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土地上小康路:駐村第一書記的「兩萬五千裡」

2021-01-18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江西上饒1月16日電 題:紅土地上小康路 駐村第一書記的「兩萬五千裡」

  作者:王昊陽 王成前 俞亦鵬

  冬日暖陽斜照在江西上饒市信州區秦峰鎮佔村一大片油菜田裡,信州區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徐平等人趴在田間地頭,察看油菜長勢。

  「今年油菜長得比去年茂盛,一定會迎來豐收。」望著田間這一片綠色,徐平滿面欣喜。

2018年11月,時任駐佔村扶貧第一書記徐平(左)和駐村工作隊員、村幹部到外地學習扶貧農產品加工經驗。上饒市信州區委統戰部供圖

  自2017年5月始,徐平成為駐佔村扶貧「第一書記」,與信州區統計局、科協、市監局等其它單位扶貧工作人員共同開始駐村扶貧。「我以前從未在農村生活、工作過,接到任務時,家裡剛買一了輛城市型越野車,汽車上好牌照第二天我就進村開始工作。」

  「剛來佔村時,村裡沒有任何經濟產業,村集體經濟也非常薄弱。」徐平稱,佔村地處山區,村民以農業生產為主,種植水稻等作物,經濟效益不高。

  經過調研分析,信州區委統戰部定下扶貧工作方向,引導、鼓勵村民種植技術可靠、見效快、市場銷售有保障的油菜等農作物。

佔村食用菌種植加工基地,貧困戶正忙著分揀菌菇。 王成前 攝

  傳統油菜產量低,不適合扶貧產業發展方向,扶貧工作隊經過多方尋找,最終在九江油菜科研所找到一種低毒高產、出油率高並且油菜苗還可供食用的品種。

  為讓油菜種植產業化、規模化,徐平與村幹部商量,在楊家自然村流轉了300畝田進行試種,一部分集體種植,扶貧幹部和村幹部帶頭示範,收益全部歸集體,另一部分農田給貧困戶種植,免費提供種子和有機肥,並進行技術指導。

  當年冬天,油菜籽撒下去後,遭遇久旱不雨,擔心油菜難以發芽影響後期生長,扶貧幹部們在田頭「一日看三回」,急切盼著油菜發芽。

  「種子發芽太晚,嫩苗難以度過寒冬,必須馬上進行人工澆灌,促進種子發芽。」信州區委統戰部部長汪東軍對農業生產情況非常熟悉,他在農田裡走了幾圈後,急忙催促大家進行抗旱。

  徐平帶人駕駛小汽車,去城裡購買抽水泵、水管等設備,與眾人一起從旁邊的小河汲水,澆灌,很快油菜籽發芽了。大家忙著摘苗、選苗,施有機肥。

  「油菜苗長大了,大家採摘下鮮嫩的油菜苗做菜,口感很甜,我們就往各個單位送一些,這些油菜苗不收錢,我們提前做個廣告,為下一步賣菜籽油做鋪墊。」徐平說,沒想到油菜苗太好吃了,很多人吃過都很滿意,追著還要買。

  「我們以前從來沒有賣過菜,把油菜苗拿到集市上叫賣時,吆喝得也有勁。因為這些這是我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

  第一年喜獲豐收,每畝獲得220斤油菜籽,產油率40%以上,除去全部開支,收益共有5萬元,扶貧工作隊也增強了信心。

  收割完油菜後,扶貧工作隊在田裡種植有機紅米、糯米,收穫稻穀後再加工成大米銷售,市場上也是供不應求。

  2018年,扶貧工作隊決定在村頭的荒山上種植經濟水果馬家柚,大家前往外地學習種植經驗,採購一千餘棵樹苗,在長滿一人多高的茅草裡墾荒種樹。

  荒地很快變成了果園,為打造休閒農業,發展村集體經濟,大家繼續改造水庫、修建道路,吸引社會資本以每年5萬元租賃下這片土地,建設農業研學科普基地。

  山上馬家柚一片青翠,山下18畝菌菇大棚裡溫暖如春。多位貧困戶正在大棚裡忙碌著分揀、加工菌菇。徐平告訴記者,菌菇收益每年有11萬元,其中80%給貧困戶分紅,20%作為水電成本。

  「菌菇產業給無勞力、弱勞力的貧困戶每戶分紅4000元,油菜、稻米產業給每戶貧困戶分紅400元,目前村裡已形成稻米、油菜、馬家柚、菌菇種植的疊加扶貧產業組合,這些產業也為村集體經濟每年增收約50萬元。」徐平說。

