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書記」代雨哲:紮根楠木灣,打通「致富路」

2020-12-04 資中黨建

秋日裡的資中縣歸德鎮楠木灣村,碩果纍纍,景色宜人。

楠木灣村曾是省級貧困村,2019年底,該村正式退出貧困村行列。

如今的楠木灣村,山川更美,鄉親更富。這一切,和在此開展駐村扶貧工作三年多的「第一書記」代雨哲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在今年10月公布的2020年四川省脫貧攻堅獎名單上,代雨哲被評為先進個人——

主動請纓去扶貧 把好精準識別關

11月4日,秋高氣爽,記者來到資中縣歸德鎮楠木灣村,穿過片片柑橘林,抵達坐落在公路一頭的村委會辦公室。陳設簡單的辦公室裡,「第一書記」代雨哲正和駐村工作隊員陳潔討論著近期的工作安排。低頭,他在駐村筆記本上寫下了當天的民情日記。駐村三年多,他寫下的「民情日記」已經累了高高一摞。

▲代雨哲寫駐村日記

2017年初,楠木灣村面臨著新任「第一書記」的選派工作,而立之年的代雨哲主動報了名。「我當過大學生村官,也在鄉鎮工作過,有農村工作經驗。」代雨哲對駐村扶貧工作有期待,有信心。

同年5月23日,來自資中縣質量技術監督局的代雨哲以楠木灣村「第一書記」身份正式進村報到。

走訪村民,收集信息,熟悉村情,駐村後,代雨哲馬不停蹄開始了扶貧工作。他走過田埂,穿過村莊,走進農戶院壩,也走進了群眾心裡。

精準扶貧,貴在精準,重在精準。代雨哲深知若識別不精準,就無法從幫扶手段上精準施策,讓貧困群眾如期脫貧。

他認真研究走村入戶方案,採用「一進二看三算」(即:「第一書記」和駐村幹部進村入戶走訪調查;看生活居住條件,家庭生活基本狀況;按照脫貧標準,逐戶計算收入,做到應算盡算)的方式,通過全覆蓋走訪,對標「一超六有」,做到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代雨哲(右)與駐村工作隊員一起整理資料

通過嚴把「識別關」,把不該進的清出去,把該進的納進來,也針對每戶致貧原因,探索最適合的幫扶手段,走好精準幫扶第一步。

「楠木灣村轄5個村民小組,全村幅員面積4.6平方公裡,耕地面積2210畝,總戶數530戶、1577人,勞動力人數774人,外出務工人數238人,黨員人數67人,建檔立卡貧困戶71戶、203人,貧困戶危房改造戶數26戶……」對村裡的最新情況,代雨哲如數家珍。

全力修通致富路 為民打開增收門

在村裡走訪過程中,代雨哲注重聽取和收集群眾意願,並從中找到工作的突破口。

▲代雨哲在脫貧戶王翠芳家中走訪

走訪中,代雨哲發現,村民反映比較強烈的問題是對公路的渴望。

2組有一段500多米的泥巴公路,下雨之後總是泥濘不堪,村民出行困難,運輸果子也十分不便。

代雨哲積極爭取籌集資金30萬元,修建水泥公路0.9公裡。為了填補修路的資金缺口,代雨哲向派出單位尋求幫助,獲得了價值兩萬元的水泥支持,直接用於2組的500米道路建設。2019年6月,公路修通,老百姓的致富路也通了。

▲直通果林的公路

此外,為完善村級水果產業園區配套設施建設,代雨哲和幹部們爭取籌集項目資金40萬元修建了上山便民道路7.14公裡,籌集項目資金50萬元修建石田坎10根、山坪塘1口、蓄水池14口。全村實現了戶戶通水泥路,通村客運貫穿全村,方便了百姓日常生活採購。

▲村裡新建的蓄水池

道路通了,受益最大的是群眾。

2組村民曹麗芳是一名脫貧戶,母親在她很小的時候便離家了。因為爺爺奶奶長期患病,家裡陷入貧困,去年10月,爺爺幹活時不慎摔傷並最終離世,為了照顧年過八旬的奶奶,21歲的曹麗芳不得不辭掉在城市的工作,回到老家。

