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罕走廊:堅不可摧的反恐鐵壁

2021-01-09 新華網客戶端

  克克吐魯克邊防連官兵在騎馬巡邏(8月1日攝)。 今天,瓦罕走廊依然處於反分裂反恐怖反滲透最前沿。這裡沒有海關、沒有口岸,有的是戍守邊關的邊防戰士,有的是守衛家鄉的護邊員,他們共同築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反恐鐵壁,堅決把國際恐怖勢力阻擋在國境之外。 新華社記者 琚振華 攝

  新華社烏魯木齊10月23日電題:瓦罕走廊:堅不可摧的反恐鐵壁

  新華社記者李坤晟、張寶印  解放軍報記者呂德勝

  從新疆塔什庫爾幹縣城出發,沿著314國道的中巴友誼公路一路向西,道旁的人煙很快稀疏起來。兩側光禿禿的山巖矗立在帕米爾高原上,車窗外的風景格外蒼涼。

  空氣越來越稀薄。經過4個小時車程,記者終於來到海拔4860米的南瓦根基達坂,眼前是一道鐵絲網,鐵絲網的另一側是阿富汗。

  這就是中阿邊境的瓦罕走廊。

  今天,瓦罕走廊依然處於反分裂反恐怖反滲透最前沿。這裡沒有海關、沒有口岸,有的是戍守邊關的邊防戰士,有的是守衛家鄉的護邊員,他們共同築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反恐鐵壁,堅決把國際恐怖勢力阻擋在國境之外。

  「我們就像國家的神經末梢,無時無刻不在感知邊境線上的變化。」站在鐵絲網前,克克吐魯克邊防連連長肖博文說。

  克克吐魯克邊防連組建於1955年10月,連隊駐地海拔4300米,距2號界碑所在的南瓦根基達坂23公裡,巡邏點位高達5420米。

  在這裡,最大的考驗是惡劣的自然環境。從連隊到海拔5420米的3號點位,至今還有6公裡沒通路,馬也沒法騎。在不到平原含氧量一半的瓦罕走廊,走完這段路,全副武裝的戰士們最快也得走5個多小時。

  2015年冬,肖博文帶隊去2號點位巡邏。途中,他的右腳被馬蹄踩到,卻因凍傷而毫無知覺。後來在牧民的臨時房裡,戰士們生了堆火,卻不敢直接烤他的腳。幾個人輪流用雪搓,整整2個小時,肖博文的右腳才慢慢恢復了知覺。

  塔吉克族護邊員在瓦罕走廊邊界線巡邏(7月30日攝)。 今天,瓦罕走廊依然處於反分裂反恐怖反滲透最前沿。這裡沒有海關、沒有口岸,有的是戍守邊關的邊防戰士,有的是守衛家鄉的護邊員,他們共同築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反恐鐵壁,堅決把國際恐怖勢力阻擋在國境之外。 新華社記者 琚振華 攝

  為實現「一個進不來,一個出不去」邊境防控管控目標,新疆一直在打造「黨政軍兵警民」六位一體的邊境管控模式。在瓦罕走廊,除了解放軍戰士,塔吉克族護邊員也是守衛邊疆的重要力量。

  在南瓦根基達坂總共有3個護邊員班組輪崗,30位護邊員負責15公裡邊境線的護邊任務。「保衛祖國,為祖國守邊,這是我們的義務。」57歲的薩發裡克說。

  薩發裡克是這個班組裡年紀最大、資歷最老的護邊員,2006年開始護邊守邊的他得過厚厚一疊獎狀。有一次,他收到兩名阿富汗人非法越境的線索後,第一時間向連隊匯報。最後,兩名非法越境者被及時控制,最終遣送出境。

  瓦罕走廊的中國一側是塔吉克族老鄉的夏季牧場,建有臨時居住點。塔什庫爾幹鄉鄉長帕米爾介紹說,這些紅頂黃牆的臨時居住點都是由政府出資建造的,牧民可以免費入住。

  29歲的護邊員胡加正在山上護邊,父親達巴依和母親帕熱斯則在山下放牧。每年5月,他們都會趕著100只羊、15頭犛牛,從180公裡之外的村莊過來放牧,直到10月再返回。

