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鏡》的故事是發生在同一宇宙中,不信請看細節分析!

2021-01-10 美劇集中營

《黑鏡》海報

科幻劇集《黑鏡》(Black Mirror)在廣大英美劇迷當中的評價相當不錯,荒誕卻又合理的劇情,黑色的諷刺和幽默,對現實世界的思考等,雖說自打網飛接手之後評價有所下降,但這部劇依然可以稱為科幻迷你劇神作。雖然《黑鏡那個》單集故事看似毫無關聯,但它們共享同一個「黑鏡世界」的推測卻從未停止。主創查理·布洛克(Charlie Brooker)先前也改變了以往說法,暗示共享宇宙的可能性。《黑鏡》的故事是否發生在同一個「黑鏡世界」當中,下面這些細節或許能夠提供相關的證據了。

一、相同新聞標題

第一季第一集「國歌」

在《黑鏡》的很多集中都出現過一個臺標是UKN的電視臺,如果觀察的足夠仔細的話,你就能夠發現,在《黑鏡》第一季第一集「國歌」(The National Anthem)以及第二季第三集「瓦爾多時刻」(The Waldo Moment)中,UKN電視臺在播出畫面的下方都出現過一個相同的新聞標題。

第二季第三集「瓦爾多的時刻」

二、維多莉亞的犯罪事件

白熊世界女主角維多莉亞

《黑鏡》第二季第二集「白熊世界」(White Bear)講述的是女主角維多莉亞與未婚夫伊安·蘭諾克因為綁架折磨並殺害了一個無辜小女孩而遭受無窮無盡「追殺」的故事。維多莉亞這一案件在「黑鏡世界」中也多次出現過。

第二季第四集「白色聖誕節」

第二季第四集「白色聖誕節」(White Christmas),注意看屏幕下方的文字:Victoria skillane appeal bid rejected(維多莉亞的上訴請求被駁回)。

第三季第三集「黑函之舞」

第三季第三集「黑函之舞」(Shut Up and Dance),注意屏幕右下角的新聞:Victoria skillane trial latest(維多莉亞最終審判)。

第三季第六集「為國所恨」

第三季第六季「為國所恨」(Hated in the Nation)在對白中提到了維多莉亞丈夫:Ian Rannoch?The child killings,yeah.(伊安·蘭諾克?那個兒童殺手,是的)。

三、「顆粒計劃」(Granular)

《EDGE》雜誌

《黑鏡》第三季第二集「遊戲測試」(Playtest)中,主角談論虛擬遊戲公司時,在鏡頭中曾經出現過一本名為《EDGE》的雜誌,如果你仔細看一下雜誌的左下角,就會發現「GRANULAR」字樣,這家公司就是第三季第六集「為國所恨」中開發出機械人造蜂的那家公司。

第三季第六集「為國所恨」

四、科技公司TCKR

《EDGE》雜誌上半部分

同樣在第三季第二集「遊戲測試」中,那同一本雜誌上方出現科技公司TCKR的技術廣告,該公司便是第三季第四集「聖朱尼佩洛」(San Junipero)中的科技公司。

第三季第四集「聖朱尼佩洛」

五、卡洛首相啪豬事件後續

第三季第三集「黑函之舞」

第一季第一集「國歌」(The National Anthem)中,首相麥可·卡洛(Michael Callow)遭受巨大羞辱後,與妻子的後續發展在其它集數可見,在第三季第三集「黑函之舞」中與「維多莉亞的犯罪事件」同時出現在網頁上,新聞顯示兩人後來已離婚。新聞的標題為:PM Callow "to divorce"。

