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地理條件等因素的限制,中阿92公裡長的邊境線上連一座正式的貿易口岸都沒有,但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源遠流長。作為古絲綢之路的一部分,著名的瓦罕走廊在古代就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與貿易的重要通道。晉朝僧人法顯從長安出發西行求佛,唐代玄奘取經東歸之路都曾途經瓦罕走廊……
走進瓦罕走廊清晨,頂著高原的烈烈幹風,「邊關·口岸紀行」聯合採訪團的車隊從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出發,向著瓦罕走廊這條連接中國、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著名跨國通道前行。
瓦罕走廊位於帕米爾高原,是古絲綢之路的一部分。瓦罕走廊為東西走向,長約400公裡,其中在我國境內長約100公裡。然而,不為人們熟知的是,瓦罕走廊的形成是英俄兩大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產物。19世紀末,沙俄不斷在中亞進行侵略擴張,與此同時,英國勢力從印度西進。1895年3月11日,英俄為避免進一步的衝突,背著中國籤訂了《關於帕米爾地區勢力範圍的協議》,不但劃定兩國瓜分帕米爾的勢力分界線,而且將興都庫什山北麓與帕米爾南緣之間的狹長地帶劃作兩國間的「緩衝地帶」,這就是今天的瓦罕走廊。
車隊穿行在寬敞平坦的314國道柏油路上,儀錶盤上的速度指針直指80公裡/小時。不過,車隊走了大約60公裡後,指示著卡拉其古方向的路牌就將我們引上了通往瓦罕走廊的沙石路面岔道。打頭的汽車尾部捲起長長的煙塵障,「遮住」了後面車輛的視野,車隊不得不減速,拉開車距。
不長時間,來到了新疆軍區卡拉其古邊防營駐地,我們乘坐的商務車已經不能再向前行駛了。王金敏營長說,前面的道路越來越難走,必須換乘他們的巡邏車才能前行。坐在特製的高原巡邏車上,行駛在被雪山融水衝刷得坑坑窪窪的路上,我們被顛得忽上忽下的,真正體會到了什麼叫「車在地上跳,人在車上跳,心在體內跳」的滋味。
然而,這絲毫不影響我們欣賞道路兩邊的冰山、河谷美景。高山融雪形成的細流匯集成河,奔流而下,發出陣陣低吟淺唱,伴著輕嘯的山風在山谷裡迴蕩。汽車沿著山路越爬越高,頭頂上的藍天、白雲也越來越低,讓人頓生「一蹴可得天、唾手可攬雲」的豪氣。沿途斷壁殘垣的古驛站、坍塌破敗的兵營舊址、炊煙嫋嫋的塔吉克族牧民氈房,更把我們引入超越時空的遐思之中。整條河谷中,除了牧民的牛羊外,出現最多、最活躍的就是那憨態可掬的旱獺,看見來人一點兒也不慌張,還好奇地直立起來左顧右盼。
行車之際,陪同採訪的某邊防團政委鄭建新介紹說,瓦罕走廊是帕米爾高原上的一條狹長谷地,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漢朝張騫出使西域,唐代玄奘西遊取經,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遊歷東土,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探險西域,都曾途經這裡。晉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僧人法顯從長安出發沿著絲綢之路西行求佛,穿越瓦罕走廊後,在《佛國記》一書中描述蔥嶺(帕米爾高原)這一段路程時寫道:「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莫測所之,唯視日以準東西,人骨以標行路。」足見當時穿行瓦罕走廊之艱難。
