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不少中小企業的發展遇到困難,但我們也看到,很多企業即使受到衝擊卻依然堅守本分、復工復產;即使艱難運轉,卻仍不忘反思企業的痛點難點;即使帳面資金緊張,卻仍然努力為明天的生機尋求科技與商業力量。
即日起,大眾網·海報新聞將推出「明天會更好·中小企業自救故事」系列報導,關注疫情影響下的中小企業。關注他們如何臨危不懼,積極應對?他們如何尋求模式創新,逼迫自己升級?他們如何積極自救,探尋花開的力量?
如果你是這樣的企業,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企業,請與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聯繫,電話13256660120(微信同號)。大眾網·海報新聞願意聽你講述企業逆境中的自救故事,和你一起尋找限制企業發展的癥結,和你一起探究疫情下彎道超車的方式,與你一起尋找企業成長的力量……我們堅信,沒有一個寒冬不可逾越!
大眾網·海報新聞濟南3月4日報導
記者 吳爽
2020年1月23日,熊吞大碗丼天津梅江永旺購物中心店開張。其營運總監兼副總劉曉興奮又激動:「按這個速度,今年開業200家沒問題。」
作為新興燒肉飯日料品牌,熊吞大碗丼2018年10月在濟南市高新區萬達開了第一家門店。沒想到品牌剛在市場上出現,就得到了年輕消費者的認可。成立一年多以來,熊吞大碗丼在全國14個省份和4個直轄市開業了62家門店,還有11家在籌備開業中。
在餐飲行業十多年,見證了無數創業公司起起落落,劉曉堅信,以熊吞大碗丼目前的擴張態勢,未來一定會更好。但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本想著捨命狂奔的劉曉懵了,他不得不停下來,思考如何走接下來的路。
發力線上外賣業態 探索零接觸配送
對於依賴線下消費的熊吞大碗丼來說,鼠年春節的「黃金周」成了「清淡周」。原計劃開業的門店,卻因為疫情的緣故不得不擱置。
「經營企業的都知道,現金流是企業的動脈血液。企業不管大小,沒了現金流,持續失血死亡也就是幾個月的事。」劉曉說,「何況是我們這種已經按下發展快進鍵的餐飲企業,本來抱著捨命狂奔的心態拼一把,卻迎頭撞上疫情。」
據劉曉介紹,全國幾十家店,每個月的房租水電和人工成本將近10萬,但門店收入幾乎為零。這種情況從1月下旬開始,持續了近一個月,預計損失將近3000萬。他一度不知道自己還能撐多久。
既然疫情已是事實,與其等待不如想辦法自救。
員工工資要保,因為他知道幾百號員工背後是數百個家庭,不管怎樣,絕不在此時裁員;供應商貨款也得想辦法兌付,上下遊都是關聯影響,誰都不容易。工作多年以來,劉曉從未感受過這種壓力。思前想後,既然線下餐飲短時間內是幹不成了,那就發力線上渠道。只有讓企業運轉起來,讓員工有事做,才能保證員工的收入。
於是,劉曉帶領著員工們探索店內無接觸點餐,還與美團等平臺合作。按照嚴格的流程和規定,員工將外賣進行密封、保溫打包,以保證外賣小哥不直接接觸餐品,同時對備餐人員、外賣小哥體溫登記,每單填寫安心卡,從而保證食品安全可追溯,讓顧客對食品放心。
「目前,線上渠道營收一直在不斷增長,其中外賣業務佔比達20%-30%。」劉曉說。
布局團餐和半成品銷售
相比很多傳統餐飲企業,熊吞大碗丼在建立之初就始終堅持大眾化、特色化、差異化的市場定位和導向,一直致力於多渠道、多品牌、多維度的餐飲發展道路。自成立以來,依託線下實體連鎖門店和近百萬的用戶社群,每年日式燒肉飯的銷量輕鬆超過一千萬份。
正是初期對電商的探索,成了企業在此次疫情之下的「救命稻草」。利用線上的運營能力,熊吞大碗丼不僅迅速通過公眾號發文,建立和客戶的粘性聯繫,還開拓了線上團餐和半成品的銷售業務。
疫情之下,年輕人宅在家裡,無奈之下開始頻繁下廚,導致方便的半成品美食成了他們最不可或缺的食材。看到了這個機遇,大碗丼立即決定轉型做半成品和團餐。劉曉讓員工將店裡的特色菜品做成預包裝食品,消費者買回家後,經過簡單加熱,就能吃到和餐廳裡一樣的菜,非常簡易方便。
「2月20日,我們開通了網上團餐預訂服務,為全城企、事業單位提供安全、健康、可口的團餐服務。」劉曉表示,企業也在籌劃外賣專送業務,通過自己的員工提供送餐服務,儘量減少人與餐品的接觸頻次。
據劉曉介紹,熊吞大碗丼全國62家門店年後一直停業,目前也只有個別門店恢復了營業。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復工,團餐、外賣等線上業務增長很快。儘管線上銷售的增長不足以抵消營業額的虧損,但劉曉說:「日子雖然難,也得努力過下去。人最怕的是閒著,只要企業運營下去,員工有事幹,也就有了希望。」
在劉曉看來,危機和機遇是並存的,此次疫情給餐飲企業確實帶來了不小的影響,打破了傳統餐飲的模式,但也倒逼餐飲業積極轉型,堅定地擁抱網際網路。
「未來餐廳不再只是一個吃飯的地方,它可能會成為一個載體,讓線上與線下消費場景更好地結合。相信餐飲業會有更多的黑馬衝出來,關鍵是看誰能先找到自救的方法。」劉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