  在貧困戶楊新貴新建的住房裡,楊新貴的妻子餘小菊正在加工小商品。看到扶貧工作隊員來到家裡,夫妻二人連忙起身相迎。「以前家裡的房子很破,一到雨天就漏水,多虧了信州區委統戰部,幫我們爭取了危房改造資金,又發動社會力量捐助,讓我們住上了新房,還幫我找了份學校保安員的工作,兒子也考上大學,現在我們家日子比以前幸福多了。」

  在村頭巷尾,都能看到不少村民在製作小工藝品。來料加工小商品,讓貧困戶每人每年能增收萬元以上。「他們每天能賺30元左右,大家只要勤勞做事,就一定能脫貧致富。」徐平說。

  村裡有62戶貧困戶,貧困人口190人,目前已經全部實現脫貧。在精準扶貧的工作中,徐平駕駛的小汽車立下了「汗馬功勞」,被大家親切地稱為「扶貧一號」專車。

  「送菜籽油,買設備,賣菜,或是到印刷廠拉包裝箱,這輛車為扶貧工作提供了全天候運輸保障。」徐平稱,有時貧困戶生病了,他開車送他們去醫院,貧困戶需要運送農產品,他做好運輸服務,在鄉村路上老人見到他的車只要招招手,他就停下車把老人送到家裡。

  發動汽車,打開導航,點擊「回家」,導航早已自動將佔村設置成了「家」。令徐平感動的是,2018年村裡新建的一座小橋舉行通車儀式,村幹部和村民代表都堅持要讓駐村扶貧第一書記的「扶貧一號」車第一個通過。

  徐平回憶起那天感慨地說,「淳樸的鄉親,簡單的儀式,濃濃的情意,成為我心裡永難忘記的一幕。」

  在佔村扶貧的兩年零兩個月時間裡,徐平的「扶貧一號」整整行駛了兩萬五千公裡。「兩萬五千公裡,走得艱辛,也走得歡樂,也很有成就感。」徐平說,他的腳步丈量過村裡的每一塊土地,在這裡大家共同紮根,一起努力向前,在這裡的每一天,每一份付出,都值得。

  2019年夏秋之交,信州區委統戰部主任科員徐鵬接過駐村第一書記的擔子。「上一任第一書記打下的基礎好,我們延續好工作,要把村裡的四大扶貧產業發展得更好。」

  巧合的是,徐鵬的汽車車牌號是「贛E35000」,徐鵬說,「我要跟大家一起走向三萬五千公裡,一定能走得更遠,更好。」

  「扶貧工作儘管很雜,很細,能為貧困戶做一些有益的事,幫助到了他們,讓他們增收脫貧,生活越來越好,我們就很有成就感。」徐鵬說,他駕駛新的「扶貧一號」車,一定要帶著鄉親們一起奔向小康之路。(完)