過瓦罕走廊三橋,經過近1個小時的顛簸,我們來到了明鐵蓋邊防連的羅卜蓋孜前哨班。逆明鐵蓋河行駛約8公裡,便可看到著名的明鐵蓋達坂,此處雪山高聳,冰川形成的冰舌直探山腳。在海拔4200多米的羅卜蓋孜溝的山坡上,近年新立了一座「玄奘取經東歸古道」碑,使這條連接東西方的千年古道上有了一個新的地理坐標。據介紹,為了確定玄奘東歸古道路線,國學大師馮其庸教授曾7次踏上帕米爾高原考察。經過對漢唐遺蹟、沿途景觀和玄奘本人記述等歷史文獻進行比較研究,他基本確認玄奘東歸時經由帕米爾高原的瓦罕走廊,是通過明鐵蓋達坂進入中國境內的。
明鐵蓋山口是帕米爾高原上地勢最開闊的河谷地帶,在漫長的歷史時期裡一直是絲綢之路的主要通道。直到最近半個世紀以來,紅其拉甫河畔建起了一條現代化的中巴友誼公路,紅其拉甫達坂成為重要的口岸通道,日漸興隆,持續千年來往不絕的明鐵蓋山口才冷落下來,漸漸被人們遺忘。
然而,駝鈴稀疏並不代表生命的斷絕。採訪途中,我們非常幸運地趕上了塔吉克族牧民在過傳統的納孜爾節。身著盛裝而又純樸的人們在群山環繞的山谷裡,在綠色的草甸上,帶著自己煮好的香噴噴的羊肉,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歡聚敘情,孩子們則圍著大人和牧羊犬嬉耍。散落在山坡河谷間的牛羊,在溫暖和煦的陽光下,愜意地甩著尾巴。
見到我們這些遠道而來的賓客,熱情的牧民們紛紛上前邀請我們共享歡樂。煮羊排、手抓飯,不吃不讓走。高山雪水浸潤的青青草甸,此時散發出更加迷人的幽香。
第 1 2 3 4頁
走近邊防官兵在海拔4300米的羅卜蓋孜前哨班,藍天白雲下矗立著兩座哨樓。指導員郝興修告訴記者,這是民國時期留下來的老哨樓。
登上堅固的哨樓,記者頓生世事滄桑、物是人非之感——哨樓還是那個哨樓,但哨樓的主人已是新一代革命軍人了。用石塊壘砌、黃泥封抹的哨樓,半個多世紀來雖然沒有多少變化,我們卻在這個季節性臨時哨所裡,從多個側面看到了高原邊防的「今非昔比」:
先說「吃」。這個哨所每天都可以吃上新鮮蔬菜,四季豆、青菜、西紅柿等應有盡有,冬天吃菜也由過去的「老四樣」變成現在的天天不重樣。
接著說「住」。住房由保溫型向保健型發展。官兵們住過雪窩子、幹打壘、土坯房、石木結構平房,現在即將住進第五代營房——各項設施齊全的二層小樓,所採用的19項新技術解決了「用水、取暖、用電、洗澡、吸氧、如廁」等六大難題。現在除外出巡邏、站哨、訓練外,連隊其他日常工作均可在室內完成。氧氣接到戰士床頭,由戰備氧變為常態氧、保健氧。鄭建新政委指著正在建設的營房補充說,全團海拔4000米以上的哨所營房重建工程今年全部啟動,預計兩年內可以竣工。「這是過去想都不敢想的事。以前,有的戰士半夜三更想解手,穿戴齊整跑到宿舍外的旱廁,依然凍得發抖,而且這一折騰睡意全無,有人寧願一直憋到天亮。現在有了室內水衝式廁所,煩惱全無。」
再說「行」。原來坑坑窪窪的巡邏路,即將變成四季通行的公路。同行的卡拉其古邊防營營長王金敏告訴我們,國家已投入巨資開始在瓦罕走廊整修公路,預計不久的將來,縱貫整個河谷的柏油路將與314國道連接。
還有是「醫」。高原哨所封山期長達5個月之久,若遇到官兵發生高原疾病,救治起來十分困難,只能進行「電報會診」。現在山上官兵有個病痛,可以通過遠程網絡會診系統,請烏魯木齊、北京等地的專家進行「面對面」會診,若有特殊情況還可以向上級申請直升機空運。醫療技術水平和官兵的高原保健意識提高了,肺水腫、腦水腫已不再是危險的「高原殺手」。