  達巴依的鄰居馬達提打開了房子裡的太陽能燈,說:「過去他根本不敢想像在夏季牧場還能通電。」

  馬達提今年57歲,家裡有20頭犛牛。「變化太大了。」他忍不住感慨,「過去牧場只有氈房和石頭堆的土房子,現在我們住進了磚房。」

  「我們守在邊疆,最大的底氣就是祖國實力蒸蒸日上。」肖博文說。

相關焦點

  • 這條走廊戰略地位凸顯:關係我國西北安全
    據中國軍網10月27日發布了題為《瓦罕走廊:堅不可摧的反恐鐵壁》的通訊,文章報導了有關克克吐魯克邊防連和護邊員的情況。瓦罕走廊,正在變得日益重要。瓦罕走廊的護邊員瓦罕走廊北依帕米爾高原南緣與塔吉克斯坦相鄰,南傍興都庫什山脈東段與巴基斯坦及巴控克什米爾相接,西起阿姆河上遊的噴赤河及其支流帕米爾河,東接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瓦罕走廊在行政上屬於阿富汗巴達赫尚省管轄,也有中國與阿富汗唯一一條陸地邊界,邊界線長度僅有92.45公裡。
  • 神秘的瓦罕走廊(一)
    最近幾天,美軍空襲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中國邊境地區的東伊運訓練營地,神秘的瓦罕走廊又一次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中國的網絡上關於瓦罕走廊似是而非的傳言一直存在
  • 瓦罕走廊地緣
    一、瓦罕走廊概況1、走廊位置瓦罕走廊位於阿富汗東北部,東西走向,北依帕米爾高原南緣(與塔吉克斯坦相鄰),南傍興都庫什山脈最險峻高聳的東段公元627年,唐朝高僧玄奘啟程赴天竺(古印度)那爛陀寺,途中經過瓦罕走廊,並於公元645年返回長安,將其所見所聞寫成《大唐西域記》。公元747年,唐朝大將高仙芝率輕騎通過瓦罕走廊滅小勃律國,重新打通絲綢之路。
  • 瓦罕走廊——被遺忘的古絲綢之路
    通往瓦罕走廊帕米爾的路猶如掛在垂直的絕壁邊關於瓦罕走廊的正式記載始於玄奘法師。公元629年,玄奘花了七天七夜穿過瓦罕走廊。他在離開塔什庫爾幹之後進入瓦罕走廊,河流沿線山頂上矗立的古堡曾令他驚嘆不已。時至今日,一些古堡仍聳立在噴赤河對岸塔吉克斯坦境內。
  • 解讀神秘的瓦罕走廊(圖)
    作為古絲綢之路的一部分,著名的瓦罕走廊在古代就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與貿易的重要通道。晉朝僧人法顯從長安出發西行求佛,唐代玄奘取經東歸之路都曾途經瓦罕走廊……  走進瓦罕走廊  清晨,頂著高原的烈烈幹風,「邊關·口岸紀行」聯合採訪團的車隊從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出發,向著瓦罕走廊這條連接中國、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著名跨國通道前行。
  • 瓦罕走廊是中國與阿富汗唯一連接,對中國意義非凡,為何沒修公路
    在一千年後的2009年,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想要向中國借用這條玄奘走過的走廊,他們希望通過這條走廊開闢從中國向阿富汗進行補給的新路線,為在阿富汗駐留的美國大兵提供後勤服務,支援美國在阿富汗的戰爭。當然這一要求被我國嚴詞拒絕。上述兩件事情,我們所提到的這條走廊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瓦罕走廊。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瓦罕走廊是一條東西狹長的地區,又被稱為阿富汗走廊。
  • 外媒丨瓦罕走廊,「一帶一路」的潛力股
    有人曾說,瓦罕走廊是被遺忘的古絲綢之路。如今,「一帶一路」倡議給它帶來了發展的希望。9月14日,巴基斯坦《每日時報》發文分析了瓦罕走廊在區域一體化、經濟合作方面存在的潛力,以及周邊國家如何從中受益。瓦罕走廊在哪裡?
  • 馬可波羅來過、玄奘走過,當年盛極一時的瓦罕走廊,現在如何
    說起「瓦罕走廊」,可能並不為世人所知。這段全長三百多公裡的土地,是從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到鄰國阿富汗境內,從東至西的一段狹長地帶。它位於帕米爾地區南部和興都庫斯山脈以北之間的山谷之中,在古代曾經屬於中國的領土,是連接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不仔細查看地圖,實際上人們難以發現中國至阿富汗之間,這段形如彎曲手臂的狹窄山谷。正因為此,所以它才不為世人所熟悉。
  • 瓦罕走廊:阿富汗與我國唯一的通道,清朝前曾是中國領土
    早在東晉,法顯就曾經歷經瓦罕走廊,而在公元627年,唐玄奘西行奔赴天竺那爛陀寺時也往返路過瓦罕走廊。 公元747年,為了打通絲綢之路,唐朝派遣騎兵從瓦罕走廊進攻當時的小勃律國。不過,隨著瓦罕走廊一帶開始被吐蕃、大食國等佔領,瓦罕走廊又開始退出唐朝的疆域。
