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裡的資中縣歸德鎮楠木灣村,碩果纍纍,景色宜人。
楠木灣村曾是省級貧困村,2019年底,該村正式退出貧困村行列。
如今的楠木灣村,山川更美,鄉親更富。這一切,和在此開展駐村扶貧工作三年多的「第一書記」代雨哲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在今年10月公布的2020年四川省脫貧攻堅獎名單上,代雨哲被評為先進個人——
主動請纓去扶貧 把好精準識別關
11月4日,秋高氣爽,記者來到資中縣歸德鎮楠木灣村,穿過片片柑橘林,抵達坐落在公路一頭的村委會辦公室。陳設簡單的辦公室裡,「第一書記」代雨哲正和駐村工作隊員陳潔討論著近期的工作安排。低頭,他在駐村筆記本上寫下了當天的民情日記。駐村三年多,他寫下的「民情日記」已經累了高高一摞。
▲代雨哲寫駐村日記
2017年初,楠木灣村面臨著新任「第一書記」的選派工作,而立之年的代雨哲主動報了名。「我當過大學生村官,也在鄉鎮工作過,有農村工作經驗。」代雨哲對駐村扶貧工作有期待,有信心。
同年5月23日,來自資中縣質量技術監督局的代雨哲以楠木灣村「第一書記」身份正式進村報到。
走訪村民,收集信息,熟悉村情,駐村後,代雨哲馬不停蹄開始了扶貧工作。他走過田埂,穿過村莊,走進農戶院壩,也走進了群眾心裡。
精準扶貧,貴在精準,重在精準。代雨哲深知若識別不精準,就無法從幫扶手段上精準施策,讓貧困群眾如期脫貧。
他認真研究走村入戶方案,採用「一進二看三算」(即:「第一書記」和駐村幹部進村入戶走訪調查;看生活居住條件,家庭生活基本狀況;按照脫貧標準,逐戶計算收入,做到應算盡算)的方式,通過全覆蓋走訪,對標「一超六有」,做到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代雨哲(右)與駐村工作隊員一起整理資料
通過嚴把「識別關」,把不該進的清出去,把該進的納進來,也針對每戶致貧原因,探索最適合的幫扶手段,走好精準幫扶第一步。
「楠木灣村轄5個村民小組,全村幅員面積4.6平方公裡,耕地面積2210畝,總戶數530戶、1577人,勞動力人數774人,外出務工人數238人,黨員人數67人,建檔立卡貧困戶71戶、203人,貧困戶危房改造戶數26戶……」對村裡的最新情況,代雨哲如數家珍。
全力修通致富路 為民打開增收門
在村裡走訪過程中,代雨哲注重聽取和收集群眾意願,並從中找到工作的突破口。
▲代雨哲在脫貧戶王翠芳家中走訪
走訪中,代雨哲發現,村民反映比較強烈的問題是對公路的渴望。
2組有一段500多米的泥巴公路,下雨之後總是泥濘不堪,村民出行困難,運輸果子也十分不便。
代雨哲積極爭取籌集資金30萬元,修建水泥公路0.9公裡。為了填補修路的資金缺口,代雨哲向派出單位尋求幫助,獲得了價值兩萬元的水泥支持,直接用於2組的500米道路建設。2019年6月,公路修通,老百姓的致富路也通了。
▲直通果林的公路
此外,為完善村級水果產業園區配套設施建設,代雨哲和幹部們爭取籌集項目資金40萬元修建了上山便民道路7.14公裡,籌集項目資金50萬元修建石田坎10根、山坪塘1口、蓄水池14口。全村實現了戶戶通水泥路,通村客運貫穿全村,方便了百姓日常生活採購。
▲村裡新建的蓄水池
道路通了,受益最大的是群眾。
2組村民曹麗芳是一名脫貧戶,母親在她很小的時候便離家了。因為爺爺奶奶長期患病,家裡陷入貧困,去年10月,爺爺幹活時不慎摔傷並最終離世,為了照顧年過八旬的奶奶,21歲的曹麗芳不得不辭掉在城市的工作,回到老家。