相關焦點

  • 信陽市委改革辦駐固始縣趙崗鄉窯北村第一書記蔣露:把初心落在駐村...
    市委選派辦超前謀劃、提前行動,針對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無法集中培訓的實際,靈活方式方法,通過微信群轉發學習資料、組織觀看網絡視頻等方式,對新任市派駐村第一書記開展了為期10天的任前培訓,幫助他們提前熟悉業務、儘快融入角色。培訓結束後,所有參與培訓的駐村第一書記均認真撰寫了心得體會。現挑選部分予以刊發,以資全市駐村第一書記分享交流。
  • 駐村第一書記|李俊華:奮鬥的青春是美麗的
    人物名片:李俊華,女,在商丘示範區社會事務局工作,2018年1月15日任職民安街道辦事處李大夫莊村第一書記。商丘市示範區社會事務局駐民安街道李大夫莊村駐村第一書記李俊華「我這段時間沒來了,今天圍著村莊轉轉,終於見到了成效,核桃樹上僅剩的一個核桃讓我摘下來了,我要把它收藏起來留作紀念。」
  • 羌山來了駐村第一書記,兩年時間實現全村脫貧!
    現在通過線上銷售,在蜂蜜盛產季節也有銷路。據我們統計,很多養蜂大戶有二三十個蜂桶,能實現五六千元的增收。」羅小剛說。除了蜂蜜,線上銷售貨物還有綠色蔬菜、跑山雞、生態豬肉、北川香腸臘肉等,種類繁多,幫助村民致富增收。時間回到2017年8月,當時全村貧困人口32戶,駐村第一書記羅小剛上任的第一天,就來到了村民劉婆婆家,眼前的一幕是他始料未及的。
  • ...自治縣崗烏鎮毛草坪村脫貧攻堅駐村工作組組長、第一書記雷龍權
    我是關嶺自治縣崗烏鎮毛草坪村脫貧攻堅駐村工作組組長、第一書記雷龍權。我自小生活在農村,有著長期的農村工作經驗,對農村有著深厚的感情,深知農民的疾苦,多年來始終堅持為農村服務。在教學工作崗位上,我十分關心貧困學生,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鼓勵他們努力學習。
  • 駐村第一書記包金民:助村為民好事多
    「助村,是我們駐村第一書記義不容辭的責任。怎麼助村?就是通過自己全力以赴地真幫實扶,為村子帶去資源,為村民帶去實惠,為村莊帶去希望。」在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的持續徵程中,長溝沿村該怎樣前行發展?路和橋的這頭,連接著村民們的美好生活;那頭,連接著第一書記的責任和擔當。
  • 陝西鹹陽市駐村第一書記群像
    原標題:決戰路上寫春秋——脫貧攻堅駐村第一書記工作紀實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駐村第一書記,新時代的音符,新時代的奮鬥。捧著時代給出的命題,他們主動請纓、義無反顧,把腳踩進泥土,把汗拋向田野,和千千萬萬個貧困群眾融為一體,爭做時代答卷人。
  • ——記長慶油田採油七廠駐劉園子村第一書記甄志淵
    他算了一筆帳,即使省吃儉用,一年也得近一萬五千元錢的費用,他和媳婦辛苦種地一年掙不了一萬元錢,還要供養正在上初中的兒子和年邁的父母,無疑四年的學雜費會讓這個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看著林永鶴一家人愁容滿面,剛進村僅兩天的採油七廠駐村書記甄志淵心裡難過極了。1963年的老甄出身在環縣車道鎮楊掌村一戶貧困的農家,雖然參加工作已經數十年,但他依然記得童年時家庭的貧困。
  • 「第一書記」代雨哲:紮根楠木灣,打通「致富路」
    在今年10月公布的2020年四川省脫貧攻堅獎名單上,代雨哲被評為先進個人——主動請纓去扶貧 把好精準識別關11月4日,秋高氣爽,記者來到資中縣歸德鎮楠木灣村,穿過片片柑橘林,抵達坐落在公路一頭的村委會辦公室。陳設簡單的辦公室裡,「第一書記」代雨哲正和駐村工作隊員陳潔討論著近期的工作安排。
  • 駐村故事丨「鴛鴦」飛向小康
    駐村故事丨「鴛鴦」飛向小康 2020-09-15 15: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吉林省駐村第一書記協會助力脫貧攻堅
    為助力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農村基層黨建與農業產業發展有機統一深度融合,吉林省於2020年1月22日創建了全國首個第一書記協會——吉林省駐村第一書記協會,會員覆蓋全省所有第一書記和村書記,通過實行組織、品牌、銷售、物流、標準「五個統一」,公益代言銷售扶貧產品,注重帶貧益貧,推動貧困村和貧困戶穩定增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加快推進鄉村振興,助力吉林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
  • 【第一書記】市審計局駐白石鎮楊莊村第一書記:曾慶珠
    2017年3月,我受組織委派,擔任白石鎮楊莊村第一書記,同時掛職白石鎮黨委副書記,協助市派汶上縣工作團統籌、協調、指導市派汶上縣白石鎮的5個第一書記工作組扶貧工作。我局行政事業科副科長楊明光同志作為扶貧工作組成員,配合協助我工作。
  • ​「貼心女書記」 駐村留美名——記察右中旗黃羊城鎮大北村駐村...
