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重慶的烏龜石驚現江中,引來每天上萬人圍觀時,有另外一種聲音卻充滿了冷漠:都是吃飽了撐的,只不過是一坨石頭。
現在被大家稱為「烏龜石」的確是一坨比較大的石頭不假 ,高度大約在10米左右,長度在20米,而其抬著的頭部和頸段,有近兩米,頭部上,一個自然形成的暗點則酷似眼睛,將這一坨大石,栩栩如生地變成了人們眼中的「神龜石」。
事實上,雖然它並非真的烏龜化石,但是,這一坨巨石,就是不因為酷似「烏龜」,它也具有很深很神秘的歷史淵源。
龍門浩地名來歷
其實,這個地方從現在的地理位置來看,位於東水門大橋下靠朝天門碼頭方向五十米左右,屬於龍門浩區域,而「龍門浩」的得名,則也與此處有關。早些年間,這裡曾經有上、下兩列石樑,順江而立,長江水流在經過石樑時,則被一分為二,形成內外兩道水流,兩道水流經過石樑被劈開後,變成了外急內緩,由於石樑中間有一處斷缺,猶如一道門,據傳於清代前年間,有人在此處內外雕刻了「龍、門」二字,而因為習俗,當地人則把兩邊稱之為「浩」(有溝的意思),因此,「龍門浩」逐漸成為當地一帶地名。
曾經的萬國商埠之地
重慶朝天門碼頭歷史悠久,18世紀的90年代,此處即有「萬國商埠」的稱謂,世界各國船隻均有到來,是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內陸通商口岸,而那時的龍門浩亦是碼頭,不僅可以通行,也是泊船之處。
龍門浩月來歷和曾經巴渝十二景
由於石樑將長江水流劈成內外,形成浩外急浩內緩,而當月亮升起後,奔騰的江水又在這裡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漩渦,酷似月亮,於是,在清代時期,這裡就成為了「巴渝十二景」中的「龍門浩月」美景。而此今,「龍門浩月」幾個清晰可見的大字,是在東水門大橋修建後雕刻的,可惜,古老的「龍、門」兩字已經因河道治理等原因已經不見了。
兩尊佛像保佑行船平安
雖然見證歷史淵源的「龍、門」二字已經不見,石樑也發生了變化,但是,被當下稱為「烏龜石」的臨江一面(即以前的外浩),當年雕刻的兩尊菩薩如今還保存完好,這是在清代同治年間(1870年),人們為了保佑行船平安而雕刻下的兩尊佛像,其目的即可作為標誌,也為行船之人消災祈福,古時候,素有「行船走馬三分命」之說,因此,這兩尊佛像深淹於水中,也是寄託了人們的平安之願。
願得到重視保護和打造
所以,這坨因為江水坍落而出現酷似「烏龜」的石頭,還真的不是一般的石頭,從其歷史淵源來看,此前不僅具有神秘感,而且,早在清代時期,這裡也是一大奇景,只不過,當年的這坨石頭,除了寄託著行船的人們平安和月光下奇特的美景外,外型完全不像烏龜,沒想到,百年之後,「龍門浩月」的美景看不到了,但是,歲月和江水卻把這坨巨石,打造成了一隻栩栩如生的「神龜」,雖然在江水上漲後,這隻「烏龜」將再次被淹於江中,不過但願在今後的日子裡,這處網紅景點能夠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和保護,在下一次水位降低時,再次成為人們欣賞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