉柳論壇;每年還要在于田縣的種植場住四五個月……

  已是耄耋之年的劉銘庭,依然很忙。

  《 人民日報 》( 2017年07月10日 15 版)

(責編:馮粒、袁勃)

相關焦點

  • 費梁:我為蛙狂(知識分子風採·走進自然)
    在交通不發達的年代,費梁和同事時常背著鍋碗瓢盆和鋪蓋走進深山老林,採集不同蛙類標本,積累基礎數據,每年都會花上半年左右進行野外調查。  「白天熟悉環境,晚上再捉動物,將採集好的標本處理好才能睡覺。」費梁回憶,最辛苦的時候,野外科考一天最多只能睡三四個小時。  「只有自己找到了、看到了、摸到了,才能對它們更了解。」這是費梁常告誡學生的話。
  • 治沙英雄記--上觀
    公社書記姚志英說:「治沙連要搞軍事化管理,進了大沙漠就不許回家,要吃很多苦,你們受得了嗎?」  「怕苦我們就不來了!」姑娘們說。  「要的就是你們這個態度!」姚書記興奮地說。  1974年5月,五十四個姑娘組成的治沙連成立了。童軍當了連長,席永翠當了指導員。
  • 眉山舉辦黨外知識分子培訓班
    為進一步提高黨外知識分子政治理論素質,提升建言獻策、參政議政的綜合能力,4月17日,眉山市舉辦2018年第一期黨外知識分子培訓班。他希望大家要善於抓住社會生活中的熱點、難點和聚焦點,撰寫質量高、操作性強、易採納的建議;要加強學習,躬身實踐,努力成為一名提筆能寫、開口能說、遇事能辦的優秀黨外知識分子。陳宏斌就《中國現代禮儀》做了精彩的講解。他從中國現代禮儀的形成、發展和規範,以及著裝、接見、政務座次、宴請等方面禮儀做了詳細的介紹和現場示範。
  • 中國治沙史上的奇蹟,面積超過了海南省,如今沙漠成綠洲
    ,因此,積極開展治沙刻不容緩。經過人們這幾年來的努力,治沙行動還是取得了好成績,毛烏素沙漠就是一個例子,這個沙漠位於陝西省榆林市,面積約4.22萬平方公裡,是中國四大沙地之一,比海南省還要大,1959年以來,人們投入人力物力,開始建設防風林帶治沙。
  • 中國治沙70年 為全球荒漠化治理貢獻智慧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所長盧琦表示,70年來,中國的防沙治沙工作在不斷探索中穩步前進,沙區生態狀況明顯改善。 從「三字經」到「四梁八柱」 我國治沙成效凸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要堅持新發展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加快對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現象的綜合治理」……習近平總書記為中國治沙提出新要求。
  • 寧夏2020年計劃完成3.3萬公頃防沙治沙任務
    記者17日從寧夏林業和草原局獲悉,自2011年至今,寧夏完成防沙治沙任務103.72萬公頃,截至2019年底,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15.2%,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6%,2020年計劃完成3.3萬公頃防沙治沙任務。6月17日當天,寧夏林草局觀來到哈巴湖摩沙地營造林,感受哈巴湖防沙治沙成效。
  • 敢叫沙海變桑田 ——民勤縣防沙治沙紀實
    近年來,民勤縣將防沙治沙作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任務,全力實施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努力探索生態建設長效機制,積極實踐政策措施、技術模式和管理機制,大規模開展治沙造林行動。目前,全縣人工造林保存面積達到229.86萬畝以上,森林覆蓋率由2010年的11.52%提高到17.7%。
  • 甘肅古浪:春季治沙忙--甘肅頻道--人民網
    依託祁連山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十二道溝西側防風固沙造林項目,古浪縣計劃利用三年時間,在十二道溝西側翻梁路塘完成治沙造林33572畝,今年已完成治沙9837畝。 3月末,八步沙林場治沙工人進駐十二道溝,展開大規模防沙治沙行動。
  • 《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11-2020年)》正式發布實施
    3月20日,國家林業局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正式對外公布經國務院批准的《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11-2020年)》。    《規劃》提出,我國防沙治沙的目標任務是,劃定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加大防沙治沙重點工程建設力度,全面保護和增加林草植被,積極預防土地沙化,綜合治理沙化土地。到2020年,使全國一半以上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沙區生態狀況進一步改善。    《規劃》明確了防沙治沙的總體布局和建設重點。
  • 中國治沙有神秘魔方?