  • 瓦罕走廊是如何形成的?戰略意義十分顯著
    瓦罕走廊是如何形成的?戰略意義十分顯著 瓦罕走廊是當年英國和俄國為了避免衝突,選擇阿富汗作為緩衝國的一個設置。瓦罕走廊地圖是四戰之地,在當時的國內國際條件下,放棄這個走廊是以退為進的。
  • 阿富汗的「瓦罕走廊」有什麼戰略價值嗎?該不該利用?
    這條走廊是中國西出的重要通道。為什麼阿富汗是帝國墳場,實際上也反映了阿富汗的地理位置重要。多看歷史,多看地理瓦罕走廊既然是中國的為何不能完整地收復回來?還居然阿富汗300公裡,而我方只有近100公裡面積?如不能完整收復也應平分這近400公裡的該走廊的。整條瓦罕走廊呈現東西走向,總長約300多公裡。
  • 瓦罕走廊:阿富汗和我國的唯一通道,一個註定不平凡的山谷
    提到「瓦罕走廊」,大家定會有些許印象,在初中的地理課上老師在講述中國邊境時,一定會提到它,它是我國和阿富汗唯一的陸路通道,從它歷經的歷史來看,就註定了這個山谷不平凡。說到走廊,大家的第一反應應該就是我們所說的建築中的走廊,在地理上「走廊」實則是指被河流、山川或者是自然界中其他的不可抗力因素所阻礙而形成的狹長地帶。
  • 瓦罕走廊:這條連接到阿富汗的400公裡「大長手」,是怎麼來的?
    而這隻「手」的名字叫做瓦罕走廊。瓦罕走廊位於帕米爾高原之上,全長400多公裡。因為瓦罕走廊地貌多為高原山地,氣候惡劣,居住在此並不舒適,所以人煙稀少。其實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國際線相對都比較規則,一般形狀這樣特殊的接壤地區,其形成都有著歷史原因,瓦罕走廊也不例外。
  • 世界地理小區域——瓦罕走廊
    材料一瓦罕走廊位於阿富汗東北部、阿姆河上遊,東西走向,北依帕米爾高原南緣,南傍興都庫什山脈東段,東接我國新疆,如同一根長長的手指,深深嵌入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和巴控克什米爾相交的地區;而指尖部分,則是一段與中國相接的狹小邊界,「絲綢之路」為她增添了不少歷史風採,玄奘取經也曾從此經過。
  • 大河流過:騎山地車穿越瓦罕走廊
    瓦罕走廊被認為是我們這個星球上最偏遠、最險惡的地區之一。丹·米爾納的騎行之旅跨越250公裡,涉及三個海拔4900米以上的山口,一路上與他作伴的除了有著同樣目標的山地車騎友及嚮導之外,也就剩下白天的馬行小徑,和夜裡零下10度的營帳了。在瓦罕走廊騎行絕不是件簡單事。  本文圖均為 Dan Milner 圖起初我們看著馱畜們過河。
  • 迷失在屋頂上的世界—瓦罕走廊,住著那些有些幸運同時又不幸的人
    一個年輕的吉爾吉斯女孩正在給犛牛擠奶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走廊上,強風肆虐,終年寒冷刺骨。極端的條件,孤立和崎嶇的地形使瓦罕成為地球上最難進入的地方之一。穿越瓦罕冰天雪地進入瓦罕的唯一道路是一條粗糙的塵土飛揚的路,這條路是上世紀80年代初蘇聯戰爭期間蘇聯軍隊修建的。這條路原本是作為一條通訊和補給線,但由於地形極其困難,施工中途停止。
  • 連接中亞和西亞的瓦罕走廊,中國為什麼不建設?原因讓人意想不到
    在亞洲中部,有著這麼一條特殊而又重要的走廊被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中國,巴基斯坦所包圍是連接中亞和西亞之間的重要交流通道今天三哥就來結合地圖帶大家看看這塊曾經屬於我們的重要走廊瓦罕走廊是從阿富汗巴達赫尚省至我國新疆地區是一條東西向的狹長走廊,長約300公裡,南北最窄處僅有15公裡最寬處75公裡
  • 阿富汗疫情只有4千多例,但隱患很大,為何應重視瓦罕走廊安全?
    而我國與阿富汗邊界有一條瓦罕走廊,這條走廊,在阿富汗境內寬約300公裡,在我國境內寬約100公裡,雖然這條走廊人跡罕至,而且環境惡劣,但在這個走廊卻是阿富汗最安靜的地方,沒有之一,只有第一。如果阿富汗疫情暴發後,也不能排除阿富汗人跑到這條走廊躲避疫情。從資料來看,瓦罕走廊生存環境惡劣,戰略意義不大,塔利班沒相中此地,此地是阿富汗政府的管轄之地。
  • 阿富汗\瓦罕走廊
    仔細研究地圖你會發現,阿富汗的東部幾乎被塔吉克斯坦和巴基斯坦完全包圍,但在這兩個國家之間,卻隔了細細一「線」——從興都庫什山脈的諾夏克峰(海拔7485米)到喀喇崑崙山脈支脈克克拉去考勒峰(海拔5554米)之間,有一條東西向的狹長地帶,把阿富汗巴達赫尚省和我國新疆連接在了一起,最窄處僅15公裡,最寬處也不過75公裡,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瓦罕走廊
  • 阿富汗伸出400公裡大長手,與我國接壤,瓦罕走廊是如何形成的?
    如果你仔細在地圖上看一下的話,就會發現阿富汗和我國之間有一條狹長的走廊,走廊的北面是塔吉克斯坦,南面則是巴基斯坦和克什米爾地區,這條走廊的東西兩邊則連通了我國和阿富汗,正是因為有了這條走廊,才使得阿富汗成為我國的鄰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