六、選秀節目「歌唱高手」

第一季第二集「一千五百萬」

第一季第二集「一千五百萬」(Fifteen Million Merits)中,女主角參與的真人秀節目「歌唱高手」(Hot Shot)在其它集同樣有出現。

第二季第三集「瓦爾多時刻」

第二季第三集「瓦爾多時刻」,注意看後方的屏幕上,出現了女主角的形象。

第二季第四集「白色聖誕節」

第二季第四集「白色聖誕節」,電視中正在播放這個節目。

第三季第三集「黑函之舞」

同樣還是第三季第三集「黑函之舞」的那個網頁,屏幕上方的紅框中的文字是:「tolent show15 Million Meritslaunches next week」(注意加粗的字體)。

七、動畫人物瓦爾多

第二季第三集「瓦爾多時刻」

第二季第三集「瓦爾多時刻」的動畫人物瓦爾多連續以不同的方式出現在其它集數中,包括玩家名稱以及貼紙。

第二季第四集「白色聖誕節」

第二季第四集「白色聖誕節」中有人用「瓦爾多」(Waldo)作為自己的暱稱。

第三季第三集「黑函之舞」

第三季第三集「黑函之舞」,注意右上方紅圈中的那個貼紙。

綜上所述,如此多的細節都在證明《黑鏡》中的故事是發生在同一個世界當中的,只不過可能劇集播出的順序並非按照正常的時間順序。

(完)