最後說說「娛樂」。以前是一盤錄像帶看半年,官兵們甚至可以把臺詞一字不落地背下來。現在就不同了,電腦配發到班排,網絡聯接到宿舍,電子圖書室文字影像資源豐富,通過軍網、政工網還可以和戰友視頻聊天。記者隨手打開中國軍網,當天的《解放軍報》電子版很快呈現在屏幕上,除了瀏覽速度稍慢一點外,其他跟內地沒什麼兩樣。據介紹,這個團的信息化建設水平一點也不差,除藉助已鋪設的光纜建起視聽系統外,目前正在建設無線數據化通信系統,邊防的通信、指揮、快速反應能力將大大提升。
歲月流逝,萬物在變,唯一不變的是官兵衛國戍邊的堅定信念。王金敏營長介紹說,我們日常的對抗訓練包括身背全套單兵裝備進行懸崖攀登、排雷、射擊、運動中殲敵等多項子課目,進攻時人人都會根據地形選取最佳攻擊線路,防守時人人都要進行狙擊考核,體能訓練更是一人不落、雷打不動。要知道,這可是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常人快走幾步都會大喘幾口氣。他自信地說:「我們營的軍事訓練、執勤巡邏水平在全軍應是名列前茅的,不法分子遇上了我們,算是他倒黴。」
第 1 2 3 4頁
觸摸銅牆鐵壁中阿兩國在瓦罕走廊地區擁有共同邊界線92公裡。這裡邊防線雖短,「三股勢力」卻蠢蠢欲動,時常試圖偷越國境。然而,軍警民聯手在邊防一線築起的鐵壁銅牆,讓「三股勢力」的陰謀始終無法得逞。
明鐵蓋邊防連的官兵告訴記者,當地的塔吉克族牧民非常愛國,不論男女老少,只要發現有陌生人進入瓦罕走廊,都會及時向駐軍或邊防派出所、地方政府報告,儼然一支不在編制卻永不撤離的守邊部隊。已經當了37年護邊員的胡瑪力克,去年因年齡大了,推薦自己的兒子承擔護邊員的職責。邊防團出於對胡瑪力克全力護邊的感激,想繼續聘任他,讓他們父子一起享受近年剛剛發放的護邊員補貼。胡瑪力克說:「我們家會繼續履行護邊員的職責,但我不能多拿護邊員的補貼。」護邊員依瑪木江除了經常跟隨邊防官兵一起上山巡邏外,還把自己家當作了「兵站」,每逢有邊防官兵巡邏經過自家門口,他都會把奶茶煮上、羊肉烤熟、抓飯備好,守在路口將戰士們請到家裡暖暖身子,吃過飯後再回連隊。
在瓦罕走廊,一頂氈房就是一座哨所,一個牧民就是一個哨兵。這種愛國奉獻熱情,源自塔吉克族牧民對共產黨、解放軍的深情。新世紀初的一個冬天,護邊員卡斯木家的一個親戚夜晚突發高原肺水腫,生命垂危之際,他跑到了邊防連求援。邊防連戰士冒著零下30多攝氏度的嚴寒,將其從海拔4800多米的山上緊急下撤救治。風急雪驟,道路難行,多個邊防連隊的官兵上送下接,人抬肩扛,馬車、汽車全都用上了,經過整整一夜的接力轉運,終於把病號送到了縣城醫院,轉危為安。牧民沙瑪力克一家五口以前只有4隻羊,生活很艱苦。是邊防連官兵給他送去麵粉、大米和羊崽,還幫他蓋了房子,令他家幾年時間就養起了40頭犛牛,價值20萬元。沙瑪力克主動要求擔任護邊員,報答解放軍的恩情。前年,一名比利時遊客誤入我境內,他發現後立即上報邊防連官兵,有關部門很快按邊境管控法規對這起越界事件進行了處理。
以出產祖母綠而聞名的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達布達爾鄉,有著瓦罕走廊地區唯一的一個邊防派出所——排依克邊防派出所。該派出所的轄區內有大大小小十多個通外山口,好幾個達坂都是中國與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三國的交會點,人員很容易就能越過邊境。警力有限,怎麼管理好整個轄區,防止「三股勢力」分子潛入潛出,防止毒品和槍枝入境?