    埃及2次宏偉的治沙工程及慘痛經驗教訓告訴我們:治沙工程不是一錘子買賣,必須得量力而為,不然貿然推出龐大的沙漠治理工程是不切實際的,資金斷裂之後肯定會是爛尾工程,一地雞毛的慘劇。2、2019年亞馬遜雨林森林大火,巴西為什麼不積極救火?2019年的一次亞馬遜雨林大火,一些國家的表現讓全世界的網友都跌破了眼鏡。
  • 治沙百年,河水變清,中國沙漠面積減少了多少?
    中國沙漠的管理可以延伸到一百年前,在這期間出現了很多治沙人,他們也將這種精神傳給自己的子孫,為子孫謀福利, 你知道過了一百年,中國的沙漠面積減少了多少嗎?畢竟是已經經過了近百年的發展了。在世界各沙漠中,塔克拉瑪幹沙漠是最神秘、最有魅力的一個,維吾爾語意味著「出不來的地方」,人們通常稱之為「死海」, 是中國最大的沙漠,世界上第二大的流動沙漠, 我國的環境重視自古以來一直持續到現在,為了不讓更多的土地沙漠化,最近10年,陝西榆林先後投資千億元治沙也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人工造林800萬畝,植被的展望率達到30%以上,僅僅10年這座「沙漠之城」就被稱為
  • 西藏到2020年計劃治沙408萬畝 阿里沙丘變綠洲
    14日下午,自治區林業廳退耕辦(治沙)負責人王主任談到近年來全區治沙工作時說。防沙治沙6年投入3.4億元「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規劃自2008年正式實施以來,每年的專項治沙資金都在不斷增加,僅2013年一年,這一資金就達到了1.2億元。」
  • 中國治沙幾十年,如今的沙漠面積小了嗎?你可能想多了
    如今,中國治沙已經有了上百年的時間了,而在這艱苦的治沙路上也出現了很多治沙英雄,耗儘自己一生的時間在沙漠中,就是為了自己的子孫後代能夠有個好的生存環境。沙漠的形成主要是自然環境的原因以及氣候的原因最終導致乾旱缺水、植物稀少,地表被黃沙覆蓋變成我們看到的沙漠。
  • 國家林業局公布我國防沙治沙進展和目標
    國家林業局公布我國防沙治沙進展和目標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5-08 13:26 來源: 林業局網站林業部門主要是採取增加植被減少裸露沙塵等防沙治沙方式,降低沙塵暴行進過程中的風速,減少沙塵暴或降低沙塵暴的強度。  張豔紅向媒體介紹了中國防沙治沙的總體情況。目前,中國沙化土地總面積為173萬平方公裡,可治理的沙化土地有53萬平方公裡,「十一五」期間已治理了1400多萬公頃。「十二五」期間預計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積1000萬公頃,「十三五」還將再治理1000萬公頃。
  • 索爾·貝婁:不能流行的知識分子寫作
    他提供了一種非常特殊的知識分子在大都市遭遇困境的這樣一個範本。 ———孫甘露索爾·貝婁是知識分子作家,他可以把古往今來哲學的、文化的、歷史的、社會的知識放到他的小說裡,但他的小說又很生活化,很多下流話、色情描寫在他的小說裡隨處可見。但是他還不像我們的《金瓶梅》、《廢都》,他不是為了寫色情而寫色情,而是這些色情就是他小說生活的一部分,很自然的就出現。
  • 中國治沙30年終於有了成果,如今卻出現新的問題,網友:憤怒
    在30年前,國家荒漠化嚴重,也讓人們對治沙這個問題開始越來越重視,從而組建了「治沙人」,專門為綠化沙漠而行動。一直到現在,我們中國的治沙終於有了成果,讓全世界都為之震撼,受到了很多國家的稱讚,現在國內有不少沙漠區域,特別是西北地區,都已經變了樣子,讓之前的漫天黃沙多了不少綠色。
  • 「知識分子」英語怎麼說?
    原文:外國哲學家是知識分子裡最牢騷不平的人,專門的權威沒有科學家那樣高,通俗的名氣沒有文學家那樣大,忽然幾萬裡外有人寫信恭維,不用說高興得險的忘掉了哲學。(錢鍾書《圍城》)翻譯關鍵詞:知識分子,文學家,不用說,險的譯文:In the intellectual world, Western philosophers are the biggest whiners; they
  • 中國大力治沙三十多年,沙漠面積有何變化?真相讓人欣慰
    中國大力治沙三十多年,沙漠面積有何變化?真相讓人欣慰或許有些沙漠地區是天然形成的,但是有一些沙漠也是後期人為原因所導致的。因為有沙漠的存在,所以會經常出現一些沙塵暴等一些自然災害,對於西北地區人們的安全也是有很大的影響,所以為了解決沙漠地區的問題,我們國家早在三十幾年就開始治沙工作了。這是治沙工作,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簡單,可以說要在艱難的環境中創出一片綠洲,是一件天方夜譚的事情。
  • 重慶治沙團隊在內蒙古沙漠種出了甜瓜 1500畝果蔬即將收穫
    這是重慶交通大學治沙團隊在烏蘭布和沙漠試驗基地裡的成果。力學治沙,由重慶交通大學副校長易志堅始創,其採用力學原理,在沙粒間加入一種植物粘合劑,使沙粒獲得「萬向結合約束力」從而具有土壤的力學特性,成為可存儲水分、養分和滋生微生物的植物生長載體。2016年,交大治沙團隊在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進行沙漠土壤化的」變土」後,試種下25畝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