相關焦點

  • 盤點:《黑鏡》中的隱藏彩蛋,看完才知道為什麼被奉為「神劇」!
    《黑鏡》這部劇簡直是「神劇」,即便看了好幾次,也說不出哪集最好看。也許是劇情很吸引人的原因,所以看的時候可能沒注意到這部劇中的很多隱藏彩蛋,其實這部劇中的每一集應該都是發生在同一個宇宙中的。雖然每集都有不同的演員陣容,不同的背景年代,但很多小細節小彩蛋都體現了所有故事都發生在同一個世界中。小編盤點了一些《黑鏡》中的彩蛋,一起看下!
  • 《黑鏡》的迷思:當科技黑入我們的感官
    所以滿打滿算,截止2019年,「黑鏡宇宙」一共包括23部各自成篇的迷你劇。《黑鏡》第一季至第五季海報作為一個輕度OCD(強迫症)患者,看個劇絕不能走馬觀花看完就忘,事後總結歸納大數據挖掘深度學習都是必不可少的。
  • 看《黑鏡4》沒大心臟請繞行
    《金屬頭》是《黑鏡》第一個全黑白故事,一隻智能機械犬,將人類逐一獵殺……「黑色博物館」收集了陳列犯罪證物的博物館,遊人參觀時可以體驗受害者經歷的一切,沉浸式體驗犯罪的過往,也讓觀眾直呼最抓心。很多觀眾都認為這是新一季中最好的一集。
  • 黑鏡第四季分集劇情介紹 黑鏡第四季劇情分析
    USS Callister  這一集是科幻題材,發生在外太空。打造這樣一個世界不易,但我們得以觸及此類題材這就是機遇。其中不乏大量電腦特效,它會是一場視覺盛宴。5. Metalhead  這將是《黑鏡》史上的第一次黑白電影。雖然是新領域,但鏡頭下的世界還是不會讓人失望的。
  • 美劇《黑鏡》:反叛者的天堂和批量生產的黑暗故事
    一個看似誇張的未來,又小心翼翼地與現實產生強關聯——個人獨裁主義、公園裡孩子的失蹤、不再私人的記憶、被機器狗支配的恐懼……《黑鏡》它在時時刻刻提醒你,這不是幻覺。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末,全世界的美劇迷主題活動基本上都是同一個:看《黑鏡》。自2011年《黑鏡》第一季於英國Channel 4首播,這部前期零宣傳的科幻恐怖大作一戰成名。
  • 《黑鏡》中的故事
    黑鏡劇我也是才出現,可以說是才發現的,後來就失控了,其中的一些腦洞和一些故事所揭示的人性黑暗面都引起了人們的深思。到之前為止,這齣戲一共演了五季,每一季的每一集都是一個獨立的故事,時間長大是在一個小時左右,你可以單獨看一集,他對其他部分沒有影響。
  • 她們惡夢的敘事詩《黑鏡》
    儘管這故事貌似有趣,中間也確實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轉折,但整體來說〈聯邦星艦卡裡斯特〉是《黑鏡》第四季中容易猜到結局的一集,也是硬科幻細節錯誤最明顯的一集。〈聯邦星艦卡裡斯特〉具有許多媚俗的好萊塢元素,譬如關鍵時刻必然要讓重要角色對其他發表勵志演講以團結眾人意志,以及莫名其妙地假設所有程式設計師都是黑客,而且黑客剛好也都懂基因科技,並且違背常識地設定只要局部基因就可以攜帶個體全盤記憶。
  • 《黑鏡:潘達斯奈基》攻略+劇情分析與心得
    比方說他第一次遇到科林時,剛好遇到開發中的電玩當掉,科林會解釋故障的原因,而當你走向壞結局再來一次時,史戴分就會搶先科林說出故障的原因,使在場每個人都嚇一跳,因此大家可以試著故意走壞結局來重複遊玩,就能發現這些小細節上的不同,我覺得會很有趣~其他用心的地方就是非關鍵選項雖然不影響結局,但會引起畫面和臺詞細微的變化,比方說第一個是要你選擇早餐為【谷片】還是【麥片】,如果你選擇谷片,之後的電視畫面會有谷片的廣告
  • 《黑鏡》:這部口碑爆棚的科幻懸疑劇,為何在第5季跌落神壇?
    星期五言:2011年,當英劇迷看完《黑鏡》第一季第一集的時候,相信每個人都是驚呼:竟然可以這麼演!你能在9年前的豆瓣評分中看到人們對這部科幻懸疑劇的追捧。從他們的留言中,可以看出已經將其奉為神劇了。《黑鏡》是以對未來科技的幻想為基礎,深入思考人類廣泛使用高科技後的生活,這些反思和隱喻,給予我們不僅僅是視覺上的酣暢淋漓,還有精神上的醍醐灌頂!
  • 《黑鏡》「褪色」,因為Netflix太相信套路
    以第四季的《大天使》和《DJ下臺》為例,這兩集故事本身還算精彩,但表達的仍然還是人類對科技凌駕自身的恐懼,並無太多新意。而《鐵頭》則形式大過內容,被指像一場未來「吃雞」遊戲。這種重複或許跟製作周期縮短有關:在BBC時,《黑鏡》的節奏是5個月製作一集,但到Netflix後,這個時間變成了3個月。
  • 神劇《黑鏡》已死?
