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小區域——瓦罕走廊

2021-01-09 地理興說

典型例題一:(2018·全國高三專題練習)分析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瓦罕走廊位於阿富汗東北部、阿姆河上遊,東西走向,北依帕米爾高原南緣,南傍興都庫什山脈東段,東接我國新疆,如同一根長長的手指,深深嵌入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和巴控克什米爾相交的地區;而指尖部分,則是一段與中國相接的狹小邊界,「絲綢之路」為她增添了不少歷史風採,玄奘取經也曾從此經過。谷地海拔 4900 多米,寬度往往可達數公裡,谷底土地平坦,河流蜿蜒,清晨的涓涓細流下午可能變得洶湧澎湃,谷地以荒漠為主,缺少耕地,每年的 6-8 月都會有牧民來此放牧。

材料二右圖為材料3中丙河的河流流量時間變化曲線圖

材料三左圖阿富汗瓦罕走廊區域圖和景觀圖

(1)瓦罕走廊寬闊,與我國的橫斷山區的深切河谷形成鮮明的對比,根據所學知識分析瓦罕走廊的形成原因。

(2)比較丙地河流連續兩日的流量變化特點,並從天氣狀況角度分析原因。

(3)材料三中乙河下遊荒漠廣布,對比分析與瓦罕河谷的荒漠形成原因的差異。

(4)分析當地的牧民只有在 6~ 8 月才到瓦罕走廊放牧的原因。

參考答案:

(1)瓦罕河谷位於帕米爾高原,地質時期冰川廣布;侵蝕形成U型谷;氣候變暖,冰川消融,形成寬谷。

(2)特點:兩日的流量大小都呈波動變化,且第一天變化幅度大於第二天。

原因:河水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流量隨氣溫而變化;第一天天氣晴朗,晝夜溫差大,流量晝夜變化大;第二天為陰天,晝夜溫差小,流量晝夜變化小。

(3)瓦罕河谷的荒漠:海拔高,四周高山環繞,受地形的阻擋,水汽難以到達,乾旱少雨,形成荒漠。

乙河下遊荒漠:①冬季受副熱帶高壓及從內陸吹來的東北風控制,乾燥少雨;②夏季受位於印度低壓西側的偏北風的影響,西南季風難以到達,降水較少;③歷史上對印度河流域的過得開發導致森林植被的破壞。

(4)該地位於內陸高原,氣溫低,降水少,植被少以荒漠為主;夏季( 6~8 月)氣

溫較高,冰雪融水多,草類茂盛,適合放牧。

典型例題二:(2015·河南高考模擬)(20分)根據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阿富汗位於亞洲的中西部,是一個多山的高原國家。農牧業是該國經濟的主要支柱,農牧民約佔全國人口的80%。

材料二:瓦汗走廊位於帕米爾高原南端和興都庫什山脈北段之間的一個山谷,谷底海拔4900多米,每年6~8月都會有牧民來此放牧。

材料三:阿富汗附近地區略圖(圖1)及沿圖中四段經線的年降水分布曲線圖(圖2)。

(1)簡述圖1所示區域沿36°N緯線的降水分布特點,並解釋其原因。(10分)

(2)分析當地的牧民只有在6~8月才到瓦罕走廊放牧的原因。(6分)

(3)描述阿富汗地理位置的重要性。(4分)

參考答案:

(1)總體降水少(2分);分布上表現為東西兩側少,中間多(2分)。地處亞歐大陸內部(2分),受海洋水汽影響少,降水較少(2分);中部地區受地形影響,降水較多(2分)

(2)該地位於內陸高原,氣溫低,降水少,植被少(2分);夏季(6-8月)氣溫較高,冰雪融水多(2分),草類茂盛,適合放牧(2分)。

(3)阿富汗地處南亞、中亞、西亞的交匯處,為東西南北的交通要衝,戰略位置極為重要。(4分)