答案很簡單,就在於發揮長期以來形成的群眾工作優勢,為邊防一線增加一雙又一雙警惕的眼睛。一次,一位牧民發現在邊境線外一側有三四個人拿著望遠鏡向中國境內瞭望,行跡非常可疑,他趕緊騎馬到派出所報告情況。山高路險,坡陡流急,這位牧民花了大半天時間才趕到派出所,其愛國與執著精神令人感動。
難忘帕米爾行走在邊防的那些日子,每當看到這些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邊防官兵,看到他們一張張黝黑黝黑的臉龐,我們的心頭總是不禁一熱,眼前也會漸漸模糊起來。最讓我們不能忘記的是,基層官兵雖然環境艱苦,精神卻不匱乏,苦幹不苦熬,苦中有作為,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仍然擁有飽滿的工作熱情和無私奉獻的忘我情懷。
新疆軍區一位將軍說,如果你有什麼人生煩惱不能排解,請邁開雙腿到邊防去;如果你有什麼私心雜念不能擺脫,請邁開雙腿到邊防去!新疆軍區原政委喻林祥上山看望官兵後,更是動情地賦詩一首,其中最後四句是:「歸途幾回首,一路默無言。試問名利客,幾個能戍邊?!」
是啊!正是這些可親、可敬、可愛的基層邊防官兵讓我們認識到,人生暫時的榮辱得失,算不了什麼;是這些堅定、堅強、堅毅的基層邊防官兵讓我們明白了,什麼是臨危不懼、臨難不懼、臨苦不懼,什麼是百折不撓、百鍊成鋼的軍人本色。
淚水,因感動而下瀉,淚水因真情而珍貴。每次結束採訪離開邊防連隊的時候,官兵們都要為我們送行,看著或長或短的綠色隊列,我們只能用一個個軍禮和一次次握手向官兵們表達自己心中的感動。此時此刻的一切,都令人終生難忘,淚水也因此經常打溼我們的雙眼。
採訪歸來,當我們回到寬敞明亮的辦公室裡,憑窗眺望車水馬龍的街道、霓虹璀璨的樓宇時,都會想起那些可愛的高原邊防官兵。我們深知,正是有了這些邊防官兵將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與祖國的安全榮辱緊緊聯繫在一起,才換來了西陲固若金湯的萬裡邊關;他們用熱血和生命譜寫的和平讚歌,將永遠迴蕩在西部邊疆的大漠戈壁、深山哨所、雪域高原,銘刻在忠誠於黨、報效國家的歷史豐碑上。
第 1 2 3 4頁
阿富汗簡介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是位於亞洲中西部的內陸國家。北鄰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西界伊朗,南部和東部連巴基斯坦,東北部凸出的狹長地帶與中國接壤。屬大陸性氣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熱,全年乾燥少雨,全國年平均降雨量僅240毫米左右。
經過多年的戰亂,阿富汗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生產生活物資短缺。農牧業是阿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工業以輕工業和手工業為主。阿富汗礦藏資源較為豐富,但未得到充分開發。目前已探明的資源主要有天然氣、煤、鹽、鉻、鐵、銅、雲母及綠寶石等。
1955年1月20日,中阿正式建交,兩國關係總體發展順利。1979年以前,兩國領導人多次互訪。前蘇聯侵佔阿富汗期間,中國政府不承認阿政府。1992年兩國關係實現正常化。
2006年6月,卡爾扎伊總統在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後訪華,雙方籤署《中阿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宣布建立全面合作夥伴關係。2008年8月,卡爾扎伊總統出席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並同胡錦濤主席會見。8月,中阿互換《中阿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批准書,該條約正式生效。(郭季輯)
第 1 2 3 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