這次回家,曹麗芳看到了家鄉的變化,她知道,這一切都少不了代書記的功勞。「代書記來了後在村裡規劃了產業園區,爭取項目資金把我們周邊的公路都修通了,以前路不好走,我們的果子只能自己背出去,現在貨車可以直接開到院子裡或者土邊上,來買果子的收購商更多了,果子不會因為運輸不暢爛在地裡面,我們的收入都提高了。」曹麗芳說。
▲代雨哲在曹麗芳家中走訪
在曹麗芳家的壩子裡,代雨哲和祖孫二人相對而坐,對老人說話時,他不時伸長脖子、前傾身子,態度溫和,語言親切。
考慮到年輕的曹麗芳在家待業,代雨哲積極為她尋找出路。前不久,他建議曹麗芳學習網絡銷售,解決就業問題,實現增收,也能在家照顧奶奶,一舉多得。曹麗芳很樂意做這樣的工作,他積極聽取代雨哲的建議,並在代雨哲的推薦下向隆昌市的一個電商達人學習取經。
柑橘產業大發展 群眾腰包鼓起來
沒有產業,貧困群眾脫貧無路,實現村集體增收更無從談起,代雨哲思索著,為楠木灣村規劃支柱性產業。
代雨哲發現,多年來,村裡人都有種植柑橘的習慣,但由於勞動力外流和種植技術的缺乏,許多農戶的柑橘都沒有成為家庭收入的重要來源。代雨哲和駐村工作隊員以及村兩委討論後得出,楠木灣村離沱江近,水源有保障,加上有果樹種植基礎,把柑橘產業作為村裡的主導產業有天然優勢。
▲代雨哲查看王翠芳家的椪柑長勢
但是,村民原本種植的柑橘都是零散種植,土地不連片,規模上不去,代雨哲和幹部們就四處給村民做思想工作,動員他們把閒置土地利用起來,還請來農技專家為種植戶開展技術培訓,為他們提供技術支持。2018年8月,村裡成立了資中縣祥泰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
經過三年的發展帶動,村裡以資中血橙為主的產業園區已經初具雛形,全村經濟收入以經濟果林發展為主。截至目前,全村血橙種植面積達600餘畝,枇杷覆蓋面積達200餘畝。同時,為了進一步實現標準化生產,幫助群眾增收,代雨哲和幹部們推行由合作社統一用藥、統一用肥、統一採摘、統一包裝、統一品牌、統一銷售「六統一」的管理模式,村裡的血橙、枇杷品質不斷提升。
4組脫貧戶王翠芳今年49歲,10年前,丈夫遭遇車禍頭部受重傷,有五六年都沒有工作,家庭的重擔落在了王翠芳的肩膀上。她沒有放棄,靠著種植果樹和進城打工增加收入,供養兩個孩子上學。
代雨哲來了後,鼓勵她擴大果樹種植規模和增加種植品種,提升收入。目前,王翠芳種植了血橙、春見、愛媛、椪柑等多個柑橘品種,且均已掛果,成了村裡的典型種植戶,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代雨哲在王翠芳的血橙地裡查看血橙長勢
「當時代書記積極鼓勵我發展產業,還組織專家到地裡給我們作技術指導。有了技術,我的果子結得又多又好,賣果子也是代書記幫我們聯繫,啥子都不用焦愁。現在我們脫貧了,生活質量提高了不少。」在掛滿果子的血橙地裡,王翠芳道出了對「第一書記」代雨哲滿滿的感謝。
楠木灣村駐村工作隊員陳潔與代雨哲共事兩年多,在她眼裡,代雨哲工作認真,態度嚴謹,對待群眾充滿耐心,只要群眾有需求,他一定想方設法幫他們解決困難。
駐村三年多,楠木灣村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2019年底,村子退出了貧困,群眾脫了貧,一切都向著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代雨哲說,接下來,他將繼續努力,為楠木灣村的鄉村振興作出貢獻。
來源:i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