    這個故事探討的話題和之前比較熱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內核其實是一致的。就是大眾對罪犯的態度。這一集裡,既沒有高概念的科幻設定,也沒有震撼的特效。只是一個現實中可能發生的事件加上了一個荒誕的假設。原來她和自己的男友一起謀殺了一名女童,整個犯罪過程中她不僅沒有阻止,反而在一旁用手機錄像。法庭並沒有判處女主死刑,而是把她放進了白熊公園,每天抹除她的記憶然後讓人追殺和看戲,以同樣的方式不斷地折磨她。很多觀眾看完這集的第一反應是,這個女主活該。
  • 澳大利亞夫妻抽獎送陌生人一座私人小島,《黑鏡》變成美國網劇將於...
    最近攝影師Dan Vojtech就通過以不同的距離拍攝同一個人,證明了這個說法竟然是真的。Dan Vojtech以不同的距離為同一個模特拍攝了9張照片,通過調整焦距讓模特在照片裡顯示的大小是一致的。從下面這張動圖上可以明顯地看出來,相機距離模特越遠,拍出來的模特就顯得越胖。
  • 美劇即將冬歇,除了意外回歸的《黑鏡》,還有啥能看?
    從預告來看,第四季的主題包含了宇宙飛船、單親媽媽、展覽犯罪工具的博物館等等,依舊是黑科技元素,Netflix接手後的第三季在評分上明顯落後前兩季的英劇版,但這並不妨礙影迷們對它的期待和關注。不過怎麼說,年底回歸,隨著字幕組們的努力,元旦節正好可以「享受」完這6集,誰知道《黑鏡》四季之後,Netflix還會不會繼續「持有」,還會不會有第五季、第六季.....那在《黑鏡》之前,美劇冬歇之後的這段時間裡,影迷們就無從選擇了嗎?NONONO!
  • 《黑鏡》第四季:人類已經準備好迎接技術奇點了嗎?
    可以理解,這兩部劇都涉及了科幻小說和心理恐怖元素,兩部劇都由不同故事的劇集構成。沒有追劇的觀眾可以像一個了解前情的人一樣隨時收看,從而使其很容易向那些對情節複雜、劇情前後聯繫的影視作品有抵抗心理的人推薦。 但是自從2015年被Netflix收購以來,《黑鏡》開始改變其分割式的情節設置。
  • 《環形物語》是另一部《黑鏡》嗎?
    改編成劇集的《環形物語》,被稱作是亞馬遜版《黑鏡》,在豆瓣上評分高達8.3。然而與前者不同的是,《環形物語》的故事並沒有觀眾期待的那麼暗黑深刻,也沒有科幻迷想像的那樣硬核燒腦。以上畫面不會在正片出現故事中構建了一個類似於烏託邦的奇特小鎮,小鎮上有一個名為「環形」(「The Loop」)的科研機構。
  • 「思考」《黑鏡》與《多啦A夢》,技術背後的兩種世界觀的選擇
    1 剛看了黑鏡最新一季的前三集,覺得不太舒服,雖然說《黑鏡》系列算是我認為的比較少有的,對於未來有著更強洞察能力的電影,但是越拍越恐怖,《黑鏡》更像是恐怖片。《哆啦A夢》和《黑鏡》探討的都是,當某種技術進入到人類社會以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其所圍繞的依然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人性本身不會有任何變化。
  • 觀眾用遙控器決定劇情,《黑鏡》新劇噱頭大於內容
    這部去年12月28日在Netflix視頻平臺上線的電影,讓觀眾在看片過程中自行選擇不同節點的情節走向,從而參與到劇情中。整部電影有多達數十個選擇。《潘達斯奈基》的導演依然是執掌《黑鏡》第四季的大衛·斯雷德。故事發生在1984年,主角是一位年輕的程式設計師史蒂芬。觀眾可以通過不同的選項來控制史蒂芬的行為,這也是影片最大的賣點。
  • 《黑鏡》中的打地鼠AR成真
    CapitolaVR的VR和AR開發者大衛·羅布斯泰利(DavidRobustelli)在5月13日上傳了一段還原《黑鏡》中AR打地鼠的遊戲視頻,想想真是細思恐極,但是這款遊戲可不像《黑鏡》中男主那樣會把自己玩死。
  • 黑鏡第四季第三集為什麼叫鱷魚 故事有何啟示深度解析
    迷你電視劇《黑鏡》一共有6集,分別講述了六個故事!而令人好奇的是《黑鏡》第四季第三集為什麼叫鱷魚呢?這個標題有什麼深意呢?不妨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黑鏡》第一季、第二季由英國Channel4出品,第三季換成美國的Netflix出品。
  • 《黑鏡》逆天交互式電影,不同的人將看到不同的結局
    —— Colin Ritman時隔 7 年,黑鏡系列終於推出了一部驚喜程度堪比《 國歌 》( 黑鏡第一季第一集,相信看過的人都不會忘。。。 )的作品 ——《 黑鏡:潘達斯奈基 》。Netflix ( 網飛 )正式上線這部電影後,小辣椒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一頓操作猛如虎,終於算是在第一時間過了把眼癮,花將近三個小時把它給看了個大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