這次回家,曹麗芳看到了家鄉的變化,她知道,這一切都少不了代書記的功勞。「代書記來了後在村裡規劃了產業園區,爭取項目資金把我們周邊的公路都修通了,以前路不好走,我們的果子只能自己背出去,現在貨車可以直接開到院子裡或者土邊上,來買果子的收購商更多了,果子不會因為運輸不暢爛在地裡面,我們的收入都提高了。」曹麗芳說。

▲代雨哲在曹麗芳家中走訪

在曹麗芳家的壩子裡,代雨哲和祖孫二人相對而坐,對老人說話時,他不時伸長脖子、前傾身子,態度溫和,語言親切。

考慮到年輕的曹麗芳在家待業,代雨哲積極為她尋找出路。前不久,他建議曹麗芳學習網絡銷售,解決就業問題,實現增收,也能在家照顧奶奶,一舉多得。曹麗芳很樂意做這樣的工作,他積極聽取代雨哲的建議,並在代雨哲的推薦下向隆昌市的一個電商達人學習取經。

柑橘產業大發展 群眾腰包鼓起來

沒有產業,貧困群眾脫貧無路,實現村集體增收更無從談起,代雨哲思索著,為楠木灣村規劃支柱性產業。

代雨哲發現,多年來,村裡人都有種植柑橘的習慣,但由於勞動力外流和種植技術的缺乏,許多農戶的柑橘都沒有成為家庭收入的重要來源。代雨哲和駐村工作隊員以及村兩委討論後得出,楠木灣村離沱江近,水源有保障,加上有果樹種植基礎,把柑橘產業作為村裡的主導產業有天然優勢。

▲代雨哲查看王翠芳家的椪柑長勢

但是,村民原本種植的柑橘都是零散種植,土地不連片,規模上不去,代雨哲和幹部們就四處給村民做思想工作,動員他們把閒置土地利用起來,還請來農技專家為種植戶開展技術培訓,為他們提供技術支持。2018年8月,村裡成立了資中縣祥泰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

經過三年的發展帶動,村裡以資中血橙為主的產業園區已經初具雛形,全村經濟收入以經濟果林發展為主。截至目前,全村血橙種植面積達600餘畝,枇杷覆蓋面積達200餘畝。同時,為了進一步實現標準化生產,幫助群眾增收,代雨哲和幹部們推行由合作社統一用藥、統一用肥、統一採摘、統一包裝、統一品牌、統一銷售「六統一」的管理模式,村裡的血橙、枇杷品質不斷提升。

4組脫貧戶王翠芳今年49歲,10年前,丈夫遭遇車禍頭部受重傷,有五六年都沒有工作,家庭的重擔落在了王翠芳的肩膀上。她沒有放棄,靠著種植果樹和進城打工增加收入,供養兩個孩子上學。

代雨哲來了後,鼓勵她擴大果樹種植規模和增加種植品種,提升收入。目前,王翠芳種植了血橙、春見、愛媛、椪柑等多個柑橘品種,且均已掛果,成了村裡的典型種植戶,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代雨哲在王翠芳的血橙地裡查看血橙長勢

「當時代書記積極鼓勵我發展產業,還組織專家到地裡給我們作技術指導。有了技術,我的果子結得又多又好,賣果子也是代書記幫我們聯繫,啥子都不用焦愁。現在我們脫貧了,生活質量提高了不少。」在掛滿果子的血橙地裡,王翠芳道出了對「第一書記」代雨哲滿滿的感謝。

楠木灣村駐村工作隊員陳潔與代雨哲共事兩年多,在她眼裡,代雨哲工作認真,態度嚴謹,對待群眾充滿耐心,只要群眾有需求,他一定想方設法幫他們解決困難。

駐村三年多,楠木灣村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2019年底,村子退出了貧困,群眾脫了貧,一切都向著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代雨哲說,接下來,他將繼續努力,為楠木灣村的鄉村振興作出貢獻。

