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江西上饒1月16日電 題:紅土地上小康路 駐村第一書記的「兩萬五千裡」
作者:王昊陽 王成前 俞亦鵬
冬日暖陽斜照在江西上饒市信州區秦峰鎮佔村一大片油菜田裡,信州區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徐平等人趴在田間地頭,察看油菜長勢。
「今年油菜長得比去年茂盛,一定會迎來豐收。」望著田間這一片綠色,徐平滿面欣喜。
2018年11月,時任駐佔村扶貧第一書記徐平(左)和駐村工作隊員、村幹部到外地學習扶貧農產品加工經驗。上饒市信州區委統戰部供圖
自2017年5月始,徐平成為駐佔村扶貧「第一書記」,與信州區統計局、科協、市監局等其它單位扶貧工作人員共同開始駐村扶貧。「我以前從未在農村生活、工作過,接到任務時,家裡剛買一了輛城市型越野車,汽車上好牌照第二天我就進村開始工作。」
「剛來佔村時,村裡沒有任何經濟產業,村集體經濟也非常薄弱。」徐平稱,佔村地處山區,村民以農業生產為主,種植水稻等作物,經濟效益不高。
經過調研分析,信州區委統戰部定下扶貧工作方向,引導、鼓勵村民種植技術可靠、見效快、市場銷售有保障的油菜等農作物。
佔村食用菌種植加工基地,貧困戶正忙著分揀菌菇。 王成前 攝
傳統油菜產量低,不適合扶貧產業發展方向,扶貧工作隊經過多方尋找,最終在九江油菜科研所找到一種低毒高產、出油率高並且油菜苗還可供食用的品種。
為讓油菜種植產業化、規模化,徐平與村幹部商量,在楊家自然村流轉了300畝田進行試種,一部分集體種植,扶貧幹部和村幹部帶頭示範,收益全部歸集體,另一部分農田給貧困戶種植,免費提供種子和有機肥,並進行技術指導。
當年冬天,油菜籽撒下去後,遭遇久旱不雨,擔心油菜難以發芽影響後期生長,扶貧幹部們在田頭「一日看三回」,急切盼著油菜發芽。
「種子發芽太晚,嫩苗難以度過寒冬,必須馬上進行人工澆灌,促進種子發芽。」信州區委統戰部部長汪東軍對農業生產情況非常熟悉,他在農田裡走了幾圈後,急忙催促大家進行抗旱。
徐平帶人駕駛小汽車,去城裡購買抽水泵、水管等設備,與眾人一起從旁邊的小河汲水,澆灌,很快油菜籽發芽了。大家忙著摘苗、選苗,施有機肥。
「油菜苗長大了,大家採摘下鮮嫩的油菜苗做菜,口感很甜,我們就往各個單位送一些,這些油菜苗不收錢,我們提前做個廣告,為下一步賣菜籽油做鋪墊。」徐平說,沒想到油菜苗太好吃了,很多人吃過都很滿意,追著還要買。
「我們以前從來沒有賣過菜,把油菜苗拿到集市上叫賣時,吆喝得也有勁。因為這些這是我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
第一年喜獲豐收,每畝獲得220斤油菜籽,產油率40%以上,除去全部開支,收益共有5萬元,扶貧工作隊也增強了信心。
收割完油菜後,扶貧工作隊在田裡種植有機紅米、糯米,收穫稻穀後再加工成大米銷售,市場上也是供不應求。
2018年,扶貧工作隊決定在村頭的荒山上種植經濟水果馬家柚,大家前往外地學習種植經驗,採購一千餘棵樹苗,在長滿一人多高的茅草裡墾荒種樹。
荒地很快變成了果園,為打造休閒農業,發展村集體經濟,大家繼續改造水庫、修建道路,吸引社會資本以每年5萬元租賃下這片土地,建設農業研學科普基地。
山上馬家柚一片青翠,山下18畝菌菇大棚裡溫暖如春。多位貧困戶正在大棚裡忙碌著分揀、加工菌菇。徐平告訴記者,菌菇收益每年有11萬元,其中80%給貧困戶分紅,20%作為水電成本。
「菌菇產業給無勞力、弱勞力的貧困戶每戶分紅4000元,油菜、稻米產業給每戶貧困戶分紅400元,目前村裡已形成稻米、油菜、馬家柚、菌菇種植的疊加扶貧產業組合,這些產業也為村集體經濟每年增收約50萬元。」徐平說。
在貧困戶楊新貴新建的住房裡,楊新貴的妻子餘小菊正在加工小商品。看到扶貧工作隊員來到家裡,夫妻二人連忙起身相迎。「以前家裡的房子很破,一到雨天就漏水,多虧了信州區委統戰部,幫我們爭取了危房改造資金,又發動社會力量捐助,讓我們住上了新房,還幫我找了份學校保安員的工作,兒子也考上大學,現在我們家日子比以前幸福多了。」
在村頭巷尾,都能看到不少村民在製作小工藝品。來料加工小商品,讓貧困戶每人每年能增收萬元以上。「他們每天能賺30元左右,大家只要勤勞做事,就一定能脫貧致富。」徐平說。
村裡有62戶貧困戶,貧困人口190人,目前已經全部實現脫貧。在精準扶貧的工作中,徐平駕駛的小汽車立下了「汗馬功勞」,被大家親切地稱為「扶貧一號」專車。
「送菜籽油,買設備,賣菜,或是到印刷廠拉包裝箱,這輛車為扶貧工作提供了全天候運輸保障。」徐平稱,有時貧困戶生病了,他開車送他們去醫院,貧困戶需要運送農產品,他做好運輸服務,在鄉村路上老人見到他的車只要招招手,他就停下車把老人送到家裡。
發動汽車,打開導航,點擊「回家」,導航早已自動將佔村設置成了「家」。令徐平感動的是,2018年村裡新建的一座小橋舉行通車儀式,村幹部和村民代表都堅持要讓駐村扶貧第一書記的「扶貧一號」車第一個通過。
徐平回憶起那天感慨地說,「淳樸的鄉親,簡單的儀式,濃濃的情意,成為我心裡永難忘記的一幕。」
在佔村扶貧的兩年零兩個月時間裡,徐平的「扶貧一號」整整行駛了兩萬五千公裡。「兩萬五千公裡,走得艱辛,也走得歡樂,也很有成就感。」徐平說,他的腳步丈量過村裡的每一塊土地,在這裡大家共同紮根,一起努力向前,在這裡的每一天,每一份付出,都值得。
2019年夏秋之交,信州區委統戰部主任科員徐鵬接過駐村第一書記的擔子。「上一任第一書記打下的基礎好,我們延續好工作,要把村裡的四大扶貧產業發展得更好。」
巧合的是,徐鵬的汽車車牌號是「贛E35000」,徐鵬說,「我要跟大家一起走向三萬五千公裡,一定能走得更遠,更好。」
「扶貧工作儘管很雜,很細,能為貧困戶做一些有益的事,幫助到了他們,讓他們增收脫貧,生活越來越好,我們就很有成就感。」徐鵬說,他駕駛新的「扶貧一號」車,一定要帶著鄉親們一起奔向小康之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