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狀:心理問題進入多發期
在青少年人群中有這樣一個群體,表面上看,他們和其他青少年一樣有著健康體魄、爛漫的青春韶華,承載著同樣的陽光雨露。但是他們並不快樂,他們的天空布滿了陰霾,心靈的航船迷失了方向。他們就是有著心理疾病的青少年。據合肥市第四醫院心理科醫生鍾慧介紹,今年到他們門診做心理治療的青少年近200人,且呈逐年增加趨勢。
鍾慧醫生介紹說,當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表現的形式有多種多樣,主要表現為:學習困難,考試焦慮,難於應付挫折,情緒不穩定,自我失控,心理承受能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想貧乏,學習成績不穩定,出現打架、罵人,說謊,厭學、逃學,嚴重的出現自傷或傷人現象。將之歸類,主要有以下幾類:一是行為問題,這是最輕的一類心理偏常,多發生在年齡較小的兒童身上。二是人格缺陷,是指一些青少年在人格發育和形成的過程中,出現了人格特徵和結構的偏異,比如自卑、衝動、敏感多疑、交往障礙、偏執等。三是心理障礙,主要是學校適應障礙、考試綜合症、神經衰弱等。四是心理疾病,如兒童多動症、抑鬱症、精神分裂症等。
目前,獨生子女群體佔總人口的1/3左右,相對來說,他們經受的挫折較少,心理較為脆弱,承受能力較差。社會和心理因素兩者交叉,構成了青少年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的條件。專家認為,目前青少年心理進入了一個問題多發期。
分析:學習類問題佔大部分
安大心理學教授郭輝認為,學習類問題佔當前青少年心理問題的大部分。儘管近些年來一直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但應試教育的陰影一直在困擾著廣大青少年,加之父母對子女寄予的過高期望,青少年身上承受著巨大的學習壓力,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從而導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記憶效果下降、思維遲緩等多種症狀出現。
人際關係是另一個主要問題,主要體現在青少年和父母、老師和同學交往過程中。不少孩子反映和父母溝通與交流存在困難,在青春期部分孩子甚至會產生強烈的叛逆心理。師生關係處理不當,對孩子的心理影響不言而喻,少數教師對學生的不理解、不信任、缺乏尊重,隨意貶低孩子價值的不良態度等,使孩子的心理遭到嚴重的創傷,會導致對抗心理。與同學的相處,可直接影響到青少年的學習生活質量。孩子們都希望在同學中有被接納的歸屬感,尋求同學、朋友的理解與信任。如果同學關係不融洽,甚至關係緊張,有的同學就會產生深深的孤獨感。
家庭的教育方式也是導致青少年心理問題的不可忽視的原因。父母過度保護的教養方式會導致孩子形成依賴型人格,缺乏獨立性、自立性,遇到事情手足無措,在處理人際關係中常處於被動的地位。另外,青春期的生理變化,也必然會引起青少年情感上的波瀾,他們渴望與別人傾吐交流,可又難以向父母或老師啟齒,如果這樣情況得不到疏解,便會出現焦慮與抑鬱心理。
建議:培養良好的心理素養
心理問題對健康的傷害絕不亞於病毒。資料顯示,當今引起各種疾病的原因中,由心理因素尤其是情緒因素引起疾病的比例達10%。預防和減少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發生,鍾慧醫生認為,首先要父母、家長和全社會都來關心青少年,呵護青少年,創造青少年發展的良好環境,真誠與其溝通、交流,建立信任關係。其次,青少年自身也要自強、自信,多與人進行溝通,多角度思考問題,多經歷一些挫折,增強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鍾醫生還特別提出,仍有很多人認為只有嚴重心理疾病並且精神方面有問題的人,才需要做心理諮詢,正常人無心理諮詢的必要,這也是造成青少年心理不健康者不斷增加的原因。青少年出現心理問題,要及時到心理門診進行諮詢。
另一方面,社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關注程度仍然不夠。以合肥為例,目前尚未開通一條專門為青少年提供心理輔導的電話熱線,開設心理諮詢門診的醫院也並不多。因此,專家建議,應增加青少年心理諮詢和治療的相關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