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已經知道,中國的養豬業出現了一個航母級的養豬場,他們認為這太瘋狂了,因為它比美國最大的豬場還要大上10倍。以美國的養豬重鎮愛荷華州為例,那裡豬場的平均養殖規模在4500頭左右,差距更是高達500倍。
我們國內經常吃豬肉的人,都不一定知道這個養豬業內的超級項目,它在國內被業界譽為「國之重器」。中國如今風頭正盛的豬企牧原股份在河南,搞了一個綜合性&實驗性的超級養豬場,從去年3月份開始動工建設,去年年底投入運營。雖然佔地只有2500畝,但21棟6層樓的豬舍,卻將年出欄量推到了驚人的210萬頭。
大家可能對這個豬場的產能沒啥概念,這座耗資50億的豬場,在去年下半年橫空出世,創下了全球單體養殖項目規模最大的豬場紀錄。如果將這座豬場視為一家豬企的話,那麼它的體量能排進全國前六。這個超級豬場的養殖規模佔到牧原股份全年產能的五分之一,如果全中國能夠建造300-350個這樣的豬場,每年就能出產6-7億頭生豬,足夠滿足如今全國的豬肉消費需求。
路透社曾在去年年底,就這個中國超級豬場出了一份調查報告,這消息也就正兒八經地傳到了西方世界。美國,作為全球機械化養豬業的典範,豬肉市場都控制在大型豬場手裡,但看到中國的超級豬場項目之後,還是大呼瘋狂。
美國著名的農業雜誌《摩登農夫》就發表了一篇標題為「全球最大的豬場在中國投入運營,真瘋狂」的文章。文章通篇的基調還是從專業的畜牧業角度出發,對中國如今的養豬業進行了梳理,也對這個中國航母級豬場後續能否順利運營提出質疑。
重新洗牌的中國養豬業
2018年-2019年的非洲豬瘟,猶如星火燎原,幾乎席捲了全中國,讓中國的養豬業遭受重創,在最嚴重的時候,全國損失了過半的生豬產能。對於中國人來說,豬肉有多重要,別的不說,就衝中國政府專門配置了國家儲備肉來調節豬肉價格,就能知道豬肉的影響力已經上升到了國家戰略高度。
豬肉供應突然斷崖式下跌,直接引爆了豬肉價格,而這一漲,就是三年。雖然最近的一年也有過回調,但上漲趨勢仍然非常穩固,今年的元旦更是又來了一波小高潮,讓全國人民為了一口豬肉,壓力山大。國家也因為豬肉而焦頭爛額,綁架了物價的豬價,讓國家的貨幣政策制定也受到制約,讓放不放水成了兩難。
豬肉價格是漲了,但是全國大部分中小豬農卻沒能熬過去,紛紛被絞殺殆盡。美國人引用了國內的相關數據:2003年,中國人吃的豬肉,70%來自50頭以下規模的小型養豬場,因為一場非洲豬瘟,殺死了這些曾經的豬肉供應主力,同時也讓像萬科,碧桂園這樣的外場資本加入了豬肉戰局,完全改變了中國豬肉養殖業的格局。
相關預測顯示,2022年,中國人吃的豬肉,將只剩3%左右,來自中小養豬場。不斷上漲的豬肉,讓各路資本跑步入場,成立於2000年的牧原股份就是其中的激進分子。根據路透社的報告,牧原的超級豬場項目,雖然成本極高,但國內的高豬價讓它完全成了可能。這個室內高密度養殖的設施,為了防止疫情暴發,配置了熱成像攝像機來監測豬的體溫;過濾所有進入設施的空氣;飼料進入前都會進行消毒,就連路透社想要進入採訪都被拒絕,顯然是出於生物安全考慮。
這樣超大型的豬場,對於一般的價格波動是完全免疫的,因為高密度集約化的生產,讓每一頭豬的成本非常低。但誰也不能保證豬肉價格會持續高漲,或者長期維持在現在的高位水平。一旦豬價破位下行,對於以牧原為代表的不斷激進擴張的中國大型豬企來說,衝擊力將會非常可怕。
中國現如今的生豬存欄量已經恢復到了豬瘟前90%的水平,隨著養豬大軍的繼續擴張,存欄量恢復甚至超越都只是時間問題。一旦生豬供應恢復到正常水平,國內豬肉價格下跌的壓力將會非常大。
美國人認為,高密度的養殖模式也是一顆不定時炸彈。如今,非洲豬瘟的疫苗還沒出來,雖然牧原的超級豬場防控嚴密,但誰也不能保證這個體量巨大的豬場能夠100%對疫情免疫,一旦出現紕漏,結局將會很難收場。而且在美國,出於人類健康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原因,著名的立法者甚至還起草了旨在縮小大型動物養殖規模的法案。