來源:i內江

相關焦點

  • 扶貧印記丨大平鎮紅鶴村第一書記陳利,帶領村民走出一條致富路
    2015年9月,陳利到安嶽縣大平鎮(原大平鄉)紅鶴村任村第一書記,每天行走在全村唯一一條土泥巴毛坯路上,雨天鞋上糊滿了濘泥,晴天幹硬的泥塊硌起幹繭。短短幾天,她走遍了11個組47戶貧困戶,熟悉了村裡每家的情況。鄉親們要致富,必須先解決路的問題。
  • 陝西鹹陽市駐村第一書記群像
    脫貧攻堅以來,鹹陽市先後選派駐村第一書記近5000人,他們紮根基層,傳承使命,接續奮鬥,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注入磅礴之力!旗幟扛起來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給錢給物不如建好一個支部。駐村第一書記始終不忘抓班子、帶隊伍。「打勝一場攻堅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興平市花王村第一書記劉偉說。
  • 「修一條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這條村為4800噸竹木打通林道
    村民 黃秀娣:因為道路不通,竹子運輸困難。坑口鎮下寨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黃淦芳:我們支委會研究,一定要為群眾開通這條林道,真真正正為民謀幸福,為民辦實事。下寨村委會竹坪村村長 黃江生:這條路很崎嶇,以前裡面很多竹木都運不出來,我們農民就靠竹、靠木,沒有其他收入。我做夢也沒有想到這條路可以打通。
  • 【扶貧故事】陝西富縣寺仙鎮李家窪村第一書記任建龍:「娃娃書記...
    擔任陝西富縣寺仙鎮李家窪村第一書記以來,當兵出身的他帶著村民發展產業、修建水渠、改造旱廁、擴建文化廣場、建立村網格化,讓這個貧困的小山村發生了顯著變化,讓村民臉上洋溢起幸福的笑容。2019年12月,從西藏邊防一線退伍的任建龍,被寺仙鎮黨委派到李家窪村擔任第一書記,迎來了他人生另一個角色的挑戰。
  • 第一書記:頭雁帶對方向,群雁才能高飛!
    記得曾有人問雪來提·納買提:「何為第一書記?」
  • 長春市九臺區其塔木鎮北山村第一書記蘇鋼:「醜米書記」的扶貧之路
    記者見到長春市九臺區其塔木鎮北山村第一書記蘇鋼時,他正在參加長春市鄉村振興現場會暨「吉林有寶」走進九臺第一書記直播帶貨活動,向廣大網友熱情推薦村裡的特色產品。流利的語言,細緻的講解,時不時來兩句幽默的段子烘託氣氛,賣力吆喝的蘇鋼,還真有點專業帶貨主播的模樣。
  • 西烏旗市場監管局派駐嘎查第一書記為牧民謀致富之路
    中國質量新聞網訊  西烏旗市場監督管理局派駐道倫達壩嘎查第一書記布日格德同志,圍繞嘎查900畝高產飼料地建設,協助嘎查兩委班子謀劃嘎查經濟發展、牧民增收的路徑。2018年以來,第一書記積極協調聯繫旗內有關單位,協調鎮政府、電業等相關部門解決了道倫達壩嘎查900畝高產飼料地通電問題。協調旗水利局為嘎查爭取到2018年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水利水保項目,共爭取到了900畝高產飼料地滴灌設備和5眼井。同時協調水利局幫助維修嘎查現有的圈灌設備。當年,道倫達壩嘎查770畝高產飼料地共出30萬斤油麥青,用實際行動幫助牧民節省了生產開支。
  • 魯青基準貸,「貸」動80後走上創業致富路
    摘要:截至目前,該行累計發放青年創業貸款150餘萬元,成功扶持了多名青年創業者成功走上致富道路,真正成為青年自主創業的「金紐帶」。今年以來,建行德州分行黨委積極落實德州市委、市政府及上級行扶貧工作要求,選派第一書記駐齊河縣馬集鎮南方寺村開展扶貧脫貧工作。
  • 明威鎮:建好農村幸福路 打開鄉村致富門
    明威鎮:建好農村幸福路 打開鄉村致富門 來源:四川新聞網 更新時間:2018-07-28 11:41 四川新聞網宜賓7月28日訊(趙晨希  李松澤)「有路就是錢。」
  • 通江縣迎春村:養兔走出致富路
    迎春村第一書記趙飛祥認為,只有因地制宜,通過發展支柱產業,才能拉動地方經濟發展,為老百姓鋪起一條致富路。  引進產業  探索致富脫貧路  雨後的天氣格外陰冷,但迎春村四川大巴山錦祥兔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榮的臉上卻是滿頭大汗,他一邊擦汗一邊打掃圈舍衛生。「兔子餵養要注意飼料和飲水衛生,必須保持新鮮、清潔。」劉榮向記者介紹。