    「貼心女書記」 駐村留美名——記察右中旗黃羊城鎮大北村駐村第一書記王鑫她,是一名人民教師;她,又是一名扶貧幹部。2017年3月,響應國家打贏脫貧攻堅戰號召,察右中旗二中物理教師王鑫離開三尺講臺,投身到脫貧攻堅一線,擔負起黃羊城鎮大北行政村駐村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隊長的重任。重任在肩,初心不改。在大北村駐村幫扶以來,王鑫認真學習貫徹扶貧政策,走村入戶訪貧問苦,把自己的一片真情灑向鄉間。
  • 閒不住的「大個子」——記霑益區菱角鄉稻堆村駐村第一書記、工作...
    劉保林(中)在地裡查看甜脆豌豆長勢。霑益區菱角鄉稻堆村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劉保林,憑著對黨和人民的忠誠,對扶貧事業的熱愛和對貧困群眾的深厚感情,主動紮根貧困山村,紮實履職,駐村期間走遍全村的每一個角落,為貧困戶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實際困難,他以突出的業績贏得了當地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的好口碑。
  • 作家鄭旺盛以駐村書記為題材的長篇力作《光明的道路》出版
    本刊全媒體記者 丁 浩 王河濤日前,著名報告文學作家鄭旺盛的又一部長篇報告文學《光明的道路:彎柳樹村奔小康紀實》,正式由中國出版集團研究出版社向全國公開出版發行。本書主人公是河南省省派駐村第一書記宋瑞,2018年,宋瑞曾榮獲「全國扶貧攻堅貢獻獎」,並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的接見。宋瑞連續四任選擇堅守信陽市息縣彎柳樹村扶貧攻堅。8年的時間裡,她在彎柳樹村探索與實踐出了一條「傳統文化扶心志,黨建為本領思想,產業發展奔小康」的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之路。脫貧攻堅,讓彎柳樹村舊貌換新顏。
  • 淅川縣毛堂鄉洞河村駐村第一書記劉芳:小蜜蜂帶動扶貧產業大發展
    選派駐村第一書記,是脫貧攻堅的其中一項重要工作方式,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淅川縣委編辦派駐淅川縣毛堂鄉洞河村第一書記劉芳,帶著組織信任,到鄉村振興重點村和村集體經濟薄弱的洞河村委報到。洞河村10個村民小組,共266戶898人,遠離縣城居住分散,全村貧困戶有38戶82人。
  • 【駐村故事】威寧縣駐村工作三隊:汗水+智慧=駐村
    解決50多個發展難題  ——記2014年全省同步小康優秀駐村集體威寧縣駐村工作三隊  多彩貴州網訊(本網記者 李遠莉)傳授知識、發展產業、扶危濟困……一年來,威寧縣駐村工作三隊幫助駐地解決50多個發展難題,協調資金1200萬元,幫助12個村修通產業路、通村路、串戶路110多公裡
  • 【扶貧故事】陝西富縣寺仙鎮李家窪村第一書記任建龍:「娃娃書記...
    在李家窪村的田間地頭、村民家的院前炕邊,總能看見任建龍忙碌的身影。擔任陝西富縣寺仙鎮李家窪村第一書記以來,當兵出身的他帶著村民發展產業、修建水渠、改造旱廁、擴建文化廣場、建立村網格化,讓這個貧困的小山村發生了顯著變化,讓村民臉上洋溢起幸福的笑容。
  • ...土地就要對得起這方百姓丨貞豐縣長田鎮瓦廠村駐村第一書記王天祥
    我叫王天祥,2017年3月,從縣委宣傳部派駐長田鎮瓦廠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深知農村生活的艱辛,感恩農村這片熱土培育了我,也感激組織對我的信任。來到這片土地,就要對得起這方百姓。王天祥(左)給村養牛場割草選地址、寫報告、找資金……三年來,我積極向縣委宣傳部、縣人大、州文體部門申報發展民族文化項目資金50餘萬元,將郞所組老學校改造成民族文化活動場所和新時代文明實踐站。
  • 快遞助農,吉林省駐村第一書記協會與J&T極兔速遞達成戰略合作
    7月15日,中共吉林省委組織部駐村第一書記協會會長高世龍與J&T極兔速遞吉林代理區總經理江雨航,在吉林極兔轉運中心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達成合作意向。為響應國家"快遞助農"的號召,極兔速遞為省駐村第一書記協會的 "第一書記代言"平臺APP商城提供專屬的快遞配送服務,幫助吉林省"農產品進城"。吉林省駐村第一書記協會,由吉林省民政廳批准註冊,業務主管部門為中共吉林省委組織部。
  • 泊裡鎮貢口村第一書記郭加信:對症下藥,軟弱渙散村換了模樣
    青島西海岸報/西海岸新聞網記者 丁霞 通訊員 金維傑理清村集體資產、推動惠民項目建設……泊裡鎮貢口村第一書記郭加信帶領村民奔小康對症下藥,軟弱渙散村換了模樣入冬後,緊鄰大海的貢口村內一派忙碌的景象。一車車扇貝卸下後,婦女們圍坐在一起,邊剝扇貝肉,邊聊著村莊的變化,說著說著,話題往往就會匯聚到駐村第一書記身上。近幾年,大家見證了這位「外人」為村莊東奔西走,將昔日軟弱渙散的村莊變成如今蒸蒸日上的新村,說起這位好書記,大家毫不吝嗇讚美之詞,紛紛為他點讚。村民嘴裡的好書記就是黃島區(西海岸新區)人民檢察院派駐到泊裡鎮貢口村的第一書記郭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