美國人根本就不懂中國,就更別說中國的豬了,寫這篇文章的出發點也僅僅是出於獵奇,雖然文章對於中國激進豬企的擔憂倒是不無道理。
我們回到非洲豬瘟爆發前的中國豬肉養殖業。那時候的市場主力還是中小養殖戶,而大名鼎鼎的豬周期就是因為這些中小養殖戶。因為生豬出欄的周期較長,一般在8個月左右,市場的波動,在經過這些中小養殖戶們決策放大後,最終形成了3年左右一波的豬肉價格周期性波動。
非洲豬瘟聯再加上國內環境治理政策,摧毀了以中小養殖戶為主的豬肉養殖格局,讓國內的豬肉市場逐漸掌握在了那些大型企業手裡。如果認為豬肉掌握在更加殺伐果決的大企業手裡,豬周期就會消失或者縮短,那你可就想得太簡單了。
中小養殖戶當家的時候,大家雖然船小,但是好調頭,豬價跌了,就減少存欄量,豬價漲了,就反著來。現在輪到大企業來,這決策反而就更加複雜了,說得簡單點就是船大不好調頭。像牧原這樣的大型項目,一旦開弓,就沒有回頭箭了。而且這些大型項目牽扯到更多的因素:投資者、地方政府、國家貨幣政策、管理層等等,反而會讓原本的豬周期更加複雜,波峰和波谷的差額更大。
超級豬周期
這次漲了三年的豬肉,雖然主要是因為非洲豬瘟這個超級變量,但卻也從一定程度上讓大家看到了一個全新的超級豬周期局部。原來的三年期版本的豬周期,波谷和波峰的差額一般不超過波谷的一倍,現在的超級豬周期,雖然已經走了三年了,波峰和波谷都還沒確定,豬肉價格的低谷和高峰差額卻已經是低谷的三倍多,堪稱前所未有。
我國的養豬業格局已經基本向美國看齊,都掌握在了幾家大型豬企的手中。最近豬肉價格一路暴漲,讓這些企業一邊悶聲發財,一邊繼續激進擴張。只要國內豬肉的價格能夠維在高位,他們就能夠依託大規模養殖帶來的低成本,而賺取可觀的利潤。
但問題是,豬周期並沒有消失,特別是現在的豬周期已經升級成超級版的豬周期,豬企能賺錢,自然也會虧錢,來錢有多快,虧錢就有可能多快。這個升級版的豬周期到現在為止還沒有走完,它會怎樣結束,沒有人會知道,唯一確定的是,國內現如今紅紅火火的養豬投資潮,肯定會經歷第一波洗牌。那些大型豬企,因為規模大,成本優勢明顯,抗風險能力相對會更強,而那些中小企業的命運就不得而知了。
豬肉市場縮水?
除了豬周期,還有豬肉消費市場的變化也需要考慮。因為中國歷史和飲食方面的各種原因,造就了一個全球獨一無二的現象級豬肉消費市場。一個中國消費了全球一半以上的豬肉,按照往年的數據,中國人均豬肉消費量達到40公斤。這一水平,跟那些喜歡吃水產品的發達國家,日本、挪威、韓國的人均水產品消費量50公斤相當。
說起水產品,2018年的,中國水產品人均消費量才11.2公斤,跟喜歡吃肉的美國人相比,也還是有不小的差距。美國的人均水產品消費量在20公斤左右,可見中國的水產品消費,發展潛力不小。
雖然因為疫情的關係,水產品,特別是冷凍水產品在我們國內算是「高風險」食材,大部分消費者對冷凍水產品消費持謹慎甚至是敵對態度。但資本的眼睛是雪亮的,巨頭們紛紛布局線下的賣菜生意,冷鏈系統的鋪開,讓很多曾經無法觸及消費終端的冷凍水產品都能夠高效便捷地送到消費者手中。
不止是水產品,社區買菜生意,讓那些在傳統菜場和超市無法獲取或者難以處理的食材,能夠通過簡單的手機下單,就能送菜上門。除了豬肉,很多水產品和其他各類肉食都能夠在處理好之後,送到消費者手中。
以前抱怨豬肉貴,想換點別的吃,可是一到菜場,卻發現,走了一圈,只有豬肉順眼,畢竟傳統的菜場,品類有限,現在線上菜場,不但品類多樣,選擇空間大,而且都能直接下鍋,無疑將會分流部分的傳統的豬肉消費。實打實的豬肉高價,會嚇退一部分消費者,消費模式的變化也會。
豬大爺
當然,豬肉還是你「大爺」。豬肉在中國日常飲食消費中的主力地位中短期仍然不可撼動,但不可否認,長期來看,豬肉的消費佔比將會呈現一定的下降趨勢,不論是水產品,還是禽類、人造肉等等其他肉製品,豬肉的主導地位可能很難撼動,但肯定會分去一部分市場。對於豬企來說,除了要操心豬周期,還得應對國內肉製品消費格局的變化,也許,非洲豬瘟帶來的紅利期,很快就將結束。(完)
感謝閱讀,喜歡本文就點個關注吧!