溫馨提示

相關焦點

  • 神秘的瓦罕走廊(一)
    首先,不要被瓦罕走廊中的「走廊」二字誤導,目前的瓦罕走廊,在並不具備「交通捷徑」的地理走廊功能。中國在地理和交通上其他的著名「走廊」,比如河西走廊,遼西走廊等,都是真正意義上溝通不同地理大板塊的交通和文化走廊;河西走廊溝通內地和新疆,沿途有蘭新鐵路和公路;遼西走廊溝通華北和東北,沿途有京哈鐵路和京瀋高速,這些地方,都是地理交通咽喉,中間是適合交通和補給的狹長平原,而兩側是難以通行的高山、沙漠或海洋。
  • 瓦罕走廊——被遺忘的古絲綢之路
    公元399年,東晉僧人法顯西行求法,正是從瓦罕走廊進入印度的。法顯在《佛國記》一書中描述這一段路程時寫道:「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莫測所之,唯視日以準東西,人骨以標行路」。足見當時穿行瓦罕走廊之艱難。通往瓦罕走廊帕米爾的路猶如掛在垂直的絕壁邊關於瓦罕走廊的正式記載始於玄奘法師。
  • 瓦罕走廊地緣
    一、瓦罕走廊概況1、走廊位置瓦罕走廊位於阿富汗東北部,東西走向,北依帕米爾高原南緣(與塔吉克斯坦相鄰),南傍興都庫什山脈最險峻高聳的東段公元627年,唐朝高僧玄奘啟程赴天竺(古印度)那爛陀寺,途中經過瓦罕走廊,並於公元645年返回長安,將其所見所聞寫成《大唐西域記》。公元747年,唐朝大將高仙芝率輕騎通過瓦罕走廊滅小勃律國,重新打通絲綢之路。
  • 瓦罕走廊:阿富汗與我國唯一的通道,清朝前曾是中國領土
    瓦罕走廊是鮮少有人知道的中國邊境 不錯,從古至今,瓦罕走廊便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山谷,無論從它的地形地貌還是地理位置、歷史來看。 "走廊"在地理學術中的概念一般指的是兩側均被山川、河流或其他各種障礙阻隔而形成的一種狹長地帶。
  • 瓦罕走廊:這條連接到阿富汗的400公裡「大長手」,是怎麼來的?
    而這隻「手」的名字叫做瓦罕走廊。瓦罕走廊位於帕米爾高原之上,全長400多公裡。因為瓦罕走廊地貌多為高原山地,氣候惡劣,居住在此並不舒適,所以人煙稀少。其實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國際線相對都比較規則,一般形狀這樣特殊的接壤地區,其形成都有著歷史原因,瓦罕走廊也不例外。
  • 馬可波羅來過、玄奘走過,當年盛極一時的瓦罕走廊,現在如何
    說起「瓦罕走廊」,可能並不為世人所知。這段全長三百多公裡的土地,是從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到鄰國阿富汗境內,從東至西的一段狹長地帶。它位於帕米爾地區南部和興都庫斯山脈以北之間的山谷之中,在古代曾經屬於中國的領土,是連接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不仔細查看地圖,實際上人們難以發現中國至阿富汗之間,這段形如彎曲手臂的狹窄山谷。正因為此,所以它才不為世人所熟悉。
  • 解讀神秘的瓦罕走廊(圖)
    作為古絲綢之路的一部分,著名的瓦罕走廊在古代就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與貿易的重要通道。晉朝僧人法顯從長安出發西行求佛,唐代玄奘取經東歸之路都曾途經瓦罕走廊……  走進瓦罕走廊  清晨,頂著高原的烈烈幹風,「邊關·口岸紀行」聯合採訪團的車隊從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出發,向著瓦罕走廊這條連接中國、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著名跨國通道前行。
  • 瓦罕走廊:阿富汗和我國的唯一通道,一個註定不平凡的山谷
    提到「瓦罕走廊」,大家定會有些許印象,在初中的地理課上老師在講述中國邊境時,一定會提到它,它是我國和阿富汗唯一的陸路通道,從它歷經的歷史來看,就註定了這個山谷不平凡。說到走廊,大家的第一反應應該就是我們所說的建築中的走廊,在地理上「走廊」實則是指被河流、山川或者是自然界中其他的不可抗力因素所阻礙而形成的狹長地帶。
  • 瓦罕走廊是中國與阿富汗唯一連接,對中國意義非凡,為何沒修公路
    在一千年後的2009年,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想要向中國借用這條玄奘走過的走廊,他們希望通過這條走廊開闢從中國向阿富汗進行補給的新路線,為在阿富汗駐留的美國大兵提供後勤服務,支援美國在阿富汗的戰爭。當然這一要求被我國嚴詞拒絕。上述兩件事情,我們所提到的這條走廊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瓦罕走廊。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瓦罕走廊是一條東西狹長的地區,又被稱為阿富汗走廊。
  • 外媒丨瓦罕走廊,「一帶一路」的潛力股
    有人曾說,瓦罕走廊是被遺忘的古絲綢之路。如今,「一帶一路」倡議給它帶來了發展的希望。9月14日,巴基斯坦《每日時報》發文分析了瓦罕走廊在區域一體化、經濟合作方面存在的潛力,以及周邊國家如何從中受益。瓦罕走廊在哪裡?