  • 黎平茅貢鎮:特色鱘魚養殖 「鱘」出致富新路
    鱘魚養殖,村民增收,整村脫貧,除了樟洞村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外,也離不開駐村第一書記與村兩委的鼎力支持。據養殖場負責人石運昌介紹,樟洞村地處長江與珠江的分水嶺,優質的水質資源不僅澆灌出香甜可口的稻米,也利於養殖冷水鱘魚。在駐村第一書記與村兩委的協商考察後,決定在村裡的上遊養殖中華鱘,由此「鱘」出了一條特色致富新路。
  • 一眼井、一座房、一段路、一排樹 那些第一書記的故事
    2012年以來,山東連續從省直單位選派4輪、3342名黨員幹部,帶動全省各級選派5萬多名黨員幹部,到扶貧工作重點村、黨組織軟弱渙散村、鄉村振興示範創建村擔任第一書記。這裡講述的,是幾位第三輪省派第一書記的故事。——編 者第一書記不好當,十八般武藝,樣樣都得會使。既要強班子、找路子、脫帽子,還須結對子、解梁子、樹牌子,時不時會遇到撓頭事。
  • 村務工作千頭萬緒 第一書記提綱挈領
    村務工作千頭萬緒 第一書記提綱挈領 2020-04-24 17: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紅土地上小康路:駐村第一書記的「兩萬五千裡」
    中新網江西上饒1月16日電 題:紅土地上小康路 駐村第一書記的「兩萬五千裡」  作者:王昊陽 王成前 俞亦鵬  冬日暖陽斜照在江西上饒市信州區秦峰鎮佔村一大片油菜田裡,信州區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徐平等人趴在田間地頭,察看油菜長勢。  「今年油菜長得比去年茂盛,一定會迎來豐收。」望著田間這一片綠色,徐平滿面欣喜。
  • 和靜縣:鄉村公路建設「鋪就」旅遊致富路
    從高處俯瞰,嶄新的公路穿梭在山中,蜿蜒迴轉,這條21.6公裡長的「青絲帶」不僅串聯起克爾古提鄉的美景,還成為貧困村落與外部世界的便捷通道,更是一條農牧民通向美好生活的旅遊致富路。  「現在的路特別好走,開車從庫爾勒到克爾古提村只需要兩個小時。」7月15日,和家人去克爾古提村遊玩的庫爾勒市民雷雪梅說。
  • 一生有你——第一書記劉建光
    2016年初,臨礦集團選派幹部到村任職第一書記,時任臨礦集團安全技術培訓中心副主任的劉建光積極報名。已經做好吃苦準備的劉建光沒想到,這條路竟會走得這麼坎坷崎嶇。3月,劉建光和他的同事兼搭檔郭聖剛被安排到蘭陵縣魯城鎮劉家郭村任職。「我們兩個人,一個姓劉,一個姓郭,這裡又是『劉郭村』,難得的緣分啊。」劉建光曾多次這樣對郭聖剛說。但大家都沒想到,他跟這個村子還有更深的淵源。
  • 確山三裡街道:蝸牛養殖成為村民致富的新路子
    為帶動更多的貧困戶和村民致富奔小康,由山東大學駐確山三裡街道老臧莊駐村第一書記於德寧和確山三裡街道扶貧辦探索的蝸牛養殖項目正在老臧莊社區逐步推廣開來。近日,在該社區村民王峰鴿蝸牛養殖房裡,記者看到一排排整齊的繁殖架上,三三兩兩伸著潔白的觸角,慢慢試探著新環境,技術人員正在手把手的傳授他們蝸牛養殖技術。
  • 五年戰友緣 一生兄弟情 臨沂第一書記寫給劉建光的「一封家書」
    建光兄弟:五年的第一書記戰友緣一生的第一書記兄弟情當我在山東衛視再次看見你的身影
  • 第一書記在俺村|郭文東:「他把心掏給了村民」
    &nbsp&nbsp&nbsp&nbsp編者按 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中,駐村第一書記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脫貧攻堅的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牢記初心、肩負使命,把幫扶村當成第二故鄉,日夜奮戰在脫貧第一線。
  • 石虎溝村北藥種植為農民蹚出致富路
    石虎溝村北藥種植為農民蹚出致富路 2020-10-12 14:5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