  • 大河流過:騎山地車穿越瓦罕走廊
    瓦罕走廊被認為是我們這個星球上最偏遠、最險惡的地區之一。丹·米爾納的騎行之旅跨越250公裡,涉及三個海拔4900米以上的山口,一路上與他作伴的除了有著同樣目標的山地車騎友及嚮導之外,也就剩下白天的馬行小徑,和夜裡零下10度的營帳了。在瓦罕走廊騎行絕不是件簡單事。  本文圖均為 Dan Milner 圖起初我們看著馱畜們過河。
  • 瓦罕走廊:堅不可摧的反恐鐵壁
    今天,瓦罕走廊依然處於反分裂反恐怖反滲透最前沿。這裡沒有海關、沒有口岸,有的是戍守邊關的邊防戰士,有的是守衛家鄉的護邊員,他們共同築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反恐鐵壁,堅決把國際恐怖勢力阻擋在國境之外。  這就是中阿邊境的瓦罕走廊。  今天,瓦罕走廊依然處於反分裂反恐怖反滲透最前沿。這裡沒有海關、沒有口岸,有的是戍守邊關的邊防戰士,有的是守衛家鄉的護邊員,他們共同築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反恐鐵壁,堅決把國際恐怖勢力阻擋在國境之外。  「我們就像國家的神經末梢,無時無刻不在感知邊境線上的變化。」站在鐵絲網前,克克吐魯克邊防連連長肖博文說。
  • 瓦罕走廊是如何形成的?戰略意義十分顯著
    瓦罕走廊是如何形成的?戰略意義十分顯著 瓦罕走廊是當年英國和俄國為了避免衝突,選擇阿富汗作為緩衝國的一個設置。瓦罕走廊地圖是四戰之地,在當時的國內國際條件下,放棄這個走廊是以退為進的。
  • 阿富汗的「瓦罕走廊」有什麼戰略價值嗎?該不該利用?
    這條走廊是中國西出的重要通道。為什麼阿富汗是帝國墳場,實際上也反映了阿富汗的地理位置重要。多看歷史,多看地理瓦罕走廊既然是中國的為何不能完整地收復回來?還居然阿富汗300公裡,而我方只有近100公裡面積?如不能完整收復也應平分這近400公裡的該走廊的。整條瓦罕走廊呈現東西走向,總長約300多公裡。
  • 迷失在屋頂上的世界—瓦罕走廊,住著那些有些幸運同時又不幸的人
    一個年輕的吉爾吉斯女孩正在給犛牛擠奶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走廊上,強風肆虐,終年寒冷刺骨。極端的條件,孤立和崎嶇的地形使瓦罕成為地球上最難進入的地方之一。穿越瓦罕冰天雪地進入瓦罕的唯一道路是一條粗糙的塵土飛揚的路,這條路是上世紀80年代初蘇聯戰爭期間蘇聯軍隊修建的。這條路原本是作為一條通訊和補給線,但由於地形極其困難,施工中途停止。
  • 連接中亞和西亞的瓦罕走廊,中國為什麼不建設?原因讓人意想不到
    在亞洲中部,有著這麼一條特殊而又重要的走廊被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中國,巴基斯坦所包圍是連接中亞和西亞之間的重要交流通道今天三哥就來結合地圖帶大家看看這塊曾經屬於我們的重要走廊瓦罕走廊是從阿富汗巴達赫尚省至我國新疆地區是一條東西向的狹長走廊,長約300公裡,南北最窄處僅有15公裡最寬處75公裡
  • 阿富汗伸出的一隻觸手,和我國接壤,瓦罕走廊是怎樣形成的?
    早在漢朝,張騫出使西域時,瓦罕走廊就是絲綢之路上的一處重要通道。唐朝時,玄奘出行天竺,同樣也是經瓦罕走廊地區進入西域。雙方爭執多年,最後為了緩解衝突,沙俄與英國籤訂了《關於帕米爾地區勢力範圍的協議》,其中,就把瓦罕走廊割讓給阿富汗,作為「隔離緩衝區」。既然如此,現如今的我國,是不是應該想辦法,讓瓦罕走廊這個重要的交流通道,重回我國呢?
  • 阿富汗疫情只有4千多例,但隱患很大,為何應重視瓦罕走廊安全?
    而我國與阿富汗邊界有一條瓦罕走廊,這條走廊,在阿富汗境內寬約300公裡,在我國境內寬約100公裡,雖然這條走廊人跡罕至,而且環境惡劣,但在這個走廊卻是阿富汗最安靜的地方,沒有之一,只有第一。如果阿富汗疫情暴發後,也不能排除阿富汗人跑到這條走廊躲避疫情。從資料來看,瓦罕走廊生存環境惡劣,戰略意義不大,塔利班沒相中此地,此地是阿富汗政府的管轄之地。
  • 阿富汗\瓦罕走廊
    於是出現了這樣的奇景:兩個歐洲國家在中亞劃界,私自瓜分了第三國的領土——當時屬於清政府管轄的帕米爾地區,劃給了第四國——阿富汗,造就了今天瓦罕走廊這段奇異的國界分隔。通達的「走廊」變成了重兵對峙的隔離區,昔日的繁華從此蕭條落幕,瓦罕走廊漸漸變成了當今世界上最偏遠難達的地區之一。
  • 阿富汗伸出400公裡大長手,與我國接壤,瓦罕走廊是如何形成的?
    我國有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在世界上位居土地面積第三位,不僅有著很長的海岸線,更是有著長達2.28萬公裡的陸上國界線,有14個陸上鄰國。其中有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這樣的面積大國,也有不丹,尼泊爾這樣的東亞小國,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遠在中亞的阿富汗